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7篇)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7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精選7篇)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1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過除法算式來引出整除的概念,每個除法算式對應着一對有整除關係的數,如b÷a=c,表示b能被a整除,b÷c=a,表示b能被c整除。在此基礎上再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而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用數學語言給“整除”下定義,而是利用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引出一個乘法算式2×6=12,通過這個乘法算式直接給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覺得這部分內容學生初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尤其對因數和倍數和是一對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單獨存在,不是很好理解。我通過捕捉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繫,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倍數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在上課之前我特意和孩子們玩了一個小遊戲。用“我和誰是好朋友”這句話來理解相互依存的意思。即“我是誰的好朋友”,“誰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説“我是好朋友”。學生對相互依存理解了,在描述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就不會説錯了。對於這節課的教學,我特別注意下面幾個細節來幫助學生理解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一是教材雖然不是從過去的整除定義出發,而是通過一個乘法算式來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但本質上任是以“整除”為基礎。所以我上課時特別注意讓學生明白什麼情況下才能討論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我舉了一些反例加以説明。

二是要學生注意區分乘法算式中的“因數”和本單元中的“因數”的聯繫和區別。在同一個乘法算式中,兩者都是指乘號兩邊的整數,但前者是相對於“積”而言的,與“乘數”同義,可以是小數,而後者是相對於“倍數”而言的,兩者都只能是整數。三是要注意區分“倍數”與前面學過的“倍”的聯繫與區別。“倍”的概念比“倍數”要廣。可以説“15是3的5倍”,也可以説“1.5是0.3的5倍”,但我們只能説“15是3的倍數”,卻不能説“1.5是0.3的倍數”。我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幫助孩子們認真理解辨析,所以學生一節課下來對這組概念就理解透徹了,不會模糊了。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2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概念課。教學時我首先以拼圖比賽為素材,讓學生動手操作快速把12個小正方形擺出一個長方形,再讓學生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所擺的長方形,在交流中得到三種不同的擺法和三種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這樣,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了難度,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覺得還是收到了預設的效果。

能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在根據1×12=12,2×6=12,3×4=12三個乘法算式説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後,我緊接着提問:12的因數有哪些?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地找出12的因數,接着再提問:你是用什麼方式找到12的因數的?在學生説出方法後,為了讓學生探索出找一個因數的方法,我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5的因數有哪些。預設在彙報時,能借此解決如何有序、不重複、不遺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但在實際交流時,學生的方法出現了兩種意見,並且各抒己見,因為15的因數只有兩對,無論怎樣找都不會遺漏。作為老師,我這時沒有把我的意見強加給學生,而是以男女生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分別找16、18的所有因數。由於部分學生運用從小到大一對一對地找很快找出這兩個數的因數,另一部分卻在無序的情況下,不是重複就是遺漏,這樣在比較中,不重複、不遺漏、有序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學生就能夠很好地接受並掌握。雖然在這個環節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但對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一個數的因數的特點時,由於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藉助這一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探索找一個數的倍數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更濃。不僅探討出從小到大找一個數的倍數而且發現了倍數的特點。

由於本節課的容量比較大,練習題設計綜合性比較強,學生學得並不輕鬆,還存在一小部分學生沒有很好地理解因數與倍數的關係。今後,應努力改進教學手段,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效率。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3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起始課,也是一節重要的數學概念課,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內容較為抽象,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難掌握的內容,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自主探索,自己感悟概念的內涵,並靈活地運用“先學後教”的模式,達到課堂的高效,在課堂中我做了以下的嘗試。

一、領會意圖,做到用教材教。

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重要的是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靈活的運用教材,讓每個細節都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如教材是利用了一個簡單的實物圖(2行飛機,每行6架;3行飛機,每行4架)引出了要研究的兩個乘法算式“2×6=12,3×4=12”直接給出了“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的概念。這樣做目的有二:一是滲透了從乘法算式中找因數倍數的方法,二是利用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明確的看到因數倍數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但這樣做仍不夠開放,我是這樣做的:課始並沒有出示主題圖,直接提出問題:“如果有12架飛機,你可以怎樣去排列?”學生除了能想到圖中的兩種排法還能得到第三種,這樣做是用開放的問題做為誘因,使學生得到“2×6=12、3×4=12、1×12=12”三個算式,而這些算式不僅能夠清晰地體現因數倍數間的關係,更是後面“如何求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的滲透和引導。看來靈活的運用教材,深放領會意圖,才能使教學更為輕鬆、高效!

二、模式運用,做到靈活自然。

模式是一種思想或是引子,面對不同的課型,我們應該大膽嘗試,不斷的積累經驗,使模式不再是僵化的,機械的。只要是能促進學生能力形成的東西,我們不能因為要運用模式而把它們淡化,反之,應該想方設法,在不知不覺中體現出來。

如本課中例1是“求18的因數有哪些”,例2是“求2的倍數有哪些”教材的設計已經能夠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軌跡,那我們何不通過一句簡短的過渡語讓學生進入到下面的學習中呢?而沒有必要非要設計出兩個“自學指導”讓學生按步就搬地往下走,而且讓學生對比着去感受一個數“因數和倍數”的求法的不同,比先學例1再學例2的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髮現不同,得到方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更加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這才是模式的真正目的所在。內涵比形式更重要,發現比引導更有效!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時,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很難結合生活實例或具體情境來進行教學,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加強對概念間相互關係的梳理,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記硬背。還有要引導學生用聯繫的觀點去掌握這些知識,而不是機械地記憶一堆支離破碎、毫無關聯的概念和結論。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的倍數和因數是講述兩個數之間的一種相互依存關係,於是我利用課前談話讓學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關係,課中遷移到數學中的倍數和因數,這樣設計自然又貼切,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倍數因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然後我讓學生根據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數關係的存在,從而引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併為下面學習如何找一個數的倍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我還出示了一個除法的算式,讓學生來找找倍數和因數的關係,這樣不僅溝通了乘法和除法的關係,也讓學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據乘法還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數和倍數。

找出一個數的因數要做到不重複和不遺漏,有些學生還不能找全,沒有掌握方法,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意對學困生的輔導。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5

《因數和倍數》是一節數學概念課,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數和倍數的概念時與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

(1)新課標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從除法算式的觀察中引入本單元的學習,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過乘法算式來導入新知。

(2)“約數”一詞被“因數”所取代。這樣的變化原因何在?我認真研讀教材,通過學習瞭解到以下信息:籤於學生在前面已經具備了大量的區分整除與有餘數除法的知識基礎,對整除的含義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不出現整除的定義並不會對學生理解其他概念產生任何影響。因此,本套教材中刪去了“整除”的數學化定義,而是藉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

雖然學生已接觸過整除與有餘數的除法,但我班學生對“整除”與“除盡”的內涵與外延並不清晰。因此在教學時,補充了兩道判斷題請學生辨析:

11÷2=5……1。問:11是2的倍數嗎?為什麼?因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數,4是5和0.8的倍數,對嗎?為什麼?

特別是第2小題極具價值。價值不僅體現在它幫助學生通過辨析明確了在研究因數和倍數時,我們所説的數都是指整數(一般不包括0),及時彌補了未進行整除概念教學的知識缺陷,還通過此題對“因數”與乘法算式名稱中的“因數”,倍數與倍進行了對比。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6

一、單元主題圖體驗數學化過程。單元主題圖是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它是選擇某一個主題構建的一幅情境圖,本單元就出現了“數的世界”單元主題圖。在教學中,我是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出發來組織教學的,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主題圖,通過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然後讓孩子們通過小組合作,共享學習的成果;最後通過解決問題,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教學中學生不僅很快找到了整數、小數、負數,而且也找到了橙子賣完了用“0”表示,圖中有一個凳子、一張桌子用“1”表示,更多的是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如我有50元可以買多少千克蘋果?學生真正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驗“數學化”的過程。

二、數形結合實現有意義建構。教材中對因數概念的認識,設計了“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畫,寫出乘法算式,再與同學進行交流。在思考“哪幾種拼法”時,藉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動,使數與形有機地結合,防止學生進行“機械地學習”;學生對因數和理解不僅是數字上的認識,而且能與操作活動與圖形描述聯繫起來,促進了學生的有意義建構,這是一個“先形後數”的過程,是一個知識抽象的過程。

三、探索活動關注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運用做記號、列表格、畫示意圖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來發現規律和特徵,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觀察、分析、歸納、猜想、驗證等過程,孩子們學會了思考,初步形成了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

四、困惑:

1、第一次真正開始教北師大教材,最大的感覺是教學的空間真的擴大了,課堂活躍了,但是同時給學生進行課後輔導的時間也增加了,每節課從學生的反饋看來,卻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存在各種問題,教材中太缺乏那些能讓他們成功的“基礎性”題目,整個一個單元只有一個練習一,那六道題目真的能解決問題嗎?能否多給孩子們一些選擇。

2、不太明白為什麼一定要使用“因數”這個概念,比較“因數——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約分”和“約數——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約分”,總覺得後者容易接受吧。這一改好像我們還得教學生家長,就真的有學生家長投訴説“老師啊,你教錯了,那不是因數,是約數……”,讓人哭笑

五年級數學《因數和倍數》教學反思7

這節課帶給我的感想是頗多的,但綜觀整堂課,我覺得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我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不斷地完善思路,最終才能有所悟,有所長。下面就説説我對本課在教學設計上的反思和一些初淺的想法。

本單元內容在編排上與老教材有較大的差異,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求一個數的因數,在學生已掌握了因數、倍數的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對學生而言,怎樣求一個數的因數,難度並不算大,因此教學例題“找出18的因數”時,我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找,學生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會結合自己對因數概念的理解,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運用意識),然後在交流中不難發現可用乘法或除法來求一個數的因數(列出積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數是18的除法算式)。在這個學習活動環節中,我留給了學生較充分的思維活動的空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才會有思維創造的火花,才能體現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特別是用除法找因數的學生,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因數與倍數之間的整除關係的本質,才會想到用除法來解決問題,我也不由得佩服這些孩子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教材的本意是先由教師提出“想一想,幾和幾相乘得18?”引導學生從因數的概念,用乘法來找因數,而我考慮到本班孩子的學情(絕大多數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找到求因數的方法),如教師一開始就引導學生:想幾和幾相乘,勢必會造成先入為主,妨礙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用已有的經驗自主建構新知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促思(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提能(提高學習能力)是我的教學策略主要內容。至於這兩種方法孰重孰輕,的確難以定論。實際上,對於數字較小的數(口訣表內的),用乘法來求因數還是比較容易,但是超出口訣表範圍的數用除法則更能顯示出它的優勢,如求54的因數有哪些?學生要直接找出2和幾相乘得54,3和幾相乘得54,4和幾相乘得54,顯然加大了思維難度,如用除法不是更簡單直接一些嗎?學生的學習潛力是巨大的,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因此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結果,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專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提供素材和創造條件,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學生怎樣按一定順序找全因數這也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生所敍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教師能像教材中那樣一頭一尾地成對板書因數,這樣既不容易寫漏,而且學生麼隨着流程的進行,勢必會感受到越往下找,區間越小,需要考慮的數也就越少。當找到兩個相鄰的自然數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我相信像這樣潤物無聲的細節,無論於學生、於課堂都是有利無弊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e29y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