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施仁政,民歸之如水之--《孟子見樑襄王》讀書筆記

施仁政,民歸之如水之--《孟子見樑襄王》讀書筆記

《孟子》讀書筆記(一)

施仁政,民歸之如水之--《孟子見樑襄王》讀書筆記

孟子見樑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杖縭且玻民歸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孟子.梁惠王上》)

學習體會:

孟子謁見樑襄王,出來後,告訴人説:“遠看他不像是君王,接近他,看不出讓人敬畏的地方。他突然問我説:‘天下怎樣才能安定?’我回答説:‘天下統一就安定了。’‘誰能夠使天下統一?’我回答説:‘不喜歡殺人的能統一天下。’‘誰能夠歸從他?’回答説:‘天下的人沒有誰不歸從他。大王,您知道嗎?七八月的'時候天旱,那麼禾苗就乾枯了。如果濃雲密佈,傾盆大雨,那麼禾苗就會茂盛起來了。如果像這樣,誰還能阻止得了?當今天下的君王,沒有不喜歡殺人的。如果有不喜歡殺人的君王,那麼人民就都會伸着脖子看他了。如果真是這樣,人民歸從他就如同水往低處流一樣,水大而急,誰能夠阻止了他們?’”

這段文章描寫的是孟子拜見樑襄王時兩人的一段對話,其討論的主題是,“天下惡乎定?”、“誰能一之?”孟子明確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定於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並以禾苗遇雨為喻:“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誰能御之?”説明“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從而表達了孟子反對暴政,倡導仁政的思想。

孟子反對暴政,倡導“仁政”的思想,其主要內涵是:對人民實行仁德友愛政策。這種思想,不但適用於古代,也同樣適於現代和當代。

注釋:

(1)“樑襄王”,名嗣,戰國時魏國國君,梁惠王之子。

(2)“就”,靠近,接近。“所畏”,讓人敬畏的地方。

(3)“卒然”,突然。“卒cu”同“猝”。“惡”,何。“乎”,於。“惡乎定”,安定在什麼上,安定在那一點上,意思是:怎樣才能安定。

(4)“一”,統一。“孰能與之”,誰能歸從他。“與”,歸從,跟從。

(5)“槁”,乾枯。“油然”,充盛的樣子。“沛然”,盛大的樣子。

(6)“浡然”,旺盛的樣子。“其如是”,如果像這樣。“其”,如果。

(7)“今夫”,現在。“人牧”,統治人民的人。“人牧”等於牧人者。

(8)“引領”,伸着脖子。“領”,脖子。“誠”,果真,如果。“由”,通“猶”,如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87pq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