當前位置:文書都 >

勵志作文 >創新作文 >

【精選】創新作文4篇

【精選】創新作文4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敍方法。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創新作文4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創新作文 篇1

一、“契機”創新。

一個人物,一句話,一點回憶,一個場景等,都可以觸動同學們的思緒,成為作文的“契機”。有了這個契機,頭腦中雜亂無章的生活積累突然會變得有序,一個原本平凡的事件突然會閃耀着光彩,幾個本來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會產生特殊的聯繫。寫父親的文章可謂多矣,朱自清卻寫出了與眾不同的《背影》,這就是因為父親的一封信成了他寫作的契機。中學生作文也是如此。曾獲得“世界郵政日”徵文一等獎的遼寧省學生曾暉在總結經驗時寫道:“苦思冥想幾天,也沒想出一個思路,收到朋友來信,我腦子裏便來了靈感。”“找準契機就把握住了綱領,我寫得很輕鬆,很瀟灑,可以説是一氣呵成。”我國當代作家何大霖曾打了一個比方:“好像有一堆柴在那裏冒煙,就是燒不起來。”所以我們教師要善於“撥弄”、引導,為學生作文提供契機。

二、“逆轉”創新。

俗話説: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徑才能通幽,曲折才能生姿。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鋪直敍,要在自然中求變化,流暢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勝,扣人心絃。例如楊朔《的荔枝蜜》由“不大喜歡”蜜蜂起筆,接着是吃蜂蜜而“動情”,聽蜜蜂事蹟而“心顫”,最後願“自己也變成一隻蜜蜂”,欲揚先抑,波瀾起伏。魯迅是逆轉達手法的高手,《藥》中老栓為兒子治病而買人血饅頭,結果小栓在一片“好藥”的議論之後死去;《一件小事》中,“我”一天比一天“看不起人”,後來在人力車伕的實際行動教育下,終於進行了深刻的自我解剖,起初覺得有些迂的車伕成了“我”須仰視才且“時時記起”的人物。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巧設文章“轉折點”。

三、“求異”創新。

“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來,擯棄陳規,發前人所未發,立意求異。文學史上有許多求異創新的成功範例。xxx的《卜算子·詠梅》就是“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寫成的名篇。一樣的詠梅,兩者迥然不同。陸游筆下的梅花,處境偏僻,心情寂寞,飽受風吹雨打,極度消極孤苦,然而互相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目空一切,孤芳自賞;而xxx筆下的梅花,不怕狂風暴雨飛雪,敢於傲雪開放,並且昂然向上,向百花報春,充滿了樂觀主義精神。曾有一年高考作文題就是“近墨者黑”與“近墨者未必黑”,前者為“常規”,後者就是“求異”。平時可以從一些成語或俗語入手進行訓練。如“班門弄斧”與“弄斧到班門”(前者諷刺在行家面前賣弄,後者提倡能手競爭),“毛遂自薦”與“自遂自退”(前者指自告奮勇,自我推薦,後者提倡能上能下,反對終身制);再如“物極必反”與“物極未必反”,“欲速則不達”與“不速則不達”,“大器晚成”與“大器未必晚成”,“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與“各人自掃門前雪,也管他人瓦上霜”等。因此,我們要培養學生辯證求異正反説理的能力。

四、“巧合”創新。

人們在閲讀時常常有這樣一種體驗,當讀到那種出乎意料的情節時,往往會激動地讚歎:真是“無巧不成書”。這裏的“巧”主要指碰巧、湊巧、巧遇、巧合。精巧的構思,巧合的情節,確實能使作品錦上添花、出奇出新。正如南京師大文學院院長何永康教授在作高考作文考前指導時説的:情節要巧妙得讓人驚歎“虧你想得到”。古代許多作品中就有令人難忘的巧合情節。如《紅樓夢》中,當賈寶玉與薛寶釵結婚之日,正是林黛玉離開人間之時。魯迅更是善於藉助於巧合讓偶然性的事件表現出必然性的規律。祥林嫂兩次死夫之後做工都在魯四老爺家,當魯四老爺陳列福禮恭請福神的時候,祥林嫂卻懷着疑惑和極度的痛苦死在雪地裏;夏四奶奶和華大媽在墳場相遇。這些都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驚人巧合。孫犁的《荷花澱》中,女人們去找丈夫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卻在敵人追來時在荷花澱裏“得來全不費工夫”,還引來敵人送給游擊隊消滅個徹底,你説巧不巧!曹禺的《雷雨》中,夫妻、父子、父女、母親、兄弟、兄妹的奇遇與巧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併合理地創設“巧合”。

創新作文 篇2

科技不斷進步,社會不斷髮展,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世紀,是需要科學的成果和科學思想的世紀,所以我愛科學,更愛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世界名人傳》匯聚了舉世聞名、造福人類的18世紀到19世紀的一大批科學家,在他們的身上,更是流露出了那種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居里夫人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成功的女士,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以及所有符合她身份的稱謂。她給我們人類帶來的科學成果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1896年法國的物理學家貝克勒發現一種鈾鹽能自動地放射出一種性質不明的射線。這一發現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極大興趣,她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領域。在一間原來用作貯藏室的.陰寒潮濕的房子裏,瑪麗居里利用極其簡單的裝置,開始向這個領域進軍。僅僅幾個星期,她便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證明鈾鹽的這種驚人的放射強度與化合物中所含的鈾量成正比,而不受化合物狀況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她還認為,這種不可知的放射性是一種元素的特徵。難道只有鈾才有這種特性?遵循這一思路,她決定檢查所有已知的化學物質,通過繁重而又艱鉅的普查,她發現了另外一種元素釙的化合物也能自動地發出與鈾射線相似的射線,由此她深信具有放射現象絕不只是鈾的獨特性,而是一種自然現象,於是,她提議把這種現象叫做放射性,把鈾、釙等具有這種獨特性的物質叫做放射性物質,就這樣,她以自己無私寬闊的胸懷和本着對科學不斷探索、創新的精神,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貢獻給了全人類,為醫學事業做出了自己偉大的貢獻。

在科學探索領域,牛頓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詮釋。他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從小酷愛讀書,對奇妙的自然現象特別感興趣。牛頓作為一名偉大的科學家,他一生的成就絕不只是傳説中他看到蘋果掉落在地上後創立的“萬有引力”學説,他還發現了白光是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的,他發現了雨後彩虹的原因,並且在數學、天文學、力學等領域都有偉大的發現。他成就突出,可他總是謙虛地説自己只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緣故”。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無論是技術的創新還是科學的發明或者是思想的進步,無一不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而要發現問題,首先就要具備敢於質疑、善於質疑的精神,然後才可能通過不斷實踐去解開疑問,獲得成功。

讓我們一起探索,一起創新,為科學邁出我們共同的一步。

創新作文 篇3

著名企業家、科學家謝耘博士有言:“創新從來不是一首浪漫的詩篇,而是一段長時間默默無聞、艱苦探索的奮鬥。”創新,意味着你有與別人不同、甚至可能不被世人理解和接受的想法,意味着你可能被孤立、被嘲笑、被否認。因此,每一個成功的創新者,都必須學會忍受孤獨、享受孤獨,然後在孤獨中收穫靈感,在靈感中實現創新。

孤獨是一份淡定的心態,使人在平和中思考。挪威探險家南森説:“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翻開《瓦爾登湖》,山林的清新撲面而來,人們彷彿看見遠山中一潭幽藍的湖水旁,坐着一位深思的學者——那便是梭羅。在工業革命和城市化正進行地如火如荼時,他卻隻身躲進山林之中,在那裏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追求最自然樸素的生活,許多人曾對此表示不解。有人問他:“你與外界斷絕聯繫兩年,不覺得孤獨嗎?”而他回答,“我熱愛孤獨在空氣中燃燒時的畢剝聲。”也許正是因為梭羅對孤獨的這份熱愛,《瓦爾登湖》才能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依然用沉靜和清新感動着我們,讓人撫平浮躁,洗盡鉛華,一如瓦爾登湖平靜美麗的湖水。

赫胥黎説:“越偉大、越有獨創精神的人,越喜歡孤獨。”孤獨是一罈苦酒,釀於幽深的谷底。初嘗一口,滿嘴苦澀,直教人喊“難嚥、難嚥”;再嘗,苦得更加濃烈,苦得直至心底,苦得讓人慾言還休。可漸漸地、漸漸地,當你習慣於這種苦澀,卻發現脣齒間竟有甘甜開始散開,這才感受到孤獨的清香與回味。袁隆平在田間躬耕九年,埋頭苦幹,潛心研究,終成“南優二號”享譽世界;陳景潤在六平米小宿舍的艱苦環境下,一支鋼筆一摞紙便開始認真演算,再不問其他世事,終於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造就一段傳奇;鄧稼先放棄美國給予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隱姓埋名,在嚴格警衞的深院和大漠戈壁裏嘔心瀝血,最終使得“兩彈一星”研究成功,讓中國揚眉吐氣。孤獨是陰天厚重的雲層後深藏的陽光,隨着陰霾散去,會帶給人一種意外的驚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孤獨不僅是夜深人靜時的萬籟俱寂,不僅是一個人埋首燈下的靜靜沉思,更是對自我的堅持,對初心的銘記。十字架上被烈火焚燒的布魯諾,在教堂上被當眾譏諷的達爾文,被科學界冷眼相待、質疑否認的愛因斯坦,窮困潦倒、無人理睬的梵高……他們因為堅守自我而孤獨,但外界的懷疑、嘲笑、諷刺甚至是惡毒的刑罰都沒有使他們放棄這份堅持,而歷史終於證明了他們的偉大。創新者是孤獨的,因為無人理解;孤獨者是勇敢的,因為要在風吹雨打中堅定如初。

創新註定是一場孤獨的跋涉。創新者需要不畏世俗眼光、不懼流言蜚語,而孤獨是創新者在堅持中唯一的陪伴。所以,在孤獨襲來時,不要馬上將它踢開,而是試着和它擁抱,將它融入自己的靈魂。它就像你在前進路程中孤單的影子,你説你是一個人,但其實你還有孤獨陪伴。

創新作文 篇4

西紅柿被引入歐洲的時候,因懼其有毒沒人敢吃,這聽起來讓人覺得可笑。那麼可笑之餘是否又引起我們的一連串的深思呢?

如果沒有醫生湯姆遜大膽的第一口,被譽為“愛情蘋果”的西紅柿,可能只會被擺放精品櫃中,並附有一張告示:僅供欣賞;如果沒有湯姆遜的第一口,那麼西方人的餐桌上是不是又少了一道美味佳餚?如果沒有湯姆遜的第一口,西班牙一年一度的“西紅柿節”上那一車車“帶毒”的西紅柿不就成了謀殺他人的兇器嗎?西紅柿的故事告訴我們:社會需要大膽創新的人。

是的,翻開史冊,你會發現孔子首創第一傢俬立學校,是教育面向平民;蔡倫用麻頭,破布,爛漁網造出來精美的紙張;王安石不畏天變,不畏人言,不畏祖宗之法掀起了11世紀中國一場偉大的變法……中華民族不是正因這些大膽創新的人而博大精深,光耀世界嗎?

中國是這樣,西方也亦是如此。

梵高,正因為他狂放不羈得用色和汪洋恣肆的激情,加上他古典繪畫的功底,才創造出了流芳百世的《向日葵》;畢加索,憑着自己敏鋭的感知,才步出傳統油畫的道路,成為不朽的印象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面對電聲樂器大歎“世風日下”的時候,理查德·克萊德曼卻大膽地把樂器重新組合,才有瞭如此深邃的《星空》。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清朝書法家翁方綱和劉墉,前者翁方綱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後者劉墉卻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翁問劉:“那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那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而富有哲理的一筆。

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戰國時期,通過商鞅變法,成為當時最強的國家,陸續滅掉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這就是創新。鄧爺爺是我國建設新農村的總領導人,他決心在沿海地區高經濟發展。無論摸着石頭過河還是踩着高蹺走路,社會上都需要這種“敢於吃螃蟹”的人。

想象力比創造力更重要,想象源於對事物的創新。因為創新,瓦特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因為創新,愛迪生髮明瞭電燈,把人類帶入了光明的世界;因為創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因為創新,中國發展起來了。

對於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來説,我們更加需要創新,只有創新,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人類文明才會不斷髮展!

標籤: 精選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lizhizuowen/chuangxinzuowen/7zv9j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