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資料 >

教育有時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蘇教版選修教學論文)

教育有時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蘇教版選修教學論文)

 教育有時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教育有時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蘇教版選修教學論文)

            雲陽學校   李菊芬  郵編212300

論文提綱:

本文從筆者親身經歷的一個案例切入,聚焦於目前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如何解決教育教學中動態生成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初步探討了理想的教育教學的過程,並結合自身的社會實踐經驗,就教育教學中培養人才的觀點闡述了自己的一些建議和具體的做法。

關鍵詞:教育   感悟生活   遺憾的藝術    尊重生命   師愛    做人

教育是什麼?

教育應該是什麼?

這樣的問題,一方面反映的是教育的實質,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教育教學的價值。

“教育--這首先是人學”(蘇霍姆林斯基語)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陶行知語)

關於教育對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加爾佈雷思在他所著《好社會》一書中説得再好不過了“在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貧窮的,也沒有任何一國愚昧無知的人民是不貧窮的。在民智開啟的地方,經濟發展自然水到渠成。”有識之士都認識到,教育孩子是我們所有事業中最重要的事業,比任何所謂的防衞措施都更加緊迫和重要,它是我們唯一的真正的防衞。至於教育對於個人的價值,以下這一段話也十分精彩:假使我們過着多姿多彩的生活,那必定是教育使我們意識到生活的意義,假使我們過着合羣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們在早年認識這一需要,且在我們的心田種植了種子;假如我們很安詳地生活着,那是教育使我們認識到精神上的和諧是人生最重要的。但假使我們內心不安寧,那是教育中忽略了感情的生長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假如我們對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沒能在我們的內心開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應……假如我們不認為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個人是最珍貴的,而不論其種族、膚色和血統,那麼,教育最基本的一點便已失敗了。”

案例

初三學生的最後一次聚會已經結束了,我望着空蕩蕩的教室,一個人影兒也沒有了的座位,手中還有三張沒有人認領的初三畢業照,心中湧起了無限的感慨:我帶領的這個初三4班,在歷經了三年的風風雨雨後,如今算是成功地送走了一批學生,還是失敗地送走了又一批學生?照片中一個眉清目秀的男孩的臉在我的眼前不停地跳動着,不久前,正是全國非碘流行時的一段往事浮現在我的腦海……

那是一個清朗的早晨,白雲在藍天上悠閒地漂浮着,陽光透過厚厚的藍玻璃暖暖地照進教室。我給教室裏的每位學生測量了體温後,正巡視着書聲琅琅的學子們。忽然,我注意到最後一排的一位男生在東張西望,眼睛在骨碌碌地直轉。這是一個智力有障礙的男孩,三年來,他從未做過任何作業,雖然長得一表人才,還有點男子漢的風度……我便踱到他的身旁,見我來了,他慌忙掩飾手中的一張紙條,我微笑着説:“是什麼?能不能給我看看?”

“譁……”他桌上的一疊書頃刻間被摔到地上,那張白色的紙條也飄飄蕩蕩地飄落地面,我揀起一看,一行藍色的字體映入了我的眼簾:

尊敬的校長先生:

    我是一名初三的學生,向你反映我們任課老師的問題。三年來,他從未批閲過我的作業,也從未正眼瞧過我……

看到這兒,一股熱血直往我的腦門上衝,我趕緊去瞧他,誰知他也漲紅了臉,就在彼此凝望的一瞬間,他如一頭猛獅吼了起來:“我不讀書了!”説完,拎了書包就衝出了教室。留下了兩眼汪汪的我尷尬地面對着一教室驚恐的眼睛……

在教育局無流生的政策指引下,我和一名教導主任不得不乘着中午的空閒時間往這位學生的家裏跑。陽光炙熱地照耀着鄉間的石子路,我被路面的熱氣蒸騰得喘不過氣來。終於來到了他的家。天哪!這是怎樣的家啊!

在一排排嶄新的樓房的掩映下,兩間低矮的青瓷青瓦加泥牆的六七十年代的老房子出現在我的眼前,一把鐵將軍鎖住了兩扇木門,四周靜寂得連一個人影兒也沒有!“有人嗎?”我喊了一陣,又等了一會兒,忽然見到一個白頭髮,弓背駝腰,走路都顫微微的老太太,她嘴裏囁嚅着:“你現在要找人,只有到路邊的窩棚裏!”

“窩棚在哪裏?”

她用手一指,説:“就在大路轉彎那兒!”

順着她指的方向,我們還真找到了用油布木藤搭建的簡易小屋!裏面一羣人在昏暗的發着微弱紅光的燈罩下,一邊吞雲駕霧般地吸着煙,一邊嘩啦啦地在叉着麻將,打着紙牌!而我的學生,一個十六七歲的英俊的少年就夾雜其間!我和教導主任對他做了一番思想工作,他終於同意和我們返回學校!

誰知,中考第一場語文結束後,他又逃學了!監考老師只好在餘下的其他各科試卷上寫上缺考!

如今,中考成績公佈了,除了語文是58分外,其餘的全是零分!

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説過:“人性中最本質的願望,就是希望得到讚賞。”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應該更多地給學生帶來對生活的感悟、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應該更多地關注生命的成長。每個學生都是生命的個體,他們同是自然的人,同是社會的人。他們和教師在“人性”上沒有什麼兩樣,他們也有情感的需要,有滿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師必須尊重學生這種生命的需要。因此,理想的教育應當充滿人性與智慧,充滿激情與體驗,充滿對話與分享,充滿靈動與生成。理想的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生命被激活、被發現、被欣賞、被豐富、被尊重的過程,是生命的自我發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昇華的過程。

那麼,我們又如何再次給學生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呢?如何將學生從前的錯誤,不良的表現一切歸零呢?對於一個語文實踐探索者來説,上述案例無疑是一個失敗了的案例,而此時的教育無疑也成了一門遺憾的藝術!而我們又如何在今後的工作中來彌補曾經有過的遺憾呢?把曾有的過去作為今後的一個起點,一個新的起跑線呢?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書中論述: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彼、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在我看來,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於引領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於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因此,我們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是培養人的教育。基於這樣的教育觀,我們的老師在具體的教育教學的真活動中,首先,要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一切的人!尊重一切生命!無論貧富、貴賤、傷殘,我們都應該給於尊重!尊重來自學生心底的聲音,瞭解他們,弄懂他們,給他們重新開始的機會!將曾有的過去歸零,曾有的缺點歸零!

當然,在沉重的升學壓力及外面五彩繽紛的世界的誘惑下,學生較以前更容易產生浮躁心理,老師遇到問題時,可能也會急躁。因此,我們的老師也要學會自我調節心理。

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寓意深刻:

在我的生命中,有這樣三種人:重視我的人,鄙視我的人和輕視我的人。

重視我的人,我應該感謝他們……

鄙視我的人,我也要感謝他們……

輕視我的人,我仍該感謝他們……

我感謝身邊所有的人。因為每個人都在促使我不斷前進,前進,向前進!

人生的態度,心態的調整,至關重要。如果我們都去嘗試着感謝身邊所有的人,那麼,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份挑剔,而多一份欣賞。我們每時每刻就都能處於一種團結、平和的氛圍中。這非常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及學生成績的穩定,也能使我們老師處於一種和諧的工作情景中。

其次,老師要讓學生能體會到師愛。

我們每個老師都是抱着對學生負責、愛護的心態去教導學生的。陶行知先生也倡導:“愛滿天下”。可是,有時我們認為對學生已經付出了很多,對他們的愛已足夠,但學生有時卻不能領會,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我們的愛就會變成了學生的恨。有經驗的老師,時常能使那些頑皮、犯錯,不求上進的學生俯首傾聽其教導。因為他們能使學生真切感受到老師是為他們好,並能領會到老師對他們的濃濃的愛意。老師激勵性的話語能使學生聽得熱血沸騰,激情澎湃。處理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從學生的角度入手,言語措辭慎重,讓學生聽得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式的蠻橫無理!對經歷了失敗,學習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多方面地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可採取“起點低一點,步子小一點,活動多一點,反饋快一點”的方法,根據學生努力能達到的實際目標,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分解成合理的層次,然後分層漸進,使學生層層有進步,處處有成功。

最後,我們老師要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註定了我們做老師的就必須要擁有更高尚的品質。無論我們對有些學生是多麼的不滿,多麼地恨鐵不成鋼。我們都不能過於直接地表現出來,更不能揭老底。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不予教育,我們可以在不打擊學生自尊心的前提下采取比較委婉的方式。但我們在學生面前的承諾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畢竟,教育是一個細緻而繁瑣的工作,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對自己的學生寄予較高的期望,但是,別忘了,璞玉需要琢磨,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老師要與學生架設起心靈的橋樑,少一些抱怨、責怪和批評,多一些理解、幫助和表揚,給學生充分的成長空間,讓學生茁長成長。“個人是最珍貴的!”在關注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中,應該倡揚一種社會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應該始終飄揚着一面大寫着的“人”字的旗幟。因此,倡揚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蒙迷得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樑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而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1948年,丘吉爾在牛津大學演講時,曾慷慨激昂地陳辭:“總結一生,我送你們三句話:第一是,決不放棄;第二是,決不、決不放棄;第三是,決不、決不、決不放棄!” 同樣,我要在不斷的反思中獲得力量,永不言棄。我是一名教師,更是一位年輕的、經驗不足的教師,我想,如果今後我能取得點滴進步的話,除了要感謝周圍那些熱情幫助我的老師外,還寄希望於我與學生的共同反思。我要與學生一起在不斷的反思中共同成長。

參考書目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

網絡文章《一切歸零》

周維強《名師優化藝術》

網絡文章《語文課堂,用生命開啟》

 

李菊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ziliao/jl8q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