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憶夏志清》閲讀理解及答案

《憶夏志清》閲讀理解及答案

憶夏志清

《憶夏志清》閲讀理解及答案

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歲尾。隨着他的離去,一個文學批評的夏志清時代似乎正在隱退。

夏先生最廣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國現代小説史》。這是一本很有態度的文學史。在冷戰時期,夏志清沒有受到政治勢力的影響,而完全依據文學審美做出了自己的評價。在他看來,文學的判斷力至關重要。而他的.判斷,除了歐洲古典主義、英美形式主義的評價尺度外,還體現出敢於裁斷、挑戰流俗的批評勇氣和言之成理、落筆審慎的批評態度。

夏志清是在閲讀了喬伊斯、普魯斯特等現代小説之後再看五四小説,眼光頗高,他也沒有像一般的史書那樣四平八穩、缺乏觀點,而是在書中明確表達了喜歡與不喜歡,好小説與壞小説,甚至鮮説“之一”。

夏志清的學生之一、著名學者劉紹銘曾説:“《中國現代小説史》讓人佩服的地方倒不在其史料豐富,而在於夏志清作為一位文學評論家的見識。他當年盛讚的幾位作家——張愛玲、沈從文、錢鍾書、周作人——後來的文學地位日漸被重視,到今天仍然有許多讀者。”

2007年底,學者李鳳亮曾在朱崇科陪同下去夏先生紐約寓所與其作了數小時學術訪談,事後整理成兩萬字長稿,從洛杉磯寄給他。一個月後李鳳亮接到夏志清的修改稿,夏先生對訪談中一些過頭話都作了認真仔細的修改。朱崇科回憶説:“當時已經86歲的夏先生精神矍鑠,是一個坦率機智的人,‘童’言無忌。不管是表揚,還是批評,他都口無遮攔。他經常毫無保留地自我表揚,他經常重複的話是‘我聰明得一塌糊塗’。”

夏先生自哥倫比亞大學退休,選中了青年學者王德威為接班人。夏先生幾十年來一直對他愛護有加,大力栽培,兩人情同父子。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療養院看望了夏志清。王德威回憶説:“我去看他的時候,他正在吃東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這時醫生來了,他當着大家的面直截了當問醫生:‘我到底怎麼樣?’醫生説:‘你很好。’他説:‘你別講假話了,我們都是現代人,我不相信這套的。我已經永垂不朽了,因為我寫了《中國現代小説史》。哈哈!’”

夏志清的離去,留下文學批評史上一段絕唱。正是因為他激越不羈的批評個性,形成了他批評的獨到發現與巨大沖擊力。今天文學批評界所缺的,不是裹腳布式的長篇大論,恰是那種批評的真誠甚至偏見。

15.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追憶夏志清先生的?請作簡要分析。(6分)

16.文中多處直接引用他人的話,這樣寫有什麼作用?(6分)

17.如何理解文章結尾處“批評的真誠甚至偏見”?(6分)

答案:

15.(6分)①生活態度上:童真樂觀,直面人生,幽默風趣,較為自負。

②學術研究上:西為中用,見解獨特,治學嚴謹,獎掖後進。

評分建議:每點3分;“方面”1分,“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

16.(6分)①有助於讀者全面瞭解夏志清治學、性格、人品等方面的情況。

②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趣味性。

評分建議:每點3分,意思對即可。

17.(6分)①“批評的真誠”:完全依據文學審美作出評價,具有敢於裁斷、挑戰流俗的勇氣和言之成理、落筆審慎的態度。

②“批評的偏見”:觀點可以激越,明確表達喜好(或答成“避免四平八穩、缺乏觀點的長篇大論式批評”亦可)。

③這句話充分肯定了夏志清在文學批評史上的價值。

夏志清,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生於上海浦東。上海滬江大學英文系畢業。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獎學金赴美深造,1952年獲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1962年應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文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為教授,1991年榮休後為該校中國文學名譽教授。2006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當地時間),在美國紐約去世,享年92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ewvww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