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9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9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9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雙基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背誦課文。

2、 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不知處”和“意欲”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

3、 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感受人物鮮活形象。

思維發展目標:

以《尋隱者不遇》為例,學習並運用讀懂古詩的一種方法——把“話”變成“畫”,再將“畫”變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古詩二首》第一首是《尋隱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詩中敍述了他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事情。《所見》。

文章主題:《尋隱者不遇》通過一問三答的形式,將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所見》刻畫了一個機靈活潑,天真可愛的牧童形象。

寫作特點:《尋隱者不遇》採用問答體,通過尋訪者與童子的問答形式寫出,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所見》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了牧童歌唱和捕蟬時不同的樣子。

本文知識點梳理:

1、 字詞:“隱、振、蟬”注意是前鼻音。聯繫上下文體會“不知處”“意欲”的含義。

2、 理解並背誦兩首詩。

3、 學習將古詩改寫成文。

教學設計: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教學《尋隱者不遇》。

第二課時:教學《所見》。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體會詩中意境是重點。

將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是難點。

教學準備:幻燈,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理解詩句含義,想象詩句意境,背誦《尋隱者不遇》。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節奏分明、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齊讀課題。

二、交流資料,檢查預習:

1、 課前同學們都對課文進行過預習了,找到了哪些相關資料呢?

(指名交流,重點放在詩人賈島的介紹上,板書“推敲”)

2、 檢查詩文朗讀情況,相機正音。

3、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你能否知道這首詩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尋找隱者沒有遇到)

4、 詩人為什麼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三、朗讀詩文,理解詩句:

1、 自讀詩文,想想詩人為什麼沒有遇到隱者?

2、 集體交流。(引導學生説出全詩大意,對於重點詞語的理解可稍做點撥。)

3、 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在“童子”的介紹中得知有關信息的。那麼,這四句詩那些是詩人説得,那些是童子説的呢?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4、 “松下問童子”,可全詩並沒有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他的問題補充完整嗎?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5、 連起來説説詩人尋訪的過程。

四、品讀詩文,想象意境:

1、 引導想象:

l 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千里迢迢前來拜訪,當得知童子的師傅採藥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時他會怎麼想?

l 隱者在山中採藥,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到?此時他會怎麼想?

l 可是山中雲霧濃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隱者容易嗎?此時他會怎麼想?

2、 簡短的三行詩,寫出了不遇、可遇、難遇這三層意思,三次轉折,既富於變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尋味。而詩人將這一系列的問答和心情的變化,濃縮成短短20個字,其間必定經歷了許多的思考。這反覆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誦讀詩文,化詩為畫:

1、朗讀詩文。

2、背誦詩文,腦中想象畫面。

3、拓展:隱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你能根據詩句做出一些推測嗎?

4、課堂練習:將詩文改寫成現代文。

△附板書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問

言師採藥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雲深不知處。 難遇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理解了詩意,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瞭解到賈島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詩人。

(3)能通過詩句體會作者的心情。

(4)領會到了這首詩“寓問於答”的特色。

(5)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首詩,體會作者的心情,能根據詩意,發揮想像,編出一個有趣的故事。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心情,領會“寓問於答”寫作的特色。

課前:

投影出示課文插圖,配以古琴音樂,渲染氣氛。

課中:

一、提示課題。

從剛才的畫面中,同學們一定已經知道了今天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一首古詩,詩題是——尋隱者不遇。詩題中的“尋”是什麼意思呢?“隱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華、有志向的人,由於某些原因而隱居起來,不問世事的人。你們知道歷史上有哪些人是“隱者”呢?“不遇”是什麼意思?現在誰能説説題目的意思?

二、瞭解作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詩人賈島,誰是他的“粉絲”呢?學生交流自己對他的瞭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詩評價。賈島有一首詩這樣寫自己: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三、理解詩意。

1 出示詩句。請大家自由讀一讀這首詩,結合插圖想一想詩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學可以小聲地討論。

2 指名説説自己對詩意的理解,其他同學可隨時補充。

3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樹下的對話。在理解和解説詩意的時時候,我們會發現詩句中缺少了些什麼。究竟缺少了什麼呢?出示填空題: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 ?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4 思考:你認為作者為什麼不把問句寫出來?

所謂“寓問於答”,它並不是“不問”,而只是不把問話內容寫入詩中。關鍵在於把問話內容寓於答話之中,使讀者可從答話裏體味和推導出所問的內容。如果把問和答都寫進詩中,不僅沒有必要,還很羅嗦。“寓問於答”,可以使詩句變得簡練而耐人尋味。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處。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體會這種“寓問於答”的妙處。

四、體悟作者的心情。

1 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裏。心情怎樣呢?出示填空題:

讀詩句,感受詩人的心情,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 童子答: “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童子答:“就在這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的什麼地方呀?”童子答:“雲霧瀰漫,不知道在哪裏。” “唉!” 詩人歎了口氣,徹底 了。

2 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五、兩首詩對比,感悟詩人用詞精準!

出示:尋隱者不遇

花間問童子,言師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馬上就回來。

學生交流討論,從中感悟詩人用詞的精準。

六、作業

寫《評價手冊》上的相關題目。

教學反思:這首詩平白如話,學生通過自學完全可以輕鬆的理解詩題、詩意,同時也能猜想出詩人與童子對話完整的'過程。學生通過扮演賈島和童子的問答,體會到你賈島把三次問答濃縮在20個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輕鬆感受到當時詩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學設計是我原來想這幾個環節過後,應該讓學生想象詩的意境。可在看了幹國祥老師對於文本的解讀後,我改變了策略,用他的方法進行了教學。即:出示另一首改寫的詩,讓學生談談你讀了新改編的詩有什麼感受?學生感觸很深。有的説:我覺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覺像是一個農夫在田裏幹活。有的説:我覺得“只在此山中”感覺很有詩韻,可“馬上就回來”顯得太俗,太直白,沒有詩的感覺。有的説:“花間”用的不太恰當。當然學生不清楚為什麼不恰當?我進行相應的點撥:“歷來在詩人眼中,松樹代表什麼呢?想想我們曾經學過的陳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樹在詩人眼中代表了高潔的人,而在古代隱者絕大多數是品質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詩中寫鬆是來襯托隱者的。可見詩人用詞是很講究的。”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對於這首詩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9個生字其中會寫“詩、欲、尋、者、藥、此”。

2.能夠熟讀、背誦這兩首詩。

3.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畫,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7個生字的音、形、義。朗讀、背誦課文。

難點: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談話,導入新課。

1.本學期我們學過哪兩首古詩?誰來背背。

2.指名背誦。

3.齊背。

4.這兩道都是描寫江南自然風光的詩。今天,再學習兩首古詩。(板書課題)

二、範讀課文,整體感知。

三、指導新聞記者理解詩句。(板書:登鶴雀樓)

1.釋題:鸛(guàn)、雀(què)(拼讀)是一種鳥兒,樣子很像鶴。在山西省永濟縣有一座樓,常有鶴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題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

2.範讀全詩。

3.指名讀詩。

4.出示圖畫,看圖,理解詩歌大意,結合教學生字。

(1)教師描述:一天傍晚時分,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氣勢壯麗的景象。(指圖)你們看,詩人看到了什麼?

(太陽.黃河)

(2)太陽又稱為什麼?(日)

(3)快要落山的太陽稱什麼?詩人看到太陽怎樣落下去?

落日,詩中稱為“白日”。太陽靠着山漸漸落下去。

(4)“靠着”是詩中哪一個詞?(依)

(5)這句中的“盡”你們知道是什麼意思嗎?“盡”是“完的意思,在這裏是説太陽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盡”一句雖然只有5個字,但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動態的畫面,我們彷彿看到了太陽怎麼樣?(多媒體展示)

傍晚的太陽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後完全落到背後了。

(7)詩人站在鸛雀樓上,看到太陽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麼?“黃河人海流”是什麼意思?

結合進行語言訓練:黃河地向大海充去。(學生口頭填寫)

(滔滔地.滾滾地.洶湧澎湃地)

(8)指導朗讀第1.2兩句。

講解:鸛雀樓共有三層,這是詩人登上第二層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黃河構成的氣勢壯闊的圖景。

(9)學生讀第3.4句,此時詩人產生什麼想象?

想看得更遠一些。教學:欲:“要”的意思。

(10)講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遠很遠,並不是剛七千裏。窮:窮盡,盡頭。更:再。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遠很遠,就要再上一層樓。

(11)指導讀第3.4句。

指點:詩人登高遠望,寫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名句,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因此這兩句表達了一種不斷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們引用。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第二課時

一、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1.白目依山盡(A白天的太陽B落日)

2.欲窮千里目(A與“富”相對B窮盡,盡頭)

二、默寫《登寫鸛雀樓》。

第二課時

課前導語:

1.背誦第一首古詩。

2.你們遊覽過大山嗎?大山奇峯重疊,煙霧繚繞,氣象萬千,所以大家都喜歡遊覽名山,許多詩人定敢詩來讚美大山。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古詩二首》中的第二首《尋隱者不遇》。(板書課題,教學生字:尋經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導釋題。

尋:尋找.尋訪。隱者:舊時不願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僱一個小男孩幫助收拾文具,做些雜事。這個小男就是書童,也就是詩中所説的“童子”。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學生試讀課文。

四、瞭解大意。

1.這首詩寫了幾個人?我們看見的是哪幾個人?還有誰沒有看到?

寫了三個人:詩人.童子.師傅,看得見是詩人與童子,還有隱者沒看到。

2.這首詩主要是以詩人和童子的對話形式寫的。詩人是怎樣問,童子又是怎樣答的呢?

五、理解詩句

1.我們從“言師採藥去”,可以推想到詩人問童子什麼?這裏的“言”就是“説”。那麼“言師採藥去”是什麼意思?(説師傅採藥去了。)

教學:藥yào(藥品.中藥.採藥.西藥)。

從童子的回答你們能猜到詩人問童子什麼?

2.齊讀第1.2句。

3.讀着這兩句詩你彷彿看到怎樣的一幅畫?又彷彿聽到畫中的人在説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指導。

4.當童子告拆詩人師傅採藥去了,詩人為了尋仿他,接下去一定要問童子什麼?

師傅到哪裏採藥去了

5.童子又是怎樣回答的呢?

(1)現在來學第3.4句

(2)指名讀第3.4句

6.釋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此”就是“這”。“此山中”即“這山中”。“雲深不知處”,即山高雲深,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雲深”即山高雲霧濃重,高山上往往雲霧繚繞,迷迷濛濛。

7.現在誰會説,童子是怎麼回答的?

我師傅就在這座山中採藥,只是山太高,雲霧濃重,不知他在什麼地方。

8.再讀第3.4句。我們彷彿看到童子和詩人的動作.神情怎麼樣?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指點: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他也會順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點頭。

9.感悟意境。

詩人望着這煙霧繚繞的高山,心中會想着什麼?(討論)

想着隱者在深山採藥的情景,行蹤不定,在雲霧之間飄飄然的隱士生活情景。

六、背誦課文

七、扮演角色對話:一人扮詩人,一人扮童子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尋隱者不遇》描寫詩人松下問童子的生活畫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藉助字典、辭典理解詩句的意思.

3能朗讀,背誦課文並能默寫,培養讀背古詩的興趣。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新課

聽教師講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

板書: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是很講究“推敲”的,他的詩自然質樸,是歷來為人所傳誦的名篇,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詩《尋隱者不遇》

二按小組學習,編演對話情景

1齊讀詩句

2下面同學們按四人小組,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後兩個兩個的表演,看誰對詩句的意思理解正確。

分組表演,教師巡視.

(1)指名錶演

(2)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三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1指名説出詩句的意思(説説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雲霧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隱去了一句問話。

我尋隱者,在松樹下遇到了一個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問他師傅的去向,他説師傅採藥去了。師傅就在這座山裏,山上雲霧迷濛,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麼地方。

2體會感情

這首詩寫的是一次尋訪,有兩點值得注意,一個是被尋訪的是隱者,理解“隱者”即隱居山林的人;一個是尋訪的結果是不遇,即沒有遇到;

指名説説題目的意思(視頻展示台)

這首詩採用問答體,是通過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這三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四齊讀古詩,練習背誦

五補充閲讀

賈島《劍客》

六作業

1理解詩句的意思

2填空(練習冊3)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詩句中的重點詞語,能説出古詩的大概意思;憑藉詩句,想象詩人與童子對話的情景,感悟隱者高潔的性格及詩人對他的仰慕,感受古詩的語言魅力。

二、教學過程

(一)走近詩人知“賈島”

1.同學們,人們寫文章時的用詞造句都要反覆推敲。你們知道“推敲”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這裏邊還有個故事呢! (師講述賈島因斟酌“推”、“敲”而衝撞韓愈的故事,並簡介賈島生平。)

2.唐代詩人賈島的創作態度極為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高度凝練、耐人尋味,一首《尋隱者不遇》便可見一斑。你看,唐朝大詩人韓愈是這樣稱讚他的——(課件出示: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雲頓覺閒。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再看看,北宋詩人梅堯臣又是怎樣評價賈島的——(課件出示: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3.賈島的詩為什麼能寫得這麼好呢?他是把詩當做生命的,用他自己的話説:“一日不作詩,心源如廢井。”他寫詩以刻苦認真著稱,常為得一個好字而費盡苦心。請看——(出示賈島詩: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卧故山秋。)

4.唐朝後期,還有不少詩人成了賈島的超級“粉絲”,把賈島的畫像和詩歌供奉起來,燒香膜拜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 (課件出示:笛聲悠悠,寧靜的高山深林中,浮現《尋隱者不遇》的詩句,動情的配樂詩朗誦在耳畔響起……)

[故事,是學生最喜愛的。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動情的朗誦,能迅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古詩的情境。而對詩人的瞭解, 可以為進一步領悟詩歌作鋪墊。

(二)走進詩句識“童於”

1.理解詩意。師:這首詩讀來琅琅上口,簡單易懂,老師相信同學們自己就能讀懂。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遇到不懂的地方互相討論討論。

2.觀察圖畫。詩人賈島前往山中尋訪隱者,可惜沒有遇到,於是他以這首詩記錄下了與隱者的徒弟的對話。請觀察插圖,結合詩句想象詩人與童子是怎樣一問一答的。

3.引導推測。學情預設:“松下問童子”,是怎樣問的? (師父在家嗎?)你怎麼知道詩人是這樣問的? (根據童子答的“言師採藥去”推斷。)請用簡練的表達還原詩人的問話。 (在何處採藥?在山中何處?)小結:詩人的寫法多妙啊,寓問於答,言簡而意豐。

4 。 角色扮演。教師扮詩人間,學生扮童子答。

5.揣摩心理。和童子對話的過程中,詩人的心理經過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出示填空題: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樹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滿懷 地問:“請問你師父在嗎?”童子答:”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童子答: “就在這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的什麼地方呀?”童子答:“雲霧瀰漫,不知道在哪裏。””唉!”詩人歎了口氣,徹底 了。)走近詩人走進“詩”——

6.全班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讀詩只能讓人明白詩句寫了什麼,僅得“象”;體會了詩中情,才得“意”。 “意”與 “象”相融合,才有意境。學古詩,既要顯 “象”又要得“意”。這一教學環節,利用多種手段,意在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情,感悟詩的意境。教學時要讓學生領悟到: 區區20個字,既描繪了有趣的情景,又隱含了詩人的情緒變化。這樣才能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古詩語言的無窮魅力。]

(三)走出詩歌尋“隱者”

1.吟誦演畫,品詩味。

(1)同學們,我們的古詩多美啊!它的語言美,美在簡練、生動;它的節奏美,像音樂般鮮明、優美;它的意境美,讓人身臨其境、陶醉其中。一樣好東西,你愛它,會反覆地看,反覆地摸;一首好詩,我們也要反覆玩味。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玩賞這首詩的韻味,可以深情地朗誦,可以配上調子吟唱,可以編故事,可以找同學演一演,可以簡要勾勒詩中 的畫面……

(2)學習成果展示。

(3)小結。師:一首好詩,激活了同學們創造的智慧,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享受,詩人的才華令我們讚歎。

[閲讀欣賞是個性化的行為。讓學生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玩味古詩,可以激發創造潛能,張揚學習個性。多角度展示學習成果,可以豐富學生的閲讀感受。]

2.拓展延伸,賞詩文。

(1)讀賈島的《尋人不遇》。 “聞説到揚 州,吹簫有舊遊。人來多不見,莫是上迷樓。”要讀出”詩人尋人,亦是賞景,景美心怡,雖不遇人,亦可品味其中樂趣”的情致。

(2)讀韋應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恃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思考:詩中哪兩句詩與《尋隱者不遇》的“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相對應。

(3)讀僧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教師要為學生解釋最後四句詩的意思。

[語文教學應當有情感關懷的使命,應當有價值引導的功能。在欣賞詩文的同時,學生對詩人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也會深有感觸,“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悄然達成。語文課程的價值得以有力開掘。]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6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教學前,我使用多媒體制作出以前所學過的一些古詩的畫面,讓學生觀圖吟頌其詩句,誰背得多,誰最棒。精美的圖畫一下子就把學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適時啟發學生“你是怎樣學會這些古詩的?”讓學生回憶,總結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學進入下一階段。

二、讀寫結合,擴展思維

讀寫結合是本課重點環節,我做了如下安排:

讀:範讀、初讀、細讀、賞讀、誦讀。

寫:寫字詞意、畫簡筆畫、默寫古詩。

(一)範讀:我出示古詩插圖,配着優揚的輕音樂範讀古詩。

(二)初讀:學生藉助漢語拼音,自由讀,畫出難點字,要求讀準字音,再由我簡介詩人及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後把難點字詞寫一寫。

(三)細讀:學生讀通每行詩句,並藉助字典理解字詞在詩句中的真正含義,配合畫面展開想象,串説句意。

(四)賞讀:學生讀通整首古詩,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串説詩意。

(五)誦讀:在優揚的輕音樂聲中,學生閉上眼睛背誦整首古詩,接着想象其詩景,結合詩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簡筆畫板書在黑板上,最後再次伴着輕音樂默寫古詩。

三、劇本表演,感悟詩意

到此環節,學生已完成了本課的學習內容,但是教師要注意提高學生繼續學習,主動發展的能力,在學生吟頌、板畫、默寫的基礎上,又以四人小組的形式,將整首詩編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這樣發揮他們相互合作、協作的精神。在討論、表演的過程中,使學生對詩意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在各小組彙報表演後注意從學生的評價中引導全班學生進一步理解詩人當時起伏的心情。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單一的知識注入無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聯想與想象,分析與綜合思維等活動的積極性,根據教學目的要求,設計好教學活動,使學生學得愉快,記得牢固,得到全面發展。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7

一、概述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後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畫面。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助教學。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於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採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説,再現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教學環境:多媒體環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後想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 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可以結合註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美、環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 尋 )。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 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於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着一位以採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於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乾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 創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敍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 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於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範讀古詩 (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 引出“不遇”(板書 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 (詩人為什麼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 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彙報結果

過渡:同學們通過各種辦法理解了字詞的意思,是否想嘗試一下把古人的話變成我們現在通俗易懂的話呢?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 感悟作者心境

過渡: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對話,在理解和解釋詩意時,我們會發現詩句中少了些什麼呢?

1、感悟寓問於答之妙

課件出示:

鬆 下 問 童 子 :( )

( ):言 師 採 藥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雲 深 不 知 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説

(2)各組代表彙報

(3)明確什麼是寓問於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 領悟古詩意境

過渡:詩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找到這裏,卻沒遇到隱者,心情又會怎樣呢?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着隱者的徒弟,於是( )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 :師父採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裏採藥了?童子答:就在山裏。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於是又問:在山裏什麼地方呀?童子答:山上雲霧瀰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歎口氣徹底( )。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彙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線希望 絕望,這是一種多麼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着這種複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情境 以感促讀 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着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奏地出示古詩

尋隱者不遇

鬆 下 問 童 子,

言 師 採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雲 深 不 知 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蒐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7—2 尋 隱 者 不 遇

(唐 )賈島

鬆 下 問 童 子, (希 望)

言 師 採 藥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線希望)

雲 深 不 知 處。 (絕 望)

(寓問於答)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教學難點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教學準備:師:課件 生:默寫本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麼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麼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説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卧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 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説一説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瞭解的賈島是個怎麼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説到,現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後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導語:苦吟詩人的這首小詩大家都拜讀了嗎?那先考考大家的預習情況,來,拿出本子,和老師一起來默寫。實在不行,看老師黑板。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麼關係?(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説,誰在説?(童子)説誰?(師父),童子在説師父什麼?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雲霧瀰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説,再指名説説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鍊,精妙。

來,理解了詩意,我們來談談讀後感,覺得這首詩寫得怎麼樣?(自由討論,好的覺得好在哪裏?

1、看出來了沒有?這裏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回答猜猜看,這裏邊詩人是怎麼問的?(發言,初步瞭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説説。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錶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1、你看,根據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們可以想像出詩人的問題,那往後推呢?想想看,當詩人聽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後,心情如何呢?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後,詩人()

於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後,詩人()

於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着( ),詩人( )

《尋隱者不遇》教學設計9

學會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本課生字卡片,朗b讀課文錄音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1.認生字。課題上有4個字,讀一讀:

尋 隱 者 遇

2.釋題。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賈島。

尋:尋找,尋訪。隱者:獨居

言師/採藥/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雲深/不知/處。(無可奈何)

五、識字、寫字指導

鬆:用學過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記字形。組詞:松樹、放鬆。

童:上下結構。上面是"立",下面是"裏"。這個字橫畫多,但長短不一。首橫最短,次橫最長,最後一橫又比它上面一橫長些。組詞訓練:童話、兒童、童年。

言:發言、説話的意思。首橫最長,中間兩短橫。

師:左邊是一短豎和一撇右邊是橫下一個"巾"。組詞:師父、老師。

採:上面是爪字頭,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樹,手伸到樹上表示採摘的動作。第一筆為平撇,下面的三筆間隔要勻。

深:左右結構。右邊上面不要寫成穴寶蓋兒。組詞鞏固 :深山、深海、深淺。

六、抄寫生字(完成課後練習2)

第二課時

一、複習生字

1.開火車讀卡片(包括認識的字並用要求會的字口頭組詞。

2.讀拼音填空(先獨立完成再當堂訂正)略

二、朗讀、背誦課文

1.個別、集體等多形式朗讀。

2.練習背誦。指導:詩從問了童子後,童子先後告訴他師父採藥,接着告訴詩人,師父就在這座山裏,不過山高雲深,我不知他在何處。

3.指名背誦。集體背誦。

三、鞏固練習

1.口頭選詞填空。

師父 童子 詩人

( )松下問童子,

( )言師採藥去。

( )只在此山中,

( )雲深不知處。

2.完成課後練習3。

3.填空,再讀一讀。

標籤: 隱者 不遇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eo82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