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王小波散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鑑賞

王小波散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鑑賞

散文,漢語詞彙。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隨着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小波散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鑑賞,歡迎大家分享。

王小波散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鑑賞

插隊的時候,我餵過豬、也放過牛。假如沒有人來管,這兩種動物也完全知道該怎樣生活。它們會自由自在地閒逛,飢則食渴則飲,春天來臨時還要談談愛情;這樣一來,它們的生活層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陳。人來了以後,給它們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頭牛和每一口豬的生活都有了主題。就它們中的大多數而言,這種生活主題是很悲慘的:前者的主題是幹活,後者的主題是長肉。我不認為這有什麼可抱怨的,因為我當時的生活也不見得豐富了多少,除了八個樣板戲,也沒有什麼消遣。有極少數的豬和牛,它們的生活另有安排。以豬為例,種豬和母豬除了吃,還有別的事可幹。就我所見,它們對這些安排也不大喜歡。種豬的任務是配對,換言之,我們的政策准許它當個花花公子。但是疲憊的種豬往往擺出一種肉豬(肉豬是閹過的)才有的正人君子架勢,死活不肯跳到母豬背上去。母豬的任務是生崽兒,但有些母豬卻要把豬崽兒吃掉。總的來説,人的安排使豬痛苦不堪。但它們還是接受了:豬總是豬啊。

對生活做種種設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設置動物,也設置自己。我們知道,在古希臘有個斯巴達,那裏的生活被設置得了無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為亡命戰士,使女人成為生育機器,前者像些鬥雞,後者像些母豬。這兩類動物是很特別的,但我以為,它們肯定不喜歡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歡又能怎麼樣?人也好,動物也罷,都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

以下談到的一隻豬有些與眾不同。我餵豬時,它已經有四五歲了,從名分上説,它是肉豬,但長得又黑又瘦,兩眼炯炯有光。這傢伙像山羊一樣敏捷,一米高的豬欄一跳就過;它還能跳上豬圈的房頂,這一點又像是貓——所以它總是到處遊逛,根本就不在圈裏呆着。所有餵過豬的知青都把它當寵兒來對待,它也是我的寵兒——因為它只對知青好,容許他們走到三米之內,要是別的人,它早就跑了。它是公的,原本該劁掉。不過你去試試看,哪怕你把劁豬刀藏在身後,它也能嗅出來,朝你瞪大眼睛,噢噢地吼起來。我總是用細米糠熬的粥餵它,等它吃夠了以後,才把糠對到野草裏喂別的豬。其他豬看了嫉妒,一起嚷起來。這時候整個豬場一片鬼哭狼嚎,但我和它都不在乎。吃飽了以後,它就跳上房頂去曬太陽,或者模仿各種聲音。它會學汽車響、拖拉機響,學得都很像;有時整天不見蹤影,我估計它到附近的村寨裏找母豬去了。我們這裏也有母豬,都關在圈裏,被過度的生育搞得走了形,又髒又臭,它對它們不感興趣;村寨裏的母豬好看一些。它有很多精彩的事蹟,但我餵豬的時間短,知道得有限,索性就不寫了。總而言之,所有餵過豬的知青都喜歡它,喜歡它特立獨行的派頭兒,還説它活得瀟灑。但老鄉們就不這麼浪漫,他們説,這豬不正經。領導則痛恨它,這一點以後還要談到。我對它則不止是喜歡——我尊敬它,常常不顧自己虛長十幾歲這一現實,把它叫做“豬兄"。如前所述,這位豬兄會模仿各種聲音。我想它也學過人説話,但沒有學會——假如學會了,我們就可以做傾心之談。但這不能怪它。人和豬的音色差得太遠了。

後來,豬兄學會了汽笛叫,這個本領給它招來了麻煩。我們那裏有座糖廠,中午要鳴一次汽笛,讓工人換班。我們隊下地幹活時,聽見這次汽笛響就收工回來。我的豬兄每天上午十點鐘總要跳到房上學汽笛,地裏的人聽見它叫就回來——這可比糖廠鳴笛早了一個半小時。坦白地説,這不能全怪豬兄,它畢竟不是鍋爐,叫起來和汽笛還有些區別,但老鄉們卻硬説聽不出來。領導上因此開了一個會,把它定成了破壞春耕的壞分子,要對它採取專政手段——會議的精神我已經知道了,但我不為它擔憂——因為假如專政是指繩索和殺豬刀的話,那是一點門都沒有的。以前的領導也不是沒試過,一百人也捉不住它。狗也沒用:豬兄跑起來像顆魚雷,能把狗撞出一丈開外。誰知這回是動了真格的,指導員帶了二十幾個人,手拿五四式槍;副指導員帶了十幾人,手持看青的.火槍,分兩路在豬場外的空地上兜捕它。這就使我陷入了內心的矛盾:按我和它的交情,我該舞起兩把殺豬刀衝出去,和它並肩戰鬥,但我又覺得這樣做太過驚世駭俗——它畢竟是隻豬啊;還有一個理由,我不敢對抗領導,我懷疑這才是問題之所在。總之,我在一邊看着。豬兄的鎮定使我佩服之極:它很冷靜地躲在槍和火槍的連線之內,任憑人喊狗咬,不離那條線。這樣,拿槍的人開火就會把拿火槍的打死,反之亦然;兩頭同時開火,兩頭都會被打死。至於它,因為目標小,多半沒事。就這樣連兜了幾個圈子,它找到了一個空子,一頭撞出去了;跑得瀟灑之極。以後我在甘蔗地裏還見過它一次,它長出了獠牙,還認識我,但已不容我走近了。這種冷淡使我痛心,但我也贊成它對心懷叵測的人保持距離。

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隻豬,還沒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為這個原故,我一直懷念這隻特立獨行的豬。

鑑賞

選自《王小波全集》,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王小波本人就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這隻豬其實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但為什麼是隻豬呢?豬的命運是被人設置好的,公豬閹掉,長肉,傻吃,悶睡,等死;母豬下仔。但是豬也會不甘心於這樣的設置,所以種豬不與母豬配對,母豬會吃掉小宰。其實從這個角度説,這些豬就反映了社會中被設置好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及心理,想反抗又無力反抗,無奈下某種程度的絕望。這反映了王小波寫作的態度的某一方面,即對人民大眾的關懷,如果你讀了他其他的雜文,會發現這種關懷 特別是在思想層面上的,他希望人們有智慧,自己思考,反對別人的設置和灌輸,討厭模式化的生活。説遠了,再説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中有兩個“我”,一個是第一人稱的“我”,就是那個喜歡那頭豬的知青,就是管豬叫豬兄的那個“我”,這個“我”更現實,從他身上我們能看到被設置的人的種種懦弱,與豬兄形成對比,使人身上存在的缺點(我找不到確切的詞,可以從具體語句分析,好久沒看那文章了,記得很不清楚)豬呢,則是作者理想的具體化,像一個天真的孩子,對有意思的東西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並且想要學會他們,比如汽車叫,汽笛叫等等。這也是王小波自己的性格,李銀河説過,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衣裏那個口無遮攔的孩子,同時王小波又崇尚智慧與自由,這兩點這篇文章中都有體現。

再説説風格,他的文章基本上全是胡扯出來的,説好聽了就是幽默,但他的胡扯後面往往潛在着深刻,他的關懷,他的性格,他的思路等等。就這篇文章來説,相信不會與人認為這是紀實性的,甚至可以説它很荒謬,但荒謬無關緊要,因為這篇文章要體現的是作者的人生態度和所關心的事情,故事情節,內容等等不過是形式,形式上承載了什麼內涵才最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nwr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