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比大小教學反思

比大小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比大小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比大小教學反思

比大小教學反思1

一年級的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數的大小時有一定困難,教學時我先複習1-5各數,故意打亂數序,然後請學生上台來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以建立學生初步的數感,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圖片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抓住一年級的學生都喜歡動物的心理,新課的導入用“小猴吃水果”這一故事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在一節課內小朋友要認識三個符號朋友“”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故我讓學生自己説一説“”的形狀是怎樣的?開口朝哪邊?尖尖的呢?引導學生用形象易懂的語言去記憶三種符號。“兩邊數字一樣大,中間填‘=’”,“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 “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等。等學生已理解後,我設計了一個小遊戲:“看誰舉得對”,教師説符號名稱,學生舉出相應符號;“看誰擺得好”,教師説符號名稱,學生用小棒擺出相應的符號。最後安排補充練習,以加深學生對符號的印象,並會通用符號表示兩個數的大小。

比大小教學反思2

“比大小”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個教學內容,是在學完“分一分(一)”和“分一分(二)”,對分數的意義和讀寫方法有了初步認識之後,對於分數的進一步認識。

教材呈現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是通過圖形表示分數,讓學生通過具體、直觀的思維操作去理解和掌握。這樣,可以進一步加強分數意義的理解和鞏固,使學生充分感受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突出現階段必須掌握的基本方法。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總體上還處在具體運算操作的發展階段,形象思維是他們的優勢。直觀不僅是他們理解數學知識的手段,也是他們探索數學、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的工具。()所以,比較分數大小,我主要以掌握圖示等直觀方法為主,在此基礎上藉助具體背景發展學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本節課我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中秋節”淘氣和笑笑吃月餅這一情境導入,小小吃了一個月餅的四分之一,而淘氣也有一個同樣大小的月餅,淘氣要想吃的比笑笑多一些,那麼淘氣要吃這個月餅的幾分之幾呢?這樣,很自然的引出了比較分數的大小。

在自學探究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分一分、塗一塗,先表示出 1/4 和 3/4 ,並通過比較塗色部分比較它們的大小,我讓兩位學生展示、並説一説比較大小的方法,學生在説時,容易忽略分數的意義,所以,我加以引導,接着,為了讓學生更加體會同分母比較大小的方法,我又設計了一道“用分數表示出途中的陰影部分,並比較大小,讓學生説一説比較大小的方法,同學們通過兩組分數,進而觀察出同分母分數比大小的方法,由此,讓學生由感性的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我感覺學生學得還不錯。

在比較 1/4 和 1/2 時,仍然開始讓學生通過分一分、塗一塗,表示出 1/4 和 1/2 ,並通過比較塗色部分比較它們的大小,我讓兩位學生展示、並説一説比較大小的方法,學生在説時花的時間有點長,為了讓學生更加理解“分子相同,為什麼分母大的分數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數反而大”我結合學生的兩張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表示的 1/4 和 1/2 ,説明:同樣大小的兩張正方形紙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 1 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其中的 1 份就越多。接着,我又我又設計了二道“用分數表示出途中的陰影部分,並比較大小,讓學生説一説比較大小的方法,我再次説明同樣大小的兩張長方形紙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其中的 1 份就越大,平均分的份數越少,其中的 1 份就越多。,但,我説的比較多,花費的時間比較長。

同學們通過三組分數,進而觀察出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方法,在講解方法時,不夠透徹,強調的不夠多。

比大小教學反思3

一節課下來,太多的收穫令我感動,課堂上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激情和熱情着實令我動容,整個教學活動中,可以説我將自己完全置於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位置上,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一、課堂成為學生展現自我的舞台。

教學伊始,我就直接切入主題,創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圖,引發具有思考行極強的問題“怎樣擺讓人一眼看清各種水果的數量”這樣的問題一經拋出,即刻觸動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在組織了動手操作的環節,讓孩子們自己在動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充分體現了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主動性,學生的語言可能稚嫩,可能不夠縝密,但孩子的潛力着實令我稱道,我欣慰於孩子們在課堂上能夠靈動的展現自我,更稱道於學生能夠賦予課堂新的生命,我怎麼不為之動容。學生能夠自然,輕鬆、愉快地走進課堂,這不正是我一直苦苦追求的目標嗎,靜下心細細想來,其實它很簡單,其實有時甚至是觸手可及,但有時卻是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問題。

二、在自主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

可以説本節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來説,要想達到教學目標並不難,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讓這樣一節看似普通而平凡的教學內容,富有新意與創意,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在乾巴巴的大小比較方法之後更能體現出課堂的有效性,我將本節課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層面,宗旨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練,讓學生在活動中個性得到張揚。我充分利用了課前發給學生的卡片(10以內的數)巧妙地利用這張小小的卡片,並將其貫穿於教學始終,在學會了比較大小的方法後,設計了同桌兩人比,四人小組比,隨意找同學比,和老師比,甚至全班同學比,難度在不斷地提高,更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可以説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比較中,學生鞏固的不僅僅是比較方法的運用,更激發了學生挑戰的慾望,同時也收穫了一次又一次成功。

三、教師要不斷完善與提高。

有收穫,也有遺憾,課堂的調控,教學拿捏的火候與尺度,教師就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的時機,還需要完善。但通過今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也許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我們也許能做到,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比大小教學反思4

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反思如下:

1、學生語言表述不清楚,不流暢;這節課我主要訓練學生會説誰和誰比,誰大於誰,誰小於誰,學生表述比較費力,在後面的教學中必須加強訓練;

2、易混知識沒有按重點作為區分。認識並區分大於、小於號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我卻簡單地認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已經認識並掌握了,所以在教學中沒有讓孩子們説一説怎樣記住這兩個符號。在練習時,有好多孩子都混淆了,由於知識掌握不紮實,到了最後,練習也沒有按時處理完,結果導致學生雖然認識了兩個符號,但僅僅也就是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至於它們到底什麼時候用才是正確的,學生無法感知。應該在認識了兩個符號之後就進行區分,讓孩子們觀察倆個符號的異同,説一説記憶方法,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符號的應用。

比大小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學生在三年級下學期已學過簡單的小數大小比較,這次教學安排在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之後,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對小數有個完整的認識。課後,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學過程及效果,我感覺在這次教學中我比較注意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並注意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注重遷移,提供充分發揮的空間。

這節內容與前面所學的整數大小的比較有內在聯繫。我充分利用這些有利的條件,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小數的大小比較進行嘗試,激發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發揮積極的遷移作用。一開始,通過讓學生對整數進行比較,回想整數比較的方法,鼓勵學生將其類推到小數的比較中。注重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的思路迴歸課堂,讓學生體會到“比較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體會在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時,要掌握比較的有序性、相對性和傳遞性,從而培養辯證思維。在探索中,開展小組討論,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2、教學難點的處理

“小數的大小比較”與整數大小的比較在方法上有相同也有區別,正因為此,學生受思維定勢的 影響容易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誤認為小數位數多的那個數就大。

針對此難點,在學生總結出小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之後,我提出“位數多的小數就一定大”這句話對嗎?讓學分析判斷,將研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舉例驗證的方法,得出“位數多的小數不一定大”的結論,學生明確“小數的大小與位數的多少沒有關係”,這樣學生認識了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與小數的比較大小的方法的聯繫與區別,促進數學知識的系統化。

三、營造氛圍,使學生樂於學習。

整節課我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中的一員,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學習,使學生感到親切、輕鬆、能主動的學習。在教學問題設計上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將問題設置梯度,分層提問。這樣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其次在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學習環節,針對不同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讓各類學生都有熱情參與、有能力參與。總之,多給學生營造寬鬆、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老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學習,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主動和諧地發展。

不足:

1.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們完全可以通過整數大小的比較方法遷移到小數大小的比較方法上來,絕大多數的學生學起來都會感到非常的輕鬆,對知識點還掌握的比較好,但我還是覺得在設計時忽略了學生的整體參與。

2.我覺得自己的評價性語言太單一,不能及時的給與學生以鼓勵,也就是沒有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不能讓學生的激情去染升。

3.有的地方講的太多,還不夠放手,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發掘利用教學資源,認真錘鍊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關注每一個學生,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精彩!

比大小教學反思6

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是在前面學過的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礎上進行的。新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了三隻猴子分水果(4個梨,3個桃子,2只香蕉)的主題內容,在一個班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效果並不是很好。感覺這一內容離兒童的實際生活遠了一點點,給學生的感覺不夠鮮活。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師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進行教學。也指出課堂教學中學習材料的提供途徑應該是多樣的,可以是教師提供,也可以是學生提供,學習材料應該是豐富的,便於學生進行探索與研究。根據這一理念的指導,在第2個班教學時我有所改進,我從學生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東西入手,引導他們找一找,數一數,比一比從而引出“<、>和=”的認識和新知識的學習過程。改變後的情境更適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更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達成教學目標。

比大小教學反思7

《比大小》一課中,是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的概念的難點。本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講故事“小猴分水果”為主題,使學生掌握比大小的方法。課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本節課引導學生從已掌握的比較兩個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小猴請客”的情境中用一一對應的方法進行整理、比較,在“夠吃”與“不夠吃”中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從而理解“=”“>”“<”的真正含義。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教師注重挖掘藴涵在知識中的思想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了分類思想、優化思想、符號化思想等。讓學生對簡單知識背後的思想方法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對學生的後續學習將產生積極影響,併產生長期的效應。最後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掌握了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操作等活動,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的喜悦,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主體的地位上。首先,請同學們觀察情境圖,説一説,小猴一共請了幾個朋友?他們都摘了哪些水果,每種水果各有幾個?這個環節的設計意圖: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數學、用數學,這也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強調的。在這節課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由學生喜歡的“小猴請客”的生活情境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慾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接着,動手操作,滲透分類。通過動手擺一擺,學生很明白誰大誰小,既能滲透分類思想、有序思想、一一對應思想,又能讓學生初步感知象形統計圖的特點。

(1)左邊的3只小猴可以寫成幾?右邊的桃子呢?3只小猴分3個桃子,夠不夠分?小猴的只數與桃子的個數有什麼關係呢?(同樣多)教師適時指出:表示兩種事物同樣多,我們可以用“=”來表示。“=”叫做等號,讀作:“等於”,在書寫時兩條線長短要一致。(在圖下面寫上“3=3”,引導學生讀一讀這個算式)

(2)每隻小猴分1根香蕉,夠分嗎?請先擺一擺,再説一説。認識大於號。“3>2”這個式子怎麼讀?(3大於2)用手勢幫助學生記住大於號,課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撐開,形成一個大於號。(大口朝左,大於號)

(3)每隻小猴分1個梨,夠分嗎?請先擺一擺,再説一説,你能想辦法用一個式子表示嗎?(先讓學生同桌之間交流,再引導學生學習“3<4”)教師引導學生編順口溜:“大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大口朝左大於號,大口朝右小於號,兩邊相同用等號。”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説出比大小的結果,然後引入數學符號,讓學生感受到符號的合理性和簡潔性,而且在比較的過程中,運用一一對應的方法,化繁為簡,便於學生比較大小。“<”“>”的區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在學生理解它們含義的基礎上,進行區別並概括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在課堂實踐中,加強學生想、説和做的教學,不但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還有利於滲透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有收穫,也有遺憾,課堂上問題的提問及學生的規範回答,知識的舉一反三,學生課堂學習習慣的培養等還需要完善。但通過今天的教學,更使我深刻的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切不可低估今天的學生。教師看多遠,學生就會走多遠,我們才能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做到將學生置於課堂的主體地位,但更要求我們要學會反思,學會汲取,不斷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完善課堂,追求理想的課堂首要目標是有效,真可謂“任重而道遠”。

比大小教學反思8

比較數的大小,學生是有經驗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或多或少接觸過兩個數量哪個多、哪個少的實際問題,甚至親自解決過類似的問題。但是,究竟怎樣比較兩位數的大小,不少學生還是似懂非懂的。根據這些情況,我首先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根據經驗來比較家人的年齡大小,從而引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緊接着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具體情況,引導學生圍繞“小松鼠和小白兔比,誰拾得多?也就是多少和多少比?”引出46和38比。讓學生在比較46和38(十位上不同的兩個兩位數)的大小時,自己嘗試比較,進行討論,給學生思考、探索與表達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在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中把生活經驗上升為數學思考,學生通過思考後得出四十幾比三十幾多,也可以比十位,十位上4比3大,從而得出比較兩位數的大小,先比十位。

再通過比較十位上相同的兩個兩位數的大小和比較100與兩位數的大小。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思考,讓他們經歷比較的過程。通過互相交流將比較方法得以提升,讓學生知道碰到十位相同,再比個位。兩個數位不同的數進行比較,則數位多的數大(即三位數比兩位數大,兩位數比一位數大)。目的在於體現由易到難逐漸完善比較方法的意圖,最後採用多種多樣的練習,使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課上學到的方法進行比較。

比大小教學反思9

《比大小》一課主要是在初步理解分數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簡單分數(分母不大於10的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大小比較,教學反思:《比大小》。分數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還比較抽象,我充分地運用畫圖的方法,藉助面積模型讓學生經歷比較的探索過程,掌握比較的方法。

一、在操作中理解

教學中,我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讓學生動手操作上。在比較1/4和3/4誰大誰小時,先讓學生進行猜測,而後請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畫圖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驗證環節,有的用正方形,有的用長方形,有的用圓形等各種形狀來表示心中的1/4和3/4,由於經歷了實際操作的過程,學生對於分數大小的實際意義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不斷的形成表象,因此對於這兩個分數大小的比較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學反思《教學反思:《比大小》》。

二、在交流中學習

在學生得出比較結果之後,還注重讓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不僅動手而且動腦,將自己比較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在交流中,學生不僅理清了知識的結構,而且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通過交流、碰撞,激活思維,思路開闊,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完善。從而自己得出結論:可以藉助分數單位來比較,進而歸納總結同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三、在質疑中提升

當學生探究出同分母比較大小的方法後,有一學生冒出了一個問題:同分子的分數怎麼比較?這個問題問得正是時候,我正要引導學生探究這一問題。於是我直接把問題轉拋給學生,學生在經歷猜測之後,同樣用自己喜歡的畫圖的方法來解釋説明自己的比較方法。由於是學生自主想探索的問題,所以探索的積極性明顯地提高了,在相互補充,相互完善中,輕鬆的得到比較的方法。

上完這一課,讓我比較滿意的是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問題意識逐漸的冒出來了。可不足的是這樣的學生還不多,還有一部分的孩子只停留在聽的層面,在總結髮現規律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比大小教學反思10

回憶整節課,我覺得學生學得比較積極,在課堂中我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1、力求數學知識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學數學教學必須與生動、豐富的兒童生活緊密聯繫才能便於兒童理解,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自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一次的教學中,導入時我是讓學生舉例説出可用1—5來表示的物體。學生學得有些勉強,學習積極不高。於是,在第二次的教學中,我改變了一下導課的策略,課伊始,我就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先請學生找同桌身上能用數字1—5表示的東西,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所見、所想,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學習的興趣也驟然高漲,並且還體驗到原來自己的身上也藏着那麼多的數學祕密。從而順利地引出新課,並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過程。這樣,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激發了學生從生活中找數學的濃厚興趣,也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更何況現在面對的是一年級的小學生。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對教材進行了調整,在活動中儘量讓學生動手實踐,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請學生找一找同桌身上能用1—5表示的東西;認識符號時,讓學生用動作表示形狀,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根據數字找符號;對班中兩對雙胞胎的比較;在教室裏找可比的東西進行比較,再從具體中抽象到數字並説出算式,使學生從説、聽、動、看的過程中學到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今社會“主體迴歸”的意識已日漸重視,我們作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以教師“灌輸”為主,應把時間交給學生,發展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在課堂上讓學生主動去發現,以學生在同桌身上發現的數字來進行比較,可以使師產生互動。多留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他們自己支配整個課堂,真正把學生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最後,我讓學生自己對本節課中的收穫和不懂的用符號進行連接,此時,我把權力交給了學生自己來總結,使他們在主動、樂意總結的過程中鞏固了符號的運用。

4、課後的思考

整節課中學生的積極性是挺高的,但主動性還不夠,好多東西都需要老師提醒、點拔以後才能説出,這同時也表明了學生的創新意識還有待培養。

通過這樣開放的課堂教學以後,我發現自己無法隨心所欲地駕馭課堂,一方面自己的應變能力不強,在師生積極互動的過程中,師生的交往多了,對話多了,那麼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情況自然也多了,面對這一些臨時生成的資源,我無法將其及時把握和利用;另一方面自身的素質不高,有些知識無法對學生進行拓展,下階段要多學習新課程目標以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並且及時關注教學動態,使自己在素質提升工程的浪潮中掀起波瀾。

比大小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根據猴子香蕉圖讓學生觀察發現了什麼以及各自的數量,讓圖片中幾種水果與猴子之間的數量進行比較,從而教授“=”、“>”、“<”及其連接在數字之間作比較的填寫方法,讓學生做些讀寫練習,並出示相關練習題

整節課的結構比較清晰,環節的創設也十分緊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擺小棒這一環節對比大小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教師還運用簡單的小口訣(開口大,朝大數;尖頭小,朝小數)幫助學生很好的運用三種符號,讓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夠獨自解決比大小這類題型。

在教學的整個環節中,缺少情景創設,應該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圖片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在符號教授過後,讓學生的讀寫練習進行的還是太少,應該讓學生單獨叫幾個人讀一讀、同桌讀、男女生分開讀以及全班讀等不同的形式朗讀,再讓學生多次練習,在空中抒空、同桌的手心裏寫、書桌上寫以及在書中的田字格里寫。三個符號每講完一個之後應該都出示對應的練習題,不要都講完之後在讓學生做練習,這樣不如講一個做一個最後在統一混合練習達到的效果好,講一個做一個的話可以讓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能夠理解的更加透徹,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比大小教學反思1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識通分的意義;

掌握通分的方法,能運用通分的知識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

在比較大小的同時體會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觀察、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的過程中,感受通分的必要性,體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教學重點】

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方法】

(1)運用轉化原理,組織好鋪墊訓練,幫助學生實現有效學習遷移。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鋪路搭橋,激活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去獲取新知;

(2)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課堂評語,激發學生學習慾望和興趣,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

(3) 練習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注意練習的形式、梯度和側重點,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導語:我們學習了分數大小的比較有兩種情況,還記得嗎?誰來説一説是哪兩種情況?

有部分同學很快説出:一種是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較

大;另一種是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較大

2、請同學們看大屏幕的複習題,看誰回答得又快又對:

在圓圈裏填上﹤ ﹥或﹦

23441124○ ○ ○ ○ 55789736

二 、探究新知

教師導入新課:如果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怎樣比較大小呢?

1、教師談話引入:我知道同學們都很喜歡讀書,老師給大家推薦一本好書《人民的好警察任長霞》,這本書介紹了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長任長霞的先進事蹟,我們書中的同伴紅紅和亮亮正在讀這本書。

2、出示圖片,交流方法。

比大小教學反思13

一年級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是數概念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數概念的難點。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比較物體多少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獨立地將擺放凌亂的水果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出誰多誰少。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引導學生比較兩個抽象數的大小的方法。

吃水果是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教學時,將猴子吃水果的童話故事與比多少的數學知識有機地聯繫起來,使學生在幫助猴子分水果的過程中掌握比較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時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符號簡潔、明瞭的應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號來刻畫客觀世界中兩個量之間的大小關係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不但要學習運算符號“ ”、“-”,還要學習關係符號“<”、“>”和“=”。如何讓剛入校門不久的學生掌握這三種符號的含義並正確使用它們呢?認識了這三種符號後,我讓學生説説你用什麼好方法來記住這三個符號?怎麼來區別“<”、“>”?有的學生説:“左邊大,大於號;左邊小,小於號”。有的説:“大於號開口在左邊,小於號開口在右邊”。有的説:“開口旁邊是大數,尖尖旁邊是小數”。有的説“開口朝大數,尖尖朝小數”。學生將符號“<”、“>”的形狀內化後用語言描繪出來,經歷這樣的活動過程能加深學生對符號的理解和記憶。

比大小教學反思14

在休息了半學期之後我開始了我的教學工作。今年我加入了一年級組開始了又一輪新的征程。在一個月的常規訓練後我迎來了一年級彙報課。就是這個彙報課讓我的十一假期過得是異常充實。心裏有着長久不講這樣公開課的緊張,又希望讓自己儘快的適應學校這種緊張的節奏。伴着這樣的心情我備課、試講、修改。最終把這節《比大小》展示到了大家面前。

比大小這節課首先由小猴和水果的亂圖引導學生按照比多少的形式擺成象形統計圖的直觀圖,之後通過觀察、描述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的認識、書寫及應用。

在上課的過程中,課前讓學生感受小猴與水果的多少關係時用的時間比較多導致後面沒得內容過得比較快,很多基礎練習沒有做完。比多少的內容前面已經學過這節課讓學生説一説即可,重點要突出每一種數量關係可以簡單地用相因的符號表示。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美。一句很長的話在數學裏我們就可以用數量關係表示。這也是我們在解讀教材時沒有很準確的把握住教材才讓自己的教學設計有漏洞。準確把握教材是我們要聯繫的教學基本功。只有多讀課標、認真分析教材及教參才能很好的把握教材。還有就是上課過程中對於學生回答問題的數量不能很好地把握。對於學生的回答到底説到什麼程度有幾名學生回答在上課的時候就掌握不好。有的時候很多時間浪費到了這裏,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困惑。今天上了這節課後在領導及幾位老師給我指導我才明白。在備課的時候你要根據自己提出的問題從而預設學生能有的回答還要明確自己想得到一個什麼答案這樣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就能很好的把握住時間。在一些概念的教學中由於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可直接告訴學生,用幾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理解記憶就行。

所以針對這節課,有比多少很快的引入重點內容符號的認識。之後讓學生觀察記憶,找到符號之間的共同點以及不同點幫助學生理解、區分、記憶使用。再就是書寫也是本節課的重點。一年級的學生書寫的速度比較慢這裏就要留出很多的時間讓學生能規範的在田字格中書寫3個符號。最後再在練習中鞏固對於符號的應用。這樣這節課的重難點就都突破了而且學生掌握的也很好。

總之每一次的公開課後都能有一些進步。這次我就學到了如何看教材以及區分教材裏的新舊知識幫助我能更好的把握教材。再有就是如何掌控課堂,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有幾個同學回答、回答到什麼程度我都可以把握好了。不會再讓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掉,在學生精力集中的有效時間裏把握的教學任務完成。提高課堂效率也就給自己減輕負擔了。

比大小教學反思15

通過第一單元比多少的學習,學生對同樣多、多些、少些等知識已經初步的感知。只是還沒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概念,符號感匱乏。

基於“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嚮導。因此上課時,我就以看圖聽故事《幫小猴們分水果》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

學生對粗象的數字確實不是很敏感,還缺乏數感。個別同學對數字所表示的含義不是很清楚。如當我用順口溜“大數在前用大於,小數在前用小於,相同兩數間用等於;大大嘴巴朝大數,尖尖嘴巴朝小數。”幫助學生進行記憶的時候,學生還不能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有些同學還不知道數字到底是哪個大哪個小。

回憶整堂課,我覺得給同學們自主思考的機會太少。如在記憶“大於”“小於”號的時候,我並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而是按自己的順口溜幫助學生們記憶。還有些知識點沒落實到位,如看上去很簡單的“大於”“小於”的書寫及讀法。

標籤: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ygjej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