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通用15篇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通用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由資深教育者參與擬訂的、對有關閲讀題所做的解答。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自己的閲讀答案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通用15篇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

(1)過中不至( )

(2)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

(3)去後乃至( )

(4)元方入門不顧( )

2.翻譯句子。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友人下車引之,想表達什麼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元方為什麼入門不顧?你認為他的做法合適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過了

(2)丟下

(3)才

(4)回頭看

2.(1)(您)過了正午還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2)友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拉住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進了自家的大門。(意對即可)

3.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4.這是對友人不守信、説話不禮貌的行為表示抗議和蔑視。友人無信無禮,尤其對子罵父的行為更是太失禮了,這樣做合適。(不合適。友人有改過的表示,可以接受他的歉意;對長輩要尊重。) (言之有理即可)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2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與友期行( ) (2)尊君在不 ( )

(3)相委而去( )(4)下車引之 ( )

【小題2】翻譯句子:(4分)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小題3】“友人慚”的原因是什麼?(可用原文語句回答)(2分)

【小題4】通過讀文可知元方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如何評價元方的“入門不顧”?(4分)

答案

【小題1】(4分)(1)約定 (2) 通“否”(3)丟下、捨棄 (4)拉

【小題2】(4分)①過了中午,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

②您與我父親約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沒到,就是不守信用

【小題3】(4分)“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或:言而無信,待人無禮。

【小題4】(4分)聰明、機智的孩子。評價略,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小題1】

試題分析:

試題分析: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比如本題中的幾個字詞古今義都不同,要注意辨析。對課文註釋中有明確註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

考點: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2】

試題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語境中大致瞭解句子的意思,解釋清楚關鍵詞語“中”“舍”“去”“期”“信”,最後疏通句子。所學課文,做過翻譯練習要加強記憶,可直接寫出譯句。

考點:理解或翻譯文中的句子。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3】

試題分析:直接引用“友人慚”前一句即可,注意要按要求引用原句。

考點:理解文言文內容要點。能力層級為理解B。

【小題4】

試題分析:根據文中孩子的語言分析概括其性格特點,對其“入門不顧”的做法要一分為二的分析,即指出其合理性,又要説明其行為的不妥。

考點:欣賞作品的形象,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能力層級為鑑賞評價D。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3

陳太丘與友期(8分)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2分)(1)相委而去 (2)入門不顧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小題3】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從 和 兩點反駁。(2分)

【小題4】從故事主人公的言談中,你覺得元方是一個怎樣的人?(2分)

答案

【小題1】(1)委:丟下、捨棄(2)顧:回頭看(每空1分)

【小題2】過了正午後(友人)仍沒有到達,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離開以後(友人)才到。(補全省略1分,扣住重點字詞去和乃,其他意思通順即可。(1分)

【小題3】無信 無禮

【小題4】示例:表現了他的聰慧明理。(可從聰慧、有膽識、個性直率、懂禮識義等方面任選兩點回答)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4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劃線詞的含義。

①與友期行 ②去後乃至 ③相委而去 ④下車引之

【小題2】.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看,作者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來刻畫人物?刻畫了怎樣的元方形象?

【小題3】.文章結尾處,面對父親友人的無信無禮,“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的做法對嗎?為什麼?請談談你的見解。

答案:

【小題1】①約定;②才;③丟下;④拉

【小題1】語言(對話)描寫 刻畫了元方是一個聰明機智的孩子。

【小題1】(略)從正反兩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5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課文《陳太丘與友期》)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伋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伋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伋請別駕從事③,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伋為違信於諸兒,遂止於野亭④,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選自《後漢書·郭伋傳》,略有改動)

【註釋】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剛擔任幷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別駕從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太丘捨去(捨棄、丟下) B.則是無信(不講信用)

C.及事訖(完畢) D.先期一日(約定的日期)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相委而去 雜然而前陳者 B.計日告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C.遂止於野亭 駢死於槽櫪之間 D.其為人若此 安陵君其許寡人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理解。(5分)

(1)甲、乙兩文告訴了我們一個同樣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從選材角度看,甲文選取的是友人“無信”“無禮”的反面例子,乙文選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從表達方式看,甲文側重____________,乙文側重敍述。(3分)

(2)從甲、乙兩文的故事中,你還得到了哪些新的啟示?(就一個或兩個故事來談均可,至少兩條)(2分)

參考答案:

1.A

2.C

3.那人便問元方: “你爸爸在嗎?”(或:那客人便問元方: “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4.(1)做人要講信用(答出“講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違信於兒童) 描寫(或:對話描寫;語言描寫)(2)答案示例:①要有禮貌;②要勇於改正錯誤;③要容許別人改正錯誤;④成人要為兒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對兒童也要説話算數;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6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4分)

(1)去後乃至( )(2)尊君在不( )

(3)相委而去( )(4)下車引之 ( )

小題2:翻譯下面句子(2分)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小題3:友人想拉元方的手錶示歉意,但“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麼?説出你的看法。(2分)

小題4:元方斥責“友人”無信,令你想起我們學過的《論語十則》中的哪句話?(1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才 (2) 通“否” (3) 丟棄,捨棄(4) 拉

小題2:你和我的父親相約中午同行,過了中午您還沒到,就是不守信用;對着孩子罵其父親,就是無禮。

小題3:觀點一:我認為元方“入門不顧”並不失禮。因為,父親的友人沒有按時赴約,失禮在先,又當着元方的面責罵元方的父親,再次無禮。對這樣的人就應該給他點顏色看看。

觀點二:我覺得元方的做法有些不合適,因為友人在元方指出其無禮後,能很快認錯,而且是在一個小孩面前認錯,確實不容易,若能寬容一點,給人一個改過的機會,則更好。古人也雲“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觀點三:這個問題也可一分為二地看待,把上面兩個意思合在一起表達。

小題4: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小題1:試題分析:“乃”,一詞多義,才。“不”,通假字,通“否”。“委”,一詞多義,丟棄,捨棄。“引”,動詞,拉,牽。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時,要注意把“期”(約定)、“至”(到,來)、“信”(信用)、“禮”(禮貌)這些字詞翻譯準確。

小題3:試題分析: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目,解答時首先要擺明自己的觀點,接着再具體闡述理由。元方的做法,從禮節的角度來説是有點失禮,但從元方的角度來説,這樣做更加可以讓父親的友人意識到他失信和對子罵父的做法很不對。

小題4:試題分析:“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這是元方對父親的友人的斥責,説他不講信用,不由得讓我們想起了《論語》中“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句子。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7

仔細閲讀《陳太丘與友期》,回答下列問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用/劃出下面句子朗讀停頓的地方。

元 方 入 門 不 顧

2、解釋下面句子中的劃線詞。

①陳太丘與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下車引之( )

④入門不顧(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過本文可以看出陳太丘的友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從元方的語言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結尾寫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元方/入門/不顧

2、①約定

②通否

③拉

④回頭看

3、①過了中午還沒有來。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離開後那朋友才來。

②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

4、言而無信卻又無禮的人,自己失信,卻怪罪別人,是一個不講道理的人。(意對即可)

5、是一個聰明懂道理的孩子,品格正直不阿。(意對即可)

6、略。(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8

課內文言文閲讀(10分)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6.下列加點的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太丘捨去 去後乃至 B.元芳入門不顧 照顧周到 C. 與友期行 期日中 D. 待君久不至 日中不至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4分)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譯: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譯:

8.元方的“入門不顧”是否無禮?説説你的看法。(3分)

答案:

6.B

7.(1)和別人約定同行,卻丟下我就離開了。

(2)過了中午還沒有到,就是沒有信用。

8.元芳對父親友人的慚愧表現“入門不顧”,雖有不禮貌之嫌,但是對於一個只有七歲的孩子來説,我們還是不能求全責備。

或:客人已經認錯,應該不要過多計較,把客人丟下自己走進家門的做法也是很沒有禮貌的。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9

閲讀下文,完成l7—20題。(12分)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17.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日中不至__________ (2)去後乃至__________

(3)已去 __________ (4)則是無禮__________

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友人慚”的原因是什麼?(可用原文語句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通過讀文可知元方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如何評價元方的“入門不顧”?(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1)到(2)才(3)離開(4)那麼,就(2分)

18.(1)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2)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4分)

19.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或:言而無信,待人無禮。

20.聰明、機智的孩子。評價略,言之有理即可。(3分)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0

文言文比較閲讀(11分)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選自課文《陳太丘與友期》)

〔乙〕郭亻及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兒數百,各騎竹馬,道次迎拜。亻及 問:“兒曹何自遠來?”對曰:“聞使君到,喜,故來奉迎。”亻及 辭謝之。及事訖,諸兒復送至郭外,問“使君何日當還”。亻及 請別駕從事③,計日告之。行部既還,先期一日,亻及 為違信於諸兒,遂止於野亭④,須期乃入。其為人若此。 (選自《後漢書·郭亻及 傳》,略有改動)

【註釋】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剛擔任幷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別駕從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太丘捨去(捨棄、丟下) B.則是無信(不講信用)

C.及事訖(完畢) D.先期一日(約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相委而去 雜然而前陳者 B.計日告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C.遂止於野亭 駢死於槽櫪之間 D.其為人若此 安陵君其許寡人

1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兩文告訴了我們一個同樣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從選材角度看,甲文選取的是友人“無信”“無禮”的反面例子,乙文選取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正面例子;從表達方式看,甲文側重____________,乙文側重敍述。(3分)

(2)從甲、乙兩文的故事中,你還得到了哪些新的.啟示?(就一個或兩個故事來談均可,至少兩條)(2分)

答案:

10.A 11.C 12.那人便問元方: “你爸爸在嗎?”(或:那客人便問元方: “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 13.(1)做人要講信用(答出“講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違信於兒童) 描寫(或:對話描寫;語言描寫)(2)答案示例:①要有禮貌;②要勇於改正錯誤;③要容許別人改正錯誤;④成人要為兒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對兒童也要説話算數;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1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3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

(2)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3)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2:翻譯下列語句。(5分)

(1)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3分)

(2)友人慚,下車引之。(2分)

 小題3:根據選段的內容,找出下列選項中説法有誤的一項( )(2分)

A.本文選自《世説新語》,主要記述陳元方和來客的一段對話。

B.從陳元方與客人的對話中,可以看出他聰穎、機智、知書識禮的特點。

C.這則短文充分説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

D.本文除了運用對話描寫外,還運用了細節描寫,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動。

參考答案:

小題1:(1)離開 (2)玩耍 (3)回頭 (1個1分)

小題2:(1)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關鍵字“期”“無信”各1分,意思通順1分。3分)

(2)那個朋友感到慚愧,就下車來拉元方(關鍵字“慚”“引”各1分)。(2分)

小題3:B

小題1:試題分析:“去、顧”的意思都很固定,譯為“離開” “回頭(看)”,“戲”根據語境應譯為“玩,玩耍”。

小題2:試題分析: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此句中的關鍵詞有“孚”“ 期” “無信” “慚”“引”等。“ 期”, 約好。 “無信”,不講信用。“慚”, 感到慚愧。“引”,拉。然後把各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小題3:試題分析:“他聰穎、機智、知書識禮的特點”説法不全對,因為文中並沒有寫“知書”,屬無中生有,應該為“懂禮識義”。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2

(甲)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乙)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小題1:解釋下列劃線詞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俄而雪驟( ) ②與友期行( )

③去後乃至( ) ④下車引之( )

小題2:“兒女”一詞古今義有何差別。(2分)

古義: 今義:

小題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2分)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題4:“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白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你還能説出一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1)一會兒(2)約定 (3)才 (4)拉每題1分,共2分。

小題1:古義:指子侄這一代晚輩的統稱。今義:指兒子和女兒。共2分。

小題1:和別人約好一起出行,卻丟下別人自己離開了。共2分”

小題1:後一句好,因為比喻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有意藴。“柳絮”一喻好就好在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不僅限此答案,只要有道理即可)。燕山飛雪大如席。共3分。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3

《陳太丘與友期》練習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一、解釋加點字。

⒈太丘捨去 舍: ⒉尊君在不 不: ⒊下車引之 引:

⒋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 ⒌去後乃至 乃: ⒍相委而去 委: 去:

二、翻譯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待君久不至,已去。

三、寫出下列句中省略的內容

過中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 去後乃至: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閲讀上文後,你明白了一些什麼道理?

五、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寫元方責客“無信”“無禮”的用意何在?

2、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寫。

六、古今異義詞。

太丘捨去 奮不顧身

房舍整齊劃一 元方入門不顧

三顧茅廬

七、試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動。

⑴友人慚,下車引之。 ⑵元方入門不顧。

八、《陳太丘與友期》主要寫的是哪兩個人?分別歸納他們各自的性格特徵。

九、用一句話概括這兩則故事的大意。

⑴《詠雪》:

⑵《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參考答案:

一、⒈放棄 ⒉同“否” ⒊拉 ⒋約定 ⒌才 ⒍捨棄、丟失;離開

二、真不是人哪!和別人約好一起走,把別人丟下就走了。

三、①那朋友;②太丘 那朋友

四、為人要言而有信,不講信用自食苦果。

五、⒈寫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語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則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副得對方無言可答。

2.對比

六、①舍:放棄;②房屋 顧:①照顧;②回頭看;③拜訪

七、(1)慚愧。 (2)輕視。

八、元方——聰明、勇敢、識禮、有節。友人——無信、無義、無禮,但能接受批評。

九、(1)無奕女詠雪的佳句博得謝太傅的讚賞。(2)元方將父親的友人駁斥得理屈詞窮。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4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甲)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乙)昔吳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③?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注:①吳起: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②俟:等待。③歟(yú):句末語氣詞。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

(1)尊君在不( )(2)諾,期返而食( )

2.選出下列句中加粗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歆輒難之前時之聞

B.將軍百戰死出郭相扶將

C.相委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

D.擇善而從從先人還家

3.根據語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正確的一項是( )

A.期日/中

B.對/子罵父

C.下車/引之

D.故人至/暮不來

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陳太丘,你會怎麼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fǒu;(2)shí

2.C

3.C

4.(1)正午已過(朋友)還沒來,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後那個朋友才來。

(2)有一回吳起出門,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飯。

5.可以繼續等待,友人到後向他講道理;也可以留個紙條説明先走的原因等。(答案合理即可)

《陳太丘與友期》閲讀答案15

文言文閲讀。

(一)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二)七錄

溥(張溥,明朝文學家)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通“抄),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jūn,皮膚因寒冷或乾燥而破裂),日沃(澆)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1、下列加粗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陳太丘與友期行(約定) 幼嗜學(喜歡,愛好)

B、門外戲(玩耍,嬉戲) 即焚之(燒)

C、相委而去(捨棄,丟下) 右手握管處(筆桿)

D、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名稱)

2、下列加粗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待君久不至,已去 死而後已

B、下車引之 人皆賀之

C、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與朋友交而不信

D、如是者六七始已 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3、翻譯下列句子。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第二則文言文後,你有什麼啟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D

2、B

3、你中午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對着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意思對即可)

4、從勤出成果,天才出自勤奮,注重學習方法等方面答題。(言之成理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egjk4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