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七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

七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賣炭翁》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

七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外貌和刻畫心理的詩句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一、導入新課

以前大家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個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環,於是就和一個賣油的老大爺吹牛,賣油的沒吱聲,而是拿一個大錢放在葫蘆嘴上,然後用水瓢盛滿一瓢油通過大錢的四方孔往葫蘆裏倒,結果大錢居然一點油也沒沾到,此時賣油翁對那個射箭的説:“無他,但手熟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再賣油了,改賣炭。

大家見過炭嗎?炭有什麼特點?——黑色、可取暖、可賣錢

大家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的吧?誰家裏燒過炭?誰來講講燒炭的過程?

選木頭,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窯洞,洞上有通風口,下面有燒火口;把木頭放入洞中,封口,燒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燒情況,控制火候,以免燒過了變灰;要燒好幾天。

大家覺得這個過程艱辛嗎?——艱辛

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賣炭翁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板書:賣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這首敍事詩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板書:諷喻詩、敍事詩)

諷喻詩有什麼特點?

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

我們先來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這個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鑑賞詩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在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着分析鑑賞本詩。

1、這是一首敍事詩,我們説敍事詩包括哪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地點在哪?——宮市南門外

文中寫了哪兩種人?——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這首敍事詩圍繞着“炭”寫了哪幾件事?

它記敍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那什麼地方寫燒炭,什麼地方寫賣炭送炭,什麼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找出來。

3、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地點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説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4、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誰來説一説賣炭翁長什麼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5、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麼描寫?(板書:外貌描寫)

6、這句話中,兩鬢蒼蒼説明賣炭翁的年齡怎麼樣?——大

年齡大的人有什麼特徵?——動作慢、力氣小、勞動艱辛、勞動力弱。

7、為什麼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説明炭的來之不易。

8、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幹什麼呀?

休息,看電視,打太極,看孩子,做飯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自己砍柴燒炭,以賣炭為生。

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板書:艱苦)

10、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你找的真準確,可憐。(板書:可憐)

11、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説明賣炭翁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麼時候呀?

——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怎樣呀?——冷

在這麼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説明賣炭翁很?——可憐

12、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裏同情他嗎?——同情

那麼,誰能帶着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

1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般來説,在冷天我們穿衣服很少的時候,是盼望天氣怎樣?——變暖和

但這時老人是什麼想法?——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為什麼呢?

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賣了:天寒,炭的價格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願自己受凍。

那這時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樣的?——糾結、矛盾、反常、艱難、酸苦、無奈。

透過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怎樣?——十分艱辛。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14、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悦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那這一路上老人運炭艱苦嗎?

“一尺雪”説明什麼?——天氣很冷、雪很大,路必難行。

“碾冰轍”説明了什麼?——説明炭很重,冰凍路很滑,很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曉駕炭車”、“日已高”説明什麼?——路途遙遠

這個運炭過程?——艱辛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大家用筆圈出來。

——“困”、“飢”、“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由於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飢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飢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容易嗎?

15、這麼辛苦的運炭來賣,那麼,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幹什麼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飽、穿暖,多麼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身無半點積蓄,但迫於貧苦生活的壓力,不得不燒炭,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

16、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從哪裏可以看出?

賣炭翁總共有多少碳?——“一車炭,千餘斤”

是啊,賣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半匹紅紗一丈綾”

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於賣炭翁來説,有用嗎?

好虧啊,才一點點,少得可憐。

對啊,實際是一點用處沒有的,你們是學服裝的,你們説説“ 半匹”“一丈”是什麼感念?少之又少,與“千餘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説這些無用的紗、綾對賣炭翁來説,既不能充飢,又不能保暖,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麼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黃衣使者。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隨着那“叱牛”聲,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宮市,可怕的宮市制度!

(板書: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17、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麼樣的人呢?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白衫”説明來者的身份怎樣?——有錢

有錢還搶,説明什麼?——霸道、野蠻。“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麼樣的情態?

輕快敏捷而又趾高氣揚、凶神惡煞的神態。

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説明了什麼?

動詞有把、稱、回、叱、敕、牽、系。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仗勢凌人、以強凌弱、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寫出了賣炭翁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

他能反抗嗎?

不能,只能忍氣吞聲,也説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對比:地位懸殊)

18、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你可以從哪些詩句感受到這一點?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説明這樁買賣是強迫的。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明一車炭的價值很高,而貨與款是極不等價的。

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們説道:白居易主張“詩歌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白居易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寫下《賣炭翁》,通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的遭遇,無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仗勢欺壓百姓,強行低價購買,甚至是任意勒索、瘋狂的公然掠奪。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篇文章寫出宮市的這種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憤懣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長大以後,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裏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髮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2、展開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敍述

六、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諷喻詩、敍事詩

燒炭——運炭——搶炭

外貌描寫:艱苦、可憐

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七年級下冊《賣炭翁》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理解詩歌的主題。

2、體會本詩的。寫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二、教學重點:

教學目的1、3。

三、教學難點:

教學目的2。

四、教學設想:

通過史書記載的關於宮市的資料幫助理解詩歌所述內容,理解詩歌主題,同時在認真的吟誦中體會詩人的感情,在與原型的比較分析中體會本詩的。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咱們來學習白居易的一首敍事詩《賣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諷喻詩的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咱們不忙着做結論,先來看一些史書記載。

《舊唐書張建封傳》時宦者主宮中市買,謂之“宮市”。抑買人物,稍不如本估(壓低人家的物價,比原價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貞元末年)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數十百人於兩市及要鬧坊曲,閲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偽不復可辨,無敢問所從來及論價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錢物,買人值數千物,仍索進奉門户及腳價銀。人將物詣市,至有空手而歸者。名為“宮市”,其實奪之……

《資治通鑑:》“多以紅紫染故衣、敗繒,尺寸裂而給之。”

這就是白居易創作《賣炭翁》的`時代背景,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無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甚至是瘋狂掠奪。而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也正由於白居易塑造了可憐的賣炭翁形象,千百年後仍然普遍為人們瞭解。下面,咱們來學習這首揭露批判宮市罪惡的詩歌。

(三)讀詩:

1、上節課,我們做了詩歌朗誦的指導,知道了這是一首敍事詩,情節跌宕,層次分明,在反映賣炭翁燒炭、賣炭的不幸遭遇時着力於肖像、動作、心理及場面的描寫刻畫,每一個層次都是鮮明生動的畫面,並且在字裏行間滲透了濃郁的感情,朗讀時,應在以情帶聲、讀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準備得怎樣,想請同學來讀一讀。

2、設想:找兩人讀,讀完後其他人比較分析評價。

3、大家都説的很好,也明確了讀好詩歌,必須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畫面,才能讀活。現在請大家聽範讀,同時與自己的朗讀作比較,掌握本詩的誦讀技巧。

4、一分鐘後,齊聲朗讀。

(四)分析鑑賞詩:

在這樣的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着分析鑑賞本詩。

1、教師問:圍繞着賣炭翁“賣炭”,詩歌寫了幾個層次的內容?

學生回答明確:燒炭——運炭——搶炭

教師:其中,賣炭翁的特點可以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苦”(學生一起呼應),有什麼是苦呢?(師生一起説燒炭苦、運炭苦、被搶亦是苦)。這苦也所不同,其中,燒炭是艱辛,運炭是艱苦,炭被搶是悲苦。

2、請大家閲讀燒炭這一內容,明確作者是怎樣寫出賣炭翁的艱辛的?

學生思考回答明確,教師給出投影:

年齡特徵—————賣炭翁

職業—————伐薪燒炭

勞動地點—————南山中

外貌—————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艱辛、生活困苦

心理—————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衣正單———願天寒(矛盾心理——————“可憐”)

(教師)這是一個可憐的人,衣衫單薄,卻期待着天寒,這樣就為下文寫宮使搶炭的罪行做了鋪墊(讓學生説出)。

3、賣炭翁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悦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白居易沒有放棄這個鋪墊的好機會,請問,作者是怎樣寫出賣炭翁運炭的艱苦的?

學生讀詩回答,教師給出投影。

投影:天寒——————“一尺雪”

地凍——————“碾冰轍”

人苦——————“牛困人飢”、“泥中歇”

路遙——————“曉駕炭車”、“日已高”

4、賣炭翁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應該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不是的)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手把。文書口稱敕”的宮使。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隨着那“叱牛”聲,賣炭翁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問: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學生回答,教師幫助整理歸納,最後給出投影。

投影:外表——————黃衣、白衫、翩翩——橫衝直撞、趾高氣揚(對比)

行為——————把、稱、回、叱、敕、牽、系——仗勢凌人、蠻不講理

炭直——————半匹紅綃一丈綾(對比:一車炭,千餘斤)

心理——————宮使驅將惜不得(對比:地位懸殊)

5、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賣炭翁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6、根據史書所記,當時這樣的飽受宮市剝削壓迫的老百姓是大有人在,這首詩歌就是通過賣炭翁被掠奪的個別,反映了名為宮市、其實奪之的一般,那麼,賣炭翁這個形象是完全真實還是作者完全的虛構呢?應該説,白居易是在來源於生活真實的基礎上,發揮了藝術想象,加工創造出這個典型形象的,它有生活原型,卻不是生活原型的翻版,讓我們來看看生活原型:(給投影)

《順宗實錄》卷二: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户”,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農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今以柴與汝,不取值而歸,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毆宦者。街吏擒以聞,詔黜此宦者,而賜農夫絹十匹。然宮市亦不為之改易,諫官御史數奏疏諫,不聽。

咱們比較這兩篇文字,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明確:

其一、炭和柴相比,更來之不易,更凝結着勞動人民的血汗,寄託着勞動人民的希望,因而通過賣炭翁的遭遇,就更便於有力地表現“苦宮市”的主題。

其二、而且,詩人如果按照〈〈順宗實錄〉〉所記的真人真事塑造賣炭翁的形象,以打了宦官、得到賞賜結束全詩,那就削弱了“苦宮市‘的主題,降低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所以,改造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主題。

其三、歷史著作只要如實記錄宮市掠奪人民財物的過程就夠了,不需要創造人物形象,而寫敍事詩卻不然,是需要創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的,白居易就通過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這是本詩的三個。寫作特色,當然,還有鮮明的對比。

7、總結。

寫作特色:

(1)典型材料的選擇與創作;

(2)通過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刻畫、塑造人物形象;

(3)鮮明的對比表現人物的不幸遭遇,宮使掠奪的殘酷。

(五)展開聯想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賣炭翁“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賣炭翁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敍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897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