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通用1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通用14篇)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

3、通過身邊有趣事例的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

教學難點:

認識條形統計圖(1個格子表示兩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問題。

教學方法:

討論法、觀察法、情景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法。

教具準備

操行統計表、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設情景問題置疑,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六一兒童節就要來了,我們班上要出兩個節目,大家覺得我們可以出什麼呢?

生:唱歌、跳舞、繪畫、走時裝步。

師:不錯,合唱、舞蹈、小品、樂器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我們可以從這四類節目中選出兩個,我們怎麼決定出哪兩個節目呢?這就要用到我們一年級時所學的統計知識。老師想讓大家投票來決定,下面老師請每組討論出兩個節目,等會投票。板書課題:“統計”。

二、探究新知。(隨時注意給表現突出的大組或個人加五星和紅旗)

1、收集數據的過程

師:我們要知道哪兩個節目的票數第一步就需要我們來收集數據。

板書“收集數據”。

師:小組討論收集數據的方法。(教師行間巡視,對方法收集好的小組和合作愉快的小組加五星)

師:下面請各小組彙報交流各種方法,並説説本小組認為最簡單的記錄方法,談談為什麼?

師: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組長就把討論結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書寫順序畫一筆畫。(學生按大組順序上台投票配上音樂伴奏曲)

2、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請大家整理好每種節目的票數,再填到統計表中,我們數“正”字筆畫的過程,就是我們整理數據的過程。

師:為了能夠使每種節目的數目更直觀的表示出來,讓我們來共同製作統計圖。(小組討論彙報交流,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在條形統計圖下板書節目種類。)師:0是起點,如果1格表示1票,則數軸上依次應標的數字是1、2、3。糟了,合唱的票數最多有8票,只有5格,不夠塗該怎麼辦呢?

師:下面請小組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生:(彙報交流結果)一個格子不表示1票,而把它表示成兩票剛好用4個半格子。

師:大家覺得他的方法可行嗎?沒錯,我們可以用一個格子表示2票。請大家分別在條形統計圖上用這種方法表示出每種節目的票數。老師想請一位同學到黑板上來畫一畫。

師:一個格子表示幾票要根據統計表中數量最多的項目和每豎行總共的格子數來確定。

3、描述、分析的過程

師:從黑板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中你看出了些什麼?知道了什麼,明白了什麼?生:xx的票最多,xx的票最少。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票?知道了條形統計圖中一個格子不但可以表示1個人或物,還可以根據具體的情況表示2個或3個甚至更多個人或物。

師:剛才大家的回答就是我們對統計表描述分析的過程(板書“描述、分析”)

三、聯繫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我們的統計知識,比如跟跟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物回來,我們可以統計買的什麼種類的商品最多;老師在班上要統計哪一組的五角星最多,哪一組的表現最優秀等等。回家後大家繼續找一找能夠用到統計的例子,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説一説。

四、描述分析。

這個案例能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例中選取素材進行教學。案例中,教師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出發。由於學生喜歡的節目很多,可是出2個節目,產生進行統計活動的需要,必須從同學們喜歡的節目中選取最多人喜歡的2個節目。只有通過統計才能確定出哪2個節目。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合作、交流,課堂成了學生創造靈感的空間。

五、體會與反思。

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教師能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興趣、貼近學生生活出發,靈活選取素材。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熟悉有趣的“慶六一”開聯歡會出節目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發進行統計活動。讓學生經歷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過程。如:先要知道哪2種節目是最多人喜歡的?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時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用“貼星星”的方法,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節目,只有讓學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礎上才能逐步體會統計的必要性。

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效地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傾聽別人的見解。課學教學要有師生平等、開放的良好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讓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案例中,教師本着同學生商量的語氣“出什麼節目好呢?”、“怎麼辦?”讓學生在這種輕鬆、自由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的學習氛圍濃厚,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師提出“開聯歡會,由於班費有限,只能買2種水果,買什麼好呢?”這裏遇到了困難,產生了分歧,有了爭執。教師把握機會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討論是必要的,也是適時和有價值的。這裏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方式,大膽地進行探索、創造,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統計的整個過程中真心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2

教學內容:

估算黃豆粒數。

教學目標:

學會估算方法。

教學重難點:

利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黃豆,杯子,天平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你們看,這是什麼?

生:黃豆。

師:你們想知道這些黃豆有多少粒嗎?

想一想: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黃豆有多少粒。

二、小組討論,確定方案。

師:你們可以用課桌上的工具。

(杯子,天平等)

三、小組合作,實施方案。

四、彙報交流。

方案一:

先數一杯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二:

先測一把黃豆的數目,再看這些黃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計算即可。

方案三:

先測100粒黃豆的重量,算出一粒的重量,再稱出總重量,再用除法計算即可。

五、小結。

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請大家都要做留心觀察的人。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3

一、學習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和估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和估算的範圍。例1教學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用解決郵遞員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報紙?要送多少封信?等實際問題的活動,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探討口算方法。接着,通過“做一做”,讓學生經歷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過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學和解決實際問題聯繫在一起,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學習興趣,同時有利於加深學生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二、學習者分析

學生在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的基礎上,擴大口算的範圍,相信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計算方法。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養學生類推遷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學生經歷整數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4、培養學生養成認真計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5、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源於生活,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四、教學重點及解決措施

掌握整數乘法的口算方法。

五、教學難點及解決措施

通過學生活動,體驗數學學習方法。

六、教學設計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憑思維和語言進行計算並得出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它具有快速、靈活的特點。口算是計算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筆算、估算的基礎,筆算和估算能力是在準確、熟練的口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一定的口算基礎,筆算、估算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僅是學習任何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我在備課前想過,既要讓學生牢牢的掌握這堂課的內容,又要嘗試讓他們自己去學習。於是我精心設計了一個個井井有條的步驟:注意口算聯繫經常化,並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養口算能力。依據的理論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聯繫生活實際。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4

一、引入新課

昨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幾何體朋友——圓柱,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的這位新朋友?

生:圓柱是由平面和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生:我還知道圓柱各部分的名稱。

生:把圓柱的側面沿着它的一條高剪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

演示這一過程。

師:你們對圓柱已經知道得這麼多了,真了不起,還想對它作進一步的瞭解嗎?

師:你還想知道什麼呢?

生:還想知道怎麼求它的表面積。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板書: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究新知

師:過去我們學過正方體、長方體的表面積,出示一個長方體,誰來摸一摸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

指名學生摸其表面積,並追問: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生:六個面的面積和就是它的表面積。

師: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呢?(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彙報: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教師板書)

1、圓柱的側面積。

師:兩個底面是圓形的我們早就會求它的面積,而它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側面積呢?(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我們看哪個小組最先找到突破口)

小組代表彙報:把圓柱的側面沿着它的一條高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而這個長方形的長正好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等於圓柱的高,所以我們由此推出:圓柱的側面積就等於底面周長乘高。

師:大家同意他們的推理嗎?(生:我們討論的結果也跟他們一樣)你們能夠利用以前的經驗,把它變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太棒了。

展示其變化過程。

師生小結:(教師板書)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呈現例一:一個圓柱,底面直徑是0.4米,高是1.8米,求它的側面積。

(1)學生獨立解答。

(2)指明學生解答,並讓其講清自己的解題思路。

師:通過剛才的解題思路説明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需要抓出哪兩個量?

生:底面周長和高。

師:無論是直接告訴,還是間接告訴,只要能求出底面周長和高就可以求出其側面積。

2、圓柱的表面積。

師:求側面積似乎難不住大家,現在再加一問,你們還能行嗎?(教師在例一的後面加上求它的側面積和表面積)

教師巡視,讓一個學生板演,要求學生分步做,並標明每步求的是什麼)指名學生説解題思路。

師:這説明要計算圓柱的表面積需要抓出哪兩個量?

生:底面積和側面積。

師生小結:圓柱的表面積=底面積×2+側面積。

3、反饋練習。

師:想一想,應該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請大家動手試一試。

4、實踐運用:師:在實際生活中計算某些圓柱的表面積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公式,比如,求一個無蓋的水桶的表面積,煙筒的表面積應該是怎樣的呢?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你有沒有想提醒同學們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單位,還要注意所要求得圓柱有幾個底面……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使學生通過操作和對圖形的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使學生初步知道轉化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的運用,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公式,能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重難點: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學具準備:

1、教學課件。

2、剪兩個底40釐米,高30釐米的平行四邊形,供演示用。

3、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用教科書第137頁的圖剪下來貼在厚紙上)和一把剪刀。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幻燈出示各種圖形。提問:方格紙上畫的是什麼圖形?什麼叫平行四邊形?它有什麼特徵?

2.讓學生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再指出它的高。然後讓每個學生在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上畫高。(教師巡視,注意畫得是否正確。)

教師:今天我們就來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二、新課

1.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1)指導學生數方格。

(2)出示方格紙上畫的長方形,要求直接計算出它的面積。然後指名説出計算結果。

(3)比較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

提問: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有什麼關係?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呢?它們的面積怎麼樣?

啟發學生把比較的結果重複説一遍。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分別相等,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4)小結:從上面的研究我們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來。但數起來比較麻煩,而且往往不能算得很精確。特別是較大的平行四邊形,像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菜地,就不好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它的面積了。想一想,能不能像計算長方形面積那樣,找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呢?

2.用實驗的方法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1)從上面的比較中,你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和麪積與長方形的長、寬和麪積之間有什麼聯繫?你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呢?想一想,該怎麼做?(教師先要求學生要沿着哪條哪條高剪,再讓學生動手)

(2)教師示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

剛才我發現有的同學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時,把從平行四邊形左邊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邊,拼成長方形。在變換圖形的位置時,怎樣按照一定的規律做呢?現在看老師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下左邊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邊慢慢向右平行移動。

③移動一段後,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繼續沿着底邊慢慢向右移動,到兩個斜邊重合為止。

請同學們把自己剪下來直角三角形放回原處,再沿着平行四邊形的底邊向右慢慢移動,直到兩個斜邊重合。(教師巡視指導。)

(3)引導學生比較。(在黑板上剪拼成的長方形的上面放一個原來的平行四邊形,便於比較。)

①這個由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的長方形的面積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比較,有沒有變化?為什麼?

②這個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麼樣的關係?

③這個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什麼樣的關係?

教師歸納整理:任意一個平行四邊形都可以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它的長、寬分別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底、高相等。它的面積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相等。

(4)引導學生總結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怎麼求?(指名回答後,在長方形右面板書:長方形的面積=長×寬)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麼求?(指名回答後,在平行四邊形右面板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5)教學用字母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板書:S=a×h,告知S和h的讀音。

教師説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裏,字母和字母中間的乘號可以記作“.”,寫成ah,代表乘號的“.”也可以省略不寫,所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可以寫成S=ah。

(6)看教科書第65頁中相應的內容,並完成第65頁中間的“填空”。

3.應用總結出的面積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1)看教科書第66頁的例題,指名讀題後,引導學生想,根據什麼列式?並提醒學生注意得數保留整數。然後在練習本上列式計算,教師巡視。共同訂正,指名説出是根據什麼列式的。

(2)完成教科書第66頁“做一做”中的第1題和第2題。做完後共同訂正。

(3)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平行四邊形,量一量它的底和高是多少釐米,再求出它的面積。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六的第1題。

四、小結

這節課我們共同研究了什麼?怎樣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五、作業

練習十六,第2題和第3題。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6

【教學內容】:

版本、章、節

【教材分析】:

1.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

2.本節核心內容的功能和價值(為什麼學本節內容),

【學情分析】:

1.教師主觀分析、師生訪談、學生作業或試題分析反饋、問卷調查等是比較有效的學習者分析的測量手段。

2.學生認知發展分析:主要分析學生現在的認知基礎(包括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要形成本節內容應該要走的認知發展線。

3.學生認知障礙點:學生形成本節課知識時最主要的障礙點。

【設計思路】:

現本節課的教法學法及體現的理念支撐。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很清楚地再現。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設計評價方案,向學生展示他們將被如何評價(來自教師和小組其他成員的評價)。另外,也可以創建一個自我評價表,這樣學生可以用它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評價。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3.對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4.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7

1.使學生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能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徵。

3.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眾數的含義,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

2. 弄清平均數、中位數與眾數的區別,能根據統計量進行簡單的預測或作出決策。

教學過程

(一 )基礎訓練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題】(只列式不計算)

下面是某班數學興趣小組中女同學測量身高的統計表。

姓名王蘭劉方張欣陳平周玲平均

身高(釐米)143140142144151

獨立之後思考回答問題:如何求出這組女同學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學習

【典型例題】

(一)導入

提問:在統計中,我們已學習過哪些統計量?(學生回憶)指出:前面,我們已經對平均數、中位數等一些統計量有了一定的認識。今天,我們繼續研究統計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實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頁的例1 。

提問:你認為參賽隊員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然後派代表發言,進行彙報。

學生會出現以下幾種結論:

( 1)算出平均數是1 . 475 ,認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較合適。

( 2 )算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較合適。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較合適。

2 .老師指出:上面這組數據中,1 . 52 出現的次數最多,是這組數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3 .提問: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有什麼聯繫與區別?

學生比較,並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交流。

老師總結並指出: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可以用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它們描述的角度和範圍有所不同,在具體問題中,究竟採用哪種統計量來描述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要根據數據的特點及我們所關心的問題來確定。

【小結】

(三) 鞏固練習

【基礎練習】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123 頁的做一做。

學生獨立完成,並結合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建議。

【提高練習】完成教材第124 頁練習二十四的第1 、2 、3 題。

學生獨立計算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集體交流。

【拓展練習】小軍對居民樓中8 户居民在一個星期內使用塑料袋的數量進行了抽樣調查,情況如下表。

住户1 號2 號3 號4 號5 號6 號7 號8 號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8

一、概述

· 小學數學一年級

·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繫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説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

什麼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説説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説説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着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説説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説一説: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説一説:讓學生説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裏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牀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説一説,要求説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牀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説一説:讓學生説説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八、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説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九、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9

通過相關理論、小學數學教學大綱及小學二年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分析,以及真實的課堂現狀,本研究藉助遊戲化的教學手段,在教學中整合藝術技術等探究其是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在研究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採用哪種比較合適的方法。本研究根據烏美娜教學設計過程模型(如圖2-1所示)設計本次基於遊戲化教學的教學設計過程模型(如圖2-2所示),根據以下兩個小學數學案例的模型設計進行研究。

一、遊戲化教學設計的學習需要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筆者在進行設計遊戲化教學以及製作遊戲化課件之前,首先進行具體的學習需要分析,瞭解學生的需要與遊戲化具體的結合點,以便制訂符合學生的合理策略。我們常説的需求分析包括:對學習內容、學習者的分析,然後制定相應的學習目標。

(一)數學拓展課程分析

在進行學習內容分析之前,先對筆者所教授的數學拓展課有一定了解:筆者所教授的班級為數學拓展班,主要強調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以及知識的綜合運用開發大腦,訓練思維。這門課程是開設在信息學下的一門課程,是作為信息學的一個基礎課程,主要是拓寬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從課程內容來看

數學拓展課是一個比學校基本課程內容稍難的課程,學生學習起來會覺得枯燥難懂,而且學生上課時是連續2課時,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會更加註意力分散、倦怠沒有興趣。,吉出的話份所出

本文中筆者藉助遊戲化教學主要是想利用生動活潑的畫面與豐富有趣的遊戲化活動相結合的形式,整體全面地對學生各方面的學習能力進行鍛鍊和培養,以此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從而讓學生輕鬆的學習和成長。與新課改裏面課程教學大綱《綜合與實踐》類似,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積極的探索。所以,在我們的課堂中強調多鼓勵多動手、多實踐,並不是單方面的考慮測試成績,而是多方面地評價學生的發展。

2.從課程互動來看

由於在進行課程教學時,主要依靠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授、學生做題的形式來授課,本班級中人數接近30人,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兼顧全面的學生,基本都是活躍的學生參與進來,而不能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因此,筆者在遊戲化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個遊戲化平台的做題活動,給子學生及時的反饋,包括鼓勵和相關評價以及班級中所有學生的做題情況,平台的後台還可以看到每個學生具體的情況,教師可以參照這個與學生再次進行互動,這樣可以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併兼顧大部分學生。

3.從評價角度來看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評價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淡化原有的甄別和選拔,關注學生、教師、學校課程發展中的需要,突出評價的激勵功能;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豐富評價與考試方法,如成長記錄袋、情境測驗、行為觀察等,並且注重學生的評價從多方進行,如教師、同學、家長以及社區等多渠道進行評價,以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因此,只有關注發展的過程,將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在過重地在意總結性評價,多關注學生的過程,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科學的探究精神,完整的情感體驗,以及價值觀的形成。

筆者所在學校的班級之前主要採用平時的考勤以及學生的期末測試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核,然後給成績好的學生髮送獎品給子獎勵,後來筆者改進這種獎勵和考核辦法,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回答問題正確又積極以及課堂作業家庭作業完成得較好的同學都予以表揚和獎勵,並把最終考核的獎品分發在平時課堂中進行獎勵。

(二)教學內容分析

並非所有的教學都適合採用遊戲化教學,教師應該詳盡地分析教學內容,採取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本研究是基於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滬教版小學二年級的教學大綱以及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在已有的兩個單元“方程與代數"“圖形與幾何”上進行材料的選取,拓展性的學習以及研究與實踐,其中“方程與代數”專題內容較多,比較枯燥;“圖形與幾何"需要更多的空間想象,這兩個專題適合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創設生活故事情境,以及遊戲化教學來增加其競爭和挑戰性。對其兩者的內容分析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教材中的方程與代數是知道和與其中的加數,求另一個兩個加數,筆者就是在此基礎上設計數字拆分這節課,以加強學生的數感,並逐漸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第二,幾何圖形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是息息相關的,在進行這方面的學習是教師要把學生的視野拓展到生活空間中去,重視現實世界中有關圖形與空間的問題。在進行這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在教材中通過自主的探索逐步認識了幾何圖形的知識。在此過程中,筆者也通過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物體、認識方向、製作模型等學習活動,以此真正地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覺和圖形的設計與推理能力。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0

許多教育者都有這樣的感受,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學中合理設計,加上老師潛移默化的指導對教學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現在教學理念教師教學如何使用教材教學,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依據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編排具有邏輯的意義,因此,如何內化學生成為自己的認識,是要教師在課堂中如何使用教法進行加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最後概括為自己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尤其是數學教學,更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合理的教學模式,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如何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從而獲取新的知識。

一、 設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積極探究。這種教學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的作用,從而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和探索問題的能力正如:我校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在教“10以內數的組成”,她的教學是這樣設計是“7的組成”,她的設計如下:

師:你們到過市場買過菜嗎?

生:有着不同的回答。

師:你們都有愛吃魚嗎?(愛)。

師:很好。因為魚含有豐富的鈣、鐵、蛋白質等,對我們身體有用的物質。

師:請同學們看上黑板,下面老師讓大家來數一數黑板上的魚(出示7條魚的教具),誰來數一數黑板上老師掛了多少條魚?

生: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7條)。

師:你能用算式來表示你是怎樣數的嗎?請同桌同學相互討論寫出你們的算式,看誰寫得最多、最快。誰來説一説你是怎樣想的?

生:學生通過思考交流,然後各自説出自己的算法

生:我把它看成3條魚加上4 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3+4=7 。

生:我把它看成2條魚加上5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2+5=7

生:我把它看成1條魚加上6條魚等於7條魚,列式為:1+6=7

……

師:你們説的都對。

師:最後反饋小結 。

教師做到了:

1、 在教學中既根據自己的實際,又聯繫學生實際,進行合理的教學設計。注重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在一起,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具有形象性,給學生極大的吸引,抓住了學生認識的特點,形成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數“7”的合成,達到了預先教學的效果。

2、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動學生活動意識。

3、在教學中也提出了質疑,讓學生通過檢驗,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尋找問題,主動獲取新的知識。

4、合理地提問與討論發揮課堂的羣體作用,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達成獨立、主動地學習、積極配合教師共同達成目標。

5、整個課堂教師始終保持着師生平等關係,不斷鼓勵與讚賞學生,形成互動。

這樣的教學,如果能上用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參與到菜市場購買魚的情景,並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會更生動些。

二、 設計質疑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慾望,促使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獲取新知識。

以下是筆者在教學“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教學設計:

師:前面我們學習過正方形、三角形、矩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周長是取決於什麼?它們的公式各是怎樣的?

師:我們先回顧一下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取決於什麼?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取決於正方形的邊長,即:C=4a

師: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是什麼關係?為什麼?

生:周長總是邊長的4倍,因為四條邊長相等。

師:矩形的周長又取決於什麼?周長計算公式是什麼?

生:矩形的長和寬的和:即:C=2(a+b)

師:矩形的周長和它的長寬的和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

生:周長總是等於寬與長的和的2倍;因為矩形兩條對應邊相等。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取決於什麼呢?為什麼?

生:(通過思考後,發現圓的直徑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圓的周長取決於的直徑,直徑不同周長也不同。

師: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有沒有象正方形、矩形那存在着一個固定的倍數關係呢?如果有我們就能夠根據這個倍數關係來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對不對?(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實驗、操作、學生自我質疑、最後發現公式)

在這個教學筆者做到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鋪墊,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質疑、實驗後歸納出圓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倍數關係為3倍多一點。筆者趁機引入π,順利地完成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的教學。

2、筆者重視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相結合,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的智慧能力,積極調動學生主動、積極地探究問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了思維方法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4、教學中創設符合學生邏輯思維

方式的問題情境,遵循了創造學習的規律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析、比較、綜合。

三、 創設問題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維

教師的教學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問題同樣引起學生積極探索,產生求知慾望。而補充知識的引導更能使學生髮散思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我校四年級教師在教學“分數的分數的加法時”的設計。

師:出示蘋果的教具問學生你們都有吃過蘋果嗎?

生:吃過。

師:如果你媽媽買回的蘋果只有一個,而你又要把蘋果分給你的爸爸和你的媽媽,你會怎樣分呢?

生:思考後彙報,有的平均分三等份,有的分成四等份。

師:提出分成四等份的情況,如果你爸吃了一份,吃了幾分之?(四分之一),如果你媽媽也只吃了一份,剩下的由你自己吃,你應該吃了幾分之幾?

師:出示條件:有一個蘋果,小明吃了這個蘋果的2/4,爸爸吃了這個蘋果的1/4,

師:看了這些條件你可以提出什麼問題?

生:小明比爸爸多吃了幾分之幾?

生:爸爸比小明少吃了幾分之幾?

生:小明與爸爸一共吃了幾分之幾?

生:剩下幾分之幾還沒有吃?

……

師:你們提的問題都很好。

然後按照學生所提的問題一一解決。讓學生從這些問題中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得到分數的加法規律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

其教學特點是

1、重視課程的開發,也重視生活實際的數學概念,充分利用直觀教學,遵循學生的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認識規律。2、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3、重視理解與鞏固相結合並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4、給學生鋪設合理的思維空間,補充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5、樹立平等的師生關係,有趣味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設疑問題具有嚴謹性與可接受性相結合,使學生在探究新知識輕鬆地獲取知識。7、重視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遵循從簡單到複雜的認識規律,創設情境既符合學生實際,為探究、認識新知識的結構奠定基礎。

教師的教學設計準線不同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響。學生要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取決於一個教師教學中充當怎麼樣角色。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教育者來説,應“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教師對每一節課多付出心血,並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對每個學生充分了解合理設計教學,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起,才能觸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才能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1

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在學生掌握了四則計算和混合運算順序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運算律,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運算,掌握運算技巧,提高計算能力。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經過較長時間的四則運算學習,對四則運算已有較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實例,學習加法的運算律。

學情分析

學生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在加法的計算中和演算中接觸過這方面的知識,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是學習加法交換律的基礎。教材安排這兩個運算律都是從學生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答引入,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找到實際問題不同解法之間的共同特點,初步感受運算規律。然後讓學生根據對運算律的初步感知舉出更多的例子,進一步分析、比較,發現規律,並先後用符號和字母表示出發現的規律,抽象、概括出運算律。教師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已有經驗,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運算律的認識由感性逐步發展到理性,合理地構建知識。

教學目標

1、教學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並能夠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過程方法目標: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過程,通過對熟悉的實際問題的解決,進行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能用字母來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難點: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過程,發現並概括出運算律。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2

一、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通過對新教材學習,已經初步的適應了新課程的教材特點,並能有一定個性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兩個班總的來説,基礎是差不多的,(3)班的尖子生和(4)班差不多,不過,後進生方面,二(4)班多了好幾個。兩個班的學習習慣都較好,本這個學期的教學重點還是要放在良好聽課習慣的養成上和數學思維能力訓練。另外,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積極教育與引導學生,讓學生逐步愛上數學。

二、教材分析

本期課程內容涉及數學教學內容的各個領域,而且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了許多體現數學文化的閲讀材料,有助於學生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的價值。具體表現:

“數與代數”領域有3個單元,主要內容包括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學習有餘數除法、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結合具體情境,探索計算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通過對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圖形與幾何”領域有3個單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注重學生動手實踐和積極思考。“方向與位置”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並能辨認八個方向,能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測量”通過大量的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認識圖形”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鋭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統計與概率方面,學生將初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一些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在簡單的猜測活動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確定現象,體驗有些事件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除此之外,還有綜合與實踐活動“數學好玩”。

本期課程內容知識點散、多,難度相比以前增大不少,二年級的學生雖然年齡小,但是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只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對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養成踏實、細緻的學習態度,應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併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學習目標

(一)數與代數

1.結合分物活動,探索並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通過具體情境,探索萬以內加減法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養成對計算結果的大致範圍進行估計的習慣,能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能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結合實例和調查,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使學生體驗到“一千”“一萬”有多大,並能結合實際,對萬以內的數進行估計,瞭解

其數位順序,會用萬以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會用詞語或符號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培養學生的數感。

3.學生通過時、分、秒的學習,初步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情景中,認識時、分、秒,初步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進率,能夠準確的讀出鐘面上的時間,並能説出經過的時間。

(二)圖形與幾何

1.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認識八個方向。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北),能辨認其餘七個方向,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認識簡單的路線圖,能根據路線圖説出出發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徑的地方。

2.通過動手操作和實際活動,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長度觀念,以及單位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

3.通過生活實景,認識角。能辨認直角、鋭角、鈍角。通過動手操作,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直觀認識平行四邊形。

(三)統計與概率

學生將初步體驗數據的調查、收集、整理的過程,根據圖表中的一些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並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統計意識。

四、教學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數學,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遊戲、講故事、直觀表演、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同時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多照顧學困生以及思維偏慢等的學生,給其進行查漏補缺,釋疑解難,在平時的生活中多用多練,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的道理,激發學習興趣。

4、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在掌握所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學中,結合課後練習的一些帶思考性的題目,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掌握科學、靈活的方法。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5、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與家長進行適時溝通,讓家長用正確、適當的方法指導孩子學習。

6、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挖掘各種網上教學資源,用好各種教學媒體,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首先從學習的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引導學生養成獨立思考、敢於提問、善於傾聽、樂於表達的內在品質。

7、繼續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繫,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和優生的提拔工作。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3

教材分析

學習內容與任務説明

1.學習內容:

①什麼是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比較周長和麪積的區別。

②用網絡圖形構建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推導公式體系圖,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③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任務説明:通過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的複習,使學生能應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3.完成任務的過程:

①各小組同學明確學習目標,利用網絡自主學習,組內協作,共同完成任務。

②組長巡視,組織本組同學完成學習目標,彙總本組觀點。

③老師巡迴指導,答疑解惑,彙總本組的觀點。

④老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結果總結、評價、提升。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年齡特徵與身心發展來看,本課的複習對象是即將畢業的六年級學生。雖然,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已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具備了主動學習,自主思考的能力。對於老師提出的學習任務,他們有主動回憶,主動複習的內驅力。他們能對具體要求有序地進行思考、討論,獲得豐富的知識再現。並且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渴望與他人進行網上交流和合作學習。網絡環境下的課程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應用,學生興趣很濃,但對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於以上思考,我擬採用情景教學法和自主學習法為主,利用情境、合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主動探究、主動發現,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完成學習目標。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引導學生回憶、整理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的意義及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並能熟練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②引導學生探究知識間的相互聯繫,構建知識網絡,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從中學習整理知識,領會學習方法。

2.能力目標:

①讓學生在設計的網頁上瀏覽複習內容,初步培養他們獲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較信息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從貼近學生實際的身邊出發,通過形象的動畫演示,豐富的網絡資源,使學生體驗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

②滲透“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繫”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引導學生探尋知識間的相互聯繫;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數學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的數學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學習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麪積,根據它們間的聯繫構建知識網絡,並應用平面圖形周長與面積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對策:

①給學生提供相關資料,提出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上網學習,獲取信息,分析歸納形成結論。

②在老師引導下,通過交流協作,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習難點:

①在網絡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差異,完成自主協作學習。

②教師怎樣扮演好課堂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的角色。

對策:

①巡視瞭解,觀察學生的反饋狀況,及時輔導、調整。

②激勵措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在線測試。

③學習內容與學習任務的具體化。

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 篇14

[摘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從而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 教學反思;教學設計;數學教學

教學反思又稱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在先進的教學理論指導下,批判地觀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對教學實踐進行思考、反饋、評價、探索,解決教學中的的實際問題,針對教學中的“教”與“學”兩方面活動的過程及效果,對它們的合理性做出準確的判斷,查擺自己缺陷,揚長避短,不斷改進教學。下面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應用教學反思的幾點做法。

一、教學設計的反思

教師設計教學方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設計教案時,要預測學生遇到的問題,那些地方學生不容易理解,根據學生要遇到的問題,設計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講授這一教學內容時曾遇到過那些問題,有那些經驗,應該採用什麼策略和方法解決的,效果如何?然後進行新的教學設計。

在設計新的教案時,要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學習這一內容時,可能會遇到那些新問題,針對出現的這些新問題,可採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一課時,根據以往經驗,學生對“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不夠理解,出現餘數比除數大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為加深學生的理解,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讓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動手操作,進行分鉛筆試驗,並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最後讓學生在操作實驗中自己得到了“餘數都比除數小”這一規律。

二、課堂教學反思

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教學效果反饋信息不斷地反思,反思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根據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設計出一套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完善教學方法,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應及時反思,如何啟發引領學生克服思維障礙,當學生髮生意外事情時,教師及時進行反思,如何機智地處理髮生的意外,使學生及時恢復到正常的思維狀態。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一梯形上底是3米,下底是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積。在解答此題時,有一學生列式為:3+5=8(平方米),當學生都笑他錯誤時,他卻理直氣壯地説:“梯形的高是2米,可計算面積時,公式又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來就行了。”聽他這麼一説,感覺還有道理,此時我順勢引導:“是不是所有梯形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呢?”學生展開討論,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了。

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類似這些我們不能預料的問題,我們要及時地反思,啟發引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

三、課後總結的反思

課後反思主要是教師在課後對整個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反思性回憶,包括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學生表現、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等情況進行分析,找出教學程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研究產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後改進優化的方向。課後總結反思,一般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 反思教學成功之處

每一節課螳都是師生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按照預先設想的教學方案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如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巧妙地新課引入,留有懸念的結束語,教學中的亮點,精彩片斷,以及教師在課堂上隨着教學內容的展示、情境的創設而產生的靈感,與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處等,課後進行認真反思,記錄下來,為今後教學提供參考。

2、 反思教學失敗之處

再完美的教學設計也可能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課堂教學中的失敗教訓,如對教材理解出現的偏差,對教學重點、難點處理不當,演示、實驗有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由於某種原因,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等記錄下來,並對其原因作深刻的分析的探究,成為今後教學吸取的教訓。

3、 反思學生的反饋

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進行的,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獨特見解或是學生的問題,如能力缺陷,思維障礙,以及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作業存在的問題等記錄下來,便於在以後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實施補救,特別是在課堂上學生提出的一些老師解決不了的奇特問題,記錄到課後去研究。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學會如何教學和從教學中學會什麼的有效途徑,勤反思,也是現代教師在研究狀態下進行課堂教學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因此,在教學中不斷反思提煉,從中發現問題,進行研究,就一定能拉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提升我們的專業素養,提升我們的教學水平。促使自己成長與進步,使自己成為一名反思型、研究型、學者型的教師,成為新時代的教學能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r4wrm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