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數學期中測試試卷分析及反思

數學期中測試試卷分析及反思

反思,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借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於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下面跟着小編來看看數學期中測試試卷分析及反思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期中測試試卷分析及反思

在實施高效課堂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要充分發揮考試的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學校在4月20日舉行了期中測試,本次試卷命題即考查了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試卷難易適中,覆蓋面廣,科學性與代表性強。重視知識理解與過程的考查,試題的呈現形式多樣化。下面就將本次數學試卷統測情況進行分析:

(1)本次考試應考人數24人,實際考試人數24人,平均分43分,優秀人數1人,1人為86分,優秀率4.17%,良好人數3人,良好率12.5%,不及格20人,均為52分以下,不及格率83.3%。充分反映出一個問題,本班學生數學成績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在以後的教學中,培優補差的任務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補差。這次考試也有一些同學進步較大如:石雲翔、莫乾海、李資瑩、樑珊珊。

(2)卷面分為四大板塊。

基礎題、計算題、操作題、解決問題四大板塊 ,從基礎的概念入手,由簡到難的過程,難易適中,有較強的科學性與代表性,試題內容注意突出時代特點,貼近生活實際,突出了靈活性,能力性,全面性,人文性的出題原則,提高了測試水平。

(3)答題情況分析 。

由於本人蔘加了監考和閲卷,對學生答題情況從這幾點來説。

1、試卷完成情況分析:本次考試,從分數的分佈情況和了解學生答卷情況看,整體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較好,但個別同學的應變能力比較差,一些變形的題目不能隨機應變。如(判斷題的第4小題)。學生整體完成較差的為解決問題,特別是利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學生不能較好的判斷題目中的量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關係,導致方程錯誤。

2、存在的問題

a、多數學生在計算中,尤其是在計算圓柱和圓錐的體積時,存在較大的失誤,還有就是在解比例時,存在一些小小的失誤如:忘寫“解”字,解題步驟不規範。

b、個別學生對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題型理解還不夠透徹。

c、學生中優差程度懸殊。

d、練習中,題形變換不夠;學生孤陋寡聞。

3、改進的措施。

a、加強計算訓練力度和有效方式,提高計算速度和質量。

b、注重平時的培優補差,縮小優中差之間的差距。

d、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進,堅持“啟發式”和“討論式”,以問題作為教學。

我和數學組的多位數學教師在一起針對試卷中的問題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深刻反思了我們平時的教學行為改進措施如下:

(1)繼續加強計算基本功的訓練。

“課標”中提到“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課標”中也提到“應避免繁雜的運算”,但是基本訓練還要堅持,計算還應該達到一定的速度。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必須打好口算的基礎,學生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口算能力,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總之,要經常地、有計劃地堅持訓練。

(2)要注重思維訓練,不要“應試”訓練。

思維訓練就像口算訓練一樣,要經常地、有計劃地進行。因為現行教材中的題目都比較簡單,難度較小,學生遇到靈活一點的題目就不會做。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充分挖掘生活資源,轉變教學觀念,用足,用活教學資源,做到數學內容生活化,生活內容數學化。這樣的數學課堂學生一定會感覺到生動有趣。這樣做可以有利於學生(至少是一部分學生)思維靈活性的訓練。

(3)要注重學習的結果,更要注重學習的過程。

比如“圓柱體與圓錐體的體積之間的關係問題”,讓學生知道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固然很重要;但是讓學生經歷發現這一規律的過程就更為重要。試卷填空題中的第10小題失分率最高,是77%;值得我們深思!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就必須讓學生經歷發現這一規律的過程。

(4)要注重數學知識的學習,更要注重數學知識的應用。

“課標”中多處提到“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周玉仁教授説: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兒童學習數學的本質是一種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提煉出數學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説學習數學是為了應用數學,而這恰恰就是我們學生的薄弱環節。學生掌握數學知識並不難,難的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例如這樣的問題在平日的教學中是被我們忽略了學生的動手操作的培養,這樣的實踐活動我們開展的還不夠,動手操作能力培養還有待於加強。

(5)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習有困難學生的發展。

這些學生可以説是“學習有困難”的。造成他們“學習有困難”的原因很多,但是不管什麼原因,他們既然在我們的班級中學習,我們就要盡最大努力,更多地關注他們,注重對他們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等,使他們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最後,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教學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有賴於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以更為飽滿的熱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9wn7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