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淺談初中物理分組實驗教學設計

淺談初中物理分組實驗教學設計

篇一:淺談初中物理分組實驗的設計與教學

進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特別是認真組織好學生分組實驗,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智力、培養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是全面提高物理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必要途徑。通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做好實驗應從下面幾個方面着手。

淺談初中物理分組實驗教學設計

一、課前教學設計及實驗準備

學生分組實驗課的設計,比其他類型課的要求更高、設計更精、考慮更全。

1.在備課時要對本次實驗有全面、徹底的瞭解。包括實驗目的、器材、實驗原理、操作步驟、實驗結論,瞭解儀器的規格性能以及課堂上容易出現的各種問題等方面。

2.在課前對分組實驗的組織工作進行周密的考慮與佈置。根據實驗室器材儘可能地多分幾個實驗小組,設置小組組長,明確組長職責,提高小組活動的有序性,以使分組實驗迅速、有序地進行。

3.課前向學生介紹實驗課的流程。要求學生按照流程並聽從教師指揮行動,以免課堂秩序混亂。

4.課前向學生介紹本次實驗的目的、器材、原理、實驗步驟、實驗結論。

5.課前教師還應深入實驗室,檢查儀器設備是否完整、齊全。對個別較難的實驗還要親自動手做2~3次,做到心中有數,對於有些實驗還應配備相應的維修工具。如,在測小燈泡的功率的實驗中,安培表、伏特表的接線柱底腳螺絲易脱落,就應準備螺絲刀、尖嘴鉗、小扳手之類的工具。導線線頭容易斷掉,應準備剝線鉗或火柴等。此外,有些導線外層絕緣皮完好而內部金屬線斷路,個別小燈泡因質量問題燈絲也易熔斷等,就必須備有萬用表,及時予以檢查、更換,以確保實驗的成功。否則,學生在實驗時會因缺少某一器件而無法進行,從而影響課堂秩序。

二、進行學生分組實驗

對初中生來説,聽、看與動手操作是有距離的,因而教師的指導要勤,觀察學生操作要細,才能保證各組實驗順利進行。

把握好指導的內容:

(1)知識性內容,包括實驗目的、原理、過程和結論以及儀器的性能、工作原理等。

(2)技能性內容,包括實驗基本操作要求等。

如測固體密度的實驗:

①調節天平平衡前將遊碼調零;

②用鑷子取放砝碼;

③左盤放物體,右盤放砝碼;

④先測質量後

篇二:淺議初中物理分組實驗教學

摘 要:當代的教學模式一定要以學生為核心進行全面開展,從已構成弊病的應試教育到當下的全面素質教育,再到探究式教學的發展趨勢,主要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讓學生有實際操作能力、創新概念、團隊意識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關鍵詞:初中物理;分組實驗;教學

針對物理這一以實驗為根本的自然科目,那麼實驗就是物理學科的核心內容,同樣也是物理教學的特點,還是提升物理教學品質的關鍵。而實施分組實驗是實驗環節的一個核心點,對學生能力的提升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經實踐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合理地進行分組

在分組實驗過程中,容易出現有的學生動手有的則不動手的情況,若教師管理不妥,還會出現非常雜亂的情況。要進行有秩序的實驗課,分組這一程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驗設備完善的情況下,實驗分組人數不要太多,最佳的分組實驗方式為一人一組,或者將學生分為小班,增加教師的'課時,無需增加學生上課的次數。這樣就可以讓所有學生達到觀察、操作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目的,且課堂秩序也會隨之提高。

二、教師進行講解示範

教師在實驗環節中要有正確的操作,讓學生在旁進行觀看,讓學生有明確的認識。教師可以故意做一些典型錯誤操作,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將這一類演示在教室進行操作,學生會適應教師在教室演示實驗操作過程,在教室進行試驗過程的演示可以讓學生靜心聽講,認真地觀察實驗操作。之後再帶學生到實驗室,這樣學生就會有目的地進行操作、記錄,並進行歸納,最後得出相應的結論,感受探究的過程,學習合理的探究模式。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實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條件,讓學生在平等、自主的環境中去去觀察、操作、總結以及感受。

三、培養骨幹

我在實驗前,將膽子大且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帶到實驗室進行“培訓”,讓這些學生可以掌握課程基礎實驗的操作,在上課的時候,將這些學生分配到每一個小組,讓他們當一回“小老師”,幫助同學完成實驗課,通過這種措施,對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有較大的幫助。

總的來説,要規範分組實驗制度,科學地配置實驗小組,教師在學生分組實驗中要勇於創新。要做到,學生可以自行完成的,教師不予幫助;學生沒有能力做到的,教師給予相應的提

篇三:淺談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設計

物理演示實驗主要是教師用物理儀器和實物進行的實驗演示,還包括教師在課堂上出示模型、實物,用投影教具進行操作演示,放映物理錄像片、電影片、幻燈片等聲像教學片以及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模擬的演示,新一輪物理課程與教學改革要求重構新型的 物理演示實驗教學理念,演示實驗教學的目的開始從知識本位和訓練技能本位轉變到以學生髮展為本:演示方式從驗證性實驗為主轉變為重視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教學過程從老師中心轉向關注學生主體,因此在課程標準理念下的物理演示實驗的設計就要更加科學、更加精細。

1 注重演示實驗導入的情景化

物理演示實驗是物理課堂教學課堂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演示實驗所起得不同的,有的演示實驗是用於創設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是演示實驗是用於提供感性認識,引起學生思考;有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發現規律;有的是用於深化和鞏固物理知識;等等,但所有的演示實驗的導入應該納入教學設計的範疇,在生活化、理論經的背景中引入演示實驗,學生會備感親切,從而形成對科學美的一種嚮往追求,當學生全神貫注於觀察實驗時,他們會感知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採用情景化的教學方式也符合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課程理念。

案例1 “大氣壓強”一節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提供大氣壓存在的感性認識,教學中設計了“一張紙托起一杯水”在展示實驗儀器的步驟中先提供一個學生熟悉的情景引入演示實驗,拿着一個教師事先準備用紙板蓋好的空杯。反它們倒立,可以看到紙板在重力的作用下從杯中掉在地面上,在學生觀察到常見生活現象的基礎上,再開始進入演示實驗主體,在杯子中注滿水,將紙板蓋在杯子上,然後提問:如果把它們倒置,紙板和杯中的水會掉在地上嗎?絕大多數同學會認為水和小紙板因受重力而掉在地面上,通過實驗,學生驚奇地發現紙板和水沒有掉下,穩穩地托起了杯中的水,大多學生感到迷惑不解,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分析,是什麼原因使紙板能穩穩托起杯中的水呢?是大氣壓??通過情景化的演示實驗導入的設計,啟發了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 適時採用問題串處理演示實驗過程中的過渡問題

問題式的教學的特點是以問題的設計和解決為主要形式,層層推進,環環緊扣,由淺入深,由易到驗證,由表及裏,由此到彼,循序漸進地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形成波浪式、遞進式的課堂教學結構。

在較為複雜的演示實驗中,往往包括好幾個緊密相關的物理事實,儘管所有的演示實驗設計,必須目標明確,切合課題,裝置簡單,現象明顯,但學生在觀察實驗時,由於受個人經驗,興趣的影響,注意力會集中在不同的方面,因此,設計演示實驗的過渡時,最關鍵的是要合理分解演示實驗的各個環節,精心設計問題,用問題設計的方式反演示實驗的過渡轉換成問題分析與解決過程的遞進,突出演示實驗的關鍵部分,讓學生在經歷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案例2 “摩擦力”一節的教學中,為了探究影響摩擦力的大小因素,需要設計一個演示實驗來獲取摩擦力與運動,接觸面積的關係,過一個演示實驗中要精確地收集幾組不同的物理事實,為了防止學生注意力分散,可以把整個演示實驗合理地分解成“根據相關信息提出問題,並作出合理的猜想”、“根據實驗器材設計實驗”、“通過實驗收集必要的數據”和“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四個部分,並相應地設計成如圖所示的四個遞進的問題。

把一個複雜的演示實驗通過四個遞進的問題,把一個複雜的演示實驗通過四個相關的問題設計來主,這樣既有利於學生理解演示實驗的整體框架,又有利於學生參與到整個演示實驗的思維之中。

3 注意讓學生參與到演示實驗中來

為了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設計演示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某些課堂演示實驗改為讓學生配合演示或直接由學生演示,因此教學設計中就應該思考哪些演示環節可以由學生參與,由哪些學生演示,培養他們哪幾個方面的能力,這些學生的參與可以提供給其他學生哪些有用的信息,通過這種合作化的

教學理念的設計,使某些物理現象、物理公式、定義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建構出來,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積極思維和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理解。

案例3 “動能”一節的教學中,為了全面系統地建構動能這一概念,需要設計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動能的抽象概念,學習動能大小的判斷以及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為此,教學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課前準備哪些,課堂上要參與哪些操作,怎樣引導學生操作,怎樣組織他們交流經驗以及 評估其他同學的操作等,只有通過這種合作化理念的設計學生體驗動能的真正抽象概念。

4 採用探究的教學模式進行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

探究性實驗是指先反真實的現象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觀察、操作等親身體驗認識事物、發現問題,然後在教師的點拔和引導下,悟出道理,由於物理實驗所包含的規律往往隱藏在較深層次,實驗條件與結果之間往往存在不太明確,因而應用探究式地工巧為設計物理演示實驗是最 有效地一種教學方式,但是,教學過程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所有的演示實驗都設計成探究性實驗,被開發為探究式的演示實驗也不可能把科學探究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課堂上深入展開,這主要求教師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的具體牲,確定所開發的探究實驗的能力培養目標,有選拔性的針對某一個或幾個探究環節來重點設計,這樣才能切實體現課標理念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由於不同的班級的學生個性與教師的側重不同,所以同一個探究式的演示實驗會有不同的設計,只要能體現演示實驗的某些重點,都是可行的。

案例4 “探究光的反射規律”一節的教學中,通過課標,教材與學前的詳細分析後,如果探究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則演示實驗其它部分可以略微提示,教學重點放在設計實驗方案上制訂上,通過師生一起對科學研究方法的分析,理清實驗器材與猜想假設之間的關聯,最終確定有效的實驗方案,如果探究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猜想假設的能力,演示實驗的重點就應該設計在實驗的導入上,通過一系列的物理事實來引導學生對入射光線、反射光線、法線、入射角、反射角的關係作出猜想,如果探究實驗目標確定為培養學生數據分析能力,則演示實驗的教學重點就應設計在數據表格的分析與歸納上,通過測量、觀察、比較數據,引導學生分析與判斷數據間的關係,得出結論,這樣在不同的的探究演示實驗中,讓學生有所側重的深入體驗某一個探究環節,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將不斷提高。

總之,教師只有本着課標理念,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將學生的觀察和思維活動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能力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演示實驗也才能發揮應有的教學功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2mpm3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