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簡介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簡介

元曲原本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 隨着元滅宋入主中原,它先後在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流傳開來。 元曲有嚴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數、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及元曲四大家簡介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説,元雜劇和散 曲合 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不過,元雜劇的成就和 影響遠遠超過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單指雜劇,元曲也即“元代戲曲”。

元曲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上都體現了獨有的特色,和唐詩宋詞鼎足並舉,成為 我國文學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雖有定格,但並不死板,允許在定格中加襯字,部分曲牌還可增句,押韻上允許平仄通押,與律詩絕句和宋詞相比,有較大的靈活性。所以讀者可發現,同一首“曲牌”的兩首有時字數不一樣,就是這個緣故(同一曲牌中,字數最少的一首為標準定格)。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一方面,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 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 。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 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的興起對於我國民族詩歌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有着深遠的影響和卓越的貢獻,元曲一出現 就同其他藝術之花一樣,立即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它不僅是文人詠志抒懷得心應手的工具,而且為反映元代社會生活提供了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嶄新的藝術形式。

關漢卿(約1220年──1300年),祁州( 今河北安國)人,元代雜劇作家。是中國古代戲曲創作的代表人物。號已齋(一作一齋)、己齋叟。與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位於“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竇娥冤》。

馬致遠,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據考證,馬致遠是 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誌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馬致遠以字“千里”,晚年號“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代表作《漢宮秋》。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字德輝,漢族,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所作雜劇在當時“名聞天下,聲振閨閣”。與關漢卿、馬 致遠、白樸齊名,後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所作雜劇可考者十八種,現存《周公攝政》、《王粲登樓》、《翰林風月》、《倩女離魂》、《無塩破連環》、《伊尹扶湯》、《老君堂》、《三戰呂布》等八種;其中,《倩女離魂》最著名,後三種被質疑並非鄭光祖作品。除雜劇外,鄭光祖寫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數二套流傳。 代表作《倩女離魂》。

白樸 (1226--?) 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漢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終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代表作《牆頭馬上》。

 

惜緣

標籤: 元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j09or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