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冀教版《橋樑遠景圖》教學設計

冀教版《橋樑遠景圖》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冀教版《橋樑遠景圖》教學設計

《橋樑遠景圖》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科學在我身邊》中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茅以升是一位傑出的橋樑專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位充滿想象,有着很強創造力的人。

本文就是他在對客觀實際深刻把握的基礎上,對未來橋樑的發展趨勢及方向做出大膽想象的科普説明文。文章語言通俗易懂,想象豐富而奇特,容易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一、教學內容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二十二課《橋樑遠景圖》

二、預習作業。

1、讀準字音,熟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詞圈出來,利用工具書理解“閒庭信步、望洋興歎、譬如”等詞的意思。

2、閲讀課後的“資料夾”,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這篇文章相關的信息,瞭解當今橋樑的基本知識和將來的橋樑發展趨勢。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3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要求會寫的8個生字,理解“譬如、輪廓、妨礙、層出不窮、望洋興歎、閒庭信步”等詞語。

2、閲讀課後的“資料夾”,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茅以升以及和這篇文章相關的信息。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當今橋樑的基本知識和將來的橋樑發展趨勢。

4、在閲讀中培養邊讀邊想像、邊讀邊勾畫批註等自能讀書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目標用自主學習——感受想象——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運用讀、品、誦的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總分結構的好處,並對未來橋樑的想像進行小練筆的練習。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閲讀中使學生結合對未來橋樑的想像進行小練筆的訓練,培養其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當今橋樑的基本知識和將來的橋樑發展趨勢,並對未來橋樑進行大膽合理的想像。

五、教學課時:

兩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1、師:孩子們,我們先來猜個謎語:駝背老公公,趴在河當中,背上有人走,腹下也可通。

生:橋。

2、師:生活中我們熟悉的橋樑有哪些?它們都是什麼樣子的?

生:趙州橋,槐安橋……

3、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茅以升先生的《橋樑遠景圖》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大家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小組內檢查,把容易讀錯的字、詞寫在糾錯本上。(學生自由讀課文)

2、小組活動,交流糾錯本。

3、指名讀文,隨機指導

師:剛才聽大家讀的特別好,我們來展示一下如何?

4、生字詞檢查,組織小組間競賽。

出示:

承擔、橋墩、拱橋、譬如、輪廓、袖珍、塑料、極薄、耽誤、妨礙為江山添嬌、小巧玲瓏、水漲船高、閒庭信步、望洋興歎、無樑飛渡。

5、中心話題。

茅以升先生為我們介紹了有關橋樑的哪些內容?默讀課文,從中找出相關的語句畫一畫,並在旁邊作批註。

(2)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橋樑遠景?想像一下未來的橋樑還可能會出現哪些變化?

6、結合資料,小組交流。

第二課時:

(一)反覆品讀,探究想像。

1、交流中心話題。

2、課文為我們介紹了有關橋樑的哪些內容?默讀課文,從中找出相關的語句畫一畫,並在旁邊作批註。

3、預設1:橋樑的基本結構,類型。

(1)“橋是什麼?不過是一條板凳。……在這裏,板凳的腿就是“橋墩”,橋墩的下面,深入土中的“腳”,就是“基礎”,板凳的板就是“橋樑”。一座橋就是由這三部分構成的。”

①從這些加點的詞語中你知道了什麼?

②這裏運用了“打比方”的寫法,把“橋”比喻成板凳,面是“橋樑”,腿是“橋墩”,腳是“基礎”。還知道這裏也運用了擬人的寫法,“板凳”“橋樑”也有了“腿”、“腳”。還知道橋樑都有三部分:橋樑,基礎橋墩。這樣的寫作方法有什麼好處呀?(使人更容易理解,使橋樑結構更形象,使文章更生動)

(2)“然而,橋樑、橋墩和基礎這三部分的花樣實在多。”

①橋樑在這三部分又有哪些花樣?通過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類型的橋樑?(樑橋、拱橋、吊橋、斜拉橋、雙拱橋……並結合資料對課文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

②孩子們,我們瞭解了這麼多有關橋樑的知識,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讀吧!

4、預設2:過渡段

“ 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今天的大橋,五花八門,已經了不起了,可是明天、後天的大橋,更是了不起。現在就讓我來作為幻想家,為將來的橋樑繪出一幅“遠景圖”吧!”

(1)這一段寫的什麼內容,放在這裏有什麼作用?

這一段主要是用“智慧無窮”“五花八門” “了不起”等詞對前面橋樑的結構、類型進行總結,起到承上的作用,同時又開啟下文,引出後面的遠景圖。(試着帶着自己的理解讀一讀)

中心話題。

(2)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橋樑遠景圖?想像一下未來的橋樑還可能會出現哪些變化?

A、描繪的是將來的橋樑建造速度很快,又快又好。(第四自然段)

B、描繪的是將來橋樑很美,輪廓美,構件美。(第五自然段)

C、描繪的是將來的橋樑會造得很低,既可以降低費用,又可以水陸兩用。(這一段運用作比較的方法,現在的活動橋雖低,但走車過船耽誤時間,將來的橋水陸兩用,兩不妨礙,前後對比突出未來橋的優勢。)

D、描繪的是將來的橋樑小巧輕便,攜帶方便。(第七自然段)

E、描繪的'是將來橋樑會出現“無樑飛渡”。 (第八自然段)

“無樑飛渡”這種橋樑有可能實現嗎?(本段在現實的基礎上融入了作者大膽奇特的想像,出現了“無樑飛渡”這一科學幻想。)試着帶着自己的理解,邊讀邊想。

是啊,“無樑飛渡”多麼神奇啊,此時你想像一下未來的橋樑還會有哪些變化?

使學生可以從橋樑外觀,材料,功能,建造方式等各方面暢想,並在小組中交流。

(二)整體回味。

師:從大家的臉上,老師已經看到大家對橋樑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讓我們帶着自己的想像再一次去回味《橋樑遠景圖》的神奇吧!

生:(自由讀)

(三)擴展閲讀,延伸體驗。

師:老師這裏還有一篇有關橋樑的文章《海內第一橋》,我們一起讀一讀,説一説你的感受。

(四)作業。

1、師:《橋樑遠景圖》為我們展現了未來橋樑的科學神奇之處,你想像橋樑的遠景圖會是什麼樣的?把你的想法寫到小本本上,並試着蒐集和橋樑有關的詩句成語,寫到積累本上。

(1)俗話説“良好的開端乃成功的一半”,在課的導入階段,以謎語的方式,夠激發其參與意識與學習興趣,為下面的學習作鋪墊。

(2)教師認真傾聽學生讀課文,根據情況及時指出學生易讀錯的字詞,進行鞏固練習。認讀過程定要紮實,為後面的理解課文打好基礎。

2、檢查學生認讀情況。

(1)通過研讀本段重點詞句特點,分小組合作討論,使學生更形象地理解橋樑結構,同時加強了學生的合作團結意識。

(2)通過本段中心句地理解,教師通過各種途徑,給學生創設自由環境,引導學生抓字、抓句、抓詞的同時又向課外有所拓展,讓學生情又文生,再回到文中去,感情朗讀課文,最終還是落到文本。

(3)調動學生生活積累與想像,雖然沒有親自見到這種水陸兩用橋,同樣也能聯想到,情由文生,再回到文中去。讓學生再讀課文,在情感積澱的基礎上,課文讀得會更有感情。

(4)讓學生去想像未來橋樑的變化,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5)在課文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加深學生在文本與情感上的積澱,豐厚其情感與文化的底藴。

(6)通過小本本的運用,不但使學生的所感有所言,有所抒,更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倡學生抒真情,寫真言,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五)拓展閲讀。

海內第一橋

洛陽橋,乍見這個名字,還以為是在河南洛陽市呢。其實,它離洛陽市有幾千裏遠。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灣和洛陽匯合的地方。

洛陽橋是我國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橋。它始建於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時間才建成。石橋一共有1200米長,5米寬,有44座橋墩。橋上兩邊有扶欄。如今石橋只剩下31座橋墩,1188米長了。

洛陽橋在建築上有許多創新。它採用“筏型橋基”,在沿橋樑中線的河底下,用許多大石壘成橋墩。這裏水深流急,石條拋下去後被大水沖走。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能工巧匠們反覆試驗,尋找到一個好辦法。他們等待風靜、潮水低落時,同時出動許許多多裝滿石條的船隻,把它們同時填進江底。就這樣,在水底壘起了一座長500米、寬25米的橋基。長長的橋基寬如一條水下長龍,靜卧江底。

為了把水底那些堆積在一起的石條凝聚成為一體,使之不被大水沖塌,造橋的工匠們又想出一個絕妙的辦法。

海底有一種貝殼的軟體動物,名叫牡蠣。它有兩個殼,一個殼附生在巖礁上或者另一個牡蠣上,互相膠結在一起,另一個殼則蓋着自己的軟體。牡蠣繁殖能力很強,而且無孔不入,一旦跟石塊膠成一片後,用鐵鏟也鏟不下來。工匠們利用牡蠣的這個特性,在橋基上遍種牡蠣。

果然,沒出幾年,牡蠣不僅把零散的石條、石頭連成了一個整體,而且把衝散石頭也膠合在起。洛陽橋基歷時900餘年而不垮、不散,牡蠣功勞不小。這件事,可以説是建築史上的一大創造。

鋪設在洛陽橋上的都是10米多長、又厚又大的石板,據估測,每一塊重達二三十噸。怎樣把這麼重的石塊運到高高的橋墩上去呢?修築橋樑的工匠們又從潮漲潮落中受到啟發。採用了浮運法。

工匠們等到漲潮時,把石塊用木排運到橋墩跟前,借用漲潮的浮力,把石塊放置在石墩上。洛陽橋上的300多塊石板和上萬塊石料,都是採用這種方法架上去的。

洛陽橋被人譽為“天下奇”,由此看來,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陽橋頭有一塊匾額,上面寫着“海內第一橋”。

洛陽城的建成,促成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為我國石橋建築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v087o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