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正確看待均分(陳祥書)(教學論文)

正確看待均分(陳祥書)(教學論文)

 正確看待均分

正確看待均分(陳祥書)(教學論文)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陳祥書

每逢考試結束,總要算出學科均分。如果是大市統測,那還要細細加以分析;如果是高三年級,那還要排出具體名次。常常是均分高了點,就對教者大加表揚;均分低了點,就對教者橫加批評。但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顯得十分幼稚,非常淺陋。因為教育是個系統工程,教學是個複雜系統。均分高點未必就是教者教得好,均分低點也未必就是教者未盡責。因為構成均分的要素有許多方面,未必就只有教者一個方面。

從班級來看,至少有以下三點:一是基礎。談起班級基礎,就涉及到最初的分班。因為只有最初的分班公正,才能確保班級的基礎相當。如果最初的分班是暗箱操作的,那就難免會有人偷偷改分;如果最初的定班是一錘定音的,那就難免會有人悄悄換人。如果分數被偷改了,那還能有什麼分班公正?如果人員被偷換了,那還能有什麼基礎相同?分班並不公正,又怎麼能形成競爭機體?基礎並不相同,又怎麼能比較學科均分?二是班風。應該説,班風直接影響着學科均分。在某種意義上説,還決定着學科均分。因為班風純正,教者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均分也能保持領先;但如果班風不正,教者即使用盡所有力氣,均分還是可能不高。所以,對教者來説,班風純正是一種無比的幸福,班風不正是一種最大的悲哀。三是班主任。班主任是班級的頂樑大柱,是班級的靈魂所在。他的主導思想常常影響着學科均分,他的教育行為往往左右着學科均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班主任只注重他自己的學科,忽視其他學科的平衡發展,那就很可能是他自己的學科均分突飛猛進,而其他學科的均分則日落千丈。這樣的事例實在是太多了,用不着舉例證明。

就學生而言,主要有三點:一是學風。如果學風純正,學習主動,那學科均分自然就會高一些。具體一點,如果學生課上能認真聽講,積極思考,那就能迸發出思維火花,提高上課效率;如果學生課後能按時進行復習,獨立完成作業,那就能及時進行鞏固,提高學習效率。二是差生。所謂差生,應該是指學習差的、思想差的以及雙差的。一個學習差的不光能直接拉下學科均分一分,有時甚至還影響到整體的學習情緒,降低班級的學科均分。表面上看,思想差的與學科均分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不然,一個思想差的能帶壞一個班級,其危害遠遠超過學習差的。如果一個班級多了幾個雙差生,那學科均分不落在別人後面才怪呢?因為學科均分有時也就差那麼一點點,差那麼一兩分。三是特殊生。現在的班級裏,往往有一些特殊的學生。雖説種類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兩種:其一是藝術生,他們本來基礎就很差,但因為要學習藝術,耗費的精力又很多,加上還要經常外出。因而,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上,不僅會投入不足,而且還會經常缺課。其二是奧賽生。也許,在最初分班時,他們的基礎還不算太差,甚至還是作為尖子分進來的,但由於他們參加奧賽集訓,成年成月地不上課,就變得越來越差,最終變成了年級的最差生。一個班上有了這樣的幾個學生,那學科均分還能上得去嗎?

由教者來説,不外乎以下三點:一是態度。學科均分高低,應該説與態度有直接關係。因為教者水平很高,但如果教學態度不認真,那學科均分也不一定會高。而教者水平一般,但如果教學態度認真,那學科均分也未必會差到哪裏。所以,不光要教者水平高,更要教者教學態度認真。當然,這裏所説的認真,不是一味苦幹,不是盲目蠻幹;而是講究科學的實幹,追求藝術的巧幹。二是水平。應該包括教育水平和教學水平。如果教者的教育水平高,那就能教育方法得當,融洽師生關係,促進學科均分的提高。如果教者的教學水平高,那就能教學方法恰當,活躍學生思維,加速學科均分的提升。如果教者的水平達到“雙高”,那就能達到“雙贏”,提高學科的均分。三是負擔。雖説應該包括心理負擔、生活負擔等等,但最最主要的還是指教學的工作量。一般説來,教一個班的與教兩個班的,就大不一樣。從早讀課來説,教一個班的,就可以一直“盯”着;而教兩個班的,就只能“兩邊”跑。就批閲作業而言,教一個班的,就可能會“細”一點;而教兩個班的,就難免會“粗”一些。由練習課來講,教一個班的,完全可以正而八經地上課;而教兩個班的,是絕對不可分身上課的。顯然,由此而產生的效果,也就會大不相同。

據考試來談,也有以下三點:一是試卷。照道理説,試卷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特別是大市統測。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因為幾乎每次總有許多問題。即便是大市統一考試,也常常是問題多多。別的不説,單説試卷,就常常出現照搬照抄的現象:有的直接搬用以前的題目,如期初試卷;有的直接從網上拉下題目,如期中試卷。而直接搬用舊題,缺少原創題目,還能有什麼公正性?直接拉下題目,缺乏創新題目,還能有什麼可比性?二是考試。雖説現在追求嚴格,但仍有不少漏洞;雖説現在力圖客觀,但仍存在不少缺陷。而在考試過程中,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導致均分的不真實。如果是同年級的任課老師命題,那就很難保證試題的公正性;如果是同年級的任課老師閲卷,那就很難確保均分的真實性。如果監考稍有鬆懈,那作弊現象就隨時發生;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按照監考的現狀,要想作弊恐怕不是件難事。三是閲卷。均分高低,也與閲卷鬆緊有很大關係。鬆一鬆,均分就可能高出三四分;緊一緊,均分就可能低下三四分。如果某個班級組合特殊,只能編在一起考試,那就可能是好得上了天,或是低得出了奇。像史地組合的班級,遇上批得緊的,那就可能倒了八輩子大黴;碰上批得鬆的,那就可能既揚眉又吐氣。特別是作文閲卷,如果沒有詳細的評分細則,隨意批閲,那自然會分數懸殊。如果沒有一定的評分研討,那又怎麼能保證批閲的統一尺度?

依其他情況來説,取決於以下三點:一是統計方法。因為統計方法不同,其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如果藝術生不算在裏面,那學科均分就可能上它兩三分;如果體育生不納入統計,那學科均分自然就會高出一兩分;如果奧賽生不計算在內,那學科均分就可能升它一兩分。如果借讀生不計入總分,那學科均分又會有新的變化;如果非正取生不納入統計,那學科均分又該是另一模樣;如果尾巴生截除不算,那學科均分又另當別論。二是成績真實。如果要想弄虛作假,那均分要上多少就能上多少。特別是某些人所任教的班級均分,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就上升了。你拼死拼活地努力,上個兩三分就了不得了;可有些人私下裏大筆一揮,就能一下子上它三四分,甚至五六分。所以,不要只看表面的均分,首先要看的是均分是否真實。只有在真實的基礎上,相互比較才有意義,才有價值;否則,就毫無意義,毫無價值。三是人員變化。所謂變化,除了分班,大概就是指轉學和開除了。有的班級,從高一到高三,沒有轉學和開除,人數幾乎沒有變化。可有的班級,轉學的轉學,開除的開除,人數變化大得出人意外:高一時是50多人,可到高三時只剩下了40多人;兩年之中一下子“犧牲”了七八個,能説變化不大嗎?而這“犧牲”的七八個常常是差生,甚至是雙差生。如此,沒變化的與變化大的班級相比,其均分當然就不一樣了。

因此,不要只看學科均分,更要看實際情況;不要只看到其表象,更要看到其本質。均分能説明一些問題,但並不能説明全部問題。不懂得這一點,卻用均分壓人,拿均分説事,那隻能説明他對教育規律的淺薄;不認識到這一層,卻用均分評人,以均分看人,那隻能説明他對教學規律的無知。

        原載第9部專著《微型散文》(2009、1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wpx0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