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課堂教學設計讀後感

課堂教學設計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堂教學設計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課堂教學設計讀後感

課堂教學設計讀後感1

閲讀嚴育洪老師的《課堂座標——教學設計的走向》這本書,如同與一位大師對話。他娓娓道來,翔實的案例、精闢的點評、可操作的指導……讓我每次翻開,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以下幾個觀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個觀點——學會捨棄。

乍一看,似乎有點摸不着頭腦。仔細讀來,卻是頗有道理。

就如嚴老師所説,課堂時間是個常數,教學內容實在不該貪多求全。“宂繁削盡留清瘦”,我們需要這富有美感的“清瘦”。曾經在課間和同組的老師説起,反覆講的題目怎麼學生總還是要錯,同組老師的看法和嚴老師不謀而合。如果在課堂上總想盲目的追求教的多、教的全、教的廣,一節課上下來給學生的感覺好像處處是重點,學生反而抓不到一堂的重點,腦中也就越發模糊了。看來,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有必要學會捨棄。

但我認為,所謂的捨棄,也不是隨隨變變地捨棄,而應當建立在教師對教材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把握住整堂課重難點。正如嚴老師在書中所言:要找準“牽一髮而動全身”切入點,然後理出一條“線”,畫成一個“圓”。相信這樣的捨棄,不僅不會有所遺憾,反而能夠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更加紮實。

第二個觀點——“生成”的是機智

精彩的“生成”是不是不用預設,突如其來的?在備課時,除了要備好教材,又該如何備學生呢?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是小於、等於還是大於呢?這一直是我心中的難題與困惑,最近讀了嚴老師《課堂座標:教學設計的走向》後,有很多的啟發。

文中這樣説:“在語文課堂上,學生個性化閲讀的結果必是旁逸斜出的,豐富多彩,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學過程要遠比預定的計劃生動、活潑、豐富得多。面對這些豐富的動態生產性資源,教師應本着“語文課姓語”的準則,在生成中引導,在引導中感悟。”

的確,生成需要預設,我在備課時,也的確進行了預設。反思自己的課堂,在教學時,我總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我的預設走下去,“預設”等於“生成”當然是最完美的。但往往完美的事情不容易發生,於是課堂上總是出現孩子們遠離預設或者超越預設,這時教師到底該怎麼做呢?每次備課前我也曾這樣問過自己,當時我不知如何回答,想不到課堂上該怎樣解決,無奈之下就“順其自然”吧,現在我想我會回答了:那就是教師應本着“語文課姓語”的準則,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引領預設,在生成中引導學生,在引導中感悟,更重要的好是教師不是要備教材,而是要備‘好’教材;不是要備學生,而是要備‘好’學生。

第三個觀點——情感,讓我們走得更近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如何讓科學的教學過程洋溢出人文藝術的色彩,我想這本書給了我們最真實的詮釋。無獨有偶,昨晚在觀看央視青歌賽的時候,聽到了餘秋雨老師給選手們參加情景表達的點評,他説:能把事件講述清楚明白很好,但是要説精彩還得有人文的內涵,還得讓人感覺出人性的美麗。我們的教學不也是這樣的過程嗎?如今的教師不光要把知識講清楚,還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文的氣息。

而“情感”作為連接科學和藝術的支點,是我們教學中的風向標。它可以讓我們和學生走得更近,它可以喚起師生間的心語,它也可以喚起學生的興趣……正像嚴老師所説“教師要及時在情感冷漠處、教學冷場處、思維冷卻處、興趣冷淡處、知識冷落處加温或聚熱,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情感和思維暢通交流的氛圍之中,情感高漲地學習。”我想用心架構這座情感的橋樑和學生們一起體驗學習的苦與樂,一起感受生命的挫折,一起品嚐人生的芳華!

反思我們的教學,儘管每天都在重複着教,卻依然有許多疑問成為教學中的困擾,《課堂座標:教學設計的走向》從六大布局,兩個不同的走向,給我們指點了迷津。

讀着一段段精彩別緻的案例,真是覺得與它相見恨晚啊。在粗糙的閲讀間,一股股温暖智慧的氣息迎面而至,如沐春風。受到的是一種教育智慧的啟迪,是一種教育責任的喚醒:要成為真正的教育者,我們需要提升教育學經驗,繼續讀書,繼續學習!

課堂教學設計讀後感2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教師如何做好課堂教學設計》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推薦與幫助,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惑與阻礙,一下煙消雲散。這本書共有九章,內容精彩,有很多課堂教育設計案例,涉及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有語文課堂教學設計,數學、科學、化學……

有人説:"一本好書,就是一名好老師,她不僅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能夠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還有高水平的服務……"讀着書中“洞悉學生的需求和特徵”的理念是,我不由地想到:一首古詩只有二十幾個字,有些學生怎麼也讀不出來,心裏暗歎“此生不可教也”的時候,為何不反思學生不會讀的原因?為什麼沒有意識到是自己“課堂教學設計”需要進一步改進,要給予學生最簡單、形象、易懂、的教學方法。做到不要放下任何一個孩子。

書中講到“以人為本,發展情景創設”。創設教學情景,是為了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學生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並促進理性認識的發展。小學階段,學生的形象思維佔優勢,教師更應該注重創設情境。“境”是情境教學的`一個維度,“情”則是另外一個維度。教師必須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從血管裏流出來的是血,從山泉裏流出來的是水,從一位充滿愛心的教師的教學裏,噴湧出來的則是一股股巨大的感染力。它使學生產生同樣的或與之相似的情感。

記得那是一次區公開課,一位語文老師這樣教“奶”字:(情境再現)她半蹲的身子,親切地對學生説“看,左邊是女字旁,右邊像個駝背的人,這就是‘奶’字。奶奶年紀大了,走路時背彎彎的,還要拄個枴杖”。接着她還學老人的樣子走了幾步。坐在我身邊的兩個孩子寫完,把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換欣賞的時候,發現其中一個給“奶”加上了一“ヽ”這也是我的學生常犯的錯誤,該如何處理?正當我思考的時候,這位老師也發現了其他學生類似的錯誤,她用平台展示該錯字,讓學生同桌交流寫錯的原因。其中一個學生大聲説“奶奶本來行動很不靈便,你還忍心砍她的腿?”我旁邊寫錯的那個學生用筆猛敲一下自己的頭,認認真真地改寫一次。我想,永遠不會再寫錯的遠遠不止他一個。

這種充滿親情之愛的教學,把本來死板的、不會動彈的文字,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鑽進孩子的腦海。遇到這樣的老師,學生之大幸也。

然而,也有一些老師為了追求更多的感官感染,過度使用圖片、音樂、視頻。過度轟炸學生的感官。給教學效果帶來“事半功倍”。我們應該做到“課堂情景要講究隨機應變”才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一向堅信多讀一些好書,必定會有許多意外收穫,在這人生的黃金時期,我想我會一如繼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揚帆遠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w2eo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