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從絕對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長春版)

從絕對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長春版)

 椒江五中楊洋

從絕對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長春版)

[論文摘要] 構建有效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標下如何構建有效課堂,這已成為教師研究的核心。有效提問的問題教學是構建有效課堂的關鍵點。本文就“教答”的教學方式來談談如何讓學生想問、敢問、善問、好問、樂問,從而達到構建有效課堂的問題。

[關鍵詞]   教答  學生提問  有效課堂

隨着新課改教學的推行,構建有效課堂成為了教育教學的新寵。那麼,如何構建有效課堂?這是需要花大力氣研究的問題,筆者只從一個方面談談構建有效課堂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我國無論教學理論研究還是教學實踐領域,受赫爾巴特和凱洛夫的影響很深遠。而赫氏和凱氏的教育理論的共同之處就是主張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教出發,教師只要有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就能直接進入教學過程中。不可否認,這種教學理論較規範易於操作,故容易為廣大教師接受,久而久之,便轉化為一種心理積澱而滲透到我們廣大教師的深層意識中,並通過潛意識方式表現出來,這種習俗式的潛意識可以説是整個教師羣體的無意識行為,這種教師羣體的無意識行為便成為許多教師的教學習慣。

“教聽”或者“教答”等教學方式,也有其優越性。許多優秀教師講課“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秒趣橫生、引人入勝,那麼,這種講授無可非議。然而,教師講,學生聽,很容易陷入“滿堂灌”的教學陷阱。在這種教學方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了發揮,而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卻受到了壓抑,最終導致學生主體性缺失。

   “讀書先要會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這是晉代學者張載的讀書名言。它充分説明,學習是一個不斷質疑和釋疑的過程。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愛因斯坦也説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能夠提出問題,等於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因此,教師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從“絕對的權威者”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教師提問轉向學生自主發現疑問,積極培養學生想問、敢問、善問、好

問、樂問,從而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由“提問學生”到“學生提問”,看起來雖同屬具體教學中的“課堂提問”範疇,但“問”的主體已 發生了質的變化,學生不僅僅迴歸到課堂教學的中心位置上,還從中可以窺見施教者的育人理念的根本性改變。故可以這麼説,由“提問學生”到“學生提問”雖

是教學探索實踐中的一小步,但卻是教學思想轉變的一大步。 它不但能充分地調動學生學

習積極性,有效地喚起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而且還能理順“教”與“學”的關係,優化教學

過程,促進素質教育真正的落實。以下,筆者就此做一番探討:

一、培養問題意識,使學生“想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發現學生不想問。學生不想問的原因一般基於兩類,第一是沒有問題不想問,另一類是有問題不敢問(放後面述及)。這裏主要討論沒有問題不想問。為了使學生“想問”,教師應採取以下策略:

1、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説“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博採眾長,涵攝百家,這是問題意識產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陳見,橫空出世,為曹操和武則天翻案,首先得益於他博大精深的歷史知識。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閲讀,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文化涵養,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上掉下一個林妹妹”,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2、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動力。

求知慾是學習需要的核心。學生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慾,就難以產生成就需要和附屬需要,也就沒有“想問”的動力了。作為一種學習需要的動力,求知慾不僅在於它產生之後能驅使人去學習,獲取新的知識,而且當它得到滿足以後,會在此基礎上產生愉快的情緒和新的學習需要。這樣,求知的需要不斷髮展,就會給學習源源不斷提供動力。中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他們想探索世界各種奧妙,在開始學習每一門學科時,都有良好的學習願望。可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漸漸對某些學科失去了興趣,甚至有的個別學生,對學校所設的大多數學科都不感興趣。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差,學習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不能使他的求知需要得到滿足,從而產生煩惱和焦慮的情緒。

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正當的求知慾不斷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愉快的學習情緒,不斷從學習需要的滿足中獲得新的動力。如此,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在求知慾的驅動下,不斷地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

3、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於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鍊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於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閲讀教學中,除正面分析字詞句段篇的運用外,還可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不這樣寫將會怎樣;甚至根據文章內容,讓學生設計出與範文不同的思路來進行比較;也可利用教材進行補充情節的訓練或改變主題的訓練。作文教學中,審題時提供有思考價值的材料,讓學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對“守株待兔”、“班門弄斧”等寓言的多種理解;也可以有意設計一些正向與逆向思維的作文題讓學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樂”與“不知足者常樂”等等。

二、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問”

1、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師生關係是以情感作為紐帶的。情感是教學的催化劑,愛是教育的原動力。在課堂上,老師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動的話語,語重心長的教誨,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每個學生都渴望受到重視,渴望做家長和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在自己的表現得到讚許和鼓勵時,會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可塑之材,可能會在學習上變成一種無形的動力。即使回答問題錯了時,老師也應肯定他作對的環節,語重心長地指出他錯誤的原因。當他走神沒注意聽講時,不妨走到他身邊,撫摸着他的頭,或者給他投去惋惜的眼神。總之不管在什麼時候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愛他的,沒有拋棄他的。這樣學生關閉、防範的心門就打開了,敢説了,敢問了,學習的源動力就有了。

2、實施教學民主。要和學生建立一種資源分享的的夥伴性的師生關係,要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教育--財富藴藏其中》所説的:“師生關係旨在本着尊重學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們的人格得到自主的發展。”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絕不是教師居高臨下,我講你聽,我管你服的關係,而應該是互助的、平等的關係。一方面教師幫助學生學;另一方面,學生幫助教師教,在課堂發言中,提倡見仁見智,不可求成熟與完美,尤其提倡對教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使學生意識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當然,並非學生的所有的提問都完美無缺,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其思辨的勇氣和可取之處,次則以誠摯的態度疏導辨析,令其心悦誠服。

3、貫徹教學的“無錯原則”。同樣是30釐米寬,為什麼人們敢於在運動場上騎自行車而不敢在獨木橋上騎自行車呢?是因為在獨木橋上騎自行車人們心理感到不安全,怕出錯後跌入萬丈深淵。聯想到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不敢質疑問難,也是怕問錯了惹別人笑話,或老師批評。在美國的課堂上,常有“如果人是猴子變的,那為什麼現在猴子還是猴子,人還是人?”之類的對教材質疑的發問,對此,教師總是給予積極的讚賞和鼓勵,從而使得美國課堂上的學生思維非常活躍,課堂效率也很高。所以我們也要像美國教師一樣,要允許學生“胡思亂想”,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存在。要讓每個敢於提問的學生不因提問錯誤而感到遺憾,誠如有位優秀教師所説:“課堂提問沒有錯誤!”因為任何一位學生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是有價值的,其價值就是思考的力量。

4、提倡平等參與課堂雙邊活動。有師生之分,無尊卑之別。尤其教授文學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極易產生見仁見智的歧異,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即是也。故激勵學生放膽發問,不苛求提問成熟與完善,使其平等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特別是當學生有不同的問題、引起爭議時,教師不要急於當裁判,應啟發和引導學生展開“舌戰”,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的光芒,讓班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切實感到“展覽”思想的樂趣和榮耀。尤其倡導對老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使學生意識到:生未必不如師,師未必不可超越。從而消除對教師的盲目崇拜感,激發學生自尊自信自強,建立平等參與教學的新型師生關係。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其思辨的勇氣和可取之處,次則以誠摯的態度疏導、辨析,令其心悦誠服,保持繼續主動參與教學進程的信心和熱情。

三、教會學生提問的一般規律,使學生“善問”

 1、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問”的層次。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對問題缺乏深刻的思維,那就永遠得不到真正的知識。“求知如採金”,只有深入思考,鍥而不捨,才能得到珍寶。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初中學生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往往是膚淺的,他們往往注意了表面現象而忽略了事物的內在本質。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疑、質問,做到層層深入,不斷擴大思考的難度,在深度上教學生學會思維。如教《變色龍》就採用了層層深入法培養學生思維。在學生分析了警官見風使舵的的性格後,再讓學生思考他性格中本質的不變的是媚上欺下。再進一步啟發學生追問:他為什麼要媚上欺下?這一性格產生的社會根源是什麼?使學生思維具有了相當的深度從而完成了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和感悟。像這樣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思考,可使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從而使學生“善問”。

2、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教給學生“問”的技能和技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為此,教師應當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學生心理上的一種衝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衝突時,也就意味着思維在進行,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以問引問,也是許多優秀教師誘發學生提問的成功措施。比如於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中,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無疑“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馬上產生認知的衝突,很自然地認真研讀課文。接着教者再因勢利導學生“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由此可見,有效地抓住教學中的契機,激發學生的認知衝突,會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教會讓學生抓住“矛盾”問。大千世界,充滿了矛盾,“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能夠發現矛盾,就能發現問題,教會學生在矛盾處質疑問難,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四、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好問”

“情境”簡單的講就是“情”與“境”的總和。“情”也就是學生心理活動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學生認識活動的催化劑,是思考的內在因素。“境”是學生思考的外在因素。人的思維起源於直接的情境。格式塔心理學家鄧克樂認為:當有機體具有一個目標但並不能知道怎樣達到這一目標的時候,就產生了疑難。所謂的“問題情境”即學習者覺察到一種有目標但有不知道如何才能達到這一目標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學習者的認知結構對呈現的新的知識結構不能同化而出現認知衝突的一種心理狀態。教師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趣激疑,使學生主動並善於就課文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境界中不斷提高獨立思維,培養學生的“好問”能力。

教師如何創設“問題情境”?

1、創設形象化的問題情境。“直觀是認識的途徑,是照亮認識途徑的光輝”。物體的直觀形象本身,能長時間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直觀性是一種發展注意力和思維的力量,能使認識帶有情緒色彩。由於同時能看得見、聽得着、感受得到並進行思考,在學生的意識中就形成了情感記憶。如果不形成發達的、豐富的情感記憶,就談不上有充分的智力發展。所以,形象化的問題情境適合初中生思維形象具體的特點,易於引導學生的興趣,愉悦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講授"數軸"時,就利用了温度計來導入新課,在講授幾何課時,更是充分利用了各種模型進行直觀教學。創設形象化的問題情境,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體半抽象的模型化了的數學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豐富表象。

2、創設矛盾衝突的問題情境。人總是力圖使自己的思想協調一致,不自相矛盾,當學生髮現某種新知識與頭腦中的已有知識矛盾時,就會產生"認識不平衡",導致一種"緊張感",從而產生消除這種緊張感的認知動機。緊張感得到消除,就會產生一種滿足的情感體驗,從而進一步強化認知動機。不僅如此,還可以使問題情境具有較好的發散性,即問題情境的設計能充分激發學生聯想,擴展學生思路,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等問題的設計都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產生多向聯想。

3、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設計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創設階梯式問題情境,就是把一個複雜問題分解成若干個相互聯繫的簡單問題或步驟,使學生易於接受。也就是説,教師應當依次提出一些適合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和心理髮展水平的小問題,引導學生髮揮自己的認識能力去發現和探求。只要情境的設置坡度舒緩,集“文路”、“教路”與“學路”於一體,才能讓學生產生一種有階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才喜歡質疑問難。

五、搭建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樂問”

孔子曾經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把學習者治學境界分為三個層次,知學,好學和樂學,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是無庸置疑的。同樣,學生樂學也是質疑問難的最高境界。

然而我們傳統的教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獨立意識方面做得很不夠,這也是學生少有樂問的重要原因。在傳統課堂中,老師往往以權威的姿態駕馭課堂,致使學生隨着年齡的增大、思想的成熟,放大的自尊心與盲目的榮辱觀讓他們不敢發言或不願發言。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現代教育培養的人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學需要培養學生對問題獨立地作出探索、理解、判斷的能力,從本質上而言,這種能力,就是一種自主精神。自主性是人的本性, 這早已被人類的生存、發展的史證明了。要認識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僅僅看到學生是主體還不夠, 還要對學生進行自覺主動學習的教育,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是學生學習由自發到自覺的一個過程。學生以自身為思考主體,獨立思考,獨立發現,獨立理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主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所以,教育教學必須刻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學生惟有具有自主學習意識,才樂於質疑問難,否則,培養學生樂問只能是一句空話。

    總之,讓學生學會提問題,符合新課程理念,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啟發學生思維,便於學生全面把握教材,激發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説:“當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

在新課程改革形勢下,我們應當重新審視課堂提問這個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創造和諧寬鬆的提問環境,讓學生在主動提問中增強創新情感,提高創新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想問、敢問、善問、好問、樂問,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策略。

 

  [主要參考書目]

《把教學目標落實到位》                  馮增俊

《高效課堂的101個細節》                王躍

《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            劉世斌

《現代教學研究新論》                    汪劉生

《有效的課堂管理手冊》                  胡慶拉

 

楊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lgp8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