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後進生的轉化與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網友來稿)

後進生的轉化與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網友來稿)

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2001級教育碩士  楊敬法

後進生的轉化與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網友來稿)

傳統意義上的語文學習上的"後進生"是指那些在語文考試中只考取較低分數的學生。這樣理解是否合理呢?是否符合人的充分發展要求呢?看一看下面我親身經歷的兩則事例。第一例:1999年我校招收了300多名高中生。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無論大考小考,無一人能夠獲得兩次或兩次以上的第一名,大多數學生考完之後心裏沒大譜,這與數、理、化,甚至與史、地、生、英語的考試情況大不相同。第二例:就在這一級中有一個叫裴琰的學生,他博覽羣書,與同齡人相比完全可以稱之為"小博士",看問題往往有於眾不同的觀點,也許由於這個原因,他在以後的考試中只有一次拿過較好的成績,其餘都僅僅位居全級中下游。

    也許這兩個例子不夠典型。著名作家王蒙説自己做高考語文試題也不會靠及格的事例曾不只一次被多家報刊所徵引。無獨有偶,"南京大學中文系程千帆教授在《語文報》上撰文説,如果讓自己參加高考,肯定是靠不上大學的。"① 如果以考試成績論,王蒙、程千帆都不能稱之為優等生。得出這樣的結論不也太荒唐了嗎?着只能説明目前的語文試題的效度還不夠高,以效度不高的試題來敲定後進生不也太殘忍了嗎?

那麼以什麼來決定後進生呢?曾經風靡一時的行為主義觀點認為:"言語行為和其他行為沒有本質的不同,它們都是通過強化、塑造和模仿形成,是對外界刺激的習慣化的反應體系。"②言語行為的獲得同"強化、塑造、模仿"是分不開的。沒有 "強化、塑造、模仿"是不可能獲得言語行為的,轟動一時的"狼孩"的事例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如果想使"強化、塑造、模仿"獲得高效,必然要求言語行為主體要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理想化的角度看,語文學習習慣的好壞應與語文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看,由於遺傳、家庭、環境等的影響,每一個人的天賦是不一樣的,如果僅以考試的分數衡量一個人,勢必會造成天賦好的不必付出更多的努力。這與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相違背的。現代教育發展趨勢要求"教育不應忽視人的任何一種潛力:記憶力、推理能力、美感、體力和交往能力等。"③所以新課程標準強調"應加強形成性評價。"綜上所述,我們以為語文學習上的後進生應該指那些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學生,後進生的轉化關鍵是培養其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和特殊傾向。"④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會促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言語技能,形成熟練的言語技巧。那麼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在語文教學領域中,大家公認語文學習必須養成的十大習慣是:⑴熟讀、背誦課文的習慣;⑵閲讀秀課外讀物的習慣;⑶推敲語言文字的習慣;⑷積累語言材料的習慣;⑸記日記的習慣;⑹規範地書寫的習慣;⑺專注地聽別人説話的習慣;⑻説普通話、説話文明得體的習慣;⑼勤思考、受質疑的習慣;⑽勤查工具書的習慣。"⑤概括地講,要有良好的聽、説、讀、寫的習慣。從目前可操作性和核心意義而言良好的讀書和寫作習慣是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重中之重。

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應首先激發學生的讀寫興趣。幾乎所有的後進生都對讀書不感興趣,甚至拿起書就頭疼,然而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這中間的反差我們語文教育應當進行反思,與我們平時要求學生讀課外書只讀名著有很大關係。絕大多數名著是經過時間的積澱而流傳後代的,與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當然不否認有許多喜歡名著的學生在),尤其是後進生。而學生願意讀的一些"大俗"之作又遭到老師的鄙夷不屑、圍追堵截,久而久之學生的讀書興趣消失殆盡。心理學研究表明:"若學習的材料與學習者的原有信念一致,新的學習使自己的原有的信念得到證實和支持,會帶來滿足感,由此而會激勵進一步學習的動機。"⑥所以,我們大可不必非名著不讀。只要不是思想不健康的作品都可以由着學生的性子去讀,同時多推薦一些與學生生活接近的學生興趣的作品,未必是名著。例如,劉墉的《螢窗小語》、羅蘭的《羅蘭小語》、Edmodo de Amicis的《愛的教育》,甚至金庸的武俠小説、瓊瑤的言情小説。一些名著後進生難名其妙處,而一些通俗、作品讀多了也同樣會陶冶性情、培養語感、提高語文修養。

寫作也是後進生所不感冒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學習作文的難度大於學習閲讀的難度。許多後進生便知難而退了。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試着降低要求和難度不失為好的招數。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對他剛接手的"雙差班"的學生,寫《我的家人》作文時只提了兩個簡單的要求,注意格式和寫清有幾個人,凡是達到這兩個要求的學生一律的高分。結果從未得過高分的學生寫作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儘管有些習慣可能只經過一次的練習或由於偶然的一次接觸就能形成,但大多數的良好習慣都是經過經常性的訓練獲得,閲讀和寫作的興趣調動上來之後,如果不"趁熱打鐵",進行經常性訓練,就很難形成固定的行為反應模式,即習慣。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作為一種內驅力,尚不足以克服人的惰性和拖沓的傾向,更不能克服人對持久的、規則的和有紀律的學習生活的厭倦。所以教師的督促是必須的。督促學生每天要讀書、記日記,讀書要做筆記,要思考質疑 ,要勤於寫感受,勤於將書中的信息和生活中的現象結合起來以擴大視野,甚至可以鼓勵學生就某一方面的問題展開研究性學習。督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採用教師不定期抽查、同學之間互查、學習小組長代老師查等。經過如此經常性的訓練,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就會形成。

當然教師的督促是以學生的學習內驅力為基礎的。後進生考學無望,調動起來的興趣容易傷失。因而教師的引導也是必須的從心理角度看,內驅力 是以個人的內在需要為基礎的後進生考學無望,遠景動機消失,那麼個人的內在需要就只有兩個方面了,一是讀書寫作帶來的樂趣,二是成就感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讀書之樂寫作之趣會因為接下來的困難所取代,"俗"作品讀久了感到單調,寫久了沒材料可寫。所以教師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領着學生向"雅"作品進攻,向"青草更深處漫溯",繼續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應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發現生活,為學生寫作提供"猛料"。為了讓學生得到成就感和自我尊重的需要,教師應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開展讀書競賽、讀書討論會等,開展寫作活動,給學生提供發表作品的平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註釋:

① 孔慶東主編《審視中學語文教育》 第10頁,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② 李海林著《言語教學論》 第71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編《教育--財富藴藏其中》第87頁,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

④ 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第728頁,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⑤ 韓雪屏著《語文教育心理學原理》第94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⑥ 皮連生著《智育心理學》第36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作者郵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lgy7o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