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最後成熟的果子》閲讀及答案

《最後成熟的果子》閲讀及答案

深秋的一天,我來到屋後的蘋果園。果農的窩棚已空,夕陽下,幾隻小鳥在上面理着羽毛;蘋果樹的葉子稀疏金黃,微風吹來,不時地飄向我腳下的小路。就在我沉醉於屬於我的這片世界時,我發現了一隻蘋果。它掛在一個樹杈的中間,大小如我的拳頭。

《最後成熟的果子》閲讀及答案

顯然,這是一隻被忘了採摘的蘋果。因為它生的非常隱蔽,如果不是我恰好在那個位置抬起頭,根本就發現不了它。

要不要摘下那隻蘋果,我猶豫了好一會兒。最後,我還是決定不去動它,我想看看,一隻蘋果,在沒有人提前採摘的情況下,會怎樣一種結果。

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過去。就在我第五十二次去看它的時候,這隻蘋果不見了。也許是從它身邊吹過的一陣風過猛了點,也許是它已不願呆在枝頭,總之,在我尋找它的時候,它正躺在樹下的枯葉堆裏。

自從搬到郊外,我無數次來到這漫步。從果農摘下第一批清澀的果子,到收穫結束後,果農運走的最後一批,我都購買和品嚐過。它的外形是那樣飽滿圓潤,它的色澤是那樣金黃厚重。

這隻蘋果被我帶回家後,在我的書房裏又呆了近兩個月。直到有一天,兒子問我:“媽媽,你在那弄的那隻蘋果,怎麼那麼甜?”我這才知道,果園裏最後那隻蘋果已被兒子吃了。

不過,從那天起,我也不再為兒子的頑皮、無知和不懂事而苦惱;也是從那天起,對那些及早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的家長,我不再羨慕。因為我散步時偶然發現的那隻蘋果,讓我明白一個道理,最後成熟的果子最甜,並且最不容易腐爛。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2分)

稀疏 挙頭

2、作者為什麼沒去摘那隻被忘了的蘋果?(用文中原話回答)(3分)

3、“立冬、小雪、冬至、大寒,日子一天天的過去。”作者寫這一連串的時間詞説明作者對這隻被忘了的蘋果怎樣的態度?(3分)

4、結合最後一個自然段説説作者體會到的人生哲理。(3分)

5、作者認為“最後成熟的果子最甜,並且最不容易爛”你是這樣認為的嗎?(請你用30個字以內的語言表達出來)(4分)

答案:1、shū quán 2、我還是決定不去動它,我想看看,一隻蘋果,在沒有人提前採摘的情況下,會怎樣一種結果。3、焦急的等待,想看出結果來 4、作者認為教育孩子如同蘋果一樣,不應該讓它過早成熟,更不應該牽強。 5、略

9. 地平線 賈平凹

小時候,我才從秦嶺來到渭北平原,最喜歡騎自行車在路上無拘無束奔馳。莊稼收割了,又沒有多少行人,空曠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樹叢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頭,就看見遠遠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處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有樹叢在那裏伏着。

"啊,天到盡頭了!"

我拼命向那樹叢騎去,好長時間,趕到樹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遠遠的地方,又有一片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現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線。

一個老人迎面走來,鬍子飄在胸前,如同仙翁。

"老爺子,你是從天邊來的嗎?"

"天邊?"

"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線的地方。去那兒遠嗎?"

"孩子,那是永遠走不到的地平線呢。"

"地平線是什麼?"

"是個謎吧。"

我不太懂了,以為他騙我,就又對準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線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敗了;那裏天地平行,又在遠遠的地方出現了一道地平線。

我咀嚼着老人的話,想這地平線,真是個謎了。正因為是謎,我才要去解,跑了這麼一程。它為了永遠吸引着我和與我有一樣興趣的人去解,才永遠是個謎嗎?

從那以後,我一天天長大起來,踏上社會,生命之舟駛進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卻記住了這個地平線,沒有在生活中沉淪下去,雖然時有艱苦、寂寞。(命運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總有相接的時候).那個高度融合統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線,總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遠去追求地

平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奮鬥和無窮無盡的精力。

【閲讀提示】

人人都看過地平線,地平線也引起了人們的各種猜想和想象。你看到地平線時,想到的是什麼?讀完本文後,你又有什麼感想呢?

1.文中加點的"我一天天長大起來",聯繫上下文看,説説它具體指的是什麼?

2.畫線的"命運和理想是地和天的平行,但又總有相接的時候。"深刻含義是什麼?

3.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4.文中最後一句"永遠去追求地幹線,去解這個謎。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奮鬥和無窮無盡的精力"中的"地平線"具體指的是什麼?

5.讀完本文後,你有什麼體會?請用簡潔語言把它寫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年齡變大;思想成熟(閲歷豐富)。

2.現實和理想之間永遠有着很大的距離,但它們畢竟還是有相接點(實現人生的理想)。

3.我追逐地平線

4.人生的目標(或理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8480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