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春雨的色彩教學設計

春雨的色彩教學設計

《春雨的色彩》是一篇優美的童話故事。優美的語言,富有詩意的課文,令人遐想聯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雨的色彩教學設計,歡迎閲讀參考!

春雨的色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線、論”等11個生字,會寫“你、們”等6個生字。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用朗讀表達感受。

3.情感目標

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激發熱愛春雨,熱愛大自然的豪情。

教學重難點

1.培育主動積累詞語的意識。

2.感受春雨給大地帶來的變化,激發熱愛春雨,熱愛大自然的豪情。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聲聲入耳,設疑激趣,營造美境

師生模擬春雨的聲音,注意表現春雨輕柔的特點。

師聲情並茂地説:孩子們,你們聽,春雨在細細地下,它輕輕地落到了地上,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春雨的聲音是何等輕柔啊!(師引生共同模擬)(多媒體播放輕柔的春雨聲。)

二、設置疑問,引導讀書

(一)激趣導入,為後邊知識做好鋪墊。

1.師問:孩子們,你們知道春雨是什麼顏色的嗎?(板書課題)

2.讀課題,注意讀出語感。

雨聲、鳥叫聲,聲聲入耳,營造出審美化的講堂教學情境。通過模擬音響,讀課題、設疑問,讓學生初步感受春雨的美。

(二)存疑自讀,初步感知春雨的美,感受表達的形式。

1.説一説。讀課文要注意什麼?

2.讀一讀。按照適才大家的建議,自由讀課文。

3.同桌互相檢查讀。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體例。在教學中,讓學生自提學習要求並按要求朗讀課文。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同時,巧妙地滲入自然段的教學,提高學生自我評價,生生評價、矯正的能力。在朗讀過程中識讀生字,初悟文章的美。

三、品讀文句,感悟春雨的美,感悟語言表達的精妙

(一)品讀寫春雨樣子和聲音的`句子,感悟春雨的輕柔美。

1.師問:春雨是什麼樣子的呢?(春雨像春姑娘紡出的線,很細很細。)

2.品讀第一自然段。師問:線很細很細,應該如何讀呢?(指名讀,讀得輕,稍慢;引讀;齊讀。)

(二)品讀“爭論”,感悟春雨的活躍美。

1.師問:小鳥們正在爭論什麼呢?(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

2.齊讀“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呢?”(指導朗讀。)

3.師説:今天,加入爭論的有小燕子、麻雀、小黃鶯。他們來到了我們的講堂,想找伶俐能幹的孩子代表自己講話。(課件演示小鳥的圖片)

4.師問:誰願意當他們的代表呢?(學生舉手表決。)

5.小組分配角色、推薦、準備角逐。(學生戴頭飾表演,合作品讀。)

6.現場品讀“爭論”。(課件演示,學生隨文識字。)

師説:我宣佈“春雨到底是什麼顏色?”的爭論現在起頭!請小燕子先講話(學生代表讀)。

師説:綠色,何等柔和的顏色,小燕子把“綠色的”讀得多美呀!教教我們,好嗎?(學生教讀)小燕子説得有事理!

師説:麻雀火燒眉毛想講話了。請麻雀代表講話。(學生代表讀,並教讀。)

師説:你們瞧,小黃鶯等着急了。請你講話吧!(學生代表讀,並教讀,重點點撥“不對,不對”。)

品讀“也”字。(學生齊讀品味。)

師小結:你們知道嗎?還有很多小鳥也加入了這場爭論。(課件出示其他鳥的圖片。)

品詞析句、分角色朗讀,輔以多媒體的共同將無聲的語言轉化為聲情並茂的有聲語言,將枯燥的文字轉化成立體的形象,讓學生以自己創作的動作和語言,表達奇特的感受和體驗,使朗讀成為享受,從而真正體味到學習的歡愉。

四、拓展“爭論”,習得語言表達的經驗

1.小組會商:還會有哪些小鳥加入會商,春雨還會是什麼顏色的?每組至少想出一種,並畫一畫、説一説。

2.組際交流,互相挑戰。能基本模仿書上的句式説。

3.分角色朗讀。(指名戴頭飾表演。)

4.春雨聽了大家的爭論,下得更歡了!齊唱《細雨沙沙》(配樂)。引讀第6自然段。

運用知識的遷移原理,有梯度地安排語言訓練,引導學生從模仿表達到自主表達,創造了源於課文、源於餬口的形象,體驗語言表達的結果,深化美的感受。

五、讀悟謎底,激發愛的情感

1.錄音播放“春姑娘”的話。

春雨是無色的,但它卻給我們帶來了花團錦簇的世界。

2.齊讀,感悟其中內涵。

問:春姑娘為什麼如許説?

3.師在恬美的音樂聲中總結:是呀,春雨柔似水,它像乳汁哺育着世間萬物,使大地呈現勃勃生機;春雨雖無色卻又美如畫,帶給我們花團錦簇的世界。

在音樂聲中,師生齊讀圈外人自然段。

讀議連繫,輔以童話形象的歸納,充分調動學生的餬口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認識,激發了學生愛的情感。

板書設計:

春雨的色彩

小燕子小麻雀小黃鶯

下灑落

草地綠桃花紅菜花黃

標籤: 教學 春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py0z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