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通用8篇)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通用8篇)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説故事,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氾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大禹治水》教學設計(通用8篇),歡迎閲讀。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通用8篇)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導入新課

1、複習生字,認讀生字卡片並給生字找朋友。

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3、欣賞大禹治水的動畫片。

評:複習導入後,觀看課文動畫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過渡;大禹為什麼要治水,他是怎樣治水的,治水的結果怎樣呢?我們學了課文就知道了。

二、品讀課文加深感悟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看看我們哪些小朋友懂得多?(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內容)

2、讀後交流:

(1)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指導:這個傳説離我們已經有四千多年了,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它的時間長嗎?

(2)洪水很厲害。

問: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將學生説出的詞語變成其他顏色)

“無家可歸”是什麼意思?想看看造成老百姓無家可歸的滔滔洪水嗎?(播放有關洪水的課件)看到這滔滔的洪水,你想到了什麼?

指導:我們能讀出洪水的厲害嗎?(指名讀)

讀後評價1:你讀出的洪水還不夠大,不能淹沒農田,誰的洪水比他大?

評價2:我們都感到洪水像兇猛的野獸一樣衝過來了……

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洪水的厲害。(齊讀第一自然段)

評: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閲讀理解能力,此處讓學生自己讀、悟。意在讓學生主動探究。通過播放課件,想象説話,將學生帶入情境,真切感受到洪水肆虐給大家帶來的危害,為有感情地朗讀和理解下文打下基礎。巧借評價語言“以評促讀”,學生的情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1、洪水太厲害了,老百姓過着無家可歸的悲慘生活。看到這一切,禹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請小朋友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劃出大禹怎樣想的句子,用“~~~”劃出大禹怎樣做的句子。

2、指名讀寫大禹怎樣想的句子。讀後評價:大禹的決心真大!

3、課文中怎樣寫他的決心之大的呢?(學生讀自己所劃的句子)

讀了這兩句話,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你覺得哪些詞語最能突出大禹治水的艱辛呢?

出示:千辛萬苦 千山萬水 九條大河 九座大山

指導:讀“千辛萬苦”能讓人一聽就覺得大禹吃了很多很多苦;讀“千山萬水”能讓大家感到他走過的山、趟過的水太多了;古人以九為數中最大的,讀後面兩個詞語要讀出大河、大山的多。

把這幾個詞語放到課文中去讀一讀,想象:在治水的過程中,禹可能會吃哪些苦?先和同桌的小朋友討論討論,再來交流。

吃了這麼多的苦,為的是什麼呢?

指導: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他們的辛苦嗎?

(指名讀)聽了你們精彩的朗讀,老師也想試試了,能給我這個機會嗎?(師範讀)

評:由於大禹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生活太遙遠了,如何讓他們感受到大禹治水的艱難,體會大禹治水的頑強意志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讓他們讀課文、找句子,這樣有明確的學習要求。接着找出其中最能突出治水艱辛的詞語先朗讀感悟,再以詞語為突破口,放到課文中去讀、去想象大禹可能吃的苦、吃苦的目的是什麼。這就循序漸進,逐步拉近學生與大禹之間的距離,學生水到渠成地讀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時通過教師的朗讀進一步加深學生的體會。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完成書後填空。(大屏幕出示題目,指名填寫)

2、教師有感情地敍述:13年了,四千多個日日夜夜,禹在幹什麼?他三次路過家門,説明不止一次有機會回家。“看一看”花的時間長嗎?我們來看一段畫面(播放禹過家門時,妻兒在身後的課件)他為什麼不回頭去抱抱兒子呢?他想的是什麼?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大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指名讀)評價: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真佩服大禹。

請女生讀這一自然段。

評:藉助書後填空題,抓住文中的四個數字,引導理解、體會。播放大禹過家門而不入的畫面,讓學生充分感受、體驗、表達,學生被深深感染了,體會大禹為了大家的利益而犧牲了自己的利益,感受到大禹的高貴品質。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大禹治水的結果怎樣呢?請小朋友讀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看看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2、重點交流:

(1)講解“制服”:小朋友看見過電視上的警察叔叔抓壞人嗎?壞人乖乖地跟在警察叔叔後面,這就是被制服了。那課文中誰被誰制服了?老百姓還是無家可歸嗎?而是過上了——(生齊讀:安定的日子)

(2)“代代相傳”是什麼意思?

3、想象:如果你是老百姓,你會對大禹説些什麼?

4、請男生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評:古人云:學貴有疑。問題來自於學生的好奇和疑問,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解詞語意思,自然銜接到課文中去,可謂“天衣無縫”。讓學生直接與大禹對話,既訓練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能體會出老百姓對大禹的感激之情,學生的情感在朗讀中得到了昇華。

三、總結背誦迴歸整體

1、當小小配音員,給動畫片配音。

2、想把大禹的形象記在頭腦中嗎?四人小組合作背誦,試着把你想記住的部分記下來。

3、指名背誦。

4、總結談話: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知道大禹為了治水吃盡千辛萬苦,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於制服了洪水,讓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他真不愧是代代相傳的偉大英雄。課後請小朋友再讀讀課文,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

評:讓學生當配音員來給課文動畫片配音,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迴歸了整體,同時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能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分小組合作背誦課文,既讓不同層次的孩子得到鍛鍊,又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讓學生課後把這個故事講給父母聽,旨在讓美好的情感再一次得到薰陶。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2

尊敬的老師、朋友們:

大家好!

在介紹我的課例以前呢,我想和大家一起來交流一下-----我對閲讀教學的一度困惑:

很長一段時間,當我拿到一篇新課文的時候,我就犯傻了,就好像一個人被關在漆黑的屋子裏找門,這裏摸一把,那裏摸一把,不知那裏是邊,那裏是岸,這種感覺,唉!就叫酸。一次偶然的機會,翻閲雜誌時,一隻蟲子的故事給了我很大的啟示。牆壁上,一隻蟲子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了,忽然跌落下來。然而,過了一會兒,它又沿着牆根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了。第一個人注視着蟲子,感慨地説:“一隻小小的蟲子,這樣的執着、頑強;失敗了,從頭幹,真是百折不撓啊!”第二個人注視着蟲子,禁不住歎氣道:“可憐的蟲子,這樣盲目地爬行,什麼時候才能爬到牆頭呢?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願反省,唉,可憐的蟲子。”你們看,觀察同一只蟲子,得到的啟示迥然不同。太陽在白天放射光芒,月亮在夜晚投射青輝——可見世界並不是簡單的組合體,同樣觀察蟲子,兩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他們的感覺就大不一樣,但他們所獲得的啟示都是對的。那對待我們的閲讀教學是否也是如此呢,我想不管面對怎樣的課型,只要我們抓準了課文,讓我們的課堂立足一個“趣”字;傾注一個“情”字;把準一個“創”字;落實一個“讀”字。我們的教學就會條條大道通羅馬!

是不是這樣呢,讓我們來看課例《大禹治水》。

【設計依據】

給孩子提供一個真正自由、寬鬆的舞台,讓我用我的眼睛看世界,讓我按我的需要來學,讓我用我的方式成功,讓我愛我所愛,孩子必將還你一片藍天。這樣的課堂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鳴,才能有利於學生自主、個性化的來學習。總之,在我們的課堂上與其讓人累着,不如讓人樂着;與其讓人閒着,不如讓人塌實着。

根據以上的設計依據我確立了以下教學流程: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具體的【教學過程與教學策略】如下:

一.習舊引新,遷情入境。

這一部分的設計—簡明扼要:小朋友們,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大禹治水》,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請大家比較一下如果我這樣問:這一節我們繼續學習《大禹治水》,上一節課你都學了些什麼?這樣你不又瑞居在聖壇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講台之下了嗎?在不知不覺中已營造了一個似朋友般面對面交流的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

用簡短的過度語導入第二部分的教學: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本課過度語的最大特點是將整個過程匯成了一條無聲無息的涓涓溪流。

二.創設情境,讀中設境。

這一部分主要是學習課文的第一第二小節。

第一小節的教學以學生情感的梯度發展為主旋律。安排了這樣三個環節:

讀着讀着,你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帶着這種心情,再讀課文第一小節。並加之生生、師生間的互評。

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讀着讀着,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這一部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個環節。請看----播放動畫,範讀課文。小朋友們,讀着讀者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呢?音樂是靈空的,它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介,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世界。將畫面與音樂兩種刺激融為一體,更好的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們有的説……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老百姓無家可歸,互相摻扶着四處去流浪—好心的人給點吃的吧!聽到了雞飛狗叫的聲音;我看到了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緊緊地抱着一棵大樹,在聲撕力極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來救救我吧!”我還看到了一個懷抱小孩的婦女,在洪水中艱難地行走着,哄的一陣大浪衝來,捲走了她懷裏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兒,淚如雨下,不一會兒,她瘋狂地衝向那肆虐的洪水,就這樣也無聲無息地消失在了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年復一年的過着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日子,能讓老百姓這種苦難的日子繼續下去嗎?緊接着進入第二小節的學習。

第二小節的教學,儘可能的把學習的時間留給學生;空間還給學生;自由讓給學生。也安排了三個環節:

盡情的朗讀課文第二小節,看誰讀得最認真,

分四人一小組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話,為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問域寬,思維強度大,靈活性強,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

交流彙報。

最令我回味的還是第三個環節,我把它介紹給大家:小朋友,請你們猜猜看,老師最喜歡第幾句話?老師你最喜歡第一句話,NO,第二句話,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話了!YES!YES與NO的加入這不就是多學科的整合嗎,使學生為之一震,從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會抓住—千辛萬苦、九條大河、九座大山等這幾個重點詞來進行教學。而在這裏呢,我是這樣來設計的:給老師一次機會,讓我來讀讀這一句話,播放動畫,範讀他吃勁了千辛萬苦……通過上一課的學習呢,我們已經知道—大禹帶領老百姓挖通了許多許多條河,劈開了許多許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過程中禹會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師帶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開啟智慧,用靈魂去塑造靈魂,用生命去點燃生命,在師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幫助孩子提煉生活、豐富想象,重新構建原有的知識儲備。孩子情不自禁地説:“禹在挖山劈河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從山上摔下來,摔得遍體鱗傷;可能會被毒蛇給咬了,給大老虎弄傷了;雙腳常年浸泡在洪水中,會得一種病--關節炎;炎熱的夏天,又沒有空調、又沒有電扇,會熱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飛雪,凍得渾身發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連載式學習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1、禹為了治理洪水,風裏來雨裏去,一干就是13年,在這13年裏(填讀第一句話)讀到這兒,你有什麼疑問嗎?孩子問:為什麼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都不回去看一看,難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兒嗎?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個問題就像一個個小鈎子鈎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

2、這些問題不光是你不明白,連禹的兒子也不明白啊!(填讀第二句話)

3、有一天,禹的兒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問娘,他會問些什麼呢?面對兒子的提問娘又會怎樣回答他呢?你們看-提問的權利學生擁有,解疑的義務學生承擔,這不就是主體性最好的落實嗎!

以上只是情感的鋪墊,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誘地三次表演。指名試着表演---互相點評後同桌互演----配樂加動作表演。將表演活動設計成有梯度、有層次的螺旋式,符合學生的能力特點,兼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將教學推向高潮----(配上音樂渲染氣氛,設計一些動作再現生活—兒子在門前讀書,媽媽在屋裏縫衣服)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有一天,兒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問娘:娘,別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裏,他為什麼不回來看看我們?娘強忍着淚水,摸着兒子的頭説:兒啊!爹不回來看我們,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會回來看我們的。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受到了極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燒的激情,我順勢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兒嗎?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為了治理洪水,為了拯救天下苦難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顧大家,三過家門而不入啊!讓我們帶着這崇敬的心情再來讀一讀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們一個個讀得熱淚盈眶。氣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導,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主人公,讓學生的脈搏和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

蘇霍姆林斯基不是這樣説過: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跳躍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人的精神世界。於是用情感對比式學習最後一部分。這一部分相對來説操作起來比較簡單,我給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這樣,禹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把洪水給制服了,那又會是一番怎樣的情景呢!讓我們放聲朗讀吧!

讀着讀着,現在你的心情怎樣,為什麼?孩子興奮地説:“現在我可高興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處去流浪了。”這樣安排,與第一小節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輕而易舉的又一次撥動了學生的情弦,激發了學生強烈得求知慾望。

在這安定的日子裏,老百姓都在幹些什麼呢?(播放流動圖)快來看呀!認為此處不必作太多的講解,動靜結合,此時無聲勝有聲。

這幸福美滿的日子都是誰帶來的,孩子們興奮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讀23句)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含而不露,隱而不晦,使學生在讀思説的教學活動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

不是説“言語”的發源來之於具體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慶的祥和氛圍中,在情動於中而形於外的境界裏,進一步挖掘教材藴含的思想性:學到這,難道你不想對大禹説點什麼嗎?大禹啊大禹-----由於激起了學生內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們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有的説,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讓你給制服了,人們永遠感謝你;是你又帶給了人們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長大後我要像你一樣做個真正的男子漢;如果我也生在那個年代,我就會幫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庫,讓你不用那麼辛苦……

最後構建完美板塊,昇華情感: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制水的偉大英雄—大禹,讓我們再一次深深地呼喚他—大禹。讓人文性與思想性進一步整合,讓學生用“心理視線”去讀書,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的所有生字並正確美觀的書寫“治、洪、姓、理、形”五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及對策

重點:把課文的字音都讀準了,並且認識生字、寫好本課要求的生字。

難點:讀好課文中的長句。

對策:讓學生來自主朗讀。

教學準備:課文錄音。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簡介大禹。

3、請小朋友仔細聽一個關於大禹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1、小朋友是否也想來講講這個故事,學生自由練讀課文。

2、檢查字讀情況。指名逐段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3、小組合作朗讀全文。

4、彙報交流並檢查字音。

5、範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誰?寫了大禹的什麼?

6、口頭填空:

課文主要講的詩大禹為了(),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

三、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治、洪、姓、理、形,指名讀。

2、引導説字形記憶方法。理、形: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記。

3、老師範寫這些生字。

4、學生在書上描紅。

四、作業:學生在《習字冊》上描紅。

15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説中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學習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教學重點:

學習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理解偉大英雄的由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習舊引新,明確目標。

1、小朋友們,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大禹治水》,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大禹治水的結果怎樣?讀讀課文第4自然段。(交流)

引讀:結果——(出示句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

3、過渡:這洪水究竟有多大?大禹是怎樣制服大水的呢?為什麼稱大禹是治水的偉大英雄?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讀這些問題。(板書:偉大)

[過渡的這三個問題,提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創設情境,讀書入境。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過渡:是啊,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

2、讓我們來看看當時洪水氾濫的情景吧!(放錄像)

3、在動畫情境的渲染下提問:剛才,大家從畫面上看到的洪水怎麼樣?洪水來勢是多麼兇猛,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音樂是靈空的,它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介,直接作用於人的心靈世界。將畫面與音樂兩種刺激融為一體,創設情境,能更好地激發了學生對語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4、課文中是怎麼寫的呢?自己讀讀第一自然段。

(交流)出示句子: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無家可歸。

5、看到這滔滔的洪水衝跨了房屋,淹沒了莊稼,老百姓無家可歸,你的心情怎樣?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洪水的兇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嗎?

(1)指名讀。加之生生、師生間的互評:有感情!能把洪水讀得再兇猛些嗎?通過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波濤滾滾的洪水正向我們衝來,太可怕了!又彷彿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處逃難,真是太可憐了!……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們!來,我們一起滿懷同情,讀讀這一段。

[師生的互評,充滿激勵,激發學生的情感,學生能入境讀書,體會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過渡:老百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年復一年的過着家破人亡,無家可歸的日子,能讓老百姓這種苦難的日子繼續下去嗎?

不行!這洪水給老百姓帶來的災害真是太大了,該不該治?這時誰挺身而出?大禹也像你們一樣,下決心治理洪水,他會怎麼想呢?這個決心下得好!一起來讀好這句話。出示句子: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大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圖1:禹先做了什麼?(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樣察看的?指名讀文。

出示句子:他吃盡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讀。水流我們都知道,地形是怎麼回事?如果我們要察看一個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還得過河,辛苦吧?大禹可比我們辛苦多了,你從哪裏看出來?千山萬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過的河……數多數不清。誰來讀好這個詞。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萬水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這麼多困難,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盡了千辛萬苦!誰來讀好這句話。

4、這還只是治水的準備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後面呢。出示圖2:禹又做了什麼?指名讀。出示句子: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九條大河,劈開了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

這句話裏有兩個詞,它們都帶有九字,你從這個九字明白了什麼?如果只是挖河還不算難,如果河與河之間還有山,那還要劈開大山。你見過大山嗎?讓你去開山你敢麼?大禹幹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沒有先進機器的古代,這是多麼不容易啊!想一想,禹在帶領老百姓挖河,劈山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困難?這些困難,又都被禹戰勝了。他真是吃盡了千辛萬苦。

學到這裏,你覺得大禹是一個()的英雄?板書:無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萬水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想一想,禹在帶領老百姓挖河、劈山的過程中,又會遇到哪些困難?這兩個問題的設計,幫助孩子提煉生活、豐富想象,重新構建原有的知識儲備,學生通過想象,可以進一步體會大禹的辛苦及面對困難無畏的精神。]

5、禹怎麼會想到這個辦法呢?請小朋友聽一個故事。師介紹禹的父親鯀治水的故事。

教師小結:禹為了治理好洪水,他總結了父親治水的經驗,察看地形,帶領老百姓挖河,劈山,採用了“引”的方法。他的治水方法和父親的方法是補養的。你聽了,覺得大禹又是一個()的英雄。板書:智慧

[通過講述禹的父親鯀治水的故事,通過介紹父親治水的教訓,進一步引導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通過兩次概括:大禹是一個()的英雄,為後文“偉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筆,理解文末稱他為偉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學到這裏,覺得大禹怎麼樣?帶着這種感覺再讀這一小節。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過渡: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其間,還傳頌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聽嗎?

1、教師講述,誰能把他填一填嗎?

出示填空:禹在外治水()年,曾經()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但他()次也沒有進去看一看。禹的兒子()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

2、誰願意讀一讀。

3、大家説説一週有多少天?一個月多少天?一年多少天?十三年知道多少天?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這期間他沒有回過家,而僅有的三次路過家門的機會,但是還是沒有回家?如果是你,當你一年、二年見不到你的父母,你會怎麼想?禹的兒子十三年見不到他的父親,他幼小的心靈又會怎麼想?有一天,禹的兒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問娘,他會問些什麼呢?面對兒子的提問,娘會怎麼回答他呢?指名學生角色表演。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個個問題就像一個個小鈎子鈎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學生的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同時讓學生聯繫自己,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讓學生分別表演母親和兒子,讓學生將內心的想法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學生就能在境中悟情,體會大禹的偉大精神。]

4、小結:是的,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家,也沒有哪個父親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為了千萬的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顧大家。後人用一個成語概括了這個故事,叫做“三過家門而不入”,現在,人們常用這個成語,讚揚像禹這樣“不顧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的人”。

[閲讀課文後,進行概括,適時拓展介紹成語,更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為了治理洪水,為了拯救天下苦難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顧大家,三過家門而不入啊!讓我們帶着這崇敬的心情再來讀一讀這感人的故事吧!

[氣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導,讓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主人公,讓學生的脈搏和作者的脈搏一起跳動。]

6、讀到這裏,你想對他説什麼?你覺得大禹是一個()的英難?板書:無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1、過渡:就這樣,大禹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萬水,吃盡了千辛萬苦,終於把洪水給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麼樣情景呢?讓我們放聲朗讀吧!(自由讀最後一小節)

2、出示圖片:在這安定的日子裏,老百姓在做些什麼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時無聲勝有聲。既擴充了課文的內容,也有利用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3、這幸福美滿的日子是誰帶來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鄰居,你會對他説什麼?

4、如果你是他的兒子,你又會説什麼?

5、學到這,你又想對大禹説什麼?

[進一步挖掘教材藴含的思想性,有意識地把思想教育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含而不露。三個連續的問題,體現了一定的梯度,通過角色的變換,進行語言訓練,使學生在讀思説的教學活動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薰陶和感染,激發學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後人稱他為大英雄,不僅我們這裏説他,所有的人都記住了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大禹。大禹治水是發生在公元前21世紀的故事,一直流傳到公元后21世紀的今天,而且還會一代又一代流傳下去,這就是----代代相傳(板書)!

7、學到這裏,你明白為什麼課題中稱他為大禹,為什麼結尾還稱他為偉大的英雄嗎?(因為禹不但吃盡了千辛萬苦,而且聰慧、富有智慧,還無私私奉獻,所以人們尊敬的稱他為“大禹”,稱他為偉大的英雄。)

[引導學生討論,既照應了題目,又完成了開頭的學習目標:為什麼稱大禹為偉大的英雄,學生進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訓練。]

8、今天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勇敢無畏、智慧、一心為公的偉大英雄----大禹,讓我們再一次深深呼喚他-----大禹!此時此刻讓我們帶着對他的無比崇敬之情齊讀最後這一小節。

[昇華情感讓人文性與思想性進一步整合,讓學生用“心理視線”去讀書,讓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

四、擴展

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上,像大禹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衞填海,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下課找一找有關的資料讀一讀。

板書設計:

大禹治水

無畏

智慧

無私

(代代相傳)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十單元的一篇主體課文。講的是古時候洪水氾濫成災,百姓過着悲慘的生活,大禹用疏導的辦法治理洪水,他治水十年“三過家門而不入”,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一心一意為百姓謀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傳。文章簡短易懂,語言精煉,字裏行間滲透着對大禹的讚美。

【學情分析】

由於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對大禹治水的艱辛和不顧個人幸福,一心為百姓謀幸福的高尚情懷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難。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有薰陶感染的作用,學生閲讀有獨特的體驗,語文學習應重視學生對學習語文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因此,教學中,我立足於學生的主體發展,通過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啟發學生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在學生已讀通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段落中的重點詞語、句子,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深入思考,積極表達,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感的薰陶。在此過程中,以教材為藍本,通過聽、説、讀、寫等語言實踐活動,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及語文學習能力。

【教學目標】

1、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我國古代傳説中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聰明才智,以及他的獻身精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體會副詞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以及他的獻身精神。

【教學難點】

通過體會副詞的表達效果進而感受大禹的無私奉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蒐集有關大禹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揭題檢測,回顧內容。

1、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潤萬物,給大地帶來勃勃生機。然而,水也有發怒的時候,當洪水滾滾而來的時候,就變成了一頭咆哮的野獸,帶給人民無限的恐懼和不幸。於是,從遠古時期開始,勤勞智慧的人民就與洪水展開了較量,開始了治理洪水的過程。今天我們就繼續走進課文,學習這篇關於治水的古老傳説——《大禹治水》。(板書課題)

2、在昨天的學習中,同學們積累了很多詞語,看看你還認識它們嗎?(出示詞語,檢測認讀。)

3、請同學們仔細回憶這個故事,你能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幾個,説一兩句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話嗎?

4、誰能從這些詞中選幾個詞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

是啊,正是因為這樣,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既是對學生識字情況的檢測,同時又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了回顧,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重點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概括能力潛移默化的培養。】

二、走進文本,品讀感悟。

1、出示嘗試題:自讀課文,想一想,大禹為什麼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畫出有感受的詞或者句子,讀一讀。

2、小組交流:在小組內讀一讀你畫出的詞或句子,談談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相機點撥引導如下:

(1)治理洪水。

A、學生抓住關鍵詞句談感受

B、啟發引導:同學們,文字是有生命的,它能帶你回到過去,走進現場(出示第一段):自己輕聲地讀讀這一段,一邊讀,一邊想,你們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多麼兇猛的洪水啊!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讓大家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嗎?指導朗讀。

C、總結:是啊,無情的洪水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害,人們的生活可以用這樣的詞來形容——悲慘,悽慘,可憐,生不如死,水深火熱

是大禹讓人們結束了這種……的生活狀況,是他給人們帶來了——幸福,安寧,欣欣向榮。在這裏,治洪前和治洪後人們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正因為如此,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設計意圖:課文第一自然段以生動的語句描寫了洪水的危害,既是引子,又是鋪墊。只有深刻感受到洪水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才能進而體會大禹治水的偉大無私與功德無量。因此,對於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我並沒有一帶而過,而是通過朗讀、想象等教學策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洪水的肆虐,人們生活的悲慘,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為後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2)不怕困難。

A、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英雄,不僅僅在於他做了什麼,還在於他是怎麼做的?(出示第3段)禹是怎樣治水的呢?讀一讀這段話,看看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啟發學生抓住“常常”“天矇矇亮”“拄着棍子”等詞語感受禹治水的艱難與不易。)

B、創境想象:是啊,大禹治理洪水歷經了整整十年,十年間,爬山涉水,所到之處必然都是荒郊野外,禹為了察看水的流向,確定從哪裏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想一想他都會經受哪些磨難和痛苦呢?試着説一説:

為了治理洪水,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堅強的身影,印下了他堅定的腳步。當他渴了,_______________,當他餓了,_______________,當他累了,_______________。他走遍了_____________,可他_____________。

C、是的,他所經歷的困苦和磨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而他卻堅持了下來,那是因為,在他的身上有這樣一種精神——堅持不懈,不怕困難、頑強拼搏……那是因為,他的心裏始終想着——老百姓。

正是這種精神和信念支撐着他完成了治水的偉大工程,也正因為如此,他成為人們心目中——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D、誰來試着讀一讀?讀出他的這種精神。(生生評價,指導抓住關鍵詞語有感情朗讀。)

【設計意圖: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他不怕困難的精神是課文的重點。在這一部分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文本,直接與課文對話。抓住關鍵詞句品讀感悟,進而創設情境,通過説話練習,將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想象轉化為對大禹行為的敍述與歌頌,內化情感,對大禹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閲讀——想象——表達——朗讀”循環往復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知,情感體驗的激發,還培養了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

(3)三過家門而不入。

A、生交流。師相機補充:

三十歲結婚:古人一般結婚比較早,男子一般在20歲左右,女子則在15歲左右。三十歲結婚,在古代來説,已經非常晚了。

B、出示,填空。

為了治水,禹三十歲()結婚,在家()住了四天,()告別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經三次路過家門,()顧不得進去看一看。

你從這些詞語中又感受到了什麼?

C、大禹治水共歷經了整整十年。十年有多長啊?三千多天哪!大禹回過家嗎?就連他三次路過家門的時候都沒有進去。有一次,他路過門口,妻子正生下了兒子,孩子哇哇大叫,他卻硬是狠了狠心,沒有進去;禹的兒子十多歲了,還不知道父親是個什麼樣子。同學們,看到這簡簡單單、平平常常的幾個數字,你有什麼想説的?

是啊,大禹不顧自己的小家是因為他心中裝的是大家,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奉獻、大公無私這就是偉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精神!

D、指導朗讀。誰來讀讀這一段?讀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評價,再讀。

【設計意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雖然感人,但畢竟離學生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很遠。在這裏,通過古人結婚時間的介紹、故事情境的創設、數字的品味可以使學生對大禹這種舍小家為大家、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會。而“副詞填空”練習,不僅僅關注內容,體會情感,還將學生的視角引向了作者的表達,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與效果,增強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運用能力。】

(4)講方法。

禹的治水成功,不僅僅在於他的不怕困難和勇於付出,還在於他採取了正確的方法,他和父親的做法有什麼不一樣?

小結:父親採用了“堵”的方法,水是堵不住的。而他“變堵為疏”,通過疏通水道治理洪水。看來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還要講究科學的方法,要有智慧。

(5)有決心。

既然課文主要寫大禹治水,為什麼作者用了這麼長的一段文字寫禹的父親治水?在這裏有什麼樣的表達效果呢?

小結:治理洪水寄託了大禹父子兩代人的的意願,也體現了兩代人的決心,令人肅然起敬。

【設計意圖:學習本課,大家都會將學習的焦點集中到大禹治水的頑強意志和無私奉獻精神,卻往往忽略了他的決心與智慧。課文中對大禹父親做法的描寫其實並不是多餘的,它既讓我們看到了兩代人為民着想、立誓治水的決心,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大禹治水所藴含的智慧與科學的方法,對這兩段內容的感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令人歎服!】

四、深入探究,昇華感情。

1、故事學到這裏,相信大禹的形象已經深深地印在了同學們的心裏,現在讓我們回過頭再來看課題,想一想,他的名字本是一個字“禹”,為什麼人們稱他為“大禹”呢?説説你怎麼理解這個“大”的?(加點)

(因為禹意志堅強,富於智慧,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個偉大的人物,所以人們尊稱他為“大禹”。)

2、是啊,這一個“大”字飽含了人們對他的——敬仰與愛戴,你的心中又升騰起了對他的什麼感情?(佩服,感謝,敬愛……)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遵循從整體到部分再回歸整體的原則。通過走進語言文字,品讀感悟,大禹的形象已經在同學們的心目中變得清晰、高大。最後,再回歸整體,透過一個看似簡單的“大”字,感受人們對他無限的崇敬與愛戴,進一步昇華情感,內化體驗。】

五、拓展練習,總結結課。

1、欣賞紀念大禹的作品:也正因為如此,大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一代流傳了下來(課件出示雕塑、畫像等),人們為他塑像,為他建廟,寫詩,做畫,通過各種方式紀念、感謝這位偉大的英雄。書上這幅插圖就是後人為他做的畫。

2、初識“思維導圖”,練筆:剛才我們通過學習,把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提煉成關鍵詞按照一定的思路板書在了黑板上,這就是思維導圖。畫思維導圖能夠幫助我們理清課文思路,抓住文章重點,不斷提高我們的自學能力,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中經常使用。

下面再讓我們參考思維導圖,把對大禹的瞭解和感受按照這樣的句式寫下來。如果你能用上黑板上這些關鍵詞會更好。

他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他就是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大禹。

3、交流分享,評價提升。

4、總結結課: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大禹,永遠記住這個代代相傳的故事——大禹治水!

【設計意圖: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已久,在這裏,展示有關他的雕塑、畫作、詩歌,可以透過人們對他的歌頌與紀念,從另一角度使學生感受到他的偉大及對人們的影響。藉助思維導圖把對大禹的瞭解和感受寫下來,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思維導圖的作用,梳理課文內容,在以後的預習中嘗試運用;另一方面,藉助思維導圖寫話,總結課文,昇華情感,將大禹的形象銘刻於學生心目之中。】

【教學反思】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教學本節課時,我努力引導學生用心去感知文本內容,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

本課教學主要在以下幾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詞語搭架,學習概括。

作為第二課時,在課堂一開始,我通過檢測詞語帶領學生回顧課文內容。並將課文中的詞語分成四組出示,檢測結束後,我又向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你能用上這些詞語中的一個或幾個,説一兩句和課文內容有關的話嗎?你能從這些詞中選幾個詞概括一下課文的主要內容?此舉真可謂“一石二鳥”,不但檢查了學生第一課時對詞語的掌握情況,而且進行了一次很有效的概括訓練。為了降低“概括”的坡度,借“檢測字詞”這一枴棍,有效地幫助學生一步步地邁上“用精簡的語言來概括”的台階。

2、以讀促思,讀中感悟。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語文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文本入手,在讀中感知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課文第三段用簡練的幾句話敍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教學中緊緊抓住關鍵詞句,引領學生細細品讀,通過感受大禹治水的困難。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大禹可能會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險,加深對治水困難的感受,進而指導朗讀。其次,抓住描寫治水過程的幾個動詞,通過反覆朗讀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難以言説的辛勞。這樣,大禹不怕吃苦,頑強治水的形象就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從而激發了學生對大禹的敬佩之情,達到有感情朗讀。

3、創設情境,誘發情感。

情境教學法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我們要通過語言渲染,激發想象,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感受人物形象。本課教學中,在想象洪水的肆虐與無情時,在感受大禹遇到的困難與堅信時,在體會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糾結與決絕時,我都採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通過調動學生的想象與體驗,將抽象的毫無感情色彩的文字幻化為活生生的生活場面,誘發情感的形成與生髮,使學生真正“動情”,進而“情動辭發”,達到指導朗讀的最終目的。

4、品味語言,運用語言。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任何一篇課文,都只是學習語言文字、進行語言文字運用實踐的藍本。本課教學中,在學習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情感的基礎上,我將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與運用貫穿始終。緊緊抓住課文關鍵詞語體會課文內容,提高學生對語言的品讀與感悟能力;體會副詞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關注“怎麼寫”;多次創設情境進行語言實踐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教學中還有一些不足與缺憾:

1、研讀教材、挖掘教學資源還不夠。如果能夠藉助地圖讓學生了解歷史上大禹治水的起始位置及沿途地理環境特點,對於體會人物形象會有推波助瀾之效。

2、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需要我仔細研究和學習。

3、對學生的評價不夠及時、多樣,沒有關注到全體學生的學習,給更多的學生提供展示的平台。這些都是我今後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究和努力提升的方向。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國古代傳説中為民造福、為民奉獻的英雄,學習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教學重難點

瞭解大禹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辭辛勞的制服了洪水,感受大禹不辭辛勞、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同學們,神話故事我們最愛看了,以前我們都學過哪些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月》等)在課外我們也看了不少神話故事,今天我們又來學習一篇神話故事——《大禹治水》。

2、板題,讀題,質題。

(師歸納:(1)為什麼治水?(2)怎樣治水?(3)治水的結果如何?

二、初讀故事,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上面的三個問題分別是那些自然段寫的?

2、抽學生輪讀課文,師生共同正音,並瞭解每個自然段的內容。

3、交流彙報上面的問題。

三、細讀故事,體驗感悟

1、學習第1和2自然段

(1)抽同學讀這兩個自然段,思考:用自己的話説説大禹治水的原因。

(2)學生彙報;教師適時點撥指導朗讀。

2、學習第3和4自然段

(1)分組讀這兩段。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朗讀來理解。

a、禹改變了父親的——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引導學生比較禹與他的父親治水方法的不同,體會大禹的聰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拄着棍子走路。(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如“矇矇亮”、“爛了”“草丘山岡”等體會大禹為了治水起早貪黑,不辭勞苦,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引導學生想象大禹還遇到了哪些困難?適時指導學生朗讀。

c、為了治水——顧不得進去看一看。(引導學生抓住“才”、“僅僅”、“就”、“卻”來理解大禹的奉獻精神。)

補充:“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大禹舍小家、顧大家,一心為了人們,一心撲在治水上。並讓學生帶着對大禹的崇敬之情來讀句子。

3、學習最後一段

(1)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

(2)看到這些景象,心情如何?帶着這樣的心情來讀一讀。

四、昇華情感,內化問題

(1)此時此刻,你難道不想對大禹説些什麼嗎?

(2)教師總結:大禹也成了我們心中的英雄,讓我們永遠記住這位治水的偉大英雄,讓我們再一次深情的呼喚他的名字——大禹。

五、蒐集故事,拓展延伸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在我們的周圍、身邊,也有許多像大禹那樣舍小家、顧大家的英雄人物,課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故事,下節課我們來交流。

板書設計:

大禹治水

艱苦

奉獻辛苦愛戴敬仰

痛苦

附:

三過家門而不入

為了治水,大禹曾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經過家門時,聽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還有嬰兒的哇哇的哭聲。助手勸他進去看看,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經過家門時,他的兒子正在他妻子的懷中向他招着手,這正是工程緊張的時候,他只是揮手打了一下招呼,就走過去了。第三次經過家門時,兒子已長到10多歲了,跑過來使勁把他往家裏拉。大禹深情地撫摸着兒子的頭,告訴他,水未治平,沒空回家,又匆忙離開,沒進家門。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運用綜合識字的方法,認識本課10個生字,會寫7個。繼續培養學生獨立識字、合作識字的能力。

2、自主閲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課文,使學生在課文情境和語言文字中受到薰陶。

3、弄懂大禹為什麼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培養學生的奉獻意識。

教學重、難點:

通過文中詞句感受大禹不辭辛勞、公而忘私、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蒐集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課前自己閲讀,做到能用簡練的語言説出大概的意思。

教師準備:大禹治水的歷史及視頻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師:課前同學們蒐集了我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並認真地讀了,把你讀的故事簡單介紹給大家。

師:是的,《后羿射日》、《誇夫逐日》、《女媧補天》……等等神話故事都歌頌了真、善、美,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其中的一個動人的傳説——《大禹治水》。

師:(板書課題)如果讓你針對課題來提問,會有哪些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疏理板書:為什麼治水?怎樣治水?結果如何?)

(二)初讀故事,整體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學生字,邊讀邊為自己的問題找答案。

1、生自讀課文,同學互動,檢查識字情況。

2、課件出示生字,師生評點正音。

3、分小節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解決提出的三個問題。

(三)細讀故事,體驗感悟。

師:剛才同學們讀書為自己的問題找到了答案,對這個小故事有了一定的瞭解,相信再細讀課文,你會有更多的收穫。

師:究竟哪些原因使大禹投入了治水中呢?課文中哪些段落寫到了原因?

1、生讀第一、二自然段,理清大禹治水的兩個原因。

(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來自自然的:洪水淹沒村莊、沖毀房屋;二是來自父親的:治水不利,臨終囑託。)

師:是啊!看到洪水帶來的危害,想到父親臨終前的叮囑,大禹堅定了治洪的信念,他是怎樣治水的呢?你覺得大禹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哪裏看出?

2、生選擇喜歡的方式讀第三、四自然段,劃出受感動的句子,説説理由。

根據學生交流彙報的順序,教師確定自己的教學進程,可抓住以下幾個句子引導學生着重理解:

a、“禹改變了父親的做法,帶領人們開鑿了龍門,挖通過了九條河,壘起堤壩,把洪水引到東邊的大海里。”

(引導學生比較大禹的治水方法和父親的不同之處,體會大禹的聰明。)

b、“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岡,……拄着棍子走路。”

(讓學生從讀中體會,大禹為了治水起早貪黑,不辭勞苦,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並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

c、重點研讀第四自然段,體會大禹公而私的奉獻精神。

(教師補充“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故事,課件配畫面:大禹帶領老百姓日夜不停地鑿山開渠,常常忙得顧不上吃飯和睡覺。一年又一年,他每天到處奔波,一心治水。有一天,大禹經過家門口,他的妻子剛生下孩子。大禹聽到孩子哇哇的啼哭聲,可是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探望,匆匆走了。幾年後,大禹又經過家門口,妻子抱着兒子站在門口,兒子揮着小手在叫爸爸。大禹深情地望了他們母子一眼,又抓緊時間趕路了。又過了幾年,大禹第三次經過家門口,兒子已經十多歲了。大禹讓兒子告訴媽媽,等治好洪水後一定回家。大禹説完就腳不停步地向前奔去。)

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

師:是的,大禹就是這樣一個舍小家、顧大家,一心為了人們,一心撲在治水上。讓我們帶着對大禹的崇敬一起來讀這一段。(課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同時音樂響起。)生讀句子。

師:(課件將本段中的詞語:“才、僅僅、就、卻”打成紅色。)請同學們注意文中的紅色的字,再讀這一段,體會詞語中包含的意思。讀到這裏你又有什麼感受?在你的心目中,大禹是個怎樣的人呢?(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體會出大禹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3、讀五自然段:理解“禹因此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

師:洪水終於大地又恢復了欣欣向榮的象,同學們想象一下,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學生展開想象,自由表達。)

師:看到這種現象你心情怎樣?讓我們帶着這樣的心情來讀最後一段……

師:談談你對“禹因此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和愛戴的英雄”這句話的理解。

(四)蒐集故事,拓展延伸。

師:禹成為人們世世代代敬仰的愛戴的英雄,在漫漫歷長河中,在我們的周圍、身邊,也有很多像大禹那樣舍小家、顧大家的英雄,請同學們課下收集你心目中的英雄資料,下節課我們來交流。

《大禹治水》教學設計 篇8

情感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大禹是我國古代一位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

能力目標:

能借助圖畫、聯繫上下文理解重點詞句,繼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默讀能力及邊讀邊想象的讀書習慣。

知識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嘗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第二、三自然段。

設計理念:

抓住文中關鍵詞句,數量詞的運用,藉助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畫面,讓學生充分動口、動腦,展開豐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讀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啟迪,情感上的昇華。

一、複習檢查

1、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5課:大禹治水(齊讀課題)

2、師:看看這些詞語你還認識嗎?

(出示詞語)

指名讀、領讀、開火車讀、齊讀。

3、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古代有個人叫“大禹”,這篇課文是講他做了一件什麼偉大的事呢?(講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師:大禹治理的是怎樣的一場洪水?(出示課件)

2、師:在這滔滔的洪水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看到——滔滔的洪水淹沒了農田,衝倒了房屋,老百姓無家可歸,互相摻扶着四處去流浪;聽到——聽到了雞飛狗叫的聲音;我又好像看到了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緊緊地抱着一棵大樹,在聲撕力極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3、(繼續播放畫面),請你説説此刻你的心情怎樣?(難過)

4、師:(出示第一自然段)小朋友,這就是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所描寫的情景,請你們讀一讀。想一想:哪些詞語體現了洪水的兇猛?

生自由讀。

指名讀,再指名回答:哪些詞語體現了洪水的兇猛?(滔滔、淹沒、衝倒)

5、(描述渲染):剛才同學們都感受到了,這洪水來勢多麼兇猛啊!波濤滾滾,一路咆哮,真是洪水——滔滔,它所到之處,農田被——淹沒,房屋被——衝倒,害得老百姓只能四處流浪——無家可歸(邊説邊顯現紅色:滔滔、淹沒、衝倒、無家可歸)

6、指導朗讀: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洪水的兇猛以及老百姓生活的不幸嗎?(評讀激勵:通過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波濤滾滾的洪水正向我們衝來,太可怕了!我彷彿看到了老百姓拖兒帶女地正在四處逃難,真是太可憐了!能把洪水讀得再兇猛些嗎?……)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導語):看到這滔滔的洪水,老百姓悲慘的生活,大禹會怎麼想呢?大禹會怎麼做呢?(出示第二自然段)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

2、大禹會怎麼想呢?(出示:禹下決心要治理洪水。)

師:禹為什麼一定要治理洪水呢?(讓學生聯繫第一自然段來講講)生説。

3、你能通過朗讀來讀出禹的決心嗎?指名讀。齊讀。

4、過渡:小朋友,光有決心還不行,還要有行動。下面請你們自由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用筆劃出大禹是怎樣治理洪水的詞語。一邊讀一邊劃。

5、讀完了第二自然段,劃好了嗎?指名回答。(出示關鍵詞語)

(引讀:)大禹為了治理洪水,他吃盡了_____,走遍了_____,____察看______。____________挖通_______,劈開________,引導_______。

6、理解“走遍、吃盡”(藍線顯現)、“千山萬水、千辛萬苦”(紅色顯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8zqz0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