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浮力的應用課件

浮力的應用課件

浮力的應用的課件應該要怎麼進行制定呢?下面浮力的應用課件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浮力的應用課件

  第一篇:浮力的應用課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

(3)知道浮力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了 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2)通過收集、交流浮力應用的資料,瞭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學工具

乒乓球、水、水槽、鐵塊、彈簧測力計、阿基米德原理實驗裝置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輪船、鴨子、人游泳時能浮在水面,是什麼原因呢?這節課研究與此相關 的知識導出課題—— 浮力。

二.新課教學

(一)用測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實驗:如圖,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物體在空氣中受到的重力記為G,再把此物體浸沒在水中測它的重力,記為F,比較兩次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發現了什麼問題?據此,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分析實驗:示數變小了,説明物體受到了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彈簧測力計兩次讀數之差,這也是浮力的測量方法。

(二)浮力產生的原因 物體受到向上向下的壓力 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課本P9 5

1.提出問題2.猜想3.設計實驗4.進行實驗5.分析實驗6.得出結論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 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大 小等於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將公式F浮 = G排 展開,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這樣就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實際問題提供方便。

突破難點的方法:把此探究實驗做好, 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

(四)物體的浮沉

利用課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物體受到兩個力(F浮 、G物)的作用, 當 F浮 > G物 時,物體將上浮;F浮 = G物 時,物體將懸浮;F浮 < G物 時,物體將下沉。

對於漂浮在液麪的物體,其所受浮力等於物體本身的重力。

(五)物體的浮沉的應用

1.密度計

2.潛水艇

3.飛艇

4.熱氣球

5.氫氣球

  第二篇:浮力的應用課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要點分析: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並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麼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繫,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於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託,可以藉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瞭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於思,思源於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採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託的力,這裏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託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説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裏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學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後在水中會下沉。説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係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係,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麪,最後漂浮在液麪。並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於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麪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後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説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後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餘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做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

標籤: 課件 浮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o3xg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