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課件 >

語言課烏鴉喝水課件

語言課烏鴉喝水課件

活動設計背景

語言課烏鴉喝水課件

《烏鴉喝水》的故事代代相傳,家喻户曉。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以使水位升高,烏鴉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實驗過,如果瓶子裏的水量太少,即使加入石子,烏鴉也是喝不到水的。一次無意的科學小實驗。孩子們有了新的發現。我們給幼兒講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後,請孩子回家做了實驗。第二天,有個孩子告訴我,他做了實驗,結果水沒有到瓶口,烏鴉還是喝不到水。為了驗證他的發現是否正確,我親自進行了實驗,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瓶子裏的水量多少有關係。為此,我針對大班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孩子自己發現的現象,設計了本次具有很強操作性、探索性和嘗試性的學習活動——烏鴉喝水。

活動目標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過積極探索,發現烏鴉能否喝到水與水量的多少的關係。

3、學習小組合作探索,體驗與同伴合作學習、互相交流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1、 在三隻不同水量的瓶子上要做相應的刻度標記,以免孩子們在記錄時混淆實驗的結果。 2、瓶中的水要適量,如果水量過少,在用沙子做實驗時,水慢慢不易往上冒,幼兒會得出結論:“在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沙子,水不會冒出來”,而事實上,不管瓶中的水有多少,加入沙子後,水都會冒出來,只是水較少時,需不斷搖晃瓶子,才會冒上來,這樣實驗的時間過長,影響了活動的效果。

活動準備

1、烏鴉喝水的課件

2、每組6只瓶子,瓶子中的水量為少、半瓶、大半瓶(不同水量的瓶子各兩瓶),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個漏斗

3、紙剪的石子、沙子堆積圖

4、4、實驗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觀看《烏鴉喝水》的課件,導入活動

師:烏鴉是怎樣喝 水的呢?

師:是不是有水的瓶子裏投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呢?我們一起來做實驗。6個人一組,每組有3個瓶子,可以怎樣做?

師:兩個人一組合作做。在3只水量不同的瓶子里加石子。石子不能掉在桌上,加入石子後水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能喝到水。在相應的格子裏做好記錄,加入石子後不能到瓶口的,表示烏鴉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記錄。

(二)用石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1、幼兒分組實驗,教師觀察指導

2、交流實驗結果。

師:實驗後,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和幼兒一起看記錄。提問: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裏放入石子後,烏鴉都可以喝到水嗎?

師:水量少的瓶子裏放入石子,烏鴉還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進行實驗並記錄

1、提出要求:現在我們再用沙子試一試,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還是兩個人合作,做好實驗後分別記錄。

2、幼兒實驗,教師觀察指導。

3、幼兒實驗後交流。 師:這次你發現了什麼?烏鴉能不能喝到3個瓶子裏的水?

(四)比較兩次實驗結果的不同

1、師:水量少的瓶子裏放入石子,烏鴉喝不到水,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小朋友討論一下。

2、出示紙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積圖,幫助幼兒理解,因為石子和沙子的縫隙不同,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烏鴉仍然喝不到水,加入沙子後烏鴉才能喝到水。

師:這是老師剪的放大的石子和沙子的圖,你們看看有什麼不一樣?

師:對了,石子之間的縫隙大,沙子之間的縫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後,水都流到縫隙裏去了,水就不能滿了。加入沙子後,水也流到縫隙裏去,但縫隙小,所以還有一點水在瓶口,烏鴉還是可以喝到一點水。

(五)教師小結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要想讓烏鴉喝到水,並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還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裏至少應該有半瓶左右的水,烏鴉才可以喝到水。看來《烏鴉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後,我們遇到問題要動腦筋,有的`事要通過實驗才能得到更準確、更科學的結論。下次,老師請你們來講新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好嗎?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比較豐富,從看課件導入——用石子實驗探索——用沙子實驗探索——比較實驗結果有什麼不同——得出結論等5個環節。整個活動體現了分層遞進、分步落實的教學特點。教師本着幼兒是學習的主人,力圖營造一個良好的探索環境。嘗試以兩兩合作的方式讓幼兒主動積極地參與兩次實驗,體驗與同伴合作做實驗、交流實驗結果的樂趣。利用了形象的圖示幫助幼兒理解了為什麼石子裝進水量少的瓶子裏烏鴉還是喝不到水,使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單化,很容易被幼兒所理解。活動中,教師很好地把握了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關係,始終鼓勵幼兒做一做,想一想,體現了幼兒科學教育應當培養“嘗試、探索”精神的要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kejian/evjjw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