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立字旁和米字旁兩個偏旁,會寫“午”、“米”和“真”字。

2.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3.瞭解粽子的製作方法,積累課文中表示顏色的疊詞。

4.初步瞭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粽子的製作方法。

難點:學習讀好長句子,積累課文中表示顏色的疊詞。

教學過程

課前熱身環節

老師提問我發言小小手兒舉過肩

緊急情況不能耽緊握拳頭把信傳

如有補充想表白小小食指伸出來

心有疑問解不開食指一彎頭一歪

發言精彩我同意大拇指頭贊起來

要是有了新主張中指食指齊上揚

爭取發言機會多牢記咱的舉手歌

師:希望這節課,孩子們能夠認真聽講,積極發言。

一、兒歌導入

1.小詩互動環節,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這樣幸福的一家人,他們在這一天特別忙,你們看。老師和學生一人讀一句,其他同學注意認真聽:

今天,爸爸特別有力氣,

他説,賽龍舟,他要得第一。

今天,媽媽一早起來就淘米,

她説,要給我們包甜甜的粽子。

晚上,在燈下,

奶奶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我知道了,端午節的來歷。

2.師:這一天,爸爸、媽媽、奶奶分別要去幹什麼?根據學生回答後,師出示準備的卡紙“划龍舟,包粽子,講屈原”一一貼在黑板上。

划龍舟:你看過划龍舟嗎?在哪裏看的?最後誰得了第一名?

包粽子:你看過家人包粽子嗎?他們怎麼包的?

講屈原:你知道屈原是誰嗎?

學生暢所欲言,師:你們知道這一家人在過什麼節嗎?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我們有吃粽子的習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粽子的課文。——《端午粽》

3.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十課《端午粽》

板書課題:10.端午粽(伸出右手跟着老師書空課題),跟老師一起齊讀課題(端午粽)

同學們,端是立字旁,能給端組個詞?同學們坐的真端正,我們再來看到這個午字,觀察一下“午”在田字格里應該怎麼寫呢?午的第三筆的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在豎中線上,請同學們跟着老師書空“午”字,現在把書翻到第47面,寫午字,先描紅再在空白的田字格里寫兩個。粽是米字旁,給粽組個詞,粽子,跟老師來讀一遍粽子,我們再來看到這個單元學的其他詞語,粽子、兒子、李子,你們發現了什麼嗎?粽子、兒子、李子的子都是輕聲。

在我們寫字時要做到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

二、品粽子的色、味以及花樣

過渡:今天我們一起到外婆家去嘗一嘗外婆包的端午粽。

(一)初讀課文:自由讀課文

請同學們找出表示粽子樣子的句子。

(二)品味端午粽

1.觀端午粽之“色”

誰找到了描寫粽子樣子的句子?你來説(出示句子),你的發言非常完整,指名來讀讀這個句子。我們一起合作讀這個句子,老師讀黑體字部分,你們讀紅體字部分

師生合作讀:師:粽子是用......

生:青青的箬竹葉包的。

師:裏面裹着.....

生:白白的糯米。

師:中間有.....

生:一顆紅紅的棗。

師提問:粽子是用()的箬竹葉包着,裏面裹着()糯米,中間有一顆()棗(出示箬竹葉、糯米、棗的圖片)

生: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

師: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詞語就叫疊詞,這些疊詞寫出了粽子的顏色(板書色)。我們來完成一道連線題。

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疊詞嗎?指名説,儘量給孩子們發言的機會。

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的小草,綠綠的小草,()的房子,高高的房子,誰還能照樣子説一説,什麼的什麼粽子的外面是用(),裏面(),中間()。師小結:介紹事物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外表、裏面、中間”有條理的介紹。

練習説話,出示圖片:西瓜。師:以後,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介紹各種各樣的事物。

師:你還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介紹橘子嗎?

2.聞端午粽之“香”

過渡:剛剛我們瞭解了粽子的顏色,那它的味道如何呢?(板書味)同學們再看到第二自然段。

指名來讀一讀。

出示文段: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學們,在這句話裏發現了什麼?掀、飄、剝、咬,這四個詞都是動詞。

誰來加上動作來讀讀這兩句話?指名讀。

現在我們站起來,一起加上動作讀一讀。

3.你做的動作真形象,你剛剛吃的是什麼粽子?看來粽子的花樣真多。

我們再來看到這個真字,請同學們跟着老師書空“真”字,在我們寫字時要做到三個“一”,手離筆尖一寸,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

這粽子是什麼味道?你們能不能從課文中找到一個詞形容這個味道呢?(美滋滋)你們還吃過什麼美滋滋的東西?同學們就帶着這種美滋滋的感覺讀第二自然段。師:哇,剛剛聽你們一説,老師的口水都流出來了。

4.過渡:是啊,同學們,每次到了端午節,家家户户都吃粽子。而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着我們回去。

出示:(1)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着我們回去。

(2)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

(3)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分組讀這三句話,第一組同學讀第一句話,第二組同學讀第二句話,第三句話讀第三句話。

這麼美味的粽子是外婆親手包的,聽着你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我的外婆在元宵節那一天,煮過甜甜的湯圓給我吃。同學們除了吃過外婆做的粽子,你們還吃過家人給你做過的什麼好吃的?(湯圓、艾米果、雞湯、紅燒肉……)同學們從這紅色的詞中你們感受到了什麼?是啊,我們感受到了又好看又美味的粽子包含着外婆對我們的愛,原來有這麼多人愛着我們,原來愛無處不在,愛也要懂得分享。今天是母親節,你有什麼想對媽媽説的嗎?

其實,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爸爸媽媽包的粽子,這裏面也都包含着他們的愛。

(三)吃粽子的由來

過渡:為什麼我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老師説吃粽子的由來)

(四)拓展延伸

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你可以説一説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的習俗嗎?

2.孩子們,今天這節課,我們瞭解了粽子的色、味、花樣,知道了這不僅僅是一個粽子,還包含着外婆對我們的愛。一直以來的中華民族就有愛家鄉,愛祖國的優良傳統,希望孩子們學完這一課,也能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先愛家人、家鄉,才能愛自己的祖國。

總結: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希望你們跟自己的爸爸媽媽一起到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去吃粽子,因為這不僅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的風俗,也包含着他們對我們濃濃的愛。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2

一、複習生字,書寫指導

(一)認讀詞語(課件出示)

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紅豆鮮肉帶去知道據説紀念

(二)認讀生字(卡片出示)

米總間據分豆端念粽節帶知肉開火車讀,組詞,齊讀。

(三)指導書寫“真、豆”

1.指導學生觀察這兩個字特點,觀察“長橫”的寫法。 2.觀看微視頻(書寫示範)。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設計理念:生字詞語的複習是對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鞏固,可以有效讓孩子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也為新授課掃清障礙。本課寫字在第一課時基礎上選擇“真、豆”兩個字進行書寫指導,因為這兩個字都有長橫,為此書寫指導抓住長橫書寫特點進行。並且通過微視頻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從觀察特點,觀看視頻,書空練習,提筆寫字四個步驟,把一年級的寫字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二、聚焦語言,學習表達

導語: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介紹介紹粽子?怎樣介紹粽子呢?

(一)理清內容

學習第二小節指名讀:1.用①②③標出幾句話。2.思考每句話是介紹粽子哪些方面?

指名交流(色、香、味)設計理念:

(二)聚焦”色”

1.指名讀,找到表示顏色的詞語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2.交流顏色詞語,

3.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哪個句子寫得好。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4.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5.拓展AAB式重疊的顏色詞語。(黑黑的、綠綠的、藍藍的、黃黃的)設計理念:本環節主要進行AAB表顏色詞語的學習和積累,先找特點,再通過讀形式感受這類詞語的表達效果,接着通過朗讀形式讀出這類詞語的韻味,最後進行拓展積累,使學生對這類詞語有較為深刻的認識。

(三)聚焦表達順序

1.課文中描寫端午粽的外形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描寫的?你從哪裏知道?(從外往裏)

2.嘗試從裏往外的順序介紹粽子。

3.學以致用,學着介紹

要求:你能學着介紹粽子的方法,按照從外往裏或者從裏往外的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水果説一説嗎?(也用上表示顏色的詞語哦!)

出示西瓜、火龍果

西瓜

設計理念:本句話介紹粽子的條理十分清楚,因此在這句話教學時通過朗讀關注到描寫的條理性,學習從外往裏和從裏往外的表達順序,並且能學以致用,通過仿照課文表達方式介紹水果,目的是讓孩子學習課文清楚的,有條理地介紹。

三、略學香、味、花樣

(一)出示:認真讀課文,你知道課文還從哪些方面介紹粽子呢?香:

煮熟的粽子飄出( ) 。味:

剝開粽葉,咬一口,真是( ) 。花樣:

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多,除了( ),還有( )和( )。

(二)指名交流,完成填空。

(三)拓展説話:我吃過的粽子花樣多,除了( ),還有( )和( )。

(四)圖片拓展:粽子的其他花樣和不同地方粽子的不同包法。

四、我來介紹粽子

(一)出示要求:端午節到了,為了讓更多的人瞭解粽子,喜歡粽子,請你向他們介紹粽子。(從粽子色、香、味、花樣四方面介紹。)組長分工,一人介紹一方面

組內練習,把粽子介紹詳細小組展示,把粽子介紹生動

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們中國人到了端午節總是要包粽子,粽子是用( )包的,裏面裹着( ),中間有( ) 。粽子顏色很漂亮,而且香味十分好聞,只要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 ) 。粽子的味道也很好,剝開粽葉,咬一口,真是( ) 。粽子花樣非常多,除了( ),還有( )和( )。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來嘗( cháng )一嘗我們的端午粽,相信你肯定吃了還想吃。

(二)學生練習,小組展示

設計理念:通過“我來介紹粽子”的形式,讓學生把文中的信息進行提煉,讓學

生把信息轉化為自己的內容,然後再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五、拓展資料

1.端午節的習俗是怎麼來?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呢?老師給你們帶來一個小故事。

2.學生看視頻

六、實踐活動

1.向大家介紹,推薦粽子。

2.把端午節的故事説給家長聽。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

1.同學們,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幅圖,是什麼?(生:粽子)你們喜歡吃粽子嗎?為什麼?那你知道怎麼包粽子嗎?今天咱們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麼包粽子。

2.板書課題學生書空,提出問題。

(1)端午是什麼時候?

(2)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3)帶着疑問讀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自讀課文。

師:請同學們藉助注拼音自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並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選擇自己的方式記住它。

學生自讀,圈出生字,教師巡視,對平時識字能力差的孩子要特別關注。

2小組檢查生字,誰對了就是“生字大王”。

組長利用生字卡片檢查繩子的實際情況,對全讀對的同學獎勵小紅花。

師:下面老師要檢查一下同學們的識字情況,請大家準備好!

課件出示要檢查的字,學生開火車讀生字、齊讀生字。

3檢查讀文情況。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形式彙報讀文情況。(可小組讀,也可個別學生代表)其它同學聽後評議

三、指導書寫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教師指名認讀田字格里的生字

2.師:下面請同學們觀察這些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並説説你的發現。

學生仔細觀察,自由討論。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給與指導性的評價。

3.指導書寫:午、米、真。

師:這三個字書寫時,你認為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預設)生:“午”字的第三筆橫,書寫時要長一些;“米”字在書寫時一定要注意筆順,不要倒插筆順;“真”字裏面的是三橫。

教師示範寫,學生先進行書空練習,再在田字格本上練寫。教師巡視。

4.教師出示帶有田字格的生字節“葉、分、豆”。

學生仿寫。教師選出寫的較好的字進行展示,並授予這些學生“小書法家”的稱號。

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午米真

節葉分豆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出示圖片,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教師課件出示,要求學生開火車讀。

2.師:上節課我們已經初步瞭解了端午粽這篇課文,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二、走進課文

1.課件出示“粽子”的圖片。

師: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是煮好一鍋粽子,盼着我們回去,通過“盼”字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生:外婆特別想念我們,希望我們早點回家

師:是啊,過節了外婆多麼希望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誰能帶自己的感情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一定要讀出“外婆盼望團聚”的心情。教師指名讀並給與鼓勵評價。

2.師:你的端午節是怎麼過的?哪些事情給你留下深刻印象?誰能説一説?預設生;吃粽子、打電話問候、父母帶着自己去見外公外婆..........

3.教師總結:老是聽出來了端午節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是和自己父母去看外公外婆或者爺爺奶奶,然後,親人們聚在一起吃粽子。

4.課件出示課文第二自然段。

(1)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小作者的外婆包的粽子是什麼樣子的?並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粽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師:是啊,多麼“可愛的’粽子,讓人看了就想咬一口,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這個句子。學生自由讀教師巡視,然後指名讀,並及時給與評價。

(2)師:這麼“可愛的”粽子,聞起來是怎樣的?預設生:清香。師:你是從哪句話知道的?請為大家讀一讀。預設生: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教師指導朗讀,讀出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香,那吃起來味道如何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預設生:又粘又甜。

(4)師:多麼美味誘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帶着自己的感情自有朗讀這一段。學生有感情朗讀,教師指名讀並給與鼓勵評價。

5、課件出示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外婆包的粽子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這説明了什麼?用温中的詞語來回答。預設生:花樣多。師: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而且花樣多,外婆還會讓我們帶回去一些分給鄰居吃我想外婆包的不僅僅是粽子,還是一份“節日的祝福。”

6、師:為什麼端午節的時候要吃粽子呢?如果有個別同學知道可以先讓學生説一説。教師簡單介紹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三、朗讀課文

師;這節課我們感受到了端午節的節日氛圍和那份濃濃的親情,也初步瞭解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下面請大家帶着自己的感情來朗讀這篇課文。

四、課文小結。

這節課有哪些收穫?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4

一、理論依據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目標中指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願望;學習獨立識字。

同時,在教學建議中提出了明確要求:識字、寫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理特點,將學生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利用各種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

二、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2016年教育部審定的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文部分的一課。本單元圍繞“家人”這一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課文。《端午粽》是其中的第三課,是本單元的一篇散文體裁的課文。

這篇課文選自屠再華寫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燈》,作者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本課要求會認識的二類字13個,會寫的一類字共7個,新偏旁兩個,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識字方法學習。讀好長句子是本單元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在《端午粽》的課後題中也提出了“讀好長句子”的學習要求,這個要求將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

三、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漢語拼音的拼讀,可以藉助拼音自主識字。同時,學生能夠利用多種識字方法獨立識字。大部分學生會觀察漢字的結構,能夠找到關鍵筆,在教師的指導下規範地書寫漢字。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粽子比較熟悉,所以學生可以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學習。

讀好長句子對於學生來説不容易,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師要對長句子的朗讀做重點指導,學生在掌握方法後,能夠運用詞語連讀、正確停頓等方法把長句

子讀好。

四、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對學情的分析,本節的教學設計將教學目標確定為:1.運用多種識字方法,認識“豆、節”等13個生字;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午、節”等7個字。

2.學習運用分層朗讀和正確停頓的方法,學習讀好長句子。3.知道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五、教學流程

一、傳統食品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粽子”貫穿設計妙獨立識字有層次

二、運用多種方法,促進自主識字

讀好長句有方法聯繫生活巧理解

三、正確規範書寫,靜心動筆積累

六、教學過程

(一)傳統食品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上課伊始,教師通過傳統小吃導入新課:“看,教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同時出示月餅、元宵、粽子圖片,學習“粽子”這個詞語,再引導學生説一説自己吃粽子的感受。這樣以“端午粽”進入學習,既能夠結合學生吃粽子的生活實際,又能夠激發學習興趣。這一環節的設計,對中華文化傳統知識進行了滲透,使學生對傳統節日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二)運用識字方法,促進自主識字

1、“粽子”貫穿設計妙

導入部分,教師以“粽子”入題,從傳統小吃粽子的圖片引入,同時引導學生説一説吃粽子的感受;學生學習認讀二類字時,以“粽子”遊戲鞏固詞語;在隨文識字的過程中,處處都和“粽子”有關,識記“葉”時,引導學生髮現粽子是如何包的;範寫“真”時,學生朗讀感受了粽子的味道真是又黏又甜,學習象形字“豆”時,學生提取信息,發現粽子的花樣真多;指導長句子朗讀時,感受了“粽子”的材料、顏色、味道;學生書寫漢字時,梳理了《端午粽》這篇課文的內容。教師巧妙地用“粽子”貫穿課堂,這樣既契合了主題,又能夠體現課堂的完整性,並且吸引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獨立識字有層次

教師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年齡特點以及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識字活動。

學生自主識記“真”,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漢字,發現“真”是上中下結構的字,書寫要緊湊,“真”字多橫等距離,三小橫靠左不靠右。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漢字間架結構、關鍵筆畫的能力。

利用圖片結合識記“節”,引導學生觀察竹子圖片,發現圖和漢字之間的聯繫,不僅知道了竹子突出的部分就是“節”,而且複習了草字頭一般和植物有關。這此過程中,既學習了生字,又知道了植物的小知識。

利用象形字識記“豆”,告訴了學生“豆”字的來源,是古代一種吃肉用的容器,又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説一説豆子的種類,再讓學生親眼看一看生活中常見的豆子。知識來源於生活,而學生在課堂學習到的知識又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

3、讀好長句有方法

讀好長句子是本單元,也是本課學習的難點,教師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這句話為例,在學生體驗朗讀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方法,這樣設計,較好的突出了教學重點,也為第二課時的把課文讀正確、通順、有語氣做好了準備。在第三自然段,學生能夠利用學過的方法把本段的長句子讀好。

4、聯繫生活巧理解

教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非常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地把學生的生活融入到了課文的學習中,比如:吃粽子的時候,你們有什麼感受啊?這樣由學生

的經驗之談直接進入課文中粽子的色、香、味;學習漢字“豆”時,引導學生説説你都知道哪些豆子的種類,由文本又迴歸到了生活。這樣,就真的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連接了起來。

(三)正確規範書寫,靜心動筆積累

1、重點指導分層次

在指導書寫時,教師重點指導“真、豆”兩個字,因為上中下結構的字是學生第一次書寫,容易把字寫散,所以教師首先指導學生觀察,發現漢字的位置及關鍵筆畫,其次在教師範寫和書空的過程,熟記筆順,最後在學生練習書寫和評價修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抓重點評價,進行再次修改。

2、梳理內容寫規範

教師重點指導“真、豆”之後,其他的漢字引導學生進行獨立觀察,用梳理課文內容的形式規範書寫新生字。這樣的設計,幫助學生理清了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又增加了趣味性。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5

教學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教學目標:

1、認識“端 粽 節 總 米 間 分 豆 肉 帶 知 據 念”等13個生字,兩個偏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3.初步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感悟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

2、正確理解第二自然段課文內容,明白製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紹粽子時的順序。

課前準備:

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學寫“午”字

1.導語:老師出示粽子的圖片,問:同學們這是什麼?(粽子)問粽子是什麼節日吃的?(端午節)。端午節是在哪一天呢?(農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我們會吃粽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描寫粽子的課文。

2.板書課題:端午粽。(指名讀課題,齊讀課題。)

3.師:這個課題的三個字都是我們今天要學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麼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齊讀偏旁。

午字是我們要今天要會寫的,請小朋友們觀察一下,寫午字的時候要注意些什麼?

(1)觀察“午”字字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説筆順,老師示範書寫。

(3)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二、初讀課文,隨文識字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邊讀邊標上自然段序號。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分段朗讀課文。

導語:同學們讀的真認真,想不想大聲讀給同學聽?現在老師請小朋友來讀一讀課文,每一個同學讀一個自然段,我要請幾個小朋友?

提出要求:請四個小朋友來讀。其他同學眼睛看書、仔細聽,一會來做小評委。

3.老師範讀課文

師:聽了同學們的精彩點評,老師也想讀一讀課文了,請同學們認真聽一聽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讀通順、讀流利的。

三、分段朗讀,隨文識字。

1.教師指名分句朗讀,師生評議。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讀。隨機理解詞語“總會”的意思。

用“一……總會……”説一句話。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裏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寫粽子樣子的偏正短語,藉助圖片瞭解箬竹葉、糯米。指名領讀。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讀描寫粽子樣子的句子,指導點評。

指導學生把長句子畫出停頓,學生自讀練習,再指名讀。

出示第二句,標好停頓符號,指名讀。

做一做“掀開”的動作,理解詞語。

加上動作再指名讀句子。

出示描寫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讀句子。出示詞語“剝開”、“又黏又甜”讀準字音、做一做“剝開”的動作。説一説ABAC式詞語。再指名讀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裏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讀一讀。理解“花樣”。

直接出示第三句畫出停頓,指名讀一讀。理解“美滋滋”,體會吃粽子時的心情。積累ABB式詞語。介紹象形字“帶”。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讀句子。介紹愛國詩人屈原。瞭解吃粽子的習俗。

(5)把喜歡的句子讀給同學聽。

2.讀詞、識字。

師:同學們課文讀得很認真,但是這篇課文有很多難讀的詞語,讓老師來看看你是不是會讀了。

(1)開火車讀詞語:端午節、粽子、總會、箬竹葉、糯米、中間、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鮮肉、紅豆、美滋滋、真是、帶回去、知道、據説、紀念。

(2)讀生字。

師:瞧,粽子寶寶出來和大家見面了,粽子寶寶説叫對了它的名字,它就會和你回家了,我們來叫叫它的名字吧。開火車讀字。

四、練習書寫

1.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範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説一説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預設:中秋節、重陽節、春節……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2.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猜一猜是哪個字?理解字義

(2)指導學生書寫“米”字。

四、總結全文,佈置作業

1.指導回顧: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認識了哪些生字寶寶?

2.作業佈置: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與父母一起查找關於屈原的故事,講給同學聽。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體會文章內容。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瞭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説出粽子的樣子、味道等。瞭解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培養學生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以及瞭解我國傳統節日來歷的興趣,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滲透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説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揭示課題

1、今天我們班的小朋友非常精神,那麼有精神的小朋友肯定也很聰明。在上課之前,老師想請聰明的小朋友們來猜一個謎語,看看誰猜得又快又準確。

謎語:“三角四楞長,珍珠裏面藏。想嘗珍珠味,解帶剝衣裳。”

預設:粽子

小朋友們真聰明,一下子就將謎底揭曉了。

説到粽子,小朋友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和大家説一説,你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預設:水果粽、豆沙粽、紅棗粽、肉粽……

二、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同學們説了這麼多種粽子,想必同學們一定都很喜歡吃粽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歡吃外婆做的粽子,尤其是外婆做的粽子。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端午粽》,看看穩重的小朋友喜歡吃的粽子是什麼樣的`?

板書課題:10、端午粽(引導小朋友一起板書)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要求:讀出聲音,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流利。

學生按要求讀課文,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複習生字。

師範讀。“想想文中圍繞端午粽寫了哪些內容?”

三、再讀課文,探討研究。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師:説一説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麼時候吃粽子的,文中哪裏體現出來了。

預設:端午節。

總會:一直,總是的意思

用“一到……總會”造句。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外婆做了什麼樣的粽子等着我們回去?在文中找一找外婆的粽子是用什麼做成的?

(找出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這句話描寫是從裏到外還是從外到裏?

預設:從外到裏。

藉助圖片講解制作粽子的材料。

(找一找這句話中表示顏色的詞語有哪些?

青青的、白白、紅紅的,這樣的詞為AAB式的疊詞。

教師追問:為什麼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麼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的棗。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彷彿讓人品嚐到了香甜的味道。

2、這樣的漂亮的粽子,它的味道又是什麼樣的?吃起來又有怎樣的口感呢?

預設:粽子的味道——清香;粽子的口感——又黏又甜。

(用“一……就”造句。

(又黏又甜。ABAC式的疊詞。這樣的疊詞還有哪些?

第二自然段寫出了粽子的外形、味道、口感,小朋友們想象一下自己手中正拿着這樣美味的粽子,慢慢地剝開來吃。用這樣的感情,加上動作,我們一起來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強調長句子停頓)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外婆做的粽子十分好吃,除了好吃,還有什麼特點呢?

預設:花樣也多。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用“除了……還有……”造句。

外婆做了這麼好吃的粽子,我們是怎樣品嚐的呢?

預設:美滋滋地吃。

“美滋滋”生動地寫出了“我們”一家吃粽子時高興又滿足的心情。

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怎麼做了?

預設: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這説明外婆是一個怎樣的人?

善良、樂於分享。在學生生活中我們也要學習外婆的這種優秀品

質,要樂於與同學分享,相互幫助。

指導齊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課文開頭説了,一到什麼時候,外婆就會煮好美味的粽子等着我們回去。

預設:端午節。

為什麼我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呢?文中的小朋友是在什麼時候知道的呢?

預設: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這一句講述了人們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點明瞭文章的主題。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説法。

四、課外拓展

除了吃粽子,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有很多傳統節日,大家還知道哪些傳統節日?

春節——農曆臘月三十。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穿新衣。

元宵節——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燈謎等。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吃月餅、賞月等。

五、作業

1、向爸爸媽媽瞭解各個節日的來歷及習俗,與同學分享。

2、端午節快到了,回家和爸爸媽媽學習包粽子,包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端午粽。

六、板書設計

10、端午粽

材料:箬竹葉糯米棗

氣味:清香

口感:香甜

好吃花樣多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端午粽》是一篇有趣的兒童散文,通過對端午節品粽子的習俗活動向小朋友們介紹了美味香甜的粽子,讓小朋友們對端午粽有了深刻的瞭解。

二、學情分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對閲讀的指導,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會用恰當的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學設計旨在通過有感情地朗讀等手段,讓學生走進文本,引導學生從讀入手,在讀中感悟,在讀中識字,在讀中與生活實際相融合。

三、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四、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瞭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五、 評價設計:

本課通過談話激趣導入新課,重點放在多種方法識字和指導朗讀上,通過反覆讀,讓學生體會“濃濃的親情”,並體會節日的氣氛。

六、 教學準備:

生詞卡片、課件、字帖。

七、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背古詩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麼?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相機指導端、粽)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麼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交流識字方法。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交流識字方法。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四)分段學習課文。

1.出示第一段,指生讀。想一想第一段講了什麼?

2、學習第二段。

(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麼樣的呢?自由讀,並畫出相關句子。

學生邊讀邊畫。教師指名回答。

(預設)生: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

師:説得真好,通過“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三個詞你體會到了什麼?

(預設)生:粽子很誘人,特別想吃一口。

師:是啊,多麼誘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上自己的感情讀一讀。

學生自由朗讀。指生讀,及時評價。

(2) 師:這樣可愛的粽子聞起來是怎麼樣的?(清香)

你是從那句話中知道的?請為大家讀一讀。

指導朗讀粽子的“清香”。

(3)粽子看起來可愛,聞起來清香,吃起來怎麼樣呢?請用文中的詞語來回答。(又黏又甜)

(4)多麼有人的粽子啊,請同學們帶着自己的感情,自由朗讀這一段。指生朗讀。評價指導。

3.課件出示課文第三段。

師:外婆包的粽子不但好吃還有什麼樣的特點?(花樣多)

你從哪一句中看出來的?

練習句式“除了... 還有...”

4.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呢?學習第四段。瞭解屈原。

5. 朗讀課文。

(五)指導書寫“真”字。

1. 學生書空筆順。

2. 注意事項。

3. 教師範寫。

4. 學生練寫。

八、課堂檢測:

九、板書設計:

10 端午粽

色 香 味

花樣多

十、教學反思:

1. 教學伊始,直接導入,直接簡單,通過談論中國傳統節日激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自然引出《端午粽》這篇課文。

2. 第二段主要從“色、香、味”着三方面學習外婆包的粽子。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詞去體會並反覆讓學生朗讀體會。效果較好。

3. 教學第三段時,由於時間關係處理的略顯倉促,還有待改善提高。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會認“端、粽、節”等生字,會寫“午、節、葉”等生字。認識部首“、”。

2.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學會讀長句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並知道這些節日的歷史來源。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字、寫字。朗讀課文。

難點:瞭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及歷史人物屈原。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猜謎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與一種食物有關,大家來猜一猜是什麼吧!

課件出示謎面: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裏紮根細繩子。(打一食物)(同學舉手猜謎)

2.同學們真聰明,沒錯,這種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課件:粽子圖片。

3.同學們,你們喜歡吃粽子嗎?都吃過什麼樣的粽子?你們覺得好吃嗎?

4.有位小朋友也和你們一樣覺得粽子好吃,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説的吧。1.猜謎語。

一個白胖子,裹着綠毯子,腰裏紮根細繩子。

謎底:

二、結合語境,識記生字

1.學生在課文中圈出生字,讀讀,想想,有什麼好的記字方法。

2.同桌或小組交流:有哪些記住生字的好辦法?

3.展示識字情況。

(1)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

(2)用多種方法識記。

4.把生字放回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將課文讀通讀順。

2.讀一讀,連一連。

粽zǒng

總duān

端zòng

間ròu

肉niàn

念jiān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每個字的字音,標出自然段。

2.交流:説説你讀懂了什麼。

3.再讀課文,自由讀或同桌互讀互幫。教師指導長句子的朗讀停頓。

4.指名在全班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評議。

5.齊讀課文。

3.這篇課文一共有個自然段。四、指導書寫,練習

1.出示要寫的生字,讓學生認讀。

2.觀察分析: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誰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認真,最仔細。

3.示範寫“米、真、豆”等字。重點指導:“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米),“真”字的寫法。

(1)“豎”畫的寫法:“午、節、葉”為懸針豎;“米”為垂露豎。

(2)“真”字中間有三橫。

4.指導學生練習在田字格中描紅、臨寫。

5.讓學生練習口頭組詞、擴詞。4.比一比,寫一寫。

午節

5.一字組多詞。

真()()

分()()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達標檢測

一、解題導入,瞭解傳統節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本課的生字,這節課我們來學習課文內容。(板書課題)有沒有人知道粽子是什麼時候吃的?端午節是在什麼時候?你們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呢?(學生自由舉手發言)同學們知道得非常多,那有沒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人們在端午節這一天都會做什麼啊?(學生回答)沒錯,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課件出示有關端午習俗的圖片)

6.下列哪些是端午節的習俗?()

A.貼對聯 B.吃粽子

C.吃餃子D.賽龍舟二、學習第1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1自然段。

2.第1自然段講了什麼?哪位同學來説一説?

3.你們家有沒有人會包粽子?課文中包粽子的人是誰?(外婆)三、學習第2、3自然段

1.指名學生讀第2自然段,數出該自然段有幾句話。

(1)外婆是怎樣包粽子的?讓學生找出描寫包粽子的句子。(板書:箬竹葉糯米棗)

(2)外婆包的粽子的味道如何?(板書:清香,又黏又甜)

(3)説一説這一自然段講了什麼。全班齊讀第2自然段。

(外婆是怎麼包粽子的,及粽子的味道。)

2.學習第3自然段。

(1)學生自讀,説説這一段又講了什麼。(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多)

(2)外婆包的粽子都有哪些花樣?學生用筆在書上畫出來。(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3)讀第三句話,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帶回去分給鄰居吃,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外婆的善良)

7.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外婆包的粽子,是用()的箬竹葉包的,裏面裹着()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的棗。

8.外婆包的粽子有()。

A.紅豆粽B.香菇粽

C.牛肉粽D.鮮肉粽

E.紅棗粽F.紅糖粽四、學習第4自然段,瞭解歷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圖片,提問有沒有人認識這個人物。

2.老師講解愛國詩人屈原及沉汨羅江的歷史故事。

3.指名學生讀第4自然段。

師: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啊?(屈原)

4.全班齊讀最後一自然段。

9.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五、回顧拓展

1.全班齊讀課文,指名學生説一説這篇課文講了什麼。

2.教師回顧總結:這篇課文講了外婆給“我們”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更加了解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及其來源,課後同學去收集了解一下中國的其他傳統節日吧。

10.將下面傳統節日與對應的時間連起來。

重陽節五月初五

端午節八月十五

中秋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九月初九

[教學板書]

端午粽包:箬竹葉糯米紅棗

端午粽花樣: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教學反思]

開課伊始,我用猜謎語的方式引入課文,激發學生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因此學生們上課的積極性也提高不少。第一課時我主要教學生字詞,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為下節課的課文理解作好鋪墊。在指導學生學寫生字時,我讓學生學習找到生字之間的共同點及不同的書寫方式,從而讓學生掌握寫字要領。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是瞭解外婆包的端午粽及其中包含的感情,以及端午節的來歷及習俗。因為這一節日同學們都有過體驗,所以讓同學們自由討論非常重要。讓學生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帶入課文,他們理解課文就更加容易了。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好長句子。

3、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點:

認識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認識2個偏旁“立”“米”。

教學難點:

1、讀好長句子。

2、瞭解我國的傳統節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發興趣,猜謎導入

1、猜謎: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則謎語,想猜嗎?聽好了:三角四樓房,珍珠裏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帶脱衣裳。(粽子)

2、揭題: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與粽子有關的文章:《端午粽》。(板書課題:10、端午粽)

這個題目裏藏了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的兩個生字,分別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訴老師你是怎麼記住這兩個字的嗎?你用了什麼識字方法?(熟字換偏旁認識“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換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認識“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糧食有關,比如“糧”、“粽”、“糟糠”“籽”等。)

3、讀了這個題目,你的小腦瓜裏都產生了哪些問號?過渡:那我們就帶着這些小問號一起走進課文。

二、探祕方法,科學識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然段標出來。

2、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詞語寶寶忍不住要和你們見面了,你們認識他們麼?(指名讀一遍)

(1)象形字識字。“米”字和“豆”字這兩個字是從古代的實物演變而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它們的演變過程。首先來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從中間被上下分開,逐漸的中間兩粒米相連,慢慢又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米”字。再來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顆豆子細分了,種皮、胚根等都有,後來又慢慢簡化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豆”字,這兩個字你記住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心字底識字。還有兩個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別是“總”和“念”。這兩個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倒八字頭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總”。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憶,口中有所吟,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3)加一加識字。還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識記,比如“節”、“間”、“分”、“知”、“據”、“帶”。首先來看“節”字,草字頭加上兩筆(橫折鈎和豎)就可以了,可以組詞節日。門字框裏面加上一個“日”就成了“間”,可以組詞時間。“八”字加上一個“刀”就成了“分”,可以組詞十分。“矢”字加上一個“口”就成了知,可以組詞知道。提手旁加上一個“居”就成了“據”,可以組詞據説。“卅”字加上禿寶蓋再加一個巾字就成了“帶”字,可以組詞皮帶。這幾個字你認識了嗎?我們一起來帶上拼音讀一讀。

(4)巧用字謎識字。猜謎:一人在內,打一字。謎底就是肉字。“內”字裏面再加一個“人”就成了“肉”。齊讀。

帶拼音齊讀生字——去掉拼音齊讀、指讀、開火車讀——接下來,我們把生字請到詞語中來讀一讀。

三、細讀課文,體會感情

1、生字詞掌握了之後,請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內容?(整體感知課文)課文主要介紹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樣以及為什麼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來。

接下來,請拿起你的書,靜靜的聽老師讀,我們一起走進《端午粽》這篇課文。

2、朗讀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學習第一段。

1、過渡:聽完後,誰能告訴老師,作者一到端午節總是去誰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節,外婆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望着“我們”回家吃,説明外婆非常希望“我們”回家,一家人團聚,開心地過節。

3、指名讀,讀出外婆的期盼。

4、齊讀。你們讀得可真棒啊,老師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學習第二段。

1、過渡:每年端午節“我們”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麼做的呢?誰來告訴大家?(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2、(1)我們來看“青青的箬竹葉”這個詞組,“箬竹葉”就是我們平常吃的粽子的皮,顏色是青色。那我們還可以説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來看“白白的糯米”這個詞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這樣包出來的粽子才會吃起來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説“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們還能説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後來看“紅紅的棗”,你還能説出紅紅的()?

(4)同學們,你們“青青的箬竹葉”和“青的箬竹葉”哪個更順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紅紅的棗”和“紅的棗”呢?

這類詞語都是用顏色來形容事物,並且所用表示顏色的字是重複的,這樣更符合我們的表達習慣。這類的詞語搭配你們掌握住了嗎?

3、粽子是用箬竹葉、糯米、紅棗包成的,那作者喜歡吃粽子嗎?你從哪兒看出來的?(指名讀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話)

(1)我們一起來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話,句子比較長,先聽老師讀一遍,看看老師是怎麼把長句子縮短讀的。(範讀時停頓時讀的明顯一些)誰能來試一試?這位同學已經抓住老師範讀的精髓了,比老師讀的都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句話,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停頓,把長句子讀短。

(2)接着我們一起來看“又黏又甜”這個詞語,粽子吃起來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還能説出類似的詞語嗎?(如又大又圓、又細又長、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誰能把你對粽子的喜愛給讀出來?(指名讀、男生女生賽讀、齊讀)

(三)學習第三段

1、過渡: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粽子是用什麼做的了,那除了紅棗粽,還有什麼粽?(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還……”説一句話嗎?(我除了會唱歌,還會畫畫)

3、從這一段中,你能體會到“我”對端午粽有什麼樣的感情?(喜愛)你從哪體會出來的?(指名讀第三段第三句)這一句話也比較長,你會像剛才那樣斷句嗎?誰來試一試?“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後,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我們一起來試試吧!看看誰最喜歡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學習第四段

1、過渡:看來大家都非常喜歡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為了紀念誰嗎?(指名讀第四段)

3、這一句話也是一個長句子,那應該怎麼讀好呢?誰來給大家提個醒?“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説/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男生女生賽讀)

4、端午節是幾月幾日?你還知道哪些端午節的風俗?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呈現“午、葉、真、豆、節、米、分”7個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觀察這7個字的筆順、筆畫特點。

2、教師整體範寫,仔細觀察生字的筆畫位置。“午”的第二筆橫寫在上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並且比第一橫長。“葉”是左右結構,寫的時候要左窄右寬第四筆橫短一些,寫在橫中線上方一點點,第五筆豎寫在右半格。注意“真”字裏面有三橫。“節”字第四筆橫折鈎從橫中線開始起筆,第五筆豎寫在豎中線上。“米”字第一筆點和第二筆撇分別寫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筆橫寫在橫中線上,第四筆豎寫在豎中線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個八,一撇和一捺要分開。學生跟筆書空。

3、學生在書上先描紅再獨立書寫,同桌互評,互相借鑑,教師巡視指導。

4、班級展示。

一年級下冊《端午粽》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讀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個偏旁,會寫7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3、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瞭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文結合、聯繫生活實際,瞭解課文內容及詞語意思。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及其風俗習慣,並知道這些節日的歷史來源。

【教學重點

認讀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熟讀課文。

教學難點

瞭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及歷史人物屈原。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看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課件出示粽子)你們認識嗎?誰能告訴老師它是什麼?

2、指名説,接着導入:同學們回答得很對,這是粽子。但是,同學們,你們吃過粽子嗎?什麼時候吃呢?

3、今天呀,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0課,文中的小朋友和我們一樣,不僅吃過粽子,他還知道粽子的來歷呢!板書課題。

4、指導學生學習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齊讀課題,注意讀準三個生字的讀音。

二、初讀課文,識記生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讀課文,把不認識的生字畫上“○”,生詞畫上“”,看看哪些同學把課文讀得又快又好!

2、檢查生字、生詞認讀情況。

(1)師出示生字卡片認讀。

(2)師出示生詞卡片認讀。

3、課文有幾個自然段,這幾個自然段寫了有關粽子哪幾個方面的內容呢?(課件)

4、學生自讀課文。

三、再讀課文,感悟內容

(一)讀課文,感悟內容。

1、師配樂範讀課文。

2、指名逐段朗讀課文,全班幫忙正音。

3、全班交流。(課件問題)

(二)分段學習課文。

1、指名朗讀第1自然段。

思考:這一段主要寫什麼呢?

2、指名回答,師指導。

3、師總結:外婆煮好一鍋粽子,不僅僅是盼望我們回家吃粽子,同時,更飽含了外婆對我們濃濃的愛。

4、出示生字卡“午”“節”

認讀兩個生字,師指導描紅。

5、作品展示。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把不會讀的詞和句子用“~~~”劃出來。

2、全班交流詞句的正音。

3、師教讀,指名“小老師”帶讀。

4、討論交流:這一段寫了有關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5、回答交流,並板書:箬竹葉糯米棗又黏又甜

6、理解詞語:箬竹葉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讀第2自然段,注意讀出驕傲、喜愛的情感。

8、齊讀第2自然段,讀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別之處。

四、拓展感悟,佈置作業

1、回憶自己家端午節包了什麼粽子,誰包的,用的什麼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並評價。

3、作業:你喜歡吃粽子嗎?吃過什麼味道的粽子?和同學説一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wxyv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