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閲讀答案 >

穿越黑白星際,他就像“風清揚”閲讀答案

穿越黑白星際,他就像“風清揚”閲讀答案

穿越黑白星際,他就像“風清揚”

穿越黑白星際,他就像“風清揚”閲讀答案

圍棋歷史悠久昌盛的中日韓三國都有屬於自己的圍棋大師、泰斗、棋聖,但如果要票選一位三國棋迷都公認的偉大棋手,無疑是吳清源。這個偉大的頭銜後面,也註定不會跟上“之一”。楊振寧説,吳清源之所以比愛因斯坦偉大,是因為物理界的第二還能和愛因斯坦交手,而圍棋的世界,連“望其項背”都沒人敢自稱。

吳清源的名字,早就跨越了國界,超越了體育的範疇,成為一枚沉甸甸的世界文化印戳。武俠宗師金庸心目中,可以和吳清源對等的大俠,是自己小説構架中獨孤求敗的“風清揚”,他百歲的一生,跨越了近代歷史最顛沛劇變的兩大世紀,而他本人傳奇的百年,經歷的絕對比任何武俠小説更為精彩燦爛。

吳清源時代

1939年到1956年,被稱為“吳清源時代”。作為棋手的吳清源,最傲人的戰績,自然是十番棋。日本當時的十番棋採取升降制度,在棋手視段位榮譽高於一切的年代裏,十番棋的殘酷和傳奇自不待言。

1939年,為爭奪本因坊秀哉去世後棋界第一人的地位,吳清源被推上了升降十番棋的舞台。他先後打敗了木谷實、大前輩雁金準一、師兄橋本宇太郎、前輩巖本薰。1951年吳清源與戰後日本首位九段棋手藤澤庫之助進行了爭奪棋界霸主的頂級決戰。不過藤澤發揮不佳,以2勝7負1和慘敗降格。由此,吳清源在前輩、同輩、後輩中的“昭和之棋聖”,不世之王者的地位,再也無人可以撼動。

創新棋士開創宇宙新佈局

不敗於天下,可以測量出一位棋士的武功,而在更為看重文治的傳統文化裏,吳清源對於世界圍棋的貢獻,則在於他開創了新佈局。金庸之所以將吳清源比作自己小説裏最無敵的“風清揚”,兩人的一大共同點是愛創新:“吳先生有一段時候,所謂日本最高的高手,全部被他打敗,發揚我們中國的圍棋的精神,像獨孤九劍這樣沒定式的,(招式)隨時可以變化的,絕對創新,變化無窮,所以對方也招架不了,好像風清揚這樣。”1933年左右,吳清源和木谷實有意識地在各種棋戰中打破常規,在佈局階段即佔據高位。第一次十番棋,不顧日本舊時代權威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於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顛覆性開局,可見吳清源革新圍棋的決心和膽魄。

此後,這種更具效率和速度,打破邊角束縛的“新佈局”成為開創現代圍棋的主流,這種思潮也延綿至今。

晚年,吳清源依然不為年齡所束縛,潛心開創“21世紀圍棋”的研究。他將中國《易經》陰陽調和、變化無常的思想放入圍棋中,吳清源認為圍棋是一種藝術,又是一種生命的哲學。吳清源認為,上個世紀的圍棋是一種“部分”的圍棋,棋手們過於重視局部的得失。“21世紀圍棋”將是一種“全部的圍棋”,是朝着整體、全面的方向發展,而不在局部糾纏。

川端康成正執筆“吳清源棋談”時曾訪問吳清源。他曾自述:“我認為,圍棋是一種和諧的狀態。它的重點不在於競技或爭勝負,而是調和。由一枚一枚講究均衡的棋子最後所構成的一盤棋,便是建立在和諧的基礎上。”

漂泊棋士三次更改國籍

吳清源一生,唯一的爭議點就是國籍。這位出生在戰亂飄零時代的棋聖,一生有很多無奈。1914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七歲學棋,青少年時期,在中國棋壇中已無敵手,天才的盛名讓他當時享譽中日棋壇。14歲那年,吳清源與母親及哥哥一起東渡,在和日本三位棋手過招後,正式定為三段。

1936年,吳清源改國籍為日本,那時,距離他在日本學棋生活已經過去了八年。對此,吳清源自傳中曾寫道:“在日本的中國人,受到歧視,也有人受到過實際的威脅,因此,我對自身的安全也很擔心,但是一邊下棋一邊讀書是行不通的,再説我還要養活一家人。最後我決定一個人加入日本國籍,選擇了留在日本。”

自傳裏也有寫道,他如何放棄日本國籍。“到了1946年,突然有一天,一些在日華僑到我家,並且拉着我去了我所住的杉並區的派出所。他們強迫我放棄日本的國籍……後來,他們交給了我一本中華民國臨時護照。”

再次加入日本國籍,是1979年。“我於1979年再次加入了日本國籍,時年65歲。戰前,從中國國籍轉為日本國籍,是因為當時是戰爭年代,受形勢逼迫不得已。再次加入日本籍,較之我自己,更多的是考慮到孩子。”自傳裏,吳清源很詳細地道出小兒子因國籍問題,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最後一次變換國籍,吳清源是站在了一個父親和丈夫的角度。

其實,對於大部分真正理解和敬重吳清源的棋迷來説,國籍根本不是問題。國手李喆在微博上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不知何時起,網絡憤青們將矛頭對上了吳先生。身世飄零,遠渡扶桑,吳先生在特殊時期精神上的痛苦孤獨不知又有幾人能夠承受,幾人能夠超拔。古往今來,超越時代之人,必受當時宵小之攻訐。”

(選自《華西都市報》,有刪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yuedudaan/3j7rj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