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素質教育靠老師還是靠體制?

素質教育靠老師還是靠體制?

 

素質教育靠老師還是靠體制?

北京青年報     2002-03-18     

 

     本報3月10日刊發關於北京22中學孫維剛老師事蹟的長篇通訊《55%只是冰山一角》之後,引起讀者的強烈反響。大家都承認“應試”與“素質”的矛盾在孫老師那裏得到了緩解,但孫老師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由此引發出不同的觀點-- 

     ■編者按■ 

     北京22中學數學教師孫維剛逝世之後,各媒體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本報也為此進行了大量的報道,宣傳了孫老師的感人事蹟。 

     今年2月5日,本報編髮了孫老師的學生孫之星同學寫來的一封長信,批評媒體在對孫老師的報道、宣傳中過於強調“55%考上北大、清華”,卻忽略了他在教學實踐中一貫堅持的對學生素質的重視和培養。孫同學以5000字長文要表達的核心意思是,孫老師不是應試教育的典型,而是素質教育的探索者和實踐者。這封長信使我們深受啟發,於是在將其編髮的同時還配發了社評《孫老師的學生提醒我們》,提出應該從現實的教育環境出發,重新思考如何探索素質教育的發展,促進教育體制的變革。同時也提出孫老師在現有教育體制下所進行的探索,雖然做到了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雙重目標的兼顧,但他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雙重目標擠壓下的努力是崇高卻又悲壯的,孫維剛老師為此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價。” 

     此後不久,孫維剛老師生前所在的北京22中學的前校長姜憲明先生也寫來長信,就本報的社評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孫老師不但對素質教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而且並沒有面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雙重目標所造成的矛盾和尷尬,而是將二者有機地統一了起來。 

     受此來信的啟發,本報再次派記者對孫老師的事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採訪,力圖再次發現孫老師的教學實踐中可能被忽略的閃光之處,並於3月10日發表了特寫《55%只是冰山一角》,對孫老師的事蹟再次進行了深入的報道…… 

     至此,一個才華橫溢、勤勤懇懇、忘我付出的,一個在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並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又創造了升學奇蹟的人民教師形象,越來越清晰地浮現出來。但與此同時,一個問題也逐漸呈現:孫老師以一生的努力,使他的學生做到了德才兼備,素質、考試皆優,但他的成功能否説明素質教育的難題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已經找到了解決之道?孫老師當然應該成為所有教師學習的楷模,但他的超人的才華、驚人的付出,能否被普遍效仿?如果不能,其他更多的孩子將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做到素質與應試的兼顧?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根本的出路在於教師的努力,還是在於體制的變革? 

     素質教育 關鍵在教師 

     一位小學校長致函本報,在對孫維剛老師充滿崇敬的同時,認為他只是“個例”-- 

     尊敬的編輯同志: 

     我是貴報一名忠實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有深度、有質量、啟發思考、啟迪靈魂的新聞報道。 

     3月10日貴報第19版題為《55%只是冰山一角》的整版文章就是這樣的報道。捧着這張報紙,一口氣讀下去,看到結尾處“在這個孫維剛走後的第一個春節裏沒人流淚,因為他留給人們的是永恆的微笑與思考”時,我已是熱淚盈眶。相信每一個為人父母者,只要他(她)親身經歷過自己的子女從初中、高中到高考的全過程,就一定會對那個時期的焦慮、操心、無奈有着深深的記憶或痛楚。 

     “應試教育”的模式承載了太多的家長的壓力和學生的困惑。為此,社會各界呼喚教育改革、呼喚素質教育。目前正在召開的“兩會”,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對加強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筆者不是搞教育的,對此沒什麼研究,對見諸媒體的“兩會”關於教育方面的報道只是一般地看看。 

     但是我看了貴報記者張倩採寫的這篇報道後,震驚、感動之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那就是:對青少年加強素質教育關鍵在於教師,在於愛學生超過愛生命,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魂都被學生攝去的人--教師。也就是孫維剛這樣的教師。假如孫老師還活着,我一定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裏。試想:一個在兩個半月裏開了10次家長會的老師,他是怎樣的人、教一體?怎樣的與學生、家長水乳交融?做家長的,碰上了一個比你自己還關愛你的孩子的老師難道不是三生有幸嗎? 

     當今社會充滿了浮躁與誘惑,像孫老師這樣能守住寂寞,潛心教學,鞠躬盡瘁,堪稱時代的楷模。感謝貴報宣傳這樣一個典型,在全社會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背景下,孫維剛一定會給教育乃至社會帶來一股文明、崇高的衝擊波。 

     本市台基廠讀者:公義芳 2002年3月12日 

     素質教育的 前提是體制變化 

     一位小學校長致函本報,在對孫維剛老師充滿崇敬的同時,認為他只是“個例”-- 

     敬愛的編輯同志: 

     貴報刊發在3月10日19版《55%只是冰山一角》的文章,我反覆看了幾遍。文章入情入理,刻畫出優秀人民教師孫維剛的豐滿形象。 

     但是,文章看過之後,我又生出幾多感觸,以至於不吐便難以為快。 

     我是一名重點小學的校長。應該説,當我把自己當做一名教育工作者時,我和孫維剛老師一樣,對應試教育的弊端看得非常透徹。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把“選拔”當成教育的本質特徵;又把分數作為選拔的唯一標準。“應試教育”使得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一種偏斜--“上榜王侯落榜賊”,真正的教育主體--孩子的地位反而發生了退化: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在“學會”的同時是否“會學”,學到的東西是否“有用”;沒有人關心他分數的形成過程,而更看重的是分數本身。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這樣説:“應試教育就是一種偽教育。” 

     既然是“偽”的,怎麼辦?誰都會説“去偽存真”,搞素質教育唄!但真實行起來,這可就難了。因為我首先面對的就是升學率。 

     我曾和一位教育專家聊過,真正實行“素質教育”,首先就得正視一個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學生的成績可能就是趕不上“應試教育”的結果,因為他的成績中可能擠出了那些弄虛作假的“水分”,可能排除了老師、家長、家教等各種“成人因素”,可能他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了,死記硬背的“功能”卻萎縮了……但是有誰能容我這一切呢?作為一校之長,上級、家長、社會、同事……沒有硬性標準去考查我在“育人”方面的“政績”,但是,學校的分數要是掉下來了,可就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文章中提到的“養成教育”,聽起來真是一個久違的名詞了。想當初,它可是小學階段必抓的一件事呀!但現在呢,隨着“分數”的愈加堅挺,它變成了軟而又軟的東西。既然進入不了我的管理目標,索性就由他去吧! 

     坦白地講,有幾個人能像孫維剛老師那樣,把自己的節假日、晚上休息時間全都搭進來開家長會統一思想;又有幾個人願意像他那樣,點燈熬油,為學生先“篩”一遍“題海”呢!又要耐得住寂寞,又得甘於清貧,對大多數教師而言,其德其才都是很難學到的。我對孫老師當然是充滿了崇敬,因為我覺得在一定意義上,他可以説是為了把“應試”與“素質”的關係解決好,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正因如此,我才認為他只是個“個例”,是把教師這個職業幹到了“極致”。 

     因此,我想説的是,當高考還是惟一的“指揮棒”時,當應試還是一道“獨木橋”時,大多數學校和老師所能做的,只是先疲於應付分數,素質教育也只能暫時是一種奢望(當然表面上大家都會説自己絕非在搞應試教育)。要想把二者關係解決好,僅靠教師是不行的,只有教育體制、管理目標乃至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準都相應發生變化,素質教育才會真正走到台前。 

      讀者齊望 2002.3.1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2devn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