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邊城的課堂課件

邊城的課堂課件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説100強。邊城的課堂課件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邊城的課堂課件

  邊城的課堂課件【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領略湘西邊遠小城神奇秀美的風光。

2、感悟邊城淳樸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

3、欣賞小説樸素、飽滿、不雕飾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目標

1、走進作者構築的善與美的理想世界,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2、概括小説的情節,領會小説主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這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圖景,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樹立同學們愛世界、愛人類、愛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學設想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各方面。在課前充分預習,反覆朗讀的前提下,課堂上着重採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的手法達到教學目標。

教學課時

在同學充分預習的前提下,一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湘西風景的光碟、電影“邊城”片斷影視資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用竹笛和古箏合奏的江南民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作為背景音樂,用多媒體播放幾幅湘西風景的畫面,同時用畫外音朗誦下面這段話:“《邊城》這顆“千古不磨的珠玉”,她完美無瑕的融合和遊刃有餘的真實,通過流自筆端的汩汩文字,載着清雅恬靜的風景與這水鄉故事一脈相承的完整,使得我們不由自主地要走進這座用湘西的青山綠水、古樸淳厚的世俗人情及作者纏綿質樸的愛和人性美構築的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古老邊城,去發現它、展示它、品味它。”

知識鏈接:

鳳凰之子――沈從文(1902――1988)

1.湘西少年:

我不瞭解家中為什麼只要我讀書,不讓我玩。我自己總以為讀書太容易了點,把認得的字記記那不算什麼希奇。最希奇處應當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習慣下所做的一切事情。為什麼騾子推磨時得把眼睛遮上?為什麼刀得燒紅時在水裏一淬方能堅硬?為什麼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麼薄又用什麼方法作成?為什麼小銅匠會在一塊銅板上鑽那麼一個圓眼,刻花時刻得整整齊齊?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2.軍旅生涯:1917――1922

一到第二天,各處團總來見司令供辦給養時,同時就用繩子縛來四十三個老實鄉下人。當夜過了一次堂,每人照呈案的罪名詢問了幾句,各人按罪名輕重先來一頓板子、一頓夾棍。有二十七個在刑罰中畫了供,用墨塗在手掌上取了手模。第二天,這二十七個鄉下人就被簇擁到市外田坪裏把頭砍了。(《清鄉所見》)

3.抒情詩人:《邊城》《長河》《湘行散記》《從文自傳》

4.被流放的歌者:

“一切終得變,從大處看發展,中國行將進入一個嶄新時代,則無可懷疑。用筆者求其有意義,有作用,傳統寫作方式以及對社會態度,實值得嚴肅認真加以檢討,有所抉擇……人近中年,情緒凝固,又或因性情內向,缺少社交適應能力,用筆方式,二十年三十年統統由一個‘思’字起步,此時卻必需用‘信’字起步,或不容易扭轉,過不多久,即未被迫擱筆,亦終得把筆擱下。這是我們一代若干人必然結果。”

郭沫若的《斥反動文藝》(載《大眾文藝叢刊》1948年第1輯)。中把沈從文定性為“桃紅色”作家,並批判道:“特別是沈從文,他一直有意識地作為反動派而活動着......”

“我”在什麼地方?尋覓,也無處可以找到。我“意志”是什麼?我寫的全是要不得的,這是人家説的......我終得犧牲。我不向南行,留下在這裏,本來即是為孩子在新環境中受教育,自己決心作犧牲的!應當放棄了對一隻沉船的希望,將愛給予下一代。(1949年初致夫人張兆和的信)

1949年的春節剛過去幾天,早晨,他開始實現這一悲壯的舉動,被兒子制止了。兒子走後,他又用幾種方法尋求解脱,幸好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小舅子張中和及時來到沈家,解救了他。或許是天道未泯,一代大師本不該如此離開人世;也許是天意輪迴,中國的文物研究註定需要此人。不管怎樣,沈從文僥倖逃過了這次命運的劫難。在我看來,這是他個人之幸,更是國家之幸。

在醫院,他仍然處於極度的精神錯亂中,把戴着口罩的醫生認定為偽裝的迫害者。出院後,不斷有朋友來看他。隨着時間的流逝,他慢慢從紊亂中解脱出來,變得安靜了。

一和好的音樂對面,我即得完全投降認輸。它是唯一用過程來説教,而不是以是非説教的改造人的工程師。一到音樂中我就十分善良,完全和孩子們一樣,整個變了。我似乎是從無數回無數種音樂中支持了自己,改造了自己,而又在當前從一個長長樂曲中新生了的。(1949年9月20日致夫人的信)

正是音樂的滋潤,心靈豁然洞開,沈從文已領悟到了生命的深層內涵:“生命在發展中,變化是常態,毀滅是常態。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於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轉化為文字,為形象,為音符,為節奏,可望將生命某一種形式,某一種狀態,凝固下來,形成生命另外一種存在和延續……”(《沈從文別集抽象的抒情》)

巴金在《懷念從文》中充滿感情地寫道:“我還記得兆和説過,火化前他像熟睡一般,非常平靜,看樣子他明白一生在大風大浪中已盡了自己的責任,清清白白,無愧於心。他的確是這樣。我多麼羨慕他!可是我卻不能走得像他那樣平靜,那樣從容,因為我並未盡了自己的責任,還欠下一身債。我不可能不驚動任何人靜悄悄離開人世。”終有一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5.甜酒苦酒――沈從文的愛情生活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在中國公學,這個潦倒的書生開始了漫長的求愛歷程。沈從文跟得很緊,追得很累,而張兆和只是沉默。在肯定沈從文是個好人的同時,張兆和對他竟是毫無感覺。儘管對沈從文連篇累牘的情書不勝其煩,還是個孩子的張兆和卻找不到適當的辦法拒絕沈老師的熱情。她以為沉默是最好的拒絕方式,因而對沈從文的求愛信照例不復。可沈從文不管這些,依舊勤快地寫他的情書。

“‘萑葦’是易折的,‘磐石’是難動的,我的生命等於‘萑葦’,愛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望到北平高空明藍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給我的影響恰如這天空,距離得那麼遠,我日裏望着,晚上做夢,總夢到生着翅膀,向上飛舉。向上飛去,便看到許多星子,都成為你的眼睛了。”

沈從文曾跟張兆和説:“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鄉下人喝杯甜酒吧。”等父親同意了自己的婚事後,張兆和即拍電報給沈從文:“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1902年12月28日,沈從文生於湖南鳳凰縣;1992年,沈從文的骨灰由其家人護送回故鄉鳳凰,一部分安葬於聽濤山下,一部分灑向沱江清溪之中……

大師經典――《邊城》

1.故事梗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上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向翠翠的外公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了儺送,情願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愁人的美麗:温暖而哀傷

我坐在後艙口稀薄日光下,向着河流清算我對於這條河水這個地方的一切舊帳。原來我離開了這個地方已十六年。想起這一堆倏然而來飄然而逝的日子,想起這堆日子中所有人事的變遷,我輕輕的歎息了好些次。……“望着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象忽然徹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象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的的確確,這河水過去給我的是‘知識’,如今給我的卻是‘智慧’。山頭一抹淡淡的午後陽光感動我,水底各色圓如棋子的石頭也感動我。我心中似乎毫無渣滓,透明燭照,對面前萬象百物,對拉船人和小小船隻,一切都那麼愛着,十分温暖的愛着。我的情感早已融入這第二故鄉一切光景聲色裏了。我彷彿很渺小很謙卑,對一切有生無生似乎都在向我伸手,且微笑的輕輕的説:‘我來了,是的,我依然和從前一樣的來了。我們全是原來的樣子,真令人高興。你,充滿着牛糞和桐油氣味的小小河街,……很可喜的是我們還互相認識,因為我們過去實在太熟悉了’。”(《湘行散記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他深深感受到的東西,竟如刻骨銘心一般並且頑強地滲透在他的《邊城》等作品之中。他對那些不能真正體味他作品的“城裏人”説:“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後藴藏的熱情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後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他的作品背後卻又有着極現實又極恆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些人生的基本形式和人類的基本生存狀態。比如説隔膜。沈從文小説的表面生活是平和的,温情脈脈的(《邊城》嘸終處在一派淳樸之氣中)。然而這淳樸之氣下面,卻是深深的隔膜(幾乎是“存在主義”的隔膜)。順順與二老的隔膜,二老與大老的隔膜,二老與翠翠的隔膜,二老與老船伕的隔膜,老船伕與順順的隔膜,老船伕與翠翠的隔膜,翠翠與整個世界的隔膜(甚至對她自己都有隔膜)……註定了一切都將在悲劇中了結(一種比啼哭與嚎叫深刻得多的悲劇)。沈從文以為朱光潛先生對他所作的斷語最在本質上:深心裏,是個孤獨者。這種孤獨感散發在《邊城》的字裏行間。《邊城》,這“邊”字,就有了一絲孤獨。作品一開頭:“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這孤獨便又深了點。那獨立山頭的白塔,那類似於“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渡口景象,那一幅幅黃昏與夜晚的悽清幽遠的景色……無一莫把孤獨託現出來。作品背後,是一個無底的企盼(張德蒂的雕塑《邊城》以翠翠的盼望做畫,極傳《邊城》之神)。

二、感知情節

1、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邊城”中與課文相關的片段。

2、由兩個學生合作(補充)概括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

3、教師結合“邊城”全篇來概括小説的整體情節。

三、分析環境:

(1)風景美:

《邊城》課文很長,佈置了同學們紮紮實實的預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麼特點?

明確:P16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雲

“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2)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P14.端午節: 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P19.中秋、過年: 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祥和、和睦、和諧)

突出的都是一個“和”字,所以這裏的人民“莫不安分樂生”。這種氛圍是不是和《桃花源記》詩意生活相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活環境。

(3)人情美:

在邊城這樣詩意祥和的社會環境中,生活了一羣怎樣的`人呢?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呢?先看看作者寫了哪些人?

明確:翠翠與儺送;翠翠與爺爺;爺爺與過渡人;爺爺與老熟人;順順與兒子……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情美。一、二、三組探究翠翠與儺送的感情;四、五組探究翠翠與爺爺的感情;六、七、八組探究爺爺與鄉鄰的感情。找出最能表現人情美的那些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有關語句。

A、 翠翠與儺送:(愛情)先請是三個同學分角色朗讀P18翠翠與儺送的對話。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

1、從剛才的朗讀中可看出翠翠對儺送的初次印象怎樣?(不好,誤以為儺送是個“輕薄男子”)

2、儺送有沒有生氣?請同學談談儺送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

儺送:(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後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裏去)(這裏等不行,到我家裏去)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儺送:(動作、神態:笑)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3、翠翠對儺送的印象有沒有變化?在課文中是怎樣體現的?(心理)

明確: 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時,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罵人的話,心裏又吃驚又害羞,再也不説什麼,默默的隨了那火把走去”。 “吃驚”的是儺送對自己不但不記仇,還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十三歲的翠翠,得到一個陌生男子的照顧,心裏面還是有幾分羞澀的,幾分難為情。

P19:“但是另外一件事,屬於自己不關祖父的,卻使翠翠沉默了一個晚上。”

心理描寫,把翠翠對儺送的朦朧的愛含蓄地表達出來。

這個片斷,着重通過語言、心理、神態刻畫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一個寬厚熱情的帥哥形象。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蒙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呢?

B、翠翠與爺爺:(親情)

爺爺與翠翠間的親情,在文中是怎樣描寫的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的感情?

P16: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然後,我們來看一看翠翠對爺爺的感情?

P22: 第六部分當爺爺説到翠翠長大了時,翠翠説“人大了就應當守船呢”,“人老了應當歇憩”,這些話表現出的是翠翠對爺爺的關心。況且下面還有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駝白髮滿頭的祖父,不説什麼話”,我認為這句話也是寫翠翠對爺爺的感情的,她看到爺爺越來越老,已經想着替爺爺守船了。(語言)

Q: 不過,在文本中,在另外一件事上,爺爺沒有弄明白翠翠是怎麼想的,並且祖孫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隔閡了,大家明白我説的是什麼事嗎?

明確:P20。爺爺不理解翠翠的內心狀態。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幾句對話:“翠翠説:‘一家人都好,你認識他們一家人嗎?’”“誰也不稀罕那隻鴨子!”

(語言)這都是話中有話啊。第一句翠翠對爺爺有抱怨,因為在爺爺的話中,居然沒有説翠翠惦記着的儺送。第二句話,是因為這隻鴨子是大老送的,如果是二老送的,即使是幾根鴨毛,翠翠也會愛如珍寶吧。

3、第五部分寫到爺爺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話“祖父不説什麼,還是唱着。兩人都記起順順家二老的船正在青浪灘過節,但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這句話裏説“誰也不明白另外一個人的記憶所止處”。怎麼理解?

爺爺:記憶所止處:讓天保娶翠翠;項原則 翠翠:記憶所止處:思戀二老。

從全文來看,在愛情問題上,一開始.祖父的確不是很瞭解翠翠的想法,這也給翠翠帶來了煩惱。不過雖然如此,但這並沒有影響到祖孫二人的感情。翠翠對爺爺一如既往地依賴和關心並沒有發生改變。這份純真的祖孫情怎不令人感動呢?

C、爺爺與鄉鄰:(友情)

①爺爺與“老熟人”:

提問: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的關係的呢?

P16:“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隻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淨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説“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的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②、爺爺與過渡人:(友情)

P21這裏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説“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③爺爺與順順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於助人。

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這裏生活了一羣多麼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説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四、如果請同學們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邊城的特點,你會用一個什麼字(或詞)呢?

參考答案:例如:“美”邊城山美、水美、人更美:“愛”通過愛情、親情、友情“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説明”;“純”邊城民風純樸,邊城人心地純潔;“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自然”這裏的人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體現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師點評:同學們總結的非常好,用作者自己的話説,他的理想是要表現“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五、拓展深化: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主題)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説的主題:(讚美、批判、呼籲)

主題是:

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邊城的課堂課件【2】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前一段時間網上流行一句話“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我想問一問同學們,如果有機會,你想去哪兒看看?(生自由回答)看的出來。同學們想去看的地方太多了。如果問我的話,我必去的一個地方就是沈從文筆下的“邊城”。“邊城”在哪兒呢?就是今天的湘西鳳凰。本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邊城,去領略一下那裏的別樣魅力。

二、作者介紹

他一生跌宕起伏,極富有傳奇色彩。台灣學者金介甫説他“沈從文僅次於魯迅。”

沈從文1902年誕生於湖南鳳凰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少年時代頑劣異常,上私塾總是逃學、打架、撒謊,和一批“小流氓”(沈從文語)四處遊逛,惹是生非。不到14歲就去當兵,卻是一支“半匪半軍”的隊伍。六年時間,沈從文眼見有上萬人被殺。有人戲説,沈從文是“當土匪”出身。20歲時,沈從文厭倦了“半匪半軍”的生活,隻身來到北京。想上大學。連新式標點都不懂,自然考不上,也上不起,只好在北大“蹭課”。一邊苦讀,一邊寫作。沒有經濟來源,冬天只穿兩層單衣,生活十分困窘。

1924年12月沈從文在《晨報》副刊發表了一篇小説,初涉文壇。到1948年,出版小説、散文、文論等共70多本,平均一年3本,是中國最多產的作家。只有小學文憑,卻當大學教授 先後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講師,在昆明西南聯大、北京大學任副教授、教授。連江青都説,她在青島大學讀書時最愛聽沈從文的課。還編輯過《京報》《大公報》《益世報》等大報的文藝副刊,編撰過中小學國文課本,創辦過文學雜誌。他的愛情生活幸福美滿——夫人張兆和是才女加美女,他們的婚姻還有一段佳話。

解放後被安排到歷史博物館做一般職員:抄卡片,作講解,為各方面打雜……文學創作從此停止。寫出《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宋銅鏡》《戰國漆器》《中國的瓷器》等大量學術著作,著名作家轉變成著名文物學家。

改革開放後,出現了“沈從文熱”。他又重回人們的視野。

兩次諾貝爾獎提名,可惜擦肩而過 1983年沈從文患腦血栓,左身癱瘓。 1988年5月10日心臟病猝發逝世,享年86歲。如果他晚去世半年,將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板書課題《邊城》

三、整體把握

1、簡介《邊城》情節(多媒體展示)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二少爺儺送,從此種下情苗。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託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願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願作個擺渡人。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2、概括文本每部分的內容(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寫一寫)

明確:[第三節]邊城緊鑼密鼓籌備龍舟賽。

[第四節]兩年前翠翠巧遇二老儺送。

[第五節]一年前翠翠巧遇大老天寶。

[第六節]渡口邊迎婚送親撩撥情思。

四、文本解讀

認真讀完文本,這篇小説給你最大的感覺是什麼?

生:美

師:不錯,有人説,《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讚歌,是一首用小説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那麼本文美在何處呢?

明確:風景美、風俗美、人性美、語言美

1、風景美:

(1)多媒體展示幾幅湘西鳳凰的風景圖片,同學們結合最後一張圖片寫一段寫景的文字。(略)

(2)《邊城》課文很長,佈置了同學們紮紮實實的預習,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描寫自然風景的語句,這些景物突出了邊城的什麼特點?

明確:豆綠色的水 天氣明朗 落日 薄霧 白雲

“豆綠色”——象徵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欣賞沱江風景,突出水的豆綠色,給人一種純天然無污染的感覺)青天碧水,落日白雲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邊城的環境美,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景上,還體現在風俗美和人情美上。

(3)特點:從細緻處着手,善於運用聲音、氣味來寫景,並把景物和人物描寫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人物的一部分。他自己曾經説過“ 我平常最會想象好景緻,且會描寫好景緻。”

2、風俗美:

(1)風俗美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請同學們結合文章談一談?

端午節:龍舟賽 捉鴨子比賽

過年: 月下對歌

中秋: 獅子龍燈、放煙花

(2)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人怎樣的生活氛圍?

明確:祥和、和睦、和諧

(3)思考:如今,有這麼一種趨勢,西方的節日習俗越發盛行,傳統節日習俗日趨衰微,你怎麼看?

生:東西方交流日益密切的必然結果。

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副作用。

國家對傳統節日還不夠重視。

商家的推波助瀾。

當代年輕人盲目地追求所謂的潮流。

……

3、人性美:

(1)在作者的筆下,主要寫了那幾個人?

明確:翠翠、爺爺、儺送

(下面我們分三大組一起來探究邊城的人性美。一、二、三組分別分析翠翠、儺送和爺爺的形象。先找相關語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

(2)先請同學找出翠翠的有關文字,再概括。

翠翠:單純(語言:我是翠翠),可愛(回答時的神情:輕輕地、悖時砍腦殼的),孝順(和爺爺的相關對話)。

明確:美麗善良、活潑可愛、孝順懂事

情竇初開、純潔無暇

(3)找出寫儺送的相關文字,加以分析。

儺送: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他捉完鴨子後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後主動詢問,對話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儺送根本不認識翠翠,但他還是邀請翠翠到他家裏去)

儺送:心地寬厚,熱情開朗(動作、神態:笑)

明確: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心地寬厚、熱情開朗、

善良淳樸、風趣幽默

(4)找出寫爺爺的相關文字,分析其性格。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爺爺對翠翠的感情?

爺爺非常疼愛翠翠。比如看賽龍舟時,他不忘叮囑別人送翠翠回家。(四次)

再看:爺爺與鄉鄰:

①爺爺與“老熟人”

提問:文中是怎樣描寫爺爺與“老熟人”的關係的呢?

“且因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單,身邊無一個親人,也無一隻狗,因此便約好了那人早上過家中來吃飯,喝一杯雄黃酒。”(白描)

“兩人一面談些端午舊事,一面喝酒,不到一會兒,那人卻在巖石上被燒酒醉倒了”。

兩個寂寞的老人,一輩子的老交情,端午節,別人都在圖個熱鬧,他們卻找了個清淨之地,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喝杯雄黃酒,來個一醉方休。俗話説“酒逢知己千杯少”,他們之間的這種純樸的友情怎不令人羨慕呢?

②、爺爺與過渡人

這裏的人情非常淳樸、厚道。(語言、動作)第六部分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人乘船過河後,一定要給錢,而爺爺卻堅持不肯收,為此兩人還起了爭執。爺爺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説“禮輕仁義重”,雖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錢,但他還是領了這分情。

③爺爺與順順

龍頭大哥順順:“凡幫助人遠離患難,便是入火,人到八十歲,也還是成為這個人一種不可逃避的責任”。扶危濟困、樂於助人。

送鴨子、粽子給爺爺(慷慨大方)

明確:關愛至親、勤勞樸實

善良淳樸、重義輕利

(5)小結:

自然的男女戀情

純樸的祖孫親情

古樸的鄰里友情

4、語言美

(1)給大家時間,找出文中最喜歡的一兩句話,試作分析。

生:祖父坐在船頭吹《娘送女》曲子給她聽,她卻同黃狗躺倒門前大巖石上蔭處看天上的雲。白日漸長,不知什麼時節,守在船上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黃狗也睡着了。

分析:沒有特殊的修辭技巧,沒有語言上的精雕細琢,用語平淡自然,卻極具表現力,富有韻味。寫出了午後陽光暖暖,人亦安閒,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悠遠意境。

(2)汪曾祺曾説:“邊城的語言是沈從文盛年的語言,最好的語言。既不似初期那樣的放筆橫掃,不加節制;也不似後期那樣過事雕琢,流於晦澀。這時期的語言,每一句都“鼓立”飽滿,充滿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籃新摘的煙台瑪瑙櫻桃。”

特點:自然流暢,明白如話。寫景優美舒展,寫人親切真摯,敍事更是如歌如誦,和如詩如畫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諧。

五、拓展深化

沈從文想通過美麗的邊城,告訴我們什麼呢? (總結主題)

明確:作者描寫的湘西,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這裏民風淳樸,人民淡化功利,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相對於當時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概括這篇小説的主題:(讚美、批判、呼籲)

主題:

讚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慾氾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籲:重建民族的品德與人格。

六、課堂小結

這裏生活了一羣多麼淳樸、善良、可愛的人啊!翠翠與儺送之間純潔的愛情、翠翠與爺爺間純真的親情、爺爺與鄉鄰之間純樸的友情,總之,小説給我們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這就是作者營造的“世外桃源” ,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七、佈置作業

課下閲讀《邊城》全文。

板書: 邊城 沈從文

愛情 純潔

親情 純真

友情 純樸

標籤: 課堂 邊城 課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pgpqx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