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鴻門宴》教學設計(通用5篇)

《鴻門宴》教學設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編寫教學設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鴻門宴》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鴻門宴》教學設計(通用5篇)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掌握《史記》一書的體例、別名、作者以及《二十四史》等相關的文學文化知識

2、掌握本課出現的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譯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

4、能準確概括文章的故事情節

5、瞭解作者運用個性化的語言和行動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一、學習古漢語的常用詞語和特殊句式

二、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辨析疑難語句、準確翻譯文中的句子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下面四副對聯哪一幅是寫司馬遷的?

1)志潔行廉,愛國忠君真氣節;

辭微旨遠,經天緯地大詩篇

2)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裏,亭影不孤

3)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4)剛直不阿,留得正氣衝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屈原、歐陽修、杜甫、司馬遷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詩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説出“王”“納”等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能闡述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過程與方法目標: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運用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的方法;能在賞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運用合作探究的辦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感受性格對人物命運的影響;能對歷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

【教學難點】:能對歷史人物做出自己的評價。

【教學重點】:能闡釋作者刻畫人物形象的技巧及其效果。

【教具】:板書、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基本疏通了本文的字詞,這節課我們主要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同學們都知道,鴻門宴在楚漢相爭中具有序幕的地位,然而有人説,鴻門宴雖然是楚漢相爭的開端,卻早就能看出最後的結局是誰勝誰負。學完今天的課,也許對此,我們會有自己的答案。

二、分陣營

既然鴻門宴是場飯局,那麼我想請問同學們,都有哪些人蔘加了這場飯局呢?

(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項莊)

誰和誰是統一戰線的呢?

(劉邦、張良、樊噲:劉邦陣營)

(項羽、范增、項莊:項羽陣營)

我們似乎遇到了一個問題:項伯到底應該劃分到哪個陣營?是應該歸入到項羽隊?還是劉邦隊?如果劃分到劉邦隊。為什麼?(因為他幫助過劉邦)怎麼幫的呢?(一是通告消息,二是在宴會上“以身翼蔽沛公”什麼叫“翼蔽”沛公,説明項伯對劉邦是真心的)

那項伯為什麼要幫劉邦呢?什麼理由?

三、析劉邦

(項伯和張良有交情)這個交情怎麼樣?靠得住嗎?你能找到依據嗎?(項伯殺人,張良“活”之,有救命之恩)

這個交情看起來蠻牢靠的,那同學們,你們覺得項伯是不是完全賣張良面子,才幫劉邦的?劉邦自己有沒有發揮作用呢?你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邦的個人行為促使項伯幫助他呢?

1、兄事之。

2、約為婚姻。

3、説了一番話

A吾入關……而待將軍(陳述事實,有説服力)

B所以遣將守關……非常也(偷樑換柱,半真半假)

C日夜望將軍至(説謊,全假)

劉邦的話是虛實結合,真假參半,最讓人難以琢磨,但想想又有道理,所以能讓項伯選擇相信劉邦的話。

如果是你,你能説出這三句話嗎?為什麼劉邦能説出這樣的話?

(劉邦是個能屈能伸,隨機應變/虛偽善變、工於心計的人)

四、析項羽

那這樣講起來,劉邦買住了項伯,項伯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內奸。項羽在鴻門宴上沒有殺掉劉邦以及最後敗給劉邦,都要怪項伯咯?項伯是不是應該承擔所有責任?項羽自己應不應該承擔部分責任?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左右討論下,你從本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依據。如果你沒有依據亂講,那項羽要生氣的,項羽的粉絲也要生氣的,所以我們講話要有理有據。

聞知劉邦拒關欲王關中,即大怒欲攻之。(性格暴躁/率真)

項伯夜見沛公而不追究項伯,反聽信項伯之言。(頭腦簡單/直率單純)

暴露曹無傷。(幼稚/單純)

范增數次暗示(數目項王)而不應。(婦人之仁/仁慈)

樊噲入帳,殺氣頗重,卻壯士呼之。賜之酒食。(敵友不分/愛惜勇士)

劉邦逃走而不追。(猶豫遲疑/仁慈大度)

我們從這些事情當中,分析發現,項羽自己在這次歷史事件中錯事了多次殺掉劉邦的機會,以致養虎遺患,兵敗垓下。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能不能從這些事情中分析下項羽的性格?

我們這樣分析項羽的性格,實際上潛意識裏是站在勝利者的立場上,説項羽這麼笨笨的,蠢蠢的,好無能。可是我要説,我就喜歡這樣的項羽,你能認可我的觀點嗎。如果你認可我的觀點,你覺得文中項羽的哪些言語哪些行為能讓你覺得喜歡他呢?(學生自由發表看法)

我們換了一個角度看項羽,發現他變可愛了;那我們現在回頭,也換一個角度看劉邦,會發現劉邦就變了,變可怕了。

五、結語

今天我們通過學習《鴻門宴》,分析項羽、劉邦的任務性格,透過任務性格,感知人物形象,也在此過程中,嘗試對歷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我們發現,站在不同的立場,用不同的角度,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學習閲讀過程中,也能多多做這樣的思考。今天的作業是完成學案(四)。謝謝!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品中塑造歷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鬥爭中刻畫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對照手法的運用。

2、繼續學習比較閲讀法,增強學生讀史的興趣。

3、瞭解項羽、劉邦等人的個性特徵,認識鴻門宴這場鬥爭中劉、項勝敗的原因。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馳。這首詩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並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鬥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衝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着一切;過去的榮耀、現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後,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麼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後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羣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二、解題

1、作家作品

司馬遷(前145—前90?):字子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活在西漢武帝時代。父親司馬談是太史令。司馬遷20歲外出遊歷,足跡遍南北,後繼父職,任太史令。前後曾為郎中、太史令、中書令等職。

《史記》共130篇,52萬字,包括“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個部分,記事上起軒轅黃帝,中經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史記》包羅廣泛,體大精深。它不僅寫了遠古、近古,也寫了當代;不僅寫了中原、華夏,也寫了邊疆、外國;不僅寫了政治、軍事,也寫了經濟、文化;不僅寫了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也寫了下層社會各色人等。這種囊括古今各類知識、各家各派文化於一爐而加以融會貫通的氣魄,是前無古人的;司馬遷自述其寫作此書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種打通一切領域,自立學術章程,總結一切規律以求為現實政治服務的宏偉目標,也是前無古人的。

《史記》中最激動人心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主要有四點:其一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民族觀。司馬遷吸收了戰國以來有關中國境內各民族以及周邊國家發展來源的説法,在《史記》中把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原、荊楚、吳越、秦隴、兩廣、雲貴、塞北、東北各地區的國家與民族都當作黃帝的子孫,這對於兩千年來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與穩定,起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寫到漢王朝對周邊國家、周邊民族用兵的時候,又總是站在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擴張、掠奪的立場,他所追求的是各民族間平等友好地和睦相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説司馬遷是當時漢族被壓迫人民與各周邊少數民族的共同的朋友。其二是它所表現的進步的經濟思想。這包括強調發展經濟,認為經濟是國家強大的基礎;反對單打一的“重本抑末”,而提倡“工”“農”“商”“虞”四者並重;反對從政治上對工商業者的歧視,而歌頌他們的本領、才幹,並專門為他們樹碑立傳等等。其三是它所表現的強烈的民主性與批判性。《史記》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司馬遷是先秦士大夫優秀思想人格的繼承者與發揚者。他之所以寫《史記》不是單純地為了記載歷史陳跡,而是明確地為了“成一家之言”,因而《史記》中就突出地顯示了一種作者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會的光芒,和對現實政治、現實社會的種種批判。其中有些是相當深刻、相當準確,甚至有些是兩千年來常讀常新的。其四是貫徹全書的那種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歌頌的幾乎都是一些勇於進取、勇於建功立業的英雄。他們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他們為了某種信念、某種原則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都有一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司馬遷曾在《報任安書》中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他遭受宮刑,痛不欲生,為了完成《史記》他頑強地活了下來。他視為榜樣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説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司馬遷的個人奮鬥經歷與《史記》中所歌頌的這些艱苦奮鬥的思想,是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一份寶貴財富,它永遠給我們以激勵,給我們以啟迪,當我們灰心喪氣、瀕臨絕望的時候,給我們以無比的力量、信心與勇氣。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第一部以人物為中心的偉大的文學著作。從歷史的角度講,《史記》開創了我國古代兩千多年紀傳體的歷朝“正史”的先河;從文學的角度講,《史記》第一次運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法,給人們展現了豐富多彩而又各具個性的歷史人物。有震鑠古今的帝王如秦始皇、項羽、劉邦、漢武帝;有家喻户曉的朝臣如管仲、晏嬰、蕭何、張良;有百戰百勝的名將如白起、韓信、衞青、霍去病;有改革家如吳起、商鞅、趙武靈王;其他節烈型的有屈原、王蠋;口辯型的有張儀、蘇秦、酈食其;俠義型的有魯仲連、荊軻、朱家、郭解;滑稽型的有淳于髡、優旃等等。他們千姿百態,能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約有一百多個。

《史記》人物與先秦文學人物的顯著差異在於它們鮮明的個性。由於作者十分注意設身處地揣摩每個情節、每個場面的具體情景,併力求逼真地表達出每個人物的心理個性,因此《史記》的描寫語言和他為作品人物所設計的對話都是異常精彩的。我想只要我們細心地把《廉頗藺相如列傳》《荊軻列傳》中有關“完璧歸趙”“澠池會”“易水送別”“秦庭驚變”等情節、場面的具體描寫分析一下;把《項羽本紀》《高祖本紀》中有關項羽、劉邦、張良等人物的對白分析一下,我們會深深為作者那種出神入化的匠心獨運所傾倒。《高祖本紀》寫劉邦與項羽相峙於滎陽時,項羽的部下一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而劉邦當時竟“乃捫足曰:‘虜中吾趾!’”這對劉邦那種絕頂聰明,那種像是條件反射一樣迅速而自然的隨機應變,而同時又是“恢宏大度”、好罵人、好調笑的性格是多麼生動的刻畫!當項羽被圍垓下,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的時候,他“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清代周亮工説:“垓下是何等時?虞姬死而子弟散,匹馬逃亡,身迷大澤,亦何暇更作歌詩!即有作,亦誰聞之,而誰記之與?吾謂此數語者,無論事之有無,應是太史公‘筆補造化’,代為傳神。”此話可謂道出了《史記》文學性的某些重要訣竅。也正是從這些方面,我説《史記》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似乎有一種飛躍性的超前的成熟。

《史記》文學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抒情性。《史記》中有些作品篇幅不長,而通篇像一首詩,如《伯夷列傳》《屈原列傳》《遊俠列傳》就是這樣的。但《史記》中大量篇章的抒情性是在於作品的夾敍夾議,以及融濃厚的愛憎感情於敍事、描寫之中。如《項羽本紀》《魏公子列傳》《李將軍列傳》等就是這樣的。整部《史記》是一曲愛的頌歌、恨的詛曲,是一部飽含作者滿腔血淚的悲憤詩。魯迅曾説司馬遷“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漢文學史綱要》)《史記》的主觀色彩與其抒情性,在歷朝“正史”中是最濃厚、最突出的。

2、楚漢之爭概況簡介

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降秦王子嬰,還軍霸上;12月項羽破關而入,劉、項在鴻門會面,雙方鬥爭開始。次年春,項羽以盟主身份召開戲西(今陝西臨潼東)之會,封18人為諸侯王,本人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劉邦為漢王,都南鄭(今陝西省南境)。

劉邦到南鄭後,積極準備反攻,先奪取關中三秦之地作為根據地,然後出兵東向,進攻項羽,曾多次被項羽打敗,到前203年秋,得到韓信的幫助,才形成足以跟項羽抗衡的力量。項羽乃與劉邦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定約後,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這時張良、陳平向劉邦提出建議,趁此時機消滅項羽。後在韓信、彭越幫助下,圍項羽幹校下(今安徽靈壁南)。項羽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刎。

《鴻門宴》寫的是劉邦和項羽的鬥爭。故事開始時,項羽擁兵40萬,而劉邦只有10萬。從“鴻門宴”的情節,讀者已經能清楚地預見到將來劉邦勝項羽的結局了。項羽由主動步步轉化為被動,而劉邦卻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動轉為主動。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樑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樑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樑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陽,縱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直率粗獷與劉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涉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自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項羽在鉅鹿(今在河北)大敗秦軍,消滅了秦軍的主力。同時,劉邦從黃河以南打進武關,攻下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與當地父老約法三章,廢除秦苛法,準備在關中稱王。後來在謀士勸説下,退出咸陽,還軍霸上,派兵把守函谷關,以防諸侯軍入境。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説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説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劉邦面臨危急的情況,在紛紜頻仍的戰鬥中,產生了這一次酒宴上的鬥爭。

三、講讀課文1、2兩段

第1段:

1、指名朗讀課文,正音:

①“王(wang)關中”②“説(shui)項羽”

③“好(hao)美姬(ji)”④“為(wei)擊破沛公軍”

2、解釋重點字詞,引導學生疏通課文。

①“軍霸上”、“王關中”(加點詞為名詞作動詞用,讀第四聲)。

②“説項羽”可簡為“説羽”不可簡為“説項”,“説(shuò)項”意為替人講情、説好話。

③“成五采”、“為(wéi)龍虎”,“成”、“為”都有“變成”、“化作”的意思,“龍虎”是龍虎的形狀。

3、提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

①課文第1段記敍了哪幾件事?這些事件對情節展開起了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無傷告密”。曹無傷是沛公的左司馬,他的告密當然不同於一般流言蜚語,於是,項羽決定“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矛盾姚開,故事“開端”。第二件事“范增進言”,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土,他對形勢的判斷十分正確,對劉邦的用心瞭如指掌,“急擊勿失’的主張非常英明。矛盾進一步激化,推波助瀾,情節迅速發展。

②項羽接獲曹無傷的密報,當即“大怒”,這一個“怒”字內涵相當豐富。請説説其中包含了些什麼?

提示:就矛盾的焦點而言,天下雖大,“王”只有一個,就力量對比而言,項羽佔有絕對優勢,何況秦軍主力是項羽消滅的,又是楚王后裔,一個“市井小子”“欲王關中”,項羽豈能容忍?再説個性特徵,此時此刻,項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歷史上的那個項羽了,他本來就是那麼一個火爆漢子!

第2段:

1、教師串講課文,引導學生留心課文中特殊的字詞與句式:

①古今歧義:

“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盜”,竊賊;“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豈敢入乎?”“敢”,能夠。

“固不如也。”“固”,本來。

②通假:

“具以事告。”“具”通“俱”,全部。

“要項伯”。“要”通“邀”,約請。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內”,通“納”,接納,准許入內。

“不敢倍德”,“倍”通“背”,違反。

“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張良”,“善”,形容詞作動詞用,意為與……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動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詞作狀語,像對待兄長那樣。

“籍吏民,封府庫”,“籍”,名詞作動詞用,編造名冊。

“不義也”,“義”,名詞作動詞用,合於義。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狀語後置。

“與俱去”、“毋從俱死也”,介詞“與”、“從”後面的賓語省略。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疑問句,主語“為大王為此計者”與謂語“(是)誰”倒置。也可以説不是主謂倒置,那麼“者”就是語氣助詞。

“孰與君少長?”疑問句,賓語疑問代詞前置。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判斷句,特殊指示代詞“所”、“者”構成“所……者”式名詞短語充當主語,作説明、解釋的對象。

2、討論課文內容,提問:

①課文第2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項伯夜訪”。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目的在於報答當年救命之恩,卻被張良利用,使一觸即發的矛盾出現了轉機。第二件事“張良獻策”。張良要劉邦“往見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劉邦則一點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攏,由聯絡感情進而自我辯解,終於使項伯受其矇蔽,導致項羽上當(“劉邦施計”、“項伯中計”不必分開來説人“張良獻策”是情節變化的關鍵,劉邦逐步由被動轉為主動,項羽終於“放虎歸山”,以致范增之謀難以實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張良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項伯則説:“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請聯繫課文説説古人心目中的“義”可作什麼樣的解釋,我們應當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認為“義”,就是“宜”。《禮記·中庸》説:“義者宜也。”韓愈在《原道》中則進一步解釋:“行而宜之謂之義。”也就是説,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規範就可稱為“義”,反之則為“不義”。

課文中曹無傷背叛劉邦向項羽告密,項羽置懷王之約於不顧而欲“擊破沛公軍”,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説是“不義”。項伯給張良通風報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哈間帳護主等等,都可以稱之為“義”。項伯救護劉邦可以稱之為“義”,這一行為卻違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則又可以責之為“不義”。可見“義”是相對的,如同“骨氣”一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道德標準不同,“義”的內涵也不一樣,我們不能以抽象的“義”作為評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處世的準則。

3、學生自讀課文1、2兩段,教師巡視,釋疑解難。

小結:

課文1、2兩段記述了“鴻門宴”前發生的幾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勢一觸即發到出現轉機,由項羽的“大怒”到項伯之言產生效果,故事情節逐步展開,併為後來事態的演變作了必要的鋪墊,留下了必要的伏筆。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2、瞭解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

3、嘗試評析劉邦、項羽等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基礎知識

2、歷史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三課時(或四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教師課前板書劉邦《大風歌》: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師作簡要講析,並指導背誦。

二、學生自讀課文,不少於五遍。時間不足時,可在課後擠時間

1、讀通句子,初識文意。

2、標註重要的實詞虛詞。

3、對疑難問題作上記號。

第二課時

一、齊背《大風歌》進入本課

二、強調本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強化理解課文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

方法:教師在範讀過程中提醒學生註釋、標記,並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內──納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則

郤──隙

2、重要實詞:

軍霸上饗士卒婦女無所幸素善留侯張良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亡去不義料大王足以當項王乎固不如也臣活之故幸來告良孰與君少長吾得兄事之籍吏民,封府庫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不如因善遇之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范增數目項王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若屬皆且為所虜常以身翼蔽沛公加彘肩上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而聽細説沛公起如廁大王來何操會其怒道芷陽間行度我至軍中聞大王有意督過之。

3、重要虛詞:

於;之;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於項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來何操?

因擊沛公於坐

第三課時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由生活中人們常用“鴻門宴”一詞來稱呼某類宴會導入。

二、根據問題串講文意

1、曹無傷為什麼會派人向項羽告密?這説明什麼?(在當時的情形下,你會這麼做嗎?)

參考結論:

項強劉弱,劉邦理所當然應該居於項羽之下。劉邦違背這條規則,我不告密,將來又怎樣保全自己?

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複雜的政治局勢,告密應在情理之中。

2、項羽得到密報後,第一反應時什麼?這能看出項羽當時是怎樣一種心理狀態?

參考結論: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注:適當關注范增的進諫,順便談及范增的政治敏鋭性)

3、關鍵時刻,項伯向張良泄漏了項羽的機密。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項伯其人?

參考結論:多江湖義氣,少政治眼光。(與范增不同)

4、面對危急,劉邦採取了哪幾項應對措施?

⑴要項伯,以兄事之。

⑵約為婚姻。

⑶慷慨激昂説假話。

⑷旦日從百餘騎見項王

⑸敍舊,示弱,説假話,歸咎小人之言

提醒學生注意:項羽設“鴻門宴”,一開始並無惡意(因留項王與飲),是范增使鴻門宴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兩個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⑹三十六計走為上:如廁;間至軍中(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⑺令張良留謝,巧言獻禮

⑻立誅殺曹無傷

第四課時

一、讓學生嘗試評析劉邦、項羽為人

(教師可先簡評項伯、范增、張良等人。項伯、范增一帶而過,張良其人頗為傳奇,可引入“張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學生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教師歸總,簡單總結

二、問題

對劉邦、項羽二人,你更欣賞、肯定誰?

1、學生髮言,各抒己見。

2、教師引入李清照詩: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結合史實,重點解析“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

相關史料:

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對聯: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斗碎霸圖空)

②楚河漢界(教師可帶一張棋盤作教具)

③乘勝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④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題烏江亭》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包羞忍恥:可聯繫韓信受“胯下之辱”、勾踐“卧薪嚐膽”兩件史事。

三、教師結合史料評價劉邦的善於用人

1、劉邦論得天下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劉邦與韓信:

⑴蕭何月下追韓信。

⑵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⑶假王真王。

⑷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3、《垓下歌》:

四、作業

1、課後練習三。

2、課外閲讀:《高祖還鄉》。

《鴻門宴》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的:

1、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學習作者運用對照的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的表現手法;

2、認識“鴻門宴”這一斗爭的性質,注意本文情節起伏的結構特點,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3、重點學習“軍、擊、內、如”等實詞和“其、而、則、乃”等虛詞,瞭解課文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象。

教學重點:

1、瞭解文中人物性格特點,注意人物個性化的語言行動。

2、掌握“軍、擊、如、信、謝”等文言實詞和“因”、“為”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做到讀文為主而兼顧讀史,二者做到相輔相成。

2、注意作者運用對比方法和在矛盾中寫人物性格的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根據本文重點、難點,總體上採用誦讀法。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從介紹當時的社會背景導入課文。

二、讓學生自己整理有關《史記》的知識,快速讀課文,做到整體感知。

三、問題設計:

①全文按鴻門宴的前的前後過程分為幾部分?

②宴前共寫了哪幾件事?用精煉的詞語概括。哪件事是“導火線”,這一部分在情節發展上有什麼作用?

四、學生帶着問題②誦讀(1─2)節,教師指導學生不懂之處。

五、作業佈置:請學生在理解(1─2)節的基礎上誦讀(3─4)節。

第二課時

六、學習(3─4)節

七、問題設計:

①宴中這部分共寫了哪幾件事?它圍繞對劉邦的態度反映了項羽、范增之間什麼矛盾?

②文中的項羽、劉邦、范增、張良、項伯、樊噲分別具有什麼性格的特點?通過他們的哪些言行表現出來的?

八、學生帶着問題①②讀(3─4)節,並讓同學自己指出自已不理解的地方。

九、佈置作業:

⑴背誦(3─4)節

⑵完成練習(二)P91

第三課時

十、先檢查學生背誦(3─4)節情況。

十一、先齊讀(5─5)節,然後和學生一起解決其中問題。

十二、再齊讀(5─7)節。

十三、問題設計:

文中運用了對比手法刻畫人物性格,具體表現在什麼地方?

十四、整體把握全文的寫作特色,並要學生自己分析項羽、劉邦的形象。

十五、作業佈置:

①背誦(3─4)節,完成練習(三)

②整理文言實詞及特殊句式等。

標籤: 通用 教學 鴻門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pdn4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