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小草》教學反思

《小草》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草》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草》教學反思

《小草》教學反思1

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在學生對小草和大樹在身份上有了整體認識後,我引導學生再次認真讀課文,並概括全文內容,隨後聚焦“文學”一詞,再引導學生從“文學”方面思考小草和大樹的代指。讓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有了一個整體的理解,這樣的教學避免了在課堂上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含義的枯燥講解。

第二課時我抓住第一小節中的“艱辛、壯麗”展開教學。先請學生找出夏洛蒂姐妹遭受的不幸——家庭不幸的逆境,遭遇訓誡的逆境,出版失敗的逆境,再仔細品讀,感受三姐妹遭受的苦難與失敗,這些“逆境”和第一小節中仙人掌的生存環境是一樣都是惡劣的。接着,朗讀三姐妹的偉大成就,讓學生在思想上形成一個反差,遭受這樣的逆境是如何取得偉大成功的呢?於是再抓關鍵詞“鋼鐵般的意志”請學生分別對應三處逆境找夏洛蒂姐妹是如何對待的。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做法的詞語、句子,體會她們三姐妹的堅定的決心。

《小草》教學反思2

六年級語文《小草和大樹》教學反思《小草和大樹》一文介紹了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三姐妹不甘命運的擺佈,在經歷了屢屢失敗之後,仍不懈努力憑着頑強的意志向着人生理想奮鬥,實現人生價值的典型事蹟。

在本節課教學時,我從“逆境”入手,感受夏洛蒂所遭遇的一系列不幸與打擊,然後感受夏洛蒂堅持不懈、堅強不屈、頑強拼搏取得了成功。重點是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探究交流、説話練習,抓住文本,抓住“語文味”去感悟。如:第2自然段中,寫到夏洛蒂母親早逝,生活貧困,她要維持家庭生計,吃過很多苦。我設計了説話練習:炎炎夏日,別的小朋友在——而夏洛蒂在——-;寒冬臘月,別的小朋友在——而夏洛蒂在——;通過説話交流,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夏洛蒂的家庭不幸,吃了許多苦,卻始終沒放棄學習。

當然,這節課存在的問題有很多,我覺得這節課是我還應從以下幾方面多努力:1、對各教學環節內容以及時間的把握上還要再精心推敲;2、走出朗讀的誤區,語文課堂重視朗讀,但不能做無謂的朗讀,除了要進行朗讀指導,還應適當的進行朗讀示範。

《小草》教學反思3

《大樹和小草》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在學生觀察了校園的樹木的基礎上進行的。這堂課主要是通過觀察、尋找出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會利用維恩圖整理比較的結果。

教學一開始,先引導學生回憶在哪裏見過哪些小草,然後引出狗尾草,讓學生以小組按照以前所學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來觀察一棵狗尾草,也可用畫簡圖的方法來進行描述記錄。並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蒲公英、黃花酢漿草和車前草,然後小組討論他們的相同之處。接着引出草質莖和草本植物,由小草的莖聯想到前面所觀察過的大樹的樹幹,引出木本莖和木本植物。然後讓學生小組討論松樹和狗尾草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由松樹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來推想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可是卻又讓學生先分別説出大樹和小草的特點,再找出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最後引導學生用維恩圖來記錄。

在課堂上,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認真觀察,採用了多種觀察方法來進行觀察,有人測量植株的長度和葉子的長度,有人聞了葉子的氣味等。但也提出了許多問題。比如:“黃花酢漿草為什麼叫酢漿草,而不叫黃花草”“三葉草也叫黃花酢漿草嗎?”“三葉草冬天會不會死亡”“蒲公英莖斷了為什麼會流出水來”等一系列不可預測的問題。導致前面的時間有點過長,後面時間不夠用了。在出現維恩圖時只介紹了一下維恩圖的使用,而沒有在課堂上填的時間。

下午在其他班重新上這節課時,當學生小組討論出狗尾草和松樹的相同和不同,由此來推想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時,我便對學生説:“為了記錄清楚明瞭,老師為你們推薦一種記錄方法----維恩圖”便出示維恩圖,並介紹維恩圖的特點和作用,讓學生先在書上的維恩圖填整理的結果,然後彙報交流,我覺得效果還不錯。

《小草》教學反思4

(一)維恩圖是一種選擇、分類和比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學生觀察比較香樟樹和狗尾草的特點後,我讓學生明確維恩圖的操作方法:先把大樹和小草的特點分別寫在各自的框裏,然後對照兩邊的特點,把共有的特點寫入交*的位置,再把兩邊共有的特點劃掉。讓學生第一次就牢固掌握這一種學習科學的有用工具。

(二)我對本課的實施過程進行了變動,課一開始在引出狗尾草之後,我先帶領孩子們去校園裏尋找並小心的採集狗尾草,然後在教室裏展開小組觀察交流,完成對狗尾草各部分特點的瞭解,最後,討論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結束本課。課剛結束,聽到有幾個學生在交流:科學課真有味道!心裏感到非常的欣慰!做一個受孩子們歡迎的老師一直是我的追求。

《小草》教學反思5

《小草和大樹》這篇課文,從課題表面來看,寫的是自然界中常見的兩種事物。初讀課文後,便了解到課文寫的是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成材故事!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着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瞭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説:“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領悟出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着對婦女的蔑視。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麼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後的夏洛蒂是“大樹”。我又出示問題: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有什麼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後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裏,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小草》教學反思6

《小草向前走》這是一篇散文,它用生動的語言對小草進行了描寫和讚美,其實質是對人類的呼喚——環保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篇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感情色彩濃厚,富有感染力。因此,在教學導入環節時我先分別出示一組綠草如茵和春草的圖片,讓學生從眼到心的去感受小草的魅力。其次讓學生説一説自己對小草的瞭解,積極性一下被調動起來了。在他們各抒己見之後,以一首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總結出小草頑強的精神。最後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引入課文。“小草為我們人類做了那麼多的貢獻,它還為我們做了哪些事呢?”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自然而然的將課文知識到學生的生活中。

通過這節課的導入教學,我反思到:一篇課文的導入教學,就是要找到課文的切入點,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導入。這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對於課文的學習便會興趣盎然,效果甚佳。

《小草》教學反思7

(一)

維恩圖是一種選擇、分類和比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在學生觀察比較香樟樹和狗尾草的特點後,我讓學生明確維恩圖的操作方法:先把大樹和小草的特點分別寫在各自的框裏,然後對照兩邊的特點,把共有的特點寫入交*的位置,再把兩邊共有的'特點劃掉。讓學生第一次就牢固掌握這一種學習科學的有用工具。

(二)

我對本課的實施過程進行了變動,課一開始在引出狗尾草之後,我先帶領孩子們去校園裏尋找並小心的採集狗尾草,然後在教室裏展開小組觀察交流,完成對狗尾草各部分特點的瞭解,最後,討論大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結束本課。課剛結束,聽到有幾個學生在交流:科學課真有味道!心裏感到非常的欣慰!做一個受孩子們歡迎的老師一直是我的追求。

《小草》教學反思8

11月3日,我在金城鎮中心小學六(1)班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小草和大樹》。課後,工作室全體成員,集中評課。執教此課,主要目的是想提供一個課例,組織工作室成員評議,使大家在評議中展現各自的語文教學思想、課堂藝術觀點,以便使這一嶄新的團隊,在相互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增加相互瞭解,增進對“書香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的理解。

課後,自我反思如下:六(1)班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文,已養成習慣。自主學習效果較好,課文朗讀、字詞學習,基本達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經過思辨和論,學生對本文“小草”、“大樹”的內涵理解準確,對“小草”和“大樹”的內在聯繫的認識有了深化。在此基礎上,讀寫結合的滲透,有所實現。然而,該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尚存形式化的刻板傾向,尤其表現於開卷之後,抓主要內容、抓要點的意識不清晰,方法不嫻熟,以致於降低了對文本內涵理解的深度,淡漠了對作者謀篇佈局之匠心的體悟。因此,教案設計雖然試圖抓住課文的核心問題披文入境,解讀文本,體悟內涵,展開語言訓練,但是,由於“預設”離開了學生的實際,還是沒能產生“靈動”的實效。此課,對“書香課程”思想指導下的文本解讀、簡約處理教材等方面有獨到之處,但至少相對於六(1)班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要求之高還是過於理想化了。

評課時,大家從教材處理、教學環節設計、語言文字訓練、教者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展開了討論。雖然大家初次“碰撞”,出言滿含“禮貌”的謹慎,但大家交流的坦誠,對教學的較真仍然表露無遺。由此可見,工作室成員個個後勁十足,大有發展的希望。但是,有一點值得重視和深思:大家的評議,基本建立在學生當前閲讀量有限的閲讀水平狀態,對學生大量閲讀之後,語言文字水平可能呈現的靈動狀態缺乏足夠的認識。為此,將來的研討,有兩個重點工作急待上馬:開展“書香課程”的理論研修;儘快在各自班級開展實質性的大量閲讀。

《小草》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

3、理解課文,領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聰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擁有精彩人生。

教學重點:

結合家庭不幸、艱難謀生的情節,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熱愛學習、要強好勝、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學難點:

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談話引入:

1、齊讀課題

學生交流對大樹和小草的認識。

課文所寫的夏洛蒂.勃朗特成材的故事為什麼要以“小草和大樹”為題呢?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交流理解。

二、自讀課文:

1、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再讀課文,不理解的字詞,藉助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詞語:指名讀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詞以及新詞。説説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

嗷嗷待哺 要強好勝 節衣縮食 脱穎而出

寥寥無幾 惴惴不安 孜孜不倦 大名鼎鼎

2、讀後交流不理解的問題:

四、理清課文層次,分段。

1、默讀課文。

2、給課文分段,説説段意。

一(1節):概述了《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是以為在逆境中成材的典範。

二(2-4):講述了生活在極度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堅持學習、寫作,不斷遭受着打擊與失敗。

三(5-7):講述了夏洛蒂.勃朗特姐妹經過慎重思考,從寫詩改為寫小説,爭分奪秒、孜孜不倦終獲成功。

五、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六、指導寫字

第2課時

一、複習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二、學習第一段

1、默讀,文中把夏洛蒂.勃朗特比作什麼?

2、認識仙人掌花嗎?生活在怎樣的環境裏?(感受到主人翁不屈的精神和在惡劣環境中茁壯成長的頑強生命力。)

三、學習第二段

讀第二自然段

1、朗讀課文,説説主人公遭遇到了怎樣的家庭不幸?

2、面對這些不幸,主人翁是怎樣艱難謀生的?用筆把表現主人翁艱難謀生的詞語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

1)抓“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等一連串生活細節體會主人翁為生活而奔波而忙碌的形象,感受主人翁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性格。

2)抓“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在家裏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翁熱愛學習、要強毫升的性格。

3)抓“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翁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讀第三、四自然段,交流:

1、在寫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1)遭遇詩人嘲諷訓誡。

2)自費出版詩集,只賣出兩本。

2、體會夏洛蒂向詩人請教前後不同的心情。

抓住“惴惴不安”等詞語,開展對話交流,想象主人翁害怕而又充滿期盼的心情。

3、夏洛蒂熱切盼望的結果怎樣?

抓“原樣退回”等詞語理解詩人所説話的意思。

4、面對這樣傲慢的訓誡,夏洛蒂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抓重點詞開展想象,體會倔強、不屈服的性格。

5、沉重的打擊,夏洛蒂屈服了嗎?你從哪裏看出來的?

四、學習第三段

1、夏洛蒂有沒有通過寫小説實現自己的理想,敲開幸運之門呢?

2、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感受主人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喜悦。

五、回顧全文

1、交流對課題的理解。

(通過題目鮮明對比抓住讀者、發人深思的藝術,進一步體會主人翁與命運和世俗的偏見,抗爭的勇氣和堅持不懈追求理想的性格。)

2、回顧全文,整體把握“小草”成長為“大樹”的艱辛歷程,交流夏洛蒂成功的人生啟示。

《小草》教學反思10

本次教學設計,我圍繞着學生在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小草’指的是誰?‘大樹’指的是誰”?進行了教學。因為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了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所以,我先出示了“騷塞的回信”讓學生通過朗讀,瞭解騷塞回信的冷酷其實就是社會對於女性的偏見: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小草和大樹”分別指的是誰呢?學生説:“小草”是夏洛蒂,“大樹”指的是“騷塞”。我出示句子“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句話怎麼理解?學生:“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成功前的夏洛蒂是“小草”,成功後的夏洛蒂是“大樹”。於是,我滿意地結束了課程。但後來,我又到鳳凰語文網查了一下,結果發現,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出現的3次,含義各不相同。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着對婦女的蔑視。

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後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裏,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蹟!

教學結束後的今天,反思自己的教學,深深地感到:“備課應該用良心來備,可不能誤了孩子。”

《小草》教學反思11

《大樹和小草》是教材植物單元第三課,是在學生觀察了校園的樹木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上課之前已經對校園的植物有了一些瞭解,前面已經學習了校園的樹木,這堂課主要是對“小草”的觀察,並根據觀察的結果對大樹和小樹這個重點進行突破。

教材要求的是觀察狗尾草,但是校園內沒有此類植物,我要求學生在教材第8頁“我觀察的狗尾草”觀察表中如果觀察的是別的草就可以寫上相應草的觀察記錄。這樣,充分結合了我校的實際情況,讓每一個孩子都有觀察的對象,使觀察活動得以有序進行。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對於狗尾草可以由學生課後進行觀察,並進行記錄。

首先讓學生將自己所看到的狗尾草或三葉草畫下來,等學生們都畫完之後就很容易地能引導他們對狗尾草或三葉草等小草的認識,再分析出特點,引導學生觀察,説到象狗尾草之類的小草很容易折斷,我就能和很輕易地將他們向“草質莖”與“木質莖”上引導。然後再讓學生到校園去觀察,這樣,學生的觀察更具有目的性。同時,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適當的分工,他們的觀察內容不同,使得在比較大樹和小草的時候,得到的不同的結果,使得觀察更充分,效果也更好。

樹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點,對孩子來説大樹和小草是有很大差別的,從不同入手便於孩子們的掌握,而讓學生明白草質莖和木質莖的區別、一年生與多年生等區別後,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容易地區分,並會在維恩圖中寫上他們認為大樹與小草不同的地方,這時再讓學生想想相同之處,如生活在土中,要陽光和水,會釋放氧氣(光合作用)等,就容易多了。那麼教學難點也就輕鬆突破了,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因此,我認為,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比較恰當的使用了教材,與學生一起,通過有目的的觀察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再教學過程中由於利用教材沒出現的植物,對學生的學習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儘量避免。

《小草》教學反思12

《小草》是教科版語文的第六課,這是一篇散文,詞句優美,段落清晰,寫作手法鮮明。在進行本課第二課時教學時,我以小草的歌曲導入,先讓特定學生清唱,隨之播放音樂,全體學生就會躍躍欲試跟着一起唱,這就將課堂氣氛先調動了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導入課題,能讓學生們先感受到作者對小草的喜愛。

接下來就是對重點詞語、段落的學習。由於這篇散文結構簡明,所以,在教學時只選定一個自然段作為重點,進行寫作分析,感情領悟即可,其它段落的寫作手法如出一轍,在掌握這個自然段重難點的基礎上,理解其它段落就不成問題。因此,我把第二自然段作為重點,3——5自然段讓學生自學,這樣既節省了課堂時間,又鍛鍊了學生們的各種能力。最後,由小草的品質引申到身邊的人,讓學生們拿出筆寫一寫,讚美我們身邊的人。

整節課的環節就是如此,在實際教學中也如期完成。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朗讀的時間過短,就會影響學生對思想感情的領悟,沒有等學生的情緒上來,就進行下一環節了,這就導致了不完整性。在今後的教學中,要重點抓學生的朗讀,感悟,只有在熟練的朗讀基礎上,才能達到感情的昇華。

《小草》教學反思13

最近,我上了一節六年級教研課,內容是《小草和大樹》,這篇文章是寫夏洛蒂三姐妹在遭受重重打擊後,改寫小説,最終成功的故事。

這節課上,我注意了課堂的合理爭鳴。在講解夏洛蒂三姐妹改寫小説時,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小説之路好走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絕大多數認為小説之路不好走,但有幾個同學認為這條路好走,才寫了一篇文章,就發表了,並轟動文壇,這不是好走嗎?真的是這樣嗎?我讓學生們再讀讀,再想想:是不是每個人一寫作品就可發表?夏洛蒂三姐妹寫小説真的沒有遇到任何挫折嗎?經過反覆讀書,學生們不僅明白了小説也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路,還明白了成功是需要大量的積累。這種有效的課堂爭鳴,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發展了學生敢於質疑的個性。

我還注意在教學時,以一詞帶動全段。在講述夏洛蒂三姐妹創作小説時,我抓住一個詞語“爭分奪秒”來進行全段教學。她們為何要“爭分奪秒”?她們在“爭分奪秒”什麼?她們是怎樣“爭分奪秒”的?讓學生研讀本段,結合“爭分奪秒、孜孜不倦”進行理解,設置情境讓其想象三姐妹是怎樣“搶時間、搶精力”的。一個個場景在孩子的話語中再現,一幕幕畫面在人們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在回答中,大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三姐妹那孜孜不倦創作的精神。

不過,我覺得本堂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本課教學內容偏多,來不及講;

二是段落之間的銜接不夠自然,過渡語句不夠精彩實用;

三是對個別重點段落的講解不夠到位,學生的瞭解有失偏頗;

四是課堂學習氣氛還不是太濃厚的……

“吃一塹長一智”,通過這課的教學,能及時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這是非常好的事。我相信:今後,我會不斷完善自己,使課堂發揮更大的效用。

《小草》教學反思14

《小草和大樹》是一篇充滿人文氣息的課文。它講述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發奮努力,堅持寫作,最終由“小草”變為“大樹”,成為震驚英國乃至世界文壇的故事。文章表現了三姐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堅強意志,歌頌了她們在保守觀念與陳腐偏見盛行的年代,敢於衝破舊勢力的勇氣與膽識。

教學時我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去感悟形象。首先我引導學生人結合家庭不幸、艱難謀生的情節,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熱愛學習、要強好勝、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其次,我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在教學中提出這樣的問題:面對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樣艱難謀生的呢?用筆把表現主人公艱難謀生的詞句畫下來,多讀幾遍,交流感受,體會其中所表現出來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燒飯、縫縫補補、拾柴、撿破爛、替富有人家帶孩子”等詞體會主人公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艱苦再勞累,都不肯放棄學習,上不起學,就和弟妹們在家裏跟父親讀書”等細節體會主人公熱愛學習、要強好勝的性格。抓住“始終沒有停止過寫作嘗試,都希望用筆敲開幸運之門”等細節,體會主人公不甘命運驅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

綜上所述,本節課我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行為中進行“導學、質疑、存疑、評議、解疑”而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同時,以不同形式的讀來代替講,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感知人物形象,感悟表達技巧,拓展昇華和積累語言,從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但今後我還應該努力做到:事先要加強對教學預案的構想,只有準備充足了,構想充分了,上課時的自由度才會大起來。正如有位老師説得好:“多給學生一點空間,老師就會多一份意外的收穫。”

《小草》教學反思15

《小草之歌》一文是作者王宜振通過採用擬人的手法,以自述的形式,抓住小草的特點,讚頌了小草的奉獻精神。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明確本單元導讀語,明確“抓住重點語句深入理解,體會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後,再抓住詩歌教學的特點,以讀為本。拋出“一邊讀一邊想:詩歌是從哪幾方面讚美小草的?結合詩句的內容説一説”這一自學提示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走進文本,進入角色,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按讀有發現,讀有感受,讀有情感的層次,深入感悟理解詩歌內涵。

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自身的閲讀感受和體驗,注重感情朗讀,讀中捂情,讀中享美,感受小草的偉大。引導學生在讀悟中感受朗讀的快樂,體會語言文字的優美,培養學生的語感。在學習小草的無私奉獻精神時,抓住“並不。。。。。。並不。。。。。。、只為、只要”等詞語體會到小草雖然很渺小,卻甘願為天地間奉獻一點綠色,為大自然的需要做一絲奉獻,向大自然索取很少。然後圍繞小草為人類做的貢獻,抓住小草防洪,固沙,美化環境三大特點來理解,最後通過小草冬春面貌的對比感悟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再回到題目,突出中心,環環相扣。引導學生説一説在我們周圍有許許多多像小草一樣平凡的人,他們自信、自強、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你能舉例説説嗎?學生列舉了清潔工、交警、建築工人等像小草一樣具有無私奉獻精神的平凡而偉大的一羣人和事,再次讓學生加深了對小草頑強品質和奉獻精神的理解,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悟。

孩子們在討論交流中暢所欲言,最後他們仿照課文的寫法寫一小節讚美小草的話,孩子們情緒高漲,表達了對小草的喜愛和讚美之情。這節課我在激勵性評價中滲透思想教育。

標籤: 小草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w30q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