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化平淡無奇為趣味盎然--談非智力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化平淡無奇為趣味盎然--談非智力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作者:胡再平  

化平淡無奇為趣味盎然--談非智力因素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高中語文教學,最有神采可睹,也最易落於平淡。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凡是既具有挑戰性又能不斷讓人獲得成就感的事物,總是最先受到矚目,而語文教學是不在其中的。它面廣點多,既源遠流長又日新月異,是一門動態的強調積累和運用的學問。所以大多數學生對語文學習所持的態度有失偏頗。要麼輕視它,以為它不教自懂;要麼畏懼它,因為它永無止境無法一蹴而就。若把語文教學比作一場賽事,這是它不戰先令人氣短心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課前引導不夠,教學手段單一缺少變化,或是知識點安排過於密集抑或明顯稀疏,或是授課語言缺乏機智與幽默,都會使學生感覺疲倦無聊致使興趣不高、精神渙散從而大大影響學習效果。?因此,研究學生實際,有效高效利用課堂,化平淡無奇為趣味盎然就成為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願望和努力方向。那麼,如何有效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使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張弛有度而又收穫頗豐呢?

        一、重視和利用無意注意  ?現代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有兩種記憶,即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覺的、有預期目的的注意,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而無意注意是不加任何主觀努力的注意,是自然而然的注意。在正常情況下,人的有意注意每次不能超過20分鐘,否則就會感到疲勞。因此在實際活動中,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總是交替進行的。學習知識,掌握本領當然是一項需要付出高度有意注意的艱苦勞動。唯其如此,更要充分重視人的注意力的生理屬性規律,多方調動無意注意的參與,激活大腦的各種潛質與興奮點,從而保證工作學習的質量並提高其效率。忽視其中的任一方面,必將影響學習這一系統工程的順利完成。

        然而,引起無意注意是有其客觀條件的。一般地説,新異的東西,人們的心理活動就會指向並集中在其上;變化的事物、強烈的刺激,也容易引起人們的無意注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法力求新穎多樣是十分重要的。呆板的、單調的教學模式,是無論如何也激發不起學生的無意注意的;唯有變化,才能使學生主動地專注於無意注意繼而轉化為有意注意。語文教學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例如可以採用引人入勝情感濃郁的導語,創設準確具體的情境,把學生的學習心理導入到詩情畫意之中,使其產生激情,然後迫切地去學習課文。可以藉助欣賞插圖來導入新課,如學習《祝福》,可讓學生先看該課的插圖,觀察圖中人物的年齡、神情、衣着、動作、背景,歸納出問題,"祥林嫂為什麼才四十多歲就成了這樣呢?她為何在別人準備祝福過年之際卻在風雪中討飯呢?是她懶惰?是她不會過日子?還是她……?"採用這種先"形"為主的方法,一則可以幫助學生分析祥林嫂的形象,激發學生去探究造成其悲劇的根源,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題;二則設置懸念,質疑解惑,可以收到一石二鳥之效。更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先進的現代化教學手段,改變語文教學"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張嘴巴講到底"的原始單一落後狀況。據專家測定,人對有聲語言傳遞的信息接受能力為4.6比特/秒,而對畫面卻是前者的十倍,所以我們要努力讓教學掛圖、錄音、錄像、幻燈、投影甚至電腦終端進教室,增加語文課堂教學的新穎性、興趣性和科技含量,使學生如臨其境  ,如聞其聲,產生"美"的共鳴,同時也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到最大量的有效信息。還有許多老師在作文評改中採用的給學生一定的評改標準,讓其自行或相互批改,後由教師歸納、總結、分析優劣的方法,也是對無意注意理論的運用。因為讓學生處在嶄新的主導地位上,以老師的資格開展工作,對學生無疑是一種新異的刺激,此時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入批改之中,就會使學生的責任感、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時產生,學習興致倍增  ,取得良好效果。  另外像設計科學而優美的板書引發學生的由衷讚歎,利用他們爭強好勝自我表現慾望強烈的特點,熱情鼓勵他們模仿、鑽研,使其逐漸感悟、把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和要領,克服對語文學習的畏難情緒等等,方法不一而足。

        總之,在教學中重視利用無意注意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成其學習動機的積極心理因素,它必將促使學生有目的地去從事學習活動,如此也就形成了由"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的轉化,為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提供了前提保證。

        二、全方位啟動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具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學習不單強調自覺,更強調興趣。有興趣的能為之廢寢忘食樂而不返;沒興趣的,猶如強按牛頭飲水,食不下咽,勞而無功。倘若一個語文老師能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那他的語文教學就  取得了一半的成功。依筆者的實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以志誘趣。"志"就是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信心來自於志向,動力產生於信心。平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利用各種方式,經常向學生宣講學習目的,使他們明確自己的歷史責任,把自己的學習與個人前途、家庭利益、國家發展、民族命運聯繫起來,從而激發學習動機。例如,讓學生了解革命領袖馬、恩、列、斯、毛都是運用語言的能手,毛澤東主席還是運用漢語言文字的行家,每一位詩人、作家甚至科學家都是由於學好了語文而走上了成材之路,學生很感興趣。懂得"事在人為""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讓他們拿起語文書,心有大志,面有笑容,暗有決心,明有行動。

        以情誘趣。營造情感氣氛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一種重要手段,因為它能誘發學生激動愉悦的情緒,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創造出一個和諧輕鬆的學習環境,能很好的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那麼,用什麼來營造這種情感氛圍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要努力以自己的人格來使教學有興趣。"所謂人格是指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學生,要具備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有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教學藝術,也就是教師要用愛心、用真情、用本領來營造情感氛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心和真情體現在教師的眼神、笑容、嗓音和行為上。教師要用一往情深的眼神、和藹慈祥的笑臉、柔暢親切的嗓音及簡潔優雅的手勢滋潤學生的心田,撥動他們的心絃,讓他們在愛的長河中,在知識的海洋裏盡情遨遊。

        以成誘趣。學生每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最希望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表揚,即對他付出的努力給予承認。學生的這種需要是完全正常,無可厚非的,老師應當予以滿足,對他們的成果充分尊重多加肯定。老師不應輕易批評、指責學生,更不能故意挑學生的毛病,相反應有意識地幫助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獲得成功體驗,從而激發並培養其對語文學習的持久興趣。如在課堂提問時,既不可過難,使學生一頭霧水不明就裏,也不可一望即知,令其不屑回答。應給程度不同的學生,設置難度不同的問題,儘量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後都能獲得成功。批改作業不輕易判錯畫叉,應創設多種符號提示學生理解有誤、表達欠佳,這樣不僅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同時也表達了老師的一種期待,激勵學生不斷克服眼前的困難,達到理想的目標。重視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為學生創造獲取成功的條件,如朗誦、演講、記憶比賽、習字、作文競賽、作業評比等,讓各有所長的學生儘可能多的獲得成功的機會,以增強其自信。

        以變誘趣。教學是門藝術,教該有法,但貴無定法.採用多種適合學生心理,符合教學規律的教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好的教法不但能啟發思維,發展智能,而且能使興趣永旺不衰。變換教法,穿插進行,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上課經常搞"綜合經營"--眼、耳、鼻、口、手、腦並用,讀、聽、説、寫、看交錯。不同內容,不同要求,選擇使用讀書、聽寫、提問、造句、複述、改錯、續寫、背誦、作文等方法,從不搞"單打一"。力求巧妙運用各科知識,活躍語文教學,不僅使學生產生親切感,還能啟發學生廣開思路,認識世界。如在講授議論文  三要素關係時,用幾何概念來解釋這三者的關係可使學生一目瞭然,即:論點即求證,論據即已知,論證即求解的過程;幾何題可以一題多解,同樣運用證據證明論點,也可運用不同的論證方法。如此得出"論據和論點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的結論。如此,學生理解得深刻,習作時便能得心應手地運用。

以疑誘趣。質疑是學生知識與認識和教材之間的距離和矛盾,是學生對教材實現認識飛躍的起點,是學生思維活動的標誌。巴爾扎克説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因此鼓勵學生質疑是極其重要的。要講課不平淡,辦法之一是設疑。有的疑讓學生答,有的疑教師解,有的疑問而不答(學生大多知道,但易忘易錯),有的疑難可讓學生短時間討論。為了解疑,同學興趣濃厚,討論熱烈,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也有利於教者觀察、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些較難的疑點,可留到課後,把學生課堂上的興趣引向課外。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一語道破了興趣與求知之間的關係,作為教學關係的主導的教師,務必要傾盡心血,匠心獨具開啟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之門。

        三、注意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橋樑。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筆者根據十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進行培養,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1、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聽,包括聽課、聽廣播、聽報告、聽別人講話等。

根據語言學家統計分析,人的整個交流信息中,通過聽的渠道獲取的內容佔絕對優勢,它直接制約着人們的工作和學習的效果。一般説來,人的聽力可以用一個簡單而通俗的公式表示:聽力=用耳聽+用心聽,而其關鍵在於"用心聽",也即"認真聽"。要使學生能夠認真聽,首先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準確精練,不拖泥帶水;生動明瞭,不呆板晦澀;條理分明,不雜亂無序,才能調動學生聽的興趣。其次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否則或當耳旁風,或充耳不聞,必定收效甚微。一般的聽,聲音在腦持續0.5-2秒,如果特別注意則能持續5-20秒形成記憶,注意力是否集中,聽的效果有十倍之差。再次必須有聽的具體目標,目標數量要適中,提問一定要具體明確。教會學生聽一句話如何抓住關鍵詞語;聽一段話,怎樣篩出關鍵句。久之學生好的聽課習慣就會養成。此外,還應要求學生在生活中訓練聽力,堅持收聽新聞廣播(電台、電視台),專門安排讀報時間,經常召開討論會。為促進聽力練習,可用作文或課外語文活動等方式進行檢查。

        2、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觀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培養該習慣,首先要向學生講請清觀察的意義;其次是指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觀察,要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校園,觀察認識大自然及社會生活,隨時隨地對校內、班內的同學、事件、環境等進行觀察,然後總結出被觀察對象的特點;三是每次觀察前要向學生交代清楚觀察目的、方法及過程。觀察完畢要讓學生總結觀察所得(或口頭或書面)。老師應把好的經驗讓學生及時交流,取長補短,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學生嚐到了觀察的甜頭,就會主動自覺地觀察,逐漸養成勤於觀察的好習慣。

        3、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説的習慣。説是在語言交流中佔絕對優勢的表達方式。培養學生説的能力,首先教師應時時用標準音或利用電視、廣播、錄音向學生示範。其次要儘可能為學生提供口頭表達的機會,課堂上要砍掉教師的無效勞動--過多的分析和講解,代之以學生有效的訓練--尤其是口頭表達的訓練。教師應把訓練計劃寫進教案裏,落實在教學中,保證學生在每堂課或每篇課文的學習中都有機會開口:開口學知識,開口用知識。這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利於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此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開展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主持採訪等活動,都可以大大提高學生説的能力。

        4、培養學生勤練筆的習慣。課堂內外的各種方式的寫作訓練,無非是想在多寫中提高寫的能力。要具備這種能力卻不能僅僅靠作文數量的增加。事實證明,凡是學生感到寫不出硬寫的,儘管多寫也無濟於事。"為文造情",勞而無功;"為情造文",事半功倍。要養成練筆的好習慣,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要經過從不自覺到自覺的艱苦練習過程。要使學生不把練筆看成包袱而看成樂事,關鍵在於教師要嚴格要求,並輔之以積極有效的措施,同時為學生創造各種有利的練筆機會。除作文和聽課筆記外,學生較感興趣的練筆方式當推讀書札記。記札記應同課外閲讀聯繫起來,每天摘錄一點,詩、文、隨筆、評論、警句、諺語、語彙等,凡讀後有感,都可以編進學習札記中。對札記記得好的同學要及時表揚鼓勵,激發興趣,養成自覺練筆的習慣。此外還應大力提倡學生寫日記,其目的,一是通過多寫來培養學生練筆的習慣;二是放膽寫文,寫心裏話,鼓勵思考家事、國事、天下事,開闊胸襟,塑造人格;三是探索可否以平時練筆習慣的培養替代目前主要的連筆方式--命題作文,以符合學生日後應用語文的實際,實現文以致用的目的。

        5、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語文學習的傳統經驗是多讀,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但相當學生閲讀都是隻觀大意,隨讀隨忘,收效甚微,問題就出在沒有用良好的學習方法去讀。因此,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閲讀方法是教師的重要責任所在。在課內,應着中引導學生通過"咬文嚼字"領會課文內容並通過仔細閲讀發現問題釋疑解惑。由於課內教學時間有限,因此多讀必然要通過課內外相結合而以課外閲讀為主去實現。實踐證明,語文學得好的同學其成功經驗之一就是獲益於有效的課外閲讀。足見抓好課外閲讀,養成用良好方法閲讀的習慣是多麼重要。此外,在閲讀中還要指導學生學會積累知識的方法,如做知識卡片等。

        6、培養學生自覺地記憶和背誦的習慣。中學生記憶力強,是汲取知識的大好時機。多記多背有助於發展讀、寫、講的能力,這是無庸置疑的。但要注意兩個問題:其一,要努力克服記憶的盲目性,增強自覺性。盲目的記憶勢必要靠機械記憶,學生嘗不到甜頭,必定視之為負擔,即使強記了,也會很快地遺忘掉。如果能自覺記憶,記憶的過程就是自覺領會原文的過程,記誦就會成為發展能力的一個環節。其二,記誦的內容要科學安排。要增強自覺性,必然要涉及記誦內容。許多名句、名詩、名篇經過幾百年乃至一二千年的考驗,保存至今,從內容到形式仍然活在我們的口頭和筆下,理應多吸收一些,以便借鑑。但對教材的背誦篇目和數量要進行調整,不值得永久記憶的就只讀不背。本着古詩文為主、現代名家名篇為輔的原則,根據年級特點,選定恰當的記憶篇目和數量,通過課內課外兩條途徑培養學生自覺記憶的良好習慣。

        7、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自學的習慣。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常會碰到疑難的字詞、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工具書釋疑。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使用工具書,而不是越俎代庖。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學生就會養成勤查工具書的良好習慣。

        語文教學是一門活的藝術,只有恰如其分地、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使學生饒有興味而學有所得。

  

 

該文章轉自[阿呆語文網]:http://ww

 

劉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q4oko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