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閲讀答案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閲讀答案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會經常接觸並使用閲讀答案,藉助閲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閲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閲讀答案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閲讀答案1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乙】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②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註釋:①鄙:邊境。②缽:和尚用來盛飯食的器皿。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山北之塞

明年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②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3)對[甲][乙]兩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愚公之妻“獻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見他們都堅決反對愚公移山。乙文富者兩次説“子何恃而往”,説明富者也是堅決反對貧者去南海的。

B.兩文都強調人要立志並付諸行動,但兩文的表達方式不一樣。甲文敍事為主,理寓事中;乙文敍議結合,説理為主。

C.甲文寫太行、王屋二山高大,乙文寫西蜀距離南海遙遠,都突出了困難之艱鉅,從側面襯托了人物形象。

D.愚公和貧僧勇於挑戰,最終都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改造自然、戰勝自然的偉大氣魄。

(4)成語故事《南轅北轍》中想去楚國的駕車人也像愚公和貧僧那樣執着,卻沒有達成所願。請仔細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説説對你有什麼啟示。

答案:

8、【分析】【參考譯文】

【甲】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説:“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説,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説:“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説:“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説:“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乙】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説:“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富和尚説:“您憑藉着什麼去呢?”窮和尚説:“我只需要一個盛水的水瓶一個盛飯的飯碗就足夠了。”富和尚説:“我幾年來想要僱船沿着長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藉着什麼去!”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解答】(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解釋詞語,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

①句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懲:苦於;

②句意:到了第二年。越:到了。

(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翻譯的要求是做到“信、達、雅”,翻譯的方法是“增、刪、調、換、補、移”,我們在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

①重點詞:遂,於是,就。荷,扛。句意: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

②重點詞: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顧,難道。鄙,邊遠的地方。之,結構助詞,的。句意: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結合重點語句進行分析。

A.有誤,甲文愚公之妻“獻疑”是提出疑問,目的是解決問題,不是阻止移山;智叟“笑而止之”是嘲笑愚公並阻止移山,堅決反對移山。

BCD.正確;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類問題,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章主題。《愚公移山》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説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難,堅持鬥爭,定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這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為學》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立下了目標,努力去實現,才會獲得成功。主觀努力是成敗的關鍵。人貴立志,事在人為。《南轅北轍》中楚國的駕車人也像愚公和貧僧那樣執着,卻沒有達成所願,是因為他的目標錯了,所以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實現目標。這個故事告訴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答案:

(1)①苦於;②到了。

(2)①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②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

(3)A;

(4)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愚公移山》《蜀鄙二僧》閲讀答案2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陽,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缽④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幾千裏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註釋]①鄙:邊境。②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縣東的海上。③瓶:水瓶。④缽;和尚用來盛飯食的器皿。⑤顧:難道,反而。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思。

①箕畚運於渤海之尾箕 畚:______________

②汝之不惠 惠:______________

③帝感其誠 感:______________

④越明年 越: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懼其不已也/其真無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誨/輟耕之壟上

3.翻譯下面句子。

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對[甲]文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愚公之妻獻疑,智叟笑而止之,這可看出兩人都堅決反對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見愚公移山受到眾人擁護。

C.文章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作手法來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5.甲乙兩文告訴我們一個共同的道理是什麼?兩文的結尾形式有什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用箕畚 ②通慧,聰明 ③被感動 ④到、及

2.D

3.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4.A

5.①人要立志,並付諸行動。②甲文以神話結尾,乙文以議論結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ygl4o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