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邊城》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邊城》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邊城》教學設計範文(通用6篇)

《邊城》教學設計 篇1

一、教材分析:

《邊城(節選)》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五》閲讀鑑賞第一單元。本單元設立的目的在於引領學生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本單元選取了三篇文章,有情節衝突激烈的小説,環境描寫出彩的小説,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説。這些文章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經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鑑賞和審美價值。《邊城》是一篇散發着魅力的小説,是沈從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説。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生動的鄉土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學目標:

1、品讀文中關於邊城風土人情的描寫,把握沈從文筆下湘西的風景美、風俗美。

2、品味作者樸實而清新,流暢而優美,富有生活氣息的散文化的語言。

3、通過交流和討論,把握對人物的描寫,體會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尋人性之美。理解作者在這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緊扣課文的有關情節與細節,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過對具體描寫的具體分析中得出結論。培養分析鑑賞能力,養成勾畫圈點的習慣。

2、教學難點:品味民俗風情之美,探尋人性之美。體會作者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寫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發現文章之美。

四、教學手段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三元信息教學,圍繞教師、學生、媒體展開互動,拓展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立足於文本,引導學生主動合作探究,深入思考文本。

五、教學方法:

1.運用誦讀法、合作探究、討論法,讓學生自己品味課文中的風土人情。

2.運用勾畫圈點法和點撥法,抓住課文中重點段落和句子進行分析,以點帶面,以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六、教學過程:

1、導入

沈從文被譽為現代中國的“風俗畫家”,他的小説以恬靜沖淡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反映了“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畫出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邊城》,充分體現了他的小説藝術的主要特點。

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是一幅用水墨繪就的無彩之畫。因此,欣賞《邊城》,需要有一種獨特的眼光,如果僅拿它當一般的小説,就不 能領略箇中真趣。

沈從文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醇厚的世俗人情,表現他心中的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的美,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2、閲讀小説,概括故事情節,擬寫小標題。(預習)課上請同學們交流擬寫的小標題,並複述或概括課文內容。

小標題:

第三節 邊城風 /端午日

第四節 端午邂逅(翠翠—儺送)

第五節 説親事(翠翠—天保)

第六節 看迎親送嫁/心事

通過同學們的複述和概括,發現節選部分的故事情節性不是很強,既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絃,也沒有懸念迭生出人意料。他只想給讀者展示真實環境中的真實的人物。而沈從文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能夠深入到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使你情不自禁地融進人物的心靈世界。

《邊城》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自讀課文,以討論、自由發言為主)

知識目標:依靠揣摩詞句,領會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能力目標:聯繫現實生活,理解小説中體現的人性之美。

情感目標:進行聯想想象,體會小説中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沈從文:“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慾望。”故表現人性便是他創作的中心。沈從文神往於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牽的原始古樸的人性,他創作時往往去除現實生活中嚴酷的政治經濟關係,而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種“優美、健康”的生活。故而,他的作品遊離於當時的社會背景,在文學的大道上另闢蹊徑,以抒寫自然的人性為題材,從而寄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反思。在他眾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説《邊城》就是這類內容的代表。

二、簡介作者

沈從文的大部分小説都是以湘西生活為背景,展示其民情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反樸歸真的牧歌情調。這種鄉土抒情體的美學風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會理想,也對後來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語言格調古樸,句式簡峭、主幹凸出,單純而又厚實,樸實而又傳神,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現出鄉村人性特有的風韻與神彩。

中篇小説《邊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過湘西兒女翠翠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一代又一代重複着悲劇的人生,寄託了作者民族的和個人的隱痛。

三、《邊城》主要情節介紹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四、閲讀課文,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抓住翠翠的心理,理解文意。

第二課時

一、小説的情節(幻燈片展示)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二、以翠翠的心理活動為主線,師生討論下列問題,以深入理解文意:

1、第一段中,翠翠為什麼會感到“薄薄的淒涼”?

明確: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閒坐下來。看着天上的紅雲,嗅着空氣中殘留着的白天熱鬧的氣息。不覺寂寞惆悵湧上心來,看世上萬物都那麼生機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卻“太平凡”了,覺得“好像缺少什麼”。內心騷動不安的愛情,卻不能像雀子、杜鵑、泥土、草木、甲蟲那樣,熱烈勃發。和周圍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淒涼”。

2、第二段中,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翠翠和祖父之間有着濃得化不開的親情,無論是他們二人,還是讀者,對此都不會懷疑。但是為什麼翠翠會產生“懲罰”爺爺的念頭?

(是爺爺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嗎?不是,爺爺早就在操持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爺爺的操持嗎?不,翠翠明白,爺爺永遠會滿足她的任何一個要求和心願。)

明確:翠翠感到日子有點痛苦,“好像缺少了點什麼”,她覺得委屈,自然地遷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嬌的祖父,她並不當真地胡思亂想着自己出走以後帶給爺爺的懲罰。注意,翠翠的“懲罰”手段仍然是建立在兩人親情深厚的基礎上,她深知祖父愛她,所以讓他嚐嚐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後面,只是這樣一個念頭,就嚇壞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沒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顧爺爺正忙着搖船,一次又一次叫爺爺回家,彷彿晚一點他們真會分開。

其實,翠翠此時心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或一件具體的事情,她就是那麼“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虛心情鬱悶,這是一種無法言説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種確確實實的存在。因為無法言説,所以沒人能幫助你;因為確實存在,所以它總在折磨你。這就是孤獨感。

翠翠這清醒的白日夢,把一個少女單純而隱祕的內心情感託現給讀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為什麼就“忽然哭起來了”?為什麼無來由地多次地“哭”?

明確:翠翠懷着滿腔心事,無人能訴説。渡船上人們悠閒地過渡,又有誰能瞭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閒和翠翠內心的波動,形成動與靜的對比,表現出翠翠那看似無來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無來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竇初開的朦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這樣閉塞但人情質樸的環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會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樣。

4、外公給翠翠講父母的往事,引導學生把握此時翠翠心理的微妙變化。

5、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説明了什麼?

明確:翠翠的夢寫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動心理。翠翠情竇初開,聽到外公講父親和母親浪漫的愛情故事,不由得聯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夢見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時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內心裏以前對儺送朦朧的感情,現在明確起來了。“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又表現出她內心的忐忑不安。

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注意此時翠翠的心理變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明確:一個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明確: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卻沒有來。“一片草蟲的清音復奏”,更使翠翠的心亂,連蘆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長長的曲子,婉轉的曲調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來。

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純。她和外公相依為命,對外公關心備至。因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尋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情竇初開,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而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她愛的執著。

四、分析討論課文中人物間的親情關係和愛情關係,感受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風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孫情:

明確: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相隔着中間一代人,祖孫倆組成的家庭是殘破的,所以在悠長的歲月中,祖孫二人不僅生活上相依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點分析第13章(課文前部分)翠翠的“負罪”和“贖罪”。再讓學生找表現祖孫親情的文段,讓他們意識到這真摯親情是植根於純樸民風中的。

作者正是通過老船伕對孫女的摯愛親情,去和當時社會的你爭我奪、弱肉強食形成對照,去呼喚那久已失去的“善良人性”,去追求那“無侮無憂”的遠古社會,去保存那“遵從古禮”的美德。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愛情:

明確:愛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對物慾的排斥,愛情愈純潔,其中包含的物慾成分就愈少。

課文節選的三章沒有直接寫到幾個青年男女相愛的動機,但卻寫到了他們表達愛情的方式,最動人的當然是儺送的歌聲和翠翠夢裏的虎尾草。儺送用整夜的歌聲表達對心上人的愛慕,讓人不由想起《詩經》《樂府》裏詠歎愛情的美麗詩章,這是湘西古風猶存的明證,更是這裏的人把愛情視作聖潔感情的表現。同樣,翠翠在睡夢中受到歌聲召喚,她摘取了一把虎尾草,準備送給意中人,一個少女纖塵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讓人感動。

沈從文正是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着“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

可作補充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他們在對歌中相愛,在絕望中殉情。爺爺對翠翠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這種歌唱出了你”,原來,翠翠就是純潔愛情的結晶。

3、天保和儺送的手足情

明確:天保和儺送突然發現兩人愛上的竟是同一個姑娘,眼看兄弟要變成情敵,他們沒有反目成仇,也沒有像流行小説寫的那樣,其中一個慷慨“出讓”,他們懂得,姑娘不是財產,感情沒有價格,你必須接受姑娘的選擇,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選擇。於是他們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競爭,哥哥走了車路佔了先,就一定讓弟弟走馬路先開口,結果一唱定乾坤,這裏沒有裁判,沒有評委,沒有公證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着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

小説《邊城》正是這樣展示了這塊淨土上的人們是一羣“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從而體現作者拒絕“現代”,厭惡“文明”,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希望。

(分析中讓學生感受悲劇中的人性美。)

五、深入挖掘小説主題

作者深情地歌詠親情愛情的美麗,意圖何在,這可能是個複雜問題,可不必在教學中深究。沈從文先生在內地看到了許多現代文明對傳統美德的鏽蝕和破壞,這觸痛了他,這部小説可能反映着他對重建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恢復人與人之間的善意和坦誠的思考和願望,他把這些美好的願望交給了家鄉湘西的鄉親,所謂“禮失求諸野”吧。

六、開放討論題:小説中人物孤獨感的分析。

七、教師總結。

八、佈置作業(幻燈片展示)

1.課後訓練:

要求學生找出文中描寫環境的內容,並思考: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提示: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特點、作用——景情結合、烘托:①烘托夜幕降落時的氣氛;②烘托人物內心的孤寂與惆悵;③烘托人物內心的騷動難安;④構織濃厚的鄉土氣息。)

2.課後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喁喁()燜菜()挪移()黑黝黝()

竹篁()儺送()涎皮()甬道()茶峒()

莞爾()濱水()蒿艾()角隅()埋怨()

胡謅()嗤笑()茨灘()碾坊()

2、判斷下列詞語寫法的正誤,如有錯誤的請改正:

神往頃心温和悲憫垂涎三尺荒涎不經

蜂湧而上向隅而泣脅肩謅笑

(頃——傾;荒涎——荒誕;湧——擁;謅——諂)

二、綜合訓練

1、作者安排“夢摘虎耳草”這一情節的用意是什麼?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馬路”這一事件,正是因為這個“夢”,翠翠錯過了聽歌的時機;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這東西交給誰”又暗示了愛情故事將會無果而終。

2、爺爺“張冠李戴”的前後神情有什麼變化?

提示:“温和悲憫地笑”——“快樂”——“涎皮”——“臉色那樣難看”——“莞爾”;神情的變化體現出他把翠翠許給大老的強烈意願,及對翠翠的深切關懷。

3、老船伕為什麼不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給翠翠“一個字”?作者安排這樣的細節有何妙處?

提示:老船伕不告訴翠翠是因為害怕她走母親的老路;作者這樣安排是為了悲劇情節發展的需要。

三、遷移拓展

分析下列語句的表達效果,並各仿寫一個句子。

1、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

仿寫:我坐在,看被。

2、黃昏照樣的温柔、美麗和平靜。

仿寫:清晨照樣的。

3、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

仿寫:陽光如,。

4、老船伕把那個蘆管豎在嘴邊,吹了個長長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軟了。

仿寫:他一直唱呀唱,我的心被唱得

《邊城》教學設計 篇3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育點

1、瞭解沈從文描繪的湘西風土人情。

2、感受沈從文小説的語言特色。

(二)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

2、體會沈從文小説的表達特點。

(三)德育滲透點

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體會人性之美。

二、重、難點

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和細緻含蓄的心理刻畫。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要求學生用劃出文中集中描寫環境的文句或段落,邊誦讀邊體會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現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點,分析這些心理描寫對塑造翠翠這個人物和表現小説主題的作用。

五、教學內容和過程:

1、重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導入新課

A簡介作者沈從文。

B人物可愛,是沈從文先生小説的一大特徵。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愛善良,可又為什麼能從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請讀課文。

(2)檢查預習,學生快速閲讀課文中幾種描寫環境的內容,並與學生共同探討:這些景物描寫有何共同特點?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寫的有四處。(景情結合、烘托)

(3)理清小説的情節結構,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課文。

翠翠心中的淒涼——翠翠的父親、母親——翠翠的夢——爺爺上城——爺孫談“唱歌”——翠翠愛聽“歌”

A翠翠為何要“胡思亂想”?談談你的感受。

B翠翠的夢,有什麼深刻含義?祖父為什麼“不告訴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實”?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誰的氣呢?

D翠翠開始問爺爺“我萬一跑了呢”,到後來她又問“爺爺,我一定不走,可是,你會不會走”,這種變化説明了什麼?

(4)參考註釋,分析課文中出現過的人物形象的共性,進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2、總結與引申

反覆研讀,體味文章所表現出的“善良的悲劇”。

3、作業佈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犧牲’”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4、板書設計

翠翠

美麗多情

天真可愛

爺爺

安於清貧

忠於職守

《邊城》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梳理課文的故事情節。

2.品味語言,把握人物的心理與性格。

3.領悟文中展現的人性美。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把握人物的心理與性格。

2.領悟文中展現的人性之美。

一、導課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話題從沈從文先生寫給他夫人的家書節選開始:(教師誦讀)

PPT:“夜靜得離奇,端午快要到了,家鄉一定是還有龍船下河。翠翠,你是在104房間中酣睡,還是在杜鵑聲中想起了我,在你死去還想起我。翠翠,三三難道我又瘋狂了嗎?”

1948年沈從文在精神上陷入了絕望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死。此時,他呼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名字:翠翠、三三。三三就是沈從文的妻子,咱們合肥“張家四姐妹”之一的張兆和女士,而翠翠,就是他生命中最傑出的作品《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個迷人的形象,她承載着《邊城》全書之魂:愛與美。

二、梳理情節

閲讀課文,請思考:以端午節或翠翠為關鍵詞,概括第3—6節的重要內容。

第3節 眼前的端午節 邊城賽龍舟的熱鬧場景

第4節 兩年前的端午節 翠翠看龍舟時巧遇儺送二老

第5節 上一年的端午節 翠翠看競渡時偶遇天保大老

第6節 眼前的端午節 翠翠看到迎親花轎時情思被撩動

從我們共同梳理的故事情節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圍繞翠翠展開的有三個關鍵詞:

1.環境(茶峒城、端午節的氛圍);2.翠翠的少女情懷;3.二老儺送。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年齡遇上合適的人。

三、合適的環境:邊城、端午節

1.邊城的特點,結合第一段來分析概括。

明確:偏僻、安寧、淳樸,遠離了現代文明的侵擾,是沒被打擾的安寧與美好的世外桃源。

2.文中主要寫的是端午節,其實文章也寫了中秋節和過年,但為什麼要以端午節為重點?端午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哪些?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點評引導:端午節的活動內容有喝雄黃酒、賽龍舟、捉鴨子比賽。特點:端午節是競爭展現男性之美(速度、力量之美)的重要節日,而這種男性的粗獷之美,恰是打開少女心扉的那把鑰匙。

四、合適的年齡:情竇初開

翠翠是個天真無邪的女孩,秉承了邊城人民的善良與淳樸,但是在十四五歲的少女身上,又有着一些特殊之處,我們先來品味一下這兩段文字。

1.第四節第一段

①翠翠抿着嘴一句話不説,心中充滿不可言説的快樂。

爺爺與翠翠相依為命,照理説應該是無話不説的,為什麼這裏用了不可言説的快樂?

點評:我覺得這種女孩的心思是可以説的,但是隻能説給媽媽聽,但是媽媽已經死了,爺爺是不方便説的,那是什麼?那是情竇初開的衝動。

2.第四節的第六段和第十段兩次寫到了翠翠的一個奇怪想法“假若爺爺死了?”“爺爺死了呢?”如何理解他這個奇怪的想法?

PPT:落日向上遊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翠翠望到這個景緻,忽然起了一個怕人的想頭,她想:“假若爺爺死了?”

PPT:翠翠心中那個古怪的想頭:“爺爺死了呢?”

交流點評:落日、黃昏容易讓想起生命的逝去,這種景緻也觸發了翠翠細膩、敏感的心思。假若爺爺死了,我就無依無靠了。她很害怕孤獨淒涼。爺爺與翠翠的感情毋庸置疑,但她害怕失去依靠,同時也希望有一雙堅強有力的臂膀來依偎。這時,合適的他出現了。

五、合適的人:二老

1.在寫二老的出場時,第四節第11段用了一個詞:笑。未見其人,先聞其笑。説明二老是一個怎樣的人?陽光、開朗。

2.分角色朗讀第四節第11段至24段翠翠與二老邂逅的片段。

3.關於二老的笑,文中還有兩處描寫,請找出來,並體會一下二老的性格。

PPT:便帶笑説“回頭水裏大魚來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點評:玩笑,略帶了狡黠,幽默。

PPT:“你個悖時砍腦殼的!”(讀一下,好可愛)放肆地笑着:淳樸、幽默、活力。

PPT:“我崇拜朝氣、喜歡自由、讚美膽量大的,精力強的……這種人也許野一點,粗一點,但一切偉大事業,偉大作品就只這類人有份。——沈從文

也許正因為如此,翠翠才會對這個人心生情愫吧。

六、女孩的心思你猜猜

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年齡遇見合適的人。情竇初開的翠翠終於產生了很多微妙的變化,文章中多處寫到了翠翠喜歡上二老的細微變化。請同學們劃出來,品一品,寫上三言兩語的旁批,等會大家交流一下。

交流點評:

1.第三節13段

“把自己帶到一個過去的節日裏。”(那裏曾發生了與二老邂逅的悸動與美好)

2.第四節31段“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説什麼,默默地隨了她那火把走去。”(心中已有漣漪)

3.第四節32段:“口中卻輕輕地説:‘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裏鯉魚吃去了。’”(二老這條鯉魚在翠翠心中咬下了痕跡)

4.第五節2段:但這印象不知什麼原因,總不如那個端午節經過的事情甜而美。(心有所屬,初戀總是甜而美的)

5.第五節8段:翠翠一句話不説,只是抿起嘴脣笑着。(幸福甜蜜只為二老)

6.第五節10段:翠翠雖裝作眺望河中景緻,耳朵卻把每一句話聽得清清楚楚。(側耳傾聽只為誰?只為二老)

7.第五節11段:“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你認識二老嗎?)

8.第五節12段:翠翠着了惱,把火炬向路兩旁亂晃着(心亂),向前怏怏的走去。(心有所屬,可惜不是你。)

9.第五節15段:“爺爺,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灘呢?”(心繫二老)

10.第六節14段:翠翠還想着兩年前端午節的一切事情哪。(記憶猶新,心有所屬。)

11.第六節16段:提起舊事:翠翠嗤地笑了。(想起二老就忍不住歡喜)

12.第六節23段:感情彷彿皆追着那嗩吶聲音走去,走了很遠的路方回到自己的身邊來。(情思撩動)

13.第六節25段:翠翠明白祖父這句話的意思所在,不作理會,靜靜地把船拉動起來。(等意中人來到)

14.第六節26段:看天上的雲。(對愛情的憧憬,白雲悠悠寄相思)

PPT:張愛玲《愛》: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説,惟有輕輕地問一句:“噢,你也在這裏嗎?”

七、其實我們已經知道,翠翠和二老的愛情是一個有始無終的悲劇,只是沒有那麼慘烈,一切如此温婉含蓄,哀而不傷。《邊城》為我們傳遞的不是單純的愛情,而是愛。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裏都住着一個翠翠,關於親情、關於友關於愛情……永恆的翠翠,永恆的愛情,永恆的《邊城》。請同學們課後閲讀《邊城》原著,你一定會有新的感觸,寫下來。

八、板書設計

邊城

翠翠 二老

合適的環境 愛 合適年齡

合適的人

《邊城》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即小説鑑賞的基本要求,對小説的情節、人物、環境的鑑賞分析,並由此把握小説的主題;

2、能力目標:即通過小説的閲讀,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我們的閲讀素養及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湘西古樸、淳厚的人文美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以文本為基礎,引導學生從文本出發,欣賞“邊城之美”

2、教學難點:由文本向全部小説延伸,引導探究“邊城之痛”,展示、提升學生的閲讀素養。

三、學情分析

《邊城》第二課時是在瞭解《邊城》故事的基礎上,對《邊城》做深入的鑑賞分析,預計學生的閲讀鑑賞情況有兩個特點:一是基本閲讀能力有,但深層挖掘能力不夠,淺閲讀把握故事的能力有,深閲讀分析主題的能力不夠;二是學生鑑賞的層次有一定差異。閲讀面有不同,部分學生會停留在基本的人物、情節的分析上,把握邊城的純樸,少數人能對邊城隱含的悲痛的做出個性的分析。所以在課程設計上特別講究難易層次,意圖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收穫。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

1、教法:啟發式引導點撥法

2、教學設計:核心是:“一句話+兩個問題”。

一句話:沈從文創作《邊城》的動機——“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兩個問題:其一是從課文出發合作鑑賞“邊城之美”;

其二是向課外延伸個性探究“邊城之痛”。

兩個問題圍繞創作動機這句話展開思考。“邊城之美”緊扣“健康、優美的人生形式”,鑑賞邊城的“人性美”,全面挖掘“人性美”在小説中是如何體現的;“邊城之痛”以“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啟發點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對小説深層創作意圖的領悟,領悟到整部小説的核心。此設計體現鑑賞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梯度感;另外由課文到整個小説,能開闊閲讀的視野,提升鑑賞水平;並在鑑賞探究中進行聽、説、讀、寫等多種能力的訓練,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此設計的亮點在於從沈從文創作《邊城》的目的出發來閲讀小説,合乎作者原意,“邊城之美”的緊扣文本,欣賞講究層層深入解讀;“邊城之痛”的挖掘讓學生對整部小説的創作有更深的領悟。最後“美”與“痛”合二為一句話,一個字“愛”,回到小説創作的本源。在進行廣度與深度探究的同時,核心明確,整堂課首尾圓合。

但此設計對學生的閲讀欣賞而言有一定難度,一是小説本身有閲讀難度,問題設置也有難度,對於師生都是一個挑戰。

五、課時安排: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這裏山青青水碧碧,這裏水寨苗家韻依依,這裏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邊城優美的自然風光。

(播放視頻)

這段文字是描寫茶峒白河沿岸的優美風光,那憑水依山的小城,那清澈見底的河流,那濃翠逼人的細竹,那恬靜幽美的山村,那桃花深處的人家,沈從文給我們勾畫出一個如詩如畫,如煙似夢的田園牧歌似的美麗湘西世界。

(二)“美的讚歌”——邊城之美

然而作者在談到小説的創作動機時説:“我的主意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今天我們將圍繞這句話來欣賞《邊城》。

課文鑑賞:邊城之美

小組合作、比賽,欣賞小説的人性美。

活動要求:

1、請結合課文內容,選取小説當中的某個人物(翠翠、爺爺、儺送、天保)欣賞小説的人性美。

2、寫幾句話,寄語人物。

如:翠翠,你就像

翠翠,我想對你説

(學生小組交流展示)

邊城人們“優美、健康的人生形式”,這種“優美、健康”的人性美,在每個人身上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其一,每個人身上閃耀的人性閃光點:

天真純潔的少女

純樸厚道的老人

真摯善良的少年

友愛互助的鄉民

其二,人與人的關係上,體現的人情關係的和諧,親密:

(人性美:優美健康)

老師總結:

文藝評論家劉西渭:“這些可愛的人物,各自有一個厚道然而簡單的靈魂,生息在田野晨陽的空氣。他們心口相應,行為思想一致。他們是壯實的,衝動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掙扎而且克服了私慾的情感。對於生活沒有過分的奢望,他們的心力全用在別人身上:成人之美。”

《邊城》就是這樣一曲“美的讚歌”

(三)“愛的悲劇”——邊城之痛

“到了冬天,這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

個性探究:邊城人們是那樣的善良、純真,翠翠的愛情為什麼會以悲劇結束?

(學生自由展示)

老師引導:“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這是一種自然、原始的人性,所帶來的悲劇。(原生態)

這種自然、原始,是源於邊城的偏遠,閉塞;這種人性是“未經城市文明污染”的純淨的人性,是源自人本性的自然而然。

這鐘自然、原始的人性,是純淨的,也是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

2、這是一種因“愛”而深情,因“愛”而絕望,因“愛”而矛盾,因“愛”而有所顧忌,符合“愛”的邏輯,不悖乎人性的悲劇。

邊城的人是可愛的,他們因愛而勇敢,又時為愛而奮不顧身,又時又因親情而對愛有所顧忌,所有的悲歡離合生死都因真摯的愛而起,而不是因罪惡邪念,最終悲劇的結局符合“愛”的邏輯,是不悖乎人性的“愛的悲劇”。

邊城是一個温暖的作品,但隱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劇感;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部帶着痛惜情緒的懷舊作品。是沈從文美麗而帶點傷感的戀鄉夢。

(四)結束語

《邊城》是一曲優美健康純潔的“美的讚歌”,又是一出瀰漫着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的悲劇”。我們對《邊城》小説的解讀雖告一段落,但《邊城》帶給我們的對真、善、美與愛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息。

(五)課後探究

閲讀《邊城》整部小説,探討《邊城》散文化的寫作風格。寫一篇讀書報告。(或自選角度)

《邊城》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全面掌握《邊城》的故事情節,培養分析、概括、濃縮篇幅較長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對話語言描寫,深刻體味作者運用散文化語言細膩呈現主要人物形象的特點。

3、品味文中“三美”,即環境美、風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聲”對主人公翠翠的意義,同時合理探究翠翠的命運。

二、過程與方法

1、泛讀與精讀相結合,教師引導,啟發學生自主發現問題。

2、品味鑑賞重點段落精彩語言,合作探究語言內含的精彩故事。

3、採用故事新編法探究原文給讀者留下的懸念。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沈從文先生清新、典雅的敍事抒情文風,領會作者創造的獨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現的古樸、淳厚的民風和環境美、風俗美與人性美的薰陶。

教學重點

理解“歌聲”的意義,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體現出來的淳樸的人性美。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字裏行間滲透的美學內涵,合理續寫文本故事可能的結局。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誘導啟發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在身心疲憊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首優美而恬靜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讓你心醉?美妙的歌聲能洗淨人世的鉛華,通俗的歌聲能激盪平靜的心靈,傳遞最真最樸實的情感。同學們,咱們家鄉有沒有這種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歌曲呢?

學生髮言並主動演唱:

學生甲:威寧草海寬又寬,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會老,妹是海水不會幹。

學生乙:苞谷樁樁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來。

要唱山歌唱兩個,不唱山歌你別來。

學生丙:哥在巖上放羊來,妹在巖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來。

學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倆情誼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乾掉,我比妹妹還傷心。

這些都是我們家鄉傳唱的民歌,內容豐富多彩,歌詞表達的情感樸素真摯。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是通過歌聲來傳情達意,通過歌聲再現人性之美。讓我們共同聆聽這首沈從文先生譜寫的真摯之歌吧!

2、回顧第一課時的內容(“三情”)。

相依為命——翠翠和祖父的祖孫之情

與君相依——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純真愛情

同根相生——天保和儺送的誠摯手足之情

二、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一)、探究環境描寫,品味環境美。

1、選文有很多關於湘西環境描寫的語句,請結合提示(教師多媒體展示有關湘西風景的圖片)快速尋找出來,並概述所寫景物的特點。

2、作者對環境的描寫,對故事情節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環境的描寫反映人物哪些特徵?

4、根據掌握的信息,描繪整個湘西的自然環境,感受沈先生筆下的環境美。

教師情境啟發誘導:

悠悠的湘西水,流淌在吊腳樓旁,日夜重唱着美妙的歌;青青的山瀰漫着薄薄的輕霧,續寫着湘西人的古老故事;林間飛翔的鳥兒,穿梭的人羣,編織成和諧而寧靜的畫卷。山高水長,鳥語花香,不變的還是那份神韻,這就是湘西人世代演繹的傳奇。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選代表發言。

(二)、探究“歌聲”的意義,品味風俗美。

1、引導學生尋找選文中有關“歌聲”描寫的語句,同時播放有關湘西民謠,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湘西的情愛故事。

2、選文中哪一部分先寫到“歌聲”?作者是如何描寫的?它對翠翠產生了那些心理上的影響?

3、選文第二部分開始説翠翠做了一個夢,她沒有忘記祖父白天講的故事,翠翠在夢中為什麼平時攀折不到的虎耳草卻輕而易舉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説明了什麼問題?

4、“虎耳草”在翠翠的情感世界裏有什麼象徵意味?

5、第二天早晨翠翠趕忙把昨晚夢到的情景告訴祖父,祖父為什麼不想把實情告訴她?

6、當祖父把實情告訴翠翠的時候,翠翠此時的心理有哪些變化?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蘆管,為什麼“覺得吹得不好”?老船伕長長的曲子,為什麼“翠翠的心被吹得柔軟了”?

8、最後,祖父唱了十個歌,翠翠為什麼自言自語説:“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9、教師播放有關湘西少數民族婚禮片段的視頻,結合家鄉少數民族婚嫁的風俗習慣,尤其是苗族對歌娶親的習俗,要求學生就“走車路”“走馬路”的娶親方式談談自己的看法。

10、以翠翠聽歌后心理變化為主線,理清思路,闡述“歌聲”對翠翠造成的影響。

11、選擇原文有關“歌聲”描寫的經典段落,學生分角色美讀,感知翠翠的純美形象。

學生活動: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教師提示:“歌聲”觸動了翠翠心靈的琴絃,是翠翠魂牽夢縈的“虎耳草”,也是天保外出闖灘悲劇死去的開始,因此,一切因歌而起,一切因等而結束,一定注意分析品鑑。

(三)、回顧全文,看視頻資料,感受人性美。

1、本文寫了“三情”,第一課時已分析,請同學們根據前課的總結,總結人性美在翠翠、祖父、天保兄弟身上的體現。

2、教師出示視頻資料:專家解讀《邊城》中的人性美。

三、拓展延伸探討,合理設想翠翠的命運,續寫原故事可能結尾。

教師引導:《邊城》最後説“這個人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面對這樣的結局,如果你是翠翠,你該怎樣把握你的命運?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

學生甲:我會一直等儺送,哪怕地老天荒,海枯石爛。

學生乙:這是一個“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等待,世界上的好男人太多,何必單戀儺送?與其抱殘守缺,不如果斷放棄,我會改嫁。

學生丙:漫長的等待或許換來的是心靈的再次傷害,我決定離開這讓我傷心的地方,離開渡口,去遙遠的地方追求新的生活。

學生丁:我要主動去找儺送,告訴他,這一生,他是我的唯一。

學生戊:我守在渡口,有一天儺送終於回來了,可是他帶着一個比我更漂亮的女孩,頓時我嗚咽……“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四、教師總結:

《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寄寓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們譽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園詩的傑作”。我們對《邊城》小説的解讀雖已告一段落,但人類對愛與美的追求將永遠不會停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9l3pe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