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終身校長”梅貽琦》閲讀答案

《“終身校長”梅貽琦》閲讀答案

“終身校長”梅貽琦

《“終身校長”梅貽琦》閲讀答案

梅貽琦,字月涵,幼年熟讀經史,在南開受新式教育,喜讀科學,在美初習電機工程,任教清華後專研物理。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時卻又重温中國經史典籍,於中西文化密切接觸體會中,融合中西學問精華

1915年,梅貽琦到清華園任教,工作半年後,回到天津,去見恩師張伯苓,表示對教書沒有什麼興趣,想換一個工作。張伯苓語重心長地對弟子説:“你才教了半年就不願幹了,怎麼知道沒有興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書!”他的夫人韓詠華感慨地説:“月涵照老師的教導老老實實地回到北京,繼續在清華任教。……這可倒好,這一忍耐,一輩子下來了。”

梅貽琦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理科和工科,執教清華初期,教的是物理、數學、英文等課程。梅貽琦早年的學生浦薛鳳回憶説:“本人於民國三年夏考入清華後,梅師曾授予數學一課,講話特別緩慢,解釋非常明白,聯繫認真,而態度和藹,此一印象至深,迄今猶歷歷如昨日事。”

後曾執教清華大學土木系的施嘉煬回憶説:“我於1915年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在高等科二年級學習時,梅貽琦先生是我的物理學老師。現在回憶起來,梅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關心的,他經常在實驗室裏指導學生做實驗,並且總是以誨人不倦的態度為學生解釋課本上和實驗中的疑難問題。”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程度上靠人格魅力,並以自己為榜樣,言傳身教,如春風華雨,潤物無聲。梅貽琦就是這樣,薰陶了一大批清華學子。他最初的教育教學活動,為他以後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清華有驅逐校長的傳統,從1928年到1931年,羅家倫等幾任校長像走馬燈,時間長者如羅家倫為兩年,短者兩三個月,有的派來的校長甚至連清華校門都進不了,被師生抵制,灰溜溜地走了。

梅貽琦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出任清華校長,時任教育部長的李書華晚年回憶説:“民國廿年(1931年)下半年我任教育部長的時候,正值清華久無正式校長,我急於解決這個問題,當時再三考慮,認為月涵最為適當。時月涵正在美國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我電其同意後,於九月廿三日提行政院國務會議通過,以月涵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由民國廿年起,他繼續任清華校長達卅一年之久,是中國國立大學任職最久的校長。他對清華盡力甚多,貢獻甚大。回想我在教育部所做的事令我滿意的並不多;我為清華選擇了這位校長,卻是我最滿意的一件事。”

“大師論”是梅貽琦將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移植到中國本土的最成功的例子之一。1931年12月2日,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梅貽琦千方百計廣招人才,使清華園內人才濟濟,羣星燦爛,有效地推動了清華學術和教育的進步。

梅貽琦是國際學術界有名的“寡言君子”。他倡導“為政不在言多,顧力行何如耳”。他認為學校造就了人才是為了實用,“否則將是極悲慘的事”。梅貽琦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有了他的這些主張,才有今日之水木清華。

從1931年至梅貽琦逝世,他被稱為清華“終身校長”(晚年創辦台灣新竹清華大學)。他沒有博士學位,也不像胡適那樣有名氣,為何能在大師雲集的清華,長期治校而無反對者、驅逐者,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祕訣,他幽默地説,“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是沒有人願意倒‘梅’!”這正好印證了霍寶樹對梅貽琦的印象:“先生處理公務的態度是實事求是,清正不苟,待人接物則謙誠懇切,和藹可親。其個人志趣高尚,嚴峻自持,平日不苟言笑,卻極富幽默感和人情味,有時偶發一語,雋永耐人回味。”

1940年,昆明,潘光旦在《梅月涵夫子任教廿五年序》中做如下感慨:“清華所培養出來的多少人才之中,對母校竭其心力,能如是鍥而不捨的,已有幾人?目前從事於大學教育的人中,或負行政的責任,或主專門的講席,對所出身的學校,能如是其全神貫注契合無間的,能有幾人?不因時勢的遷移,不受名利的誘引,而能雍容揖讓與大學環境之中,數十年如一日,中國之大,又有幾人?”這三問便概括了梅貽琦校長終其一生的堅持與執着。他的一生和清華大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清華大學的'學術精神和教育理念,代表了民國教育家的風度。

(選自劉宜慶《浪淘盡——百年中國的名師高徒》,有刪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ywjp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