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鈉化合物》説課稿

《鈉化合物》説課稿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説課稿準備工作,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那麼應當如何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鈉化合物》説課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鈉化合物》説課稿

《鈉化合物》説課稿1

一、 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知識是鈉單質性質的延伸和發展,鈉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轉變為鈉的化合物,所以鈉單質和鈉的化合物之間存在着必然的因果關係。只有既瞭解了鈉單質的性質又瞭解了鈉的化合物性質,才會比較全面的瞭解鈉這種金屬。通過鈉單質及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既複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又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奠定基礎和提供理論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實驗,學生能瞭解兩者性質的差異、掌握二者的轉化關係及鑑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

2)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實驗和探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動手合作的樂趣,在交流中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通過學習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鹼工業、我國化學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和已有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轉化。

教學難點:Na2O2的性質。

二、説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鈉單質的性質等知識,能夠對化學反應的得失電子情況及離子反應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比,歸納出實驗結論。

三、説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有助於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課程性質,結合以上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疑激趣、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繫實際等教學方法。以趣味實驗→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

2、學法: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四、説教學過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生入境

設計“滴水生火”趣味實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

第二環節:知識探究、思維培養

1、“滴水生火”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Na2O2的樣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質。緊接着設疑:水一般用來滅火,而我們的實驗卻是滴水生火?

棉花為什麼能夠燃燒?燃燒需要什麼條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層層遞進,將學生對Na2O2和H2O反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着從方程式的角度對反應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價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5分鐘)

2、“吹氣生火”實驗探究

結合上述對Na2O2與H2O反應的探討,又引入 “吹氣生火”實驗,學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同時我引導學生聯繫人在呼吸時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實際,講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裏作為O2的,這樣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繫起來,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橫生的實驗探討中,學生帶着強烈的興趣學習,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然後在多媒體上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Na2O與Na2O2性質。(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為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以應用和鞏固提升,我設置瞭如下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鈉着火了怎麼辦?

交流思考2鈉單質放置在空氣中,最終變成了什麼物質?

以上兩個問題的設置,既是對鈉的氧化物知識的複習和運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與NaHCO3知識的教學。(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4分鐘。)

第三環節: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

對於Na2CO3與NaHCO3兩者溶解性差異實驗及水溶液性質的檢驗。操作比較簡單,但有些差異比較細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細觀察外,還需要觸摸感受。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採用了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Na2CO3與NaHCO3熱穩定性實驗探究。我設置的是演示實驗,通過一組對比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兩者熱穩定性的差異。

實驗做完後,在多媒體上的表格中總結歸中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在完成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後。我又設置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鑑別Na2CO3和NaHCO3?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以上兩個問題,我及時給予點評、總結。(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此時,教學活動已接近尾聲,我啟發學生回顧、再現知識,並把本節課的主幹知識寫到黑板上,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五、説板書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簡明扼要的寫出Na2O與Na2O2,Na2CO3與NaHCO3的主要性質即可。(見附表)

教學評價:

本節課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我設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兩個趣味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從而使學生很想知道什麼物質具有這樣的性質,激發起學生強力的求知慾。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情趣。同時又依據知識特點,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對鈉的幾種化合物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德,除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學習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使學生一目瞭然。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板書設計

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與Na2O2

1、 物理性質:色、態

2、 化學性質

Na2O2與H2O反應: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與CO2反應: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與NaHCO3

1、 物理性質:色、態、溶解性

2、 化學性質:

(1) 與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 熱穩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用途

《鈉化合物》説課稿2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説課題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鈉的化合物》中的第一部分——————過氧化鈉〔打開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通過鈉的化合物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鈉一節的知識,併為下一節鹼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通過過氧化鈉強氧化性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鈉的化合物碳酸鈉和碳酸鈉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學好本節內容還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素質教育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有:

①知識技能目標:知道Na2O,Na2O2的性質和用途。

②能力方法目標:通過Na2O2和水,和二氧化碳反應,以及相關補充實驗,進一步提高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③情感態度目標:通過實驗教學與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鈉的化合物的性質是本節的重點、

難點:過氧化鈉的性質是本節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教法:關於本節過氧化鈉的教學,我採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結論。然後通過結論總結過氧化鈉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在親自實踐中,通過有目的的觀察和教師的啟發誘導,運用貯存在自己頭腦裏的知識,來認識對它們來説是未知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產生新見解、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和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授課程序

第一部分:情景創設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採用圖片引入法。

問:圖中消防員正在救火,想想常什麼來滅火?(水,二氧化碳)

其實水,二氧化碳不僅可以滅火,其實還能“點火”,接着指導學生做第一個探究實驗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探究實驗一:Na2O2與H2O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探究

讓學生取一個石棉網,在上面放一個蘸有過氧化鈉的脱脂棉,然後用膠頭滴管滴幾滴水

現象:脱脂棉着火了

設疑:為什麼脱脂棉着了?探究一下該反應的能量變化,填寫“探究實驗報告”相關內容。

(反應物能量總和大於生成物能量和,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温度達到了脱脂棉的着火點,所以能燃燒。)

2、探究實驗二:Na2O2與H2O反應生成物的探究

指導學生動手做過氧化鈉與水反應的實驗

現象:帶火星的木條着了(有氧氣生成)

標籤: 説課稿 化合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32e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