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優秀語文教學課件

優秀語文教學課件

教學課件應當與時俱進,我們應從教案的格式與文字表達中體現新課改理念,表達執教者的智慧與創造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優秀語文教學課件,歡迎閲讀。

優秀語文教學課件

優秀語文教學課件1:岳陽樓記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學習品味、鑑賞課文

4、體會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重點:

1、整體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

二、學習最後一段,體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內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陽樓的概況,記了登樓所見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為一篇“記”,寫了這些也夠了,但作者的本意卻不在寫景抒情,而在於由此引出一番振聾發聵的討論來。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筆鋒突轉,提出了一個“古仁人之心”來,並且指出“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組學習討論。

(1)古仁人之心與遷客騷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4)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也許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裏?

明確: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個人遭遇或外物的觸化而發生變化;古仁人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這樣看來,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係,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係。那麼跟什麼有關係呢?

明確:他們“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來;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係。他們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國家命運相關的。

(3)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明確:有。在天下人感到快樂後古仁人才會快樂。可見他們的或憂或樂完全是隨天下人的或憂或樂而轉移的。這就是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

4、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並不存在。聯繫第一課時介紹的有關作者的資料,説一説作者為什麼要議論這種實際上並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常説“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這種“先憂後樂”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囑寫《岳陽樓記》的機會,提出這種理想化的人物來,正是為了“假託古人,自寫懷抱”,表明自己本來就不為個人的進退、榮辱而悲喜,雖遭貶謫,但憂國憂民之心決不改變,同時也包含着對滕子京的勉慰。最後一句自明志向,以問句的形式表達,自勵勵人,委婉含蓄。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敍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

三、理清課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課文各段之間的關係。

第一段敍事:是全文的引子,簡介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下文的寫景、議論、抒情都圍繞如何對待貶謫而展開。

第二段寫景:總寫洞庭湖的景觀,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問題。

第三、四段寫景、抒情:分寫洞庭湖或陰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覽物”者的不同感受,為下文發表議論、申述抱負作好鋪墊。

第五段議論、申志:緊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達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抱負。

2、理清課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為第一部分,交代寫作背景、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為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並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發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評價作者的思想觀點和現實意義?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觀點,並以此作為仕途進退的原則,這是他有遠大政治抱負的表現。他的憂君思想固然帶有時代和階級的侷限性,但他那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4、瞭解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簡介背景:滕子京與范仲淹同榜考中進士,兩人的友誼是從這時開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終於被貶謫守嶽州,心裏很憤慨。

范仲淹很擔心他惹出禍來,想找機會勸他,恰好趕上他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作記。范仲淹就借題發揮,寫出自己理想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勉勵滕子京學習古代有修養的人,不計較個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時范仲淹的處境同滕子京一樣,寫此文是勸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政治抱負。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能時時處處憂國憂民,這種閃爍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對我們後人是一種鞭策,是一種教育。回望中華民族幾千年燦爛的歷史,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你能從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嗎?

“古仁人”思想。

“男兒何不帶吳鈎,收取關山五十州”。 (唐 李賀)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 杜甫)

讀一讀 品一品:民族精神的體現。

儒家學説: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陸 遊: 位卑未敢忘憂國

明朝東林黨人: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清朝顧炎武: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孫中山: 天下為公

毛澤東: 糞土當年萬户侯

周恩來: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國共產黨人:解放全人類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體現的作者的政治抱負及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多方面的意義,激發學生走出自我,胸懷天下,以利民為己任,以強我中華為宗旨,積極進取,大膽開拓,做一個精彩的人,做一個大寫的人。

四、品味、欣賞課文

1、欣賞課文錄音。

2、以岳陽樓為題材的優美詩文美不勝收,這篇文章能夠流傳千古,一定有獨特的魅力,請試着從以下方面説説它好在哪裏?

(1)立意、構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詩情畫意)

(3)語言美(用詞、句式、修辭、節奏)

(4)表達方式。

3、小組學習、討論。

4、集體交流。

5、教師小結。

(1)課文敍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勸慰友人。文章先由敍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説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説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敍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 。

(2)駢散結合。

駢偶句:是指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

散句:是相對於駢偶句而言,駢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駢散交錯,節奏不斷變化,流利暢達,又簡潔凝鍊,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五、課堂練習

1、新市長上任兩年,全市面貌大變,幹羣同心,社會安定,各項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真是:(用《岳陽樓記》中兩個相連的成語填寫)。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2、《岳陽樓記》選自《 》,作者 ,字希文,宋朝 家、 家。

3、《岳陽樓記》為歷代名篇,文章以凝練優美的語言勸勉友人學習古仁人的“ ”的高尚情操,並抒發了“ ”的遠大政治抱負。

4、根據課文內容對對聯。

(1)一心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 後天下之樂而樂

(2)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范仲淹書寫岳陽樓

(3)春和景明畫 霪雨陰風圖

(4)遷客因物而喜 騷人為己而悲

(5)為國為民:要學仁人志士 莫做遷客騷人

優秀語文教學課件2:白楊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白楊的特點,學習邊疆建設者像白楊一樣,哪裏需要哪裏安家的高貴品質。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白楊的特點,學習邊疆建設者像白楊一樣,哪裏需要哪裏安家的高貴品質。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瞭解白楊的特點。

(二)理清課文脈絡,分段、概括段意。

(三)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初讀課文,瞭解白楊的特點。

(三)理清課文脈絡,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白楊是一種樹的名字,又叫大葉楊,哪位同學見過,你能介紹一下嗎?

調動學生學習《白楊》這一課的積極性,由學生們的介紹將同學們帶入描寫白楊樹的情景中。

同學們講得好。白楊樹在我國北方平原地區、沙漠地區種植非常廣泛,因為它樹木筆直,生命力強,而且還可以防風固沙。因此,人們都很喜歡它。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掃除文字障礙。

1.填寫生字表格。(音序、音節、部首、再查幾畫、結構、字義、組詞。)

2.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分辨字形。

注意指導學生讀準本課中生字以外的字音。

3.區別形近字,然後組詞。

教師出示形近字,也可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容易寫錯的字,想一想它與哪個字相近及怎麼區別,以促使學生記準字形。

撫(撫摸) 洪(洪水) 埋(埋怨) 介(介紹) 疆(邊疆)

扶(攙扶) 烘(烘托) 理(道理) 價(評價) 韁(韁繩)

茫(蒼茫) 辨(辨析) 挺(挺拔) 晰(清晰) 戈(戈壁)

芒(光芒) 辯(辯論) 廷(宮廷) 析(分析) 弋(弋獲)

4.辨析詞語,理解詞義。

理解詞義是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這一部分一般在課前解決,課上教師可通過提問詞義的方式,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

5.區別近義詞、反義詞,進一步理解詞義。

教師提示詞語,有近義詞,也有反義詞,請同學説一説相應的詞。

(1)近義詞

清晰(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別) 粗壯(健壯)

軟弱(懦弱) 界線(分界) 分辯(辯解) 沉思(深思)

(2)反義詞

清晰(模糊) 軟弱(堅強) 動搖(堅定)

精壯(細小) 消失(出現)

(三)理清脈絡,瞭解課文內容,分段,概括段意。

這篇課文以白楊為線索,用自然段合併法,把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主要寫大戈壁的鐵路線上長着高大挺秀的白楊。

第二段(第四至十五自然段)講的是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特點,並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第三段(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講的是孩子們不理解爸爸的心意,但他們知道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很多白楊樹。

第四段(第十八自然段)主要講的是他們看到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邊,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

(四)朗讀課文,瞭解白楊樹的特點,為理解邊疆建設者的高貴品質做準備。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邊疆建設者建設邊疆的高貴品質。

(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

(一)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邊疆建設者建設邊疆的高貴品質。

(二)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三、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繼續學習《白楊》。請四位同學每人朗讀一段課文,其他同學思考問題。出示幻燈片,請同學齊讀題目,《白楊》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件什麼事?

請同學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白楊》這篇課文記敍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樹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這些戈壁灘上的衞士出神。衞士指什麼。

(這裏講的衞士指的是戈壁灘上的白楊樹。)

這位旅客出神為什麼呢?我們分析課文之後,就會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紹白楊樹的話。突破課文難點。

請同學們在書上畫出爸爸介紹白楊樹特點的話,並説一説每句話都講了白楊樹的什麼特點。

(第一句是這樣寫的,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這句話寫出了白楊樹直的特點。

第二句話是,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這句話寫了白楊樹適應性強的特點,無論在哪兒它都能適應,並且很快生根、發芽。)

集體朗讀這兩句話,再一次體會白楊樹的特點。

板書:直

適應性強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談一談哪些地方表現了白楊樹直和適應性強的特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有一個詞高大挺秀,説明了白楊樹又高又直。

爸爸講白楊樹特點的話中有兩個哪兒,説明了無論在什麼地點,什麼情況下,白楊樹都能夠很快生根發芽。表現了白楊樹適應性強。)

説得很好。請看書上的圖,這些白楊樹生長在什麼地方?

(大戈壁上。)

對。請同學們看看書上的圖畫,聽配樂朗讀第一段的錄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樣子,談談你的感覺。

(大戈壁荒無人煙、環境很惡劣。)

在這樣荒無人煙,環境很差的地方,白楊樹卻生長得這麼高大挺秀,這一點不僅説明白楊樹直,而且也説明白楊樹適應性強。請一位同學再來讀一讀爸爸的第二句話,體會白楊樹的這一特點。

(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

爸爸講的第三句話介紹的是白楊的什麼特點呢?

(這句話講的是白楊堅強,不軟弱,不怕艱險和抵禦災害的特點。)

板書:堅強

從這裏可以看出,白楊樹不但高大挺秀,適應力強,而且還能抵禦災害。爸爸講的話無不流露着他對白楊樹的讚美。請同學們以讚美的語氣朗讀這段話。

(白楊樹從來就這麼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同學們,請你想一想,爸爸的話只是在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請你用書上的話來談一談。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麼意思?

(表白就是向別人解釋或説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時此刻孩子們還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們只知道什麼呢?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汽車。)

課文連續用了三個只知道告訴我們孩子們知道的全部內容。他們不知道的是什麼?我們同學能不能替他們想一想呀?四個人一組討論、研究一下,他們不知道的內容是什麼?

教師巡視指導各小組的討論,然後請小組選出代表發表意見。

除了孩子們知道的,他們不知道的是什麼?請各組派代表談談你們的討論結果。

(孩子們不知道爸爸媽媽在新疆做什麼工作,怎樣工作?

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不在自己親人身邊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學們講得很有深度,他們還不知道什麼?

(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把他們接到新疆上學?他們還不知道新疆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同學們討論得很好,如果繼續討論下去,可能還會有眾多的不知道。現在我們一起來歸納小結一下。

請同學們朗讀三個只知道,教師在每個只知道的句子後,加上同學們討論的不知道的內容。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為什麼去新疆工作?做什麼工作?

(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可是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把他們接到新疆唸書?

(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可是他們不知道新疆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師:同學們,孩子們不知道的這些內容,都是爸爸想讓他們知道的。那麼,爸爸到底想讓他們知道什麼呢?請同學們再一次分小組議論議論,替孩子們找到答案。

(因為新疆是祖國的邊疆,生活條件及生活環境都很不好,需要很多有能力有才幹的人去建設。所以他們的爸爸媽媽就來到了新疆。)

當年很多邊疆建設者都和課文中的爸爸媽媽一樣,聽從祖國的召喚來到新疆。為什麼他們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為他們的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們能繼承他們的工作,建設邊疆。)

爸爸的心願,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沒有直接講明,卻讓同學們給解釋得這麼好。看來同學們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可是爸爸好像對白楊樹情有獨鍾,為什麼?

(爸爸介紹白楊樹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實際上他通過介紹白楊樹表白了很多邊疆建設者的心願:祖國需要他們在哪兒工作,他們就到哪兒去安家。)

的確如此,許多邊疆建設者離開了繁華的城市。告別了朝夕相處的親人,毅然來到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貢獻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還為此獻出了生命。同學們,你們説他們是不是具備了白楊樹的高貴品格的人呢?

我們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讀爸爸讚揚白楊樹的幾句話。

(三)默讀最後一個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學們,通過以上的分析,前面提到的爸爸在車上望着車窗外出神,是因為他想到自己。可現在爸爸望着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麼?從哪兒看出來的?

(課文最後一段的第二句話是這樣説的,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這是因為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着風沙成長起來。幾棵小樹象徵的是:邊疆建設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難,茁壯成長。這一點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剛才爸爸沉思的內容,他在想孩子們是否也能同他們一樣迎着困難,不怕艱苦,建設邊疆呢?

説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經説明,他不必擔心了。

(四)朗讀全文,體會邊疆建設者具備白楊樹的高貴品格。

(五)理解《白楊》的中心思想。

教師出示投影:

選擇你認為概括的最準確的中心思想:

1.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2.課文表達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

3.課文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這件事,讚揚了邊疆建設者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請三位同學讀三種答案,同學們進行比較,然後找出一種最準確的答案,並説一説為什麼?

(我認為第三種答案是最準確的。因為第一種只寫了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沒有寫出作者的寫作目的。第二種沒有講課文中的什麼事,只寫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好像還不全面。而第三種講的是最全面、最準確的,它把課文的寫作目的與主要內容結合在一起。)

請同學們齊讀第三種答案。

板書:紮根邊疆

建設邊疆

(六)總結全文。

從課題我們知道,這篇課文講的是白楊樹,可是通過分析課文,我們又進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寫白楊樹,實際上讚揚了邊疆的建設者。這種寫法很新穎,能夠引人入勝。這種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表面上寫白楊,可真正的目的是寫那裏的人。白楊的品格,正是邊疆建設者的品格。小白楊迎着風沙成長,也正是邊疆建設者對孩子們紮根邊疆健康成長的期待。

板書:借物喻人

同學們,讓我們共同記住白楊的特點,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優秀語文教學課件3:報任安書: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2、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3、學習本文敍事、説理、抒情相結合的表現方法。

4、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理解本文的確思路,認識司馬遷的人生觀、價值觀及其意義。

2、掌握更多大實詞、虛詞與句式,增強語感,提高對文言文的閲讀能力。

教學設想

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在這方面多作指導。

教學過程和內容

一、 背景介紹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前學習提示1、2節,瞭解作者的寫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寫作特色。

二、全文把握

未經節選的全文共分六段:

第一段:向任安説明未能及時回信的原因。

第二段:向任安説明不能在武帝面前“推賢進士”的原因。

第三段:敍述因為李陵事件下獄的經過。

第四段:寫自己忍辱受刑。

第五段:寫自己完成《史記》的心情。

第六段:表達自己痛定思痛的心情。

課文節選了後三段。

三、課文分析

學習第一段

1、教師範讀第一段

2、字音

頭搶地(qiāng) 伏法受誅(zhū) 暴肌膚(pù)鞭 (chuí) 圜牆(yuán) 占卜(bǔ) 囹圄(wǔ)

檻(jiàn) 縲紲(léi)

3、主要詞句

①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②不能與死節者比 ③其次不辱理色 ④及在檻阱之中 ⑤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 ⑥此人皆意有所鬱結 ⑦恨私心有所不盡 ⑧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4、思路分析:

這一段司馬遷重點寫了自己受刑後對生死的看法。

(1)作者先敍述自己卑微的身份。先人只是掌管一些文史星曆的記載的小官,“主上所戲弄,倡優所畜”,本來就被人看不起。現在子承父業,更是微不足道。

(2)接着寫卑策的地位帶來的結果:假如我伏法被誅的話,就好像九牛身上掉下的一根毫毛;好像一隻螻蟻一樣渺小,我的死是無足重輕的。命如螻蟻草芥,生命有什麼價值可言?

(3)引出第二個問題,人的生命價值:“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趣異也。”注意,這是作者議論的核心。生命的價值是輕是重,要靠自己來選擇!

然後,擺出士人對待羞辱與生死的態度:士人,一方面潔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當羞辱加於已身的時候,決計自殺,以死保持自己純潔的名聲。但是作者筆鋒一轉,卻列舉了古代周文王、李期、韓信、彭越、張敖、周勃、竇嬰、季布、灌夫等一大批王侯將相受辱的事例,説明無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為奇。那麼,對待羞辱就一定要死節,才算保持了高尚純潔的名聲嗎?否!作者從這個角度繼續深入地論述下去。

(4)作者提出這樣的認識:人在受辱時,不一定非要為高尚純潔名聲的這種所謂“節義”而死;為了崇高的事業,他可以去死,但是也可以忍辱負重。

最後表明自己的態度:“我”深知節義的含義,也敢於為節義去死,但是我現在所以忍辱屈生,是為了完成我未竟的事業,實現我最大的理想。這才是生命的真正價值。

標籤: 課件 教學 語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m0nj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