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雨巷》教學課件設計

《雨巷》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目標】

《雨巷》教學課件設計

1、通過掌握意象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體會“丁香姑娘”的象徵義。

【教學難點、重點】

1、學習象徵的用法。

2、體會本文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式】

感悟法、朗讀法、啟發式。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熟讀課文

第一課

教學內容

1、通過朗讀來細細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過細節來進一步體驗感知。

教學步驟

一、聽錄音,整體感受

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麼了嗎?這首持美嗎?是一種什麼樣的美?

(只需靜思)

二、放背景音樂,共同朗讀體會

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着愁緒和無奈。

我們被這種感覺控制住了。

這首詩很美。

為什麼讓人難受的詩也美呢?我們還能舉出曾讓我們難受過,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動過的人、事和作品嗎?

每個人都有這種體驗。

不只是讓人愉悦的東西才美,讓人感傷、感悟的東西有時更具美的力量。

大千世界,美是無限豐富的。

三、由意象體驗意境

我們體驗到了這首詩的低沉、哀怨和無奈。

我們也認定了這首詩是美的。

那麼,我們的感覺和體驗是如何獲得的?我們為什麼認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牆……

(由這些意象,結合本詩説一段話)

他很孤獨,也很寂寞,在綿綿的細雨中,“撐着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在這樣陰鬱而孤寂的環境裏,他心裏懷着一點朦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個丁香一樣地結着悉怨的姑娘”。

這個姑娘被詩人賦予了美麗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雖然有着“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

她的內心充滿了“冷漠”“悽清”和“惆悵”。

她和詩人一樣,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無言,“像夢一般地”從自己身邊飄過去了,走盡了這寂寥的雨巷。

在詩中,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獨立,但卻使我們覺得形象之間有着某種聯繫,共同具有某些東西。

形象構成了一種特殊關係。

在這朦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説什麼?

有人説,《雨巷》是詩人用美好的“想象”來掩蓋醜惡的“真實”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華美的幻象來欺騙自己和讀者”,除了藝術上的和諧間律美外,“在內容上並無可取之處”。

有人説,這詩如中國的水墨寫意,只盡情地渲染情感,發散着自己憂愁與迷惘,“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我銘骨你遺憾時的憂傷”。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對意境的解析自己體會本文的意境。

2、象徵的有關知識。

教學步驟

一、讀課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

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

這是種優美的意境。

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濛濛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結合自身住在衚衕的經歷)

2、油紙傘:

這是件真實的雨具,作者並沒有做過多具體的描寫。

給讀者以想象的空間。

這樣寫的好處是一方面免得喧賓奪主,落俗套。

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傘的迷夢意境。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具有復古、懷舊、神祕、迷濛的特點。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

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悽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詩説不清道不明的迷濛意境都來源於“丁香”兩字。

美麗的事物總是和姑娘聯繫在一起。

丁香一樣的姑娘,丁香一樣的憂愁,為什麼要選用丁香?

明確:丁香形狀象結,開在暮春時節,開花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徵着美麗、高潔和愁怨。

《雨巷》中寫“一個丁香一樣的結着愁怨的姑娘”源於古詩李景詞“丁香空結雨中愁(《攤破沙·浣溪沙》)全詞是:

手卷真珠上玉鈎,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裏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峽望,接天流。

李商隱有詩: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獨自愁。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詩人們對着丁香往往傷春,説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

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徵。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悽美。

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所以,以丁香為象徵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離去的。

三、寫作背景

“我”為什麼會這樣哀怨?為什麼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 有句俗語叫“文如其人”。

作者戴望舒是怎樣一個人呢?瞭解了詩人,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

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

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

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們在痛苦中陷於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

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並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

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

“四,一二”政變後,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

(《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這種彷竹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説是純屬個人的哀歎,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

在這裏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

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裏,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後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詩句裏流動。

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並非那麼容易受着“欺騙”。

人們讀了《雨巷》,並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

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四、象徵主義

象徵主義(Symbolism)是十九世紀末期流行於歐洲(主要是法國)的藝術思潮。

它的產生是對印象派藝術和寫實主義所標榜的原則的反動,企圖用視覺形象表達神祕和隱蔽的感覺。

象徵主義思潮創造了新的語言,開闢了表現的新途徑。

這種象徵語言可稱為(情緒的象徵),即通過細緻複雜的一剎那感覺,來探測心靈深處最隱蔽的內容。

在象徵主義藝術家看來,可視的世界和不可視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無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應和溝通的。

因此,這類象徵不論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言,都是非常蒙膿和難以捉摸的,具有神祕的傾向。

這種藝術流派於“五四”運動退潮時期傳入中國。

第一個大量利用象徵主義方法寫詩是李金髮。

戴望舒早期的創作也明顯地接受了法國象徵派的影響。

他的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徵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説;本詩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運用象徵手法,使詩的意境深邃、豐富,並具有含蓄美。

那麼他的象徵意義會有哪些呢?

古人在詩裏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

《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般的憂愁,也有丁香一樣的美麗和芬芳。

這樣就由單純的愁心的借喻,變成了含着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

這個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

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滅的痛苦。

詩人在《雨巷》中運用了新鮮的現代語言,來描繪這一雨中丁香一樣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的氣息。

“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

在表現時代的憂愁的領域裏,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

在古代詩詞裏,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

《雨巷》中那個在雨中飄過的丁香一樣姑娘的形象,就帶上了更多的`詩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情景,又是作家馳騁藝術想象的結晶,是真實與想象相結合所產生的藝術真實的形象。

戴望舒説:“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

(《詩論零札》十三)

我們説《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鑑於古典詩詞,又超越於古典詩詞,最主要的即因為它是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創造。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象的產物。

(歸納)朱自清先生説:“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徵派。

他譯過這一派的詩。

他也注重整齊的音節,但不是鏗鏘而是輕清的;也找一點朦朧的氣氛,但讓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處。”(《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雨巷》朦朧而不晦澀,低沉而不頹唐,情深而不輕佻,確實把握了象徵派詩歌藝術的幽微精妙的去處。

五、藝術特色

1、《雨巷》的音節特色:

(葉聖陶盛讚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

總體節奏:舒緩悠揚:

⑴ 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⑵ 單字頓都設置在詩行的的行首。

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着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⑶ 復沓句式的妙用。

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悽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説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迴環疊唱的效果,使閲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復沓藝術運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詩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尋夢者》如“夢會開出花來的 /夢會開出嬌妍的花來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⑷ 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詩歌的壓韻: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覆出現形成了一種悠長的旋律,這樣的音質就同詩人追求的幽深空濛的意境,悽婉徘徊情調很好地融合起來。

這也是音節要舒緩悠揚的原因所在。

詩歌的外在形式是要為詩歌所要表達的意境和內容而服務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濛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

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着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

同時反覆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濛的意境。

4、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悽婉、頹圮,憂愁等藉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

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着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湧動而又迷濛空靈的意境。

標籤: 教學 雨巷 課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qkxj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