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人格與人性的碰撞--對李密報恩思想的探討(網友來稿)

人格與人性的碰撞--對李密報恩思想的探討(網友來稿)

尤振河

人格與人性的碰撞--對李密報恩思想的探討(網友來稿)

李密的《陳情表》,歷來被認為是一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的千古奇文。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説:“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可見,李密之《陳情表》在中華民族忠義孝親上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作者陳情,向晉武帝進言自己不能入朝為官的苦衷,闡述了忠孝難全的矛盾心理。但從歷史的事實可以知道,李密最終不僅盡了孝道,也盡了忠誠,結局可謂完美,令讀者胸舒意快。

李密在忠孝二字上做得如此盡善盡美,這不得不歸結於一個鼎字千斤的“情”字。“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主線,順着這條主線,作者一直走到生命的終結。從大處來看,這個情是“忠孝”;從小處看,這個情是字,體現在“報恩“二字上。

首先是對祖母養育之恩的報答。

我們知道,人生的最大不幸不是一貧如洗,也不是事業無成,而是在你年幼無知的世界裏享受不到一份人間的真愛。李密的幼年就經歷了這最大的不幸。當然,作者的不幸,也是更是祖母的不幸。一般的分析也都是從李密的角度來分析他所遭遇的人生不幸:六月失怙,四歲失恃,先天不足,特異的體弱,再加上人丁不旺、門衰祚薄、無親少友……這些命運的打擊對一個年少的孩子來説固然是天大的災難,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劉母的角度上思考,她的不幸可以説遠遠地超過一個孩子的感知。當劉母已漸進花甲之年,兒子死了,兒媳走了,靠兒女養老送終的夙願已蕩然無存。生活給一個年邁的老人留下了可怕的貧困,撫養孫子的重擔也一下子壓在一位毫無生活保障的婦人肩上。表象上的貧窮已經讓這位老人惶恐不安、孤苦無助,但眼前這個體弱多病、無依無靠的孩子又是李家傳宗接代的唯一希望。這讓祖母心裏要承受多大的打擊和無奈?“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試想,當一個幸福家庭享受着兒孫滿堂,其樂融融的人間真情時,這祖孫二人卻長期處在清貧,孤苦,寂寞,冷酷,淒厲無告,遭人白眼的境地裏苦苦掙扎。命運對這祖孫二人的不公已經到了驚天動地的地步!

但是,李密還是活了下來,而且學有所成,事業與人生都還比較順暢。這一切歸功於誰?不難想象,正是那位現今已經九十六歲高齡的祖母,給了他全部。祖母的養育與再生之恩,作者一生都難以報答。他怎能讓在自己生命中分量沉重的祖母在孤獨、寂寞、無助中老去!當然,作者不可能阻擋祖母生老病死的腳步,他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祖母彌留之際,留在她身邊安慰這位一生受盡命運打擊、生活磨難的堅強女性。中華民族所一向奉行的孝道,讓作者認識到“人”這個字應該秉承的重量。所以,選擇盡孝是他的唯一。

其次是對晉武帝知遇之恩的報答。

正當作者要盡心於孝奉祖母的時候,生活的考驗加快了它的步伐。亡國賤俘的身分又把他置於人生的浪尖上,命運之神將更大的危險重重地壓在他的頭上。晉武帝的這一次政治意義上的風雨似乎比一前來得更兇猛,更險惡。這讓作者感到了生命的危機。怎樣才能擺脱這場不早不晚的政治災難?我們拭目以待。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作為滿腹經綸,深諳道義,仕途順暢的前朝重臣,李密應該以死來捍衞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尊嚴;應該挺直自己的脊樑對新的政治陰謀給予堅強而有力地駁斥與回擊;應該對新朝所給予的高官厚祿義正詞嚴地給予拒絕。這才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稟賦。但是奉養祖母的重任讓作者無法昂然選擇人格的高貴,他只有收藏起自己做人的鋒芒。一方面向晉朝統治者表示最真的誠意,最大的感激和最崇高的頌揚。他反覆強調自己猶如禾苗沐浴陽光雨露地滋潤一樣蒙受聖朝隆恩和“過蒙拔擢,寵命優渥”的無限感激。另一方面,他一再申訴自己受新朝重用的忐忑不安的心理和進退狼狽的處境。更重要的是他向晉武帝坦言自己的人生追求,“本圖宦達,不矜名節”,“至微至陋”的世俗心態。這讓內存戒心,疑慮重重的晉武帝感到萬分滿意。於是“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玉成了李密的孝心。

行文至此,我們一顆久懸着的心也慢慢地鬆弛下來。我們也開始為作者思考下一步的取捨:李密在完成了盡孝的心願以後,是否一定要到晉朝為官?當然,作者命運的演繹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李密還是投進晉朝的懷抱。他擔任過太子洗馬,尚書郎,州大中正,河內温縣令,漢中太守等職。我們是不是對李密的選擇或多或少地感到有些遺憾呢?其實不然。我覺得這正是李密人性迴歸的一個重要體現。前面我們已經説過,本文陳情從小處思考,“報恩”二字貫穿作者的一生。李密完成報答祖母再生與養育之恩後,同時他又陷入了另一個報恩的感情濕地。晉武帝預謀的一場政治風暴着實讓李密人格的光輝黯然失色,但武帝不僅成全了李密孝親的心願,還對他的行為大加讚揚,賜奴賜物--這是晉武帝收買人心的最温情的一着,接着又加官晉爵……這讓李密感覺到晉武帝發自內心地邀請與召喚。如果説李密不報劉母之恩天理難容,但面對晉武帝天地共鑑地體恤與提拔,作者又怎能一口拒絕。再説,李密眼裏,劉禪雖是可以齊桓的帝王,但歷史面前,劉禪這位扶不起來的阿斗,這位讓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諸葛亮都感到費盡心思的帝王,李密不可能不有所體察。司馬炎陰謀篡位,的確不夠光彩,但自古及今宮廷的鬥爭爾虞我詐,爭權奪利,這也是一位臣子無法改變的事實。作為臣子,只要能得到國君的青睞,只要有機會報效國家,只要能實現自己光宗耀祖的人生理想,只要能牢牢地抓住一次飛黃騰達的機會--這些天賜的良機都讓作者感到命運之神對自己的特殊關照,而且它來得是如此自然、如此順利,那麼真誠、那麼合情合理。此時此刻,李密又有何理由去拒絕自己的命運安排!有何理由抗拒晉武帝的一番真情厚意!有何理由抗拒封建士大夫追求理想、實現價值的仕途關照!所以李密入朝為官既為報答晉武帝的知遇之恩,也是作者人性的迴歸與人格的返照。李密後來在晉朝為官,不結交權貴,敢直言切責,獨立於世,也證明了他的人格不僅沒有扭曲,而且他在自己的人格道路上越走越直、愈礪愈堅。這也正是作者人性與人格地撞擊中閃耀出的人性光輝。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pkoq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