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學設計(魯教版七年級下冊)

《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學設計(魯教版七年級下冊)

 【課題】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學設計(魯教版七年級下冊)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我國古代以自然山水為題材的散文,是文人學士所鍾愛的一種體裁,他們追求與自然融為一體,山水本是無情物,因他們融入了自己的細膩情思,山水便有了性情,自然便有了生命,人與自然可以親切的交流對話。《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張岱所作的散文,它以簡潔凝練的筆墨描寫了雪後西湖的獨特風光,在蒼茫廣袤的冰雪世界中,寫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瞭解作者有關情況,積累文言詞語,培養閲讀能力;理解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體的寫作特點。

2、過程和方法:反覆朗讀以至成誦,整體感知課文,理解形象、生動、精美的語言特點,感覺詩情畫意,學習白描手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欣賞西湖雪後美景並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積累文言詞語,學習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敍事、抒情的關係。

【教學方法】

1、誦讀法、猜讀法。

2、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本文文字較淺顯,註釋較詳細,學生自讀課文,把握文意不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前準備】

1. 學生準備:藉助工具書識記生字詞,反覆朗讀課文,直至熟練背誦。愛好美術的同學可以通過繪畫展示文中美景,也可選擇與美文相配的樂曲進行配樂朗讀。

2. 教師準備:小黑板或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杭州西湖自古以來以美景而名揚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紛紛留下頌揚的詩文。同學們能不能找出幾句描寫西湖的詩句呢?(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豔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然而我們發現詩文多描寫西湖春的嬌,夏的豔,對秋冬的蕭瑟與悽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學家張岱卻與眾不同,描寫了西湖美麗的雪景。今天就隨着張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作者簡介

張岱,明末清初文學家。字宗子,號陶庵,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着布衣優遊的生活。明亡以後,消極避居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

《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裏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他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三)解題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之中,據説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是西湖三島之一,後於山上建成亭閣,叫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四)檢查預習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霧凇沆碭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鋪氈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知識存儲)

(1)一字多義:

①餘拿一小舟:撐,劃;     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這;      是金陵人:是,判斷動詞。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間計時單位;   焉得更有此人:更,還。

(2)詞類活用:      

客此:客,客居,名詞作動詞。

2、學生藉助註釋疏通文意,整體翻譯課文。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1、提問: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莫説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個字概括呢?(“痴”)

2、默讀課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讓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説明時間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説明這是冬季最冷的時候,而且大雪連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麼聲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靜,沒什麼好看的,按理説,應是躲在家裏,圍着火爐取暖,作者偏偏此時去賞雪,可見他的“痴”。

追問:“湖中人鳥聲俱絕”從哪種感覺來寫?(聽覺)“俱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寫出了大雪後西湖空曠、肅殺、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凍,人鳥瑟縮不敢外出,不敢作聲,連空氣彷彿也凍結了。突出大雪的威嚴。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視覺)二者雖寫法不同,但達到了同樣的藝術效果。)

(3)“獨往湖心亭看雪”--説明張岱是獨自一人挑在這麼冷的天,這麼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見他的“痴”,表現他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問: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麼説是“獨往”呢?(去湖心亭賞雪只他一個人,舟子只是送他去,並不上湖心亭)--他為什麼不拉舟子一塊看呢?這樣也好有個伴,不會獨自一人。(他認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會理解他來湖心亭看雪的心情,從文章最後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觀念。)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尋找“痴似相公者”。

(1)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有,湖心亭上比他早來的兩個金陵人懂。)

(2)作者是怎麼介紹這兩個人的?一起找出來。 

①老師發現一處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寫“問其姓氏”,可後面卻是“是金陵人,客此”,這答非所問呀,作者寫錯了,真是不高明。你怎麼看待這個句子?(表面上看是答非所問;可實際上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包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客此”,説明這兩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樣是客居他鄉的遊子。有同樣的情趣,有同樣的遭遇,“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不必記名字。而突出“金陵”這個籍貫,因為我們知道“金陵”,就是現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開國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長江下游的南京。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明朝的留都。作者強調“金陵人”“客”,他鄉遇知音,暗示這引起了他對故國的思念。)

②文中還有一句話也能表現他的故國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體現的?(“崇禎五年十二月”,紀年的方法多種,如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等,當時已是清朝,他偏偏選用明朝的年號來紀年,就説明他身在清朝卻還念念不忘明朝。)

(3)作者與兩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時的心情如何? 

①驚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發之於二客,其實也是作者的心聲。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驚喜,反寫二客,足見作者構思之巧,韻味無窮。(亭中人因意外驚喜才“拉餘同飲” 強飲三大白) 一個“強”字,傳達出作者的興致之高。本來不會喝酒,但因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連飲三大杯,雙方真有點相見恨晚的感覺,由此我們可以聯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悵、感傷。   知己難覓,難求。為此古人曾發“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經意之間,卻遇到了,但緊接着卻又是無奈的分別並且難有後會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悵!

4、品美景

(1)在“崇禎十二月”“大雪三日後”的“更定”時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麼,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們的“痴”嗎?(值得)

(2)找出描寫雪景的語句,讀一讀。“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3)討論:這段景物描寫雖只有兩句話,但寫得很美,意藴也很深遠。請你結合朗讀體會,細細品味它的美,分別説説它們美在哪兒?

前一句作者連用三個“與”,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寫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闊大遼遠之勢,即着眼於“大”字。

後一句作者變換角度,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由大到小,由遠到近,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緩緩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師小結:透過這個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讓我們不難感受到作者那種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獨、落寞之感慨,又有超凡脱俗的閒情雅緻。(學生再朗讀體味)。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對話,敍事、寫景、抒情融於一爐。淡淡寫來,情致深長,洋溢着濃郁的詩意。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這些語言生動形象、華麗優美嗎?(不,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寥寥幾筆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這種寫作方法就稱之謂白描)

補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展示圖畫)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徵,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白描用於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於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於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誦讀“白描”的.解釋。幫助學生理解。)

2、那怎麼理解“白描“的手法呢?你們可曾聽過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粧”,有時“淡粧”比“濃抹”更見風韻。

3、遷移訓練,判斷下列句子哪些才是“淡粧”(白描),並説説白描的作用。如: 

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淨沙秋思》)--(白描)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遊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瀰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③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朱自清《春》)

④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台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台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藴藏着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五、拓展延伸

1、比較本文與《江雪》一文的異同?(從寫法、表達感情兩方面) 

--前者屬白描,西湖奇景與遊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後者屬烘托手法,景為人設;前者表達了作者清高自賞、超凡脱俗的感情,後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孤獨。 

六、課堂總結:

1、 學生談收穫

2、 教師結束語: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白描手法的運用更是恰到好處,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七、佈置作業

1、運用白描手法,寫一段《校園的清晨》,可寫人,可繪景,可敍事。

八、板書設計

作者         超凡脱俗   清高孤傲(清高自賞)     

                        淡淡愁緒   思戀故國

白描         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

【課後反思】

 

張信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lx30x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