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三個境界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三上冊)

三個境界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三上冊)

 教學目標:1、領悟讀書“三個境界”的內涵。

三個境界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三上冊)

2、學習讀書心得的寫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1.瞭解王國維“三種境界”中援引的詞句原本的含義及現在由此而生髮的含義。2. 在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由此及彼地運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遷移、梳理並加以融會貫通。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構思:因文章篇幅較短,擬在讓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採取以學生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教學方式進行。力求前一節課以教師傳授、點撥為主,後一節課學生的討論居多。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三個境界這篇課文,先來看課題“三個境界”中的境界是什麼意思?

“境界”本是一個佛教用語,意思是“造詣”,現在我們用來表示事物所達到的程度或表現的情況。在這裏,最切合的含義是“階段”的意思。  

二、整體感知,歸納文章內容。

1、引導學生蒐集有關王國維的資料

教師指導:

王國維是清未著名學者,新史學的開山鼻祖,靠刻苦學習登上學術研究的殿堂,是我國近現代之交學術研究論著最多,成就很高的學者之一。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引用三首宋詞中的名句來形象概括治學之路,其實是治學經驗之談.也是他生”認真地去體會,認真地去做”的真實定照.

    2、引導學生談談如何學習本文。

   參考:本文白壽彝讀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一則札記後所寫的讀書心得。 本文作者白壽彝是著名歷史學家,在治學上也是”認真地去體會,認真地去做”的.因此,讀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結合自己的實踐談體會,領悟尤深.。

   3、.全體閲讀課文,掃清詞語障礙。

正音:“驀然回首” 中的“驀”應讀作mo而非 mu。

釋義:“消得”意為“值得”,“闌珊”意為“衰落、衰殘”,例“春意闌珊”即指暮春時分,春意衰落、衰敗的樣子。

   4.師點撥:這篇文章,王國維用簡練的文字表達了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的三個階段,可這三個階段他是用三位詞人的詞句來表達的。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三個原作者在詞句中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

   5.生朗讀三首詞,討論三首詞中這三句話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師最後點撥總結。

(1) 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中扣住“獨”、“望盡”兩個詞語表達女主人公高樓憑望,不見所思的孤獨之感,而“西風凋碧樹”表現的是西風勁厲肅殺的景色,這裏用景色蕭條來襯托人的愈發孤獨之感。這首詞主要表達的是女主人公不見所思的離愁。(2) 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扣住“衣帶漸寬”與“不悔”、“消得”與“人憔悴”的對比,鮮明勾畫出一個痴情男子想念意中人的執着之情。

(3)辛棄疾的“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中扣住“千百度”與“回頭驀見”兩個詞語表達了主人公在尋尋覓覓的追求意中人的過程中,於不經意中終得所願的一種幸福而又辛酸的美好一瞬。

6.師總結強調:這三句話的原作者都表達的是有關愛情的詞句,而王國維將它們化用、遷移表達了不同的情感。請生討論,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表達的是那三個階段體現的是怎樣的情感?(仍採用先學生討論,後教師點撥總結的方法。)

要義:1)這三句話體現了成大事業、大學問的三個階段:

    開始階段的茫然無措、不見盡頭的迷惘,中間經歷的不懈努力、孜孜以求的執着,以及最後水道渠成的必然。

2)突出明確這三個階段的關係是缺一不可、循序漸進的,唯有如此,才能取得期盼已久的成功。

7.請生討論古今中外現實生活中經過了這三個階段而取得成功的例子。

如西漢的司馬遷所作的?史記?、荷蘭畫家凡高生前被人目為瘋子,百般不被人理解,然而最終歷史給予了最好的評價。凡此種種,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8.在上述理解的基礎上,請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儲備,遷移、梳理,加以融會貫通,找出古詩詞當中意思最貼切的詩詞,重新組合寫成自己的三種境界。生討論交流,師挑選出最貼切的,出示在黑板上。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歸處。”(秦觀)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8.師點明除了詩歌中又和王國維的“三種境界”意境相似的詩詞,其實我們曾經學過的課文中也有一篇相似意境的文章,請生回憶並討論交流。

(對第三階段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見解,可由生陳述各自的意見,然後師再歸納。)

板書設計:

三個境界           王國維

       迷惘                 樹立目標、高瞻遠矚

       執着                 鍥而不捨、孜孜以求

       頓悟                 一朝頓悟、水到渠成返回學生歸納講解課文內容:

9、文章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論點:治學要認真地去體會,認真地去做。這是作者讀書的“自得”,是文章議論的中心。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按照自己的領悟解釋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在領悟的基礎上,對三個境界逐一闡述,表達自己的的見解。  

10、教師指導學生領悟課文每段內容。 

學生做好筆記,指導學生學會聽課。

第1段,用設問名開頭提出論題“怎樣治學”。接着指出這個問題歷來受到普遍的注意:“不斷有人提到”、“有人還想得到一些祕訣”。第三句從事物的一規律來説:“最重要的道理,往往是最普通的道理。”意為解決問題在於道理是誰都可以知道的,沒有什麼祕決。也就是説,“怎樣治學”這個普遍性的問題,是誰都可能回答,“問題在於你是否認真地去體會,認真地去做。”這就指出了治學的關鍵,要説有什麼“祕訣”的話,那麼,這就是。“認真體會,認真去做。”可以説是古今大事業家、大學者的共同感受。王國維的此感,本文作者也有此感。因此,作者再引出王國維的治學三境界之後,直接議論道:“是説得好的”。

第2段   摘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三境界説,為下文鋪墊。

第3段,第一境界,王國維借引晏殊詞的意思,是説不管怎樣的客觀條件(“昨夜西凋敝樹”),都要能甘居寂寞,敢於去坐“冷板凳”,毫不動搖地去學習。(一個“獨”字,形象點出這個意思)“上高樓”,是為了看得深遠;也只有“上高樓”,才能“望盡天涯路”。白壽彝用“目光遠大,意志堅定”來解釋第一境界,抓住了它的根本。第二境界,作者解釋是“能夠吃苦耐勞,經得起考驗”。這正是王國維的本意,他借柳永的詞,加以形象、生動的表達。第三境界,作者解釋為“在熱鬧的場合裏是不能有所發現,你尋他千百度也不行,但偏偏是在燈火闌珊沒有什麼人的地方,找到他了。”為什麼在熱鬧的場合是裏不能有所在發現呢?治學貴在獨創。隨大流、湊熱鬧,人云亦云,亦步亦趨,是有什麼人“。指的是能不為成見所囿,不為成見所羈,敢幹衝玻傳統的蕃籬,經過刻苦的鑽研、探索,有真知灼見,能獨闢蹊徑,這樣,功到自然成,就能獨具慧眼去發現”他”.

第4-6段,首先,把第一境界進一步歸結為“立志”,並提出:“要立好志並努力 徹它並不容易。”一個人求學、做事,要是漫無目標,不辨方向,那將一事無成。同樣道理,治學,首先就要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並不懈地努力,也就是“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那麼立什麼志呢?作者用“不是要…….而是要……”的並列複句作了明確的回答。“對於我們國家民族的所貢獻,在學術上有所成就”,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職責,也是當代一切治學的人應立的志。文章接着指出“最重要的是一個‘立’字,看你立得住立不住”,這是問題的關鍵。“志”或大或小,誰都會有,但“立”並且要“立”得住,就要靠行動,靠不懈的努力,刻苦的學習,“不要被困難嚇倒”,這是在“立”的過程中要做到的。作者這些論述,既是本於王國維的原文,又在原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闡發。這樣,文章就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了。

第5段,第二境界,作者首先用三個判斷來闡述“實際上也説的是立志的具本表現”,是緊承第一境界,揭示如何“立”;第三句指出“必須思想感情到了第二境界才可達到”,也就是要心甘情願地、不惜一切地像熱戀中的情人那樣去追求(“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句揭示精神實質,就是荀子所説的“鍥而不捨”的精神。下文分兩層闡述,第一層引用《勸學篇》中的名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和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來具體説明“鍥而不捨”的精神,指出學習知識要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效果自見;“騏驥一躍……金石可鏤”,是説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第二層,指出“鍥而不捨”的重要作用--它能使我們戰勝困難,一步步前進,得到勝利。在這一層的論述中,引用了《禮記 中庸》中的“人一已百“的名言。最後,用“天堂的大門是敞開着的,只要好好‘修行’,總可以進去”,來歸納上文,形象揭示“鍥而不捨”的必然結果,並開啟下文,過渡到第三境界。

第6段,第三境界,作者指出它的核心就是“自得”(自得,就是自己的有所體會,形成自己的見解)。並用孟子的話來闡述:深造就是為了自得,真正掌握了知識,融會貫通,才能運用自如。然後,針對人們在治學中的傾向,從多方面來闡述職何正確理解自得:既不故意地標立異,無根據地創新,又不隨事附和;既要向別人求教,又不能唯唯諾諾;不表示自己的見解,而應該有獨到之處。這些論述,都緊緊呼應上文“在熱鬧的場合中不能有所發現”的解釋。文章最後指出自得對個人學業、對學術界的進步都大有好處,並附帶指出當前“有一種不好的風氣,不重視自得之學”,表現在報刊上不少文章訪問演出上是論文,“往往是一些資料的彙集與改寫”,僅僅是在“眾裏尋他千百度”,這是不能有所創新的。

三、教師歸納課文寫法與語言

全文通過對“三個境界”的領悟來闡述有關治學的見解,體現了讀書心得的特點:一個是“讀”,即讀什麼,一個是“得”,從中得到什麼,兩者緊密相連;先寫所讀文章的內容和領悟,再寫心得見解,後者是重點。全文以論述為主,論點來自讀書受到的啟發;以所讀書的內容為闡述的依據,把原書的內容和自己的認識融合一起來論述,語言樸素嚴謹,在説服力。

四、作業

1、把課文所引用詞的原意與王國維的理解、白壽彝的理解加以比較。

2、寫一則讀書心得。

 

楊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gk2kg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