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

在講連加連減這一課時由於課件是動態展示情境圖,孩子們注意力比較集中,並且能完整的説出圖意,這節課我重點讓孩子們多説,讓孩子們能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説完算式的意義讓他們觀察和之前學過的算式不同之處,孩子們都是一個小小數學家,説的都非常好。那該怎麼計算呢?我沒有想到的發生了。第一個孩子説我先跳過去2先用4+1,我當時有點驚訝,跟我預設的不一樣,也沒有去問問孩子為什麼這麼做,就讓他先坐下找了另一位孩子説,結果這個孩子説先算後面的2+1,和我預想的還不一樣,我讓他先坐下又找了第三位孩子,並且也已經看出前兩個孩子的疑惑,嗯?這樣做不對嗎?其實我知道不能説錯,而是這節課就是要學的是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計算所以我也沒過多評價,第三位説出我我想要的答案,先算4+3等於7再算7+1等於8,我記得最後我多説一句對前兩個孩子,從左往右計算不容易出錯。於是接下來練習都讓孩子多去説一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明白從左到右計算的含義。整節課很順利就是練習有點少,孩子們還是需要多加練習。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之前評課楊老師提過的建議,精彩評價和延伸,在自己預設之外的該如何做,現在自己還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處理,首先要去表揚鼓勵,再強調本節課我們的重點,我們需要掌握的為什麼是從左到右的順序,不要否定孩子們的想法,通過這節課我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以後這方面我還需要多學習。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2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6~10的認識和加減法》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下面,就《連加連減》教學過程設計,談談我的體會和思考。

1、創設情境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教學策略。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創設恰當的課堂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能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主陣地。這堂課,我創設了小明喂小雞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很快就投入到學習的狀態中。

2、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事情的發生,體會理解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2道靜態的例題,以喂小雞課件的形式動態呈現,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後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學生很快就列出了連加連減的算式,教學難點自然也就迎刃而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可謂得心應手。

3、體現算法多樣化

我在教學做一做的兩道題目時,學生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算式方法:一種是先算左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上右邊的小棒;另一種是先算出右邊和中間的小棒,再加左邊的小棒;還有一種是先算左右兩邊的小棒,再加中間的小棒。在解決這道題時,我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用不同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充分尊重了學生主體意識,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創造性思維的機會。

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理解圖意時,我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2、在教學5+2+1時,有學生先計算2+1=3,再算5+3=8,雖然我給與了肯定,但是對學生鼓勵表揚不夠。在教學例題8—2—2=4時,有位學生説:“因為2和2組成4,8—4就是4”,這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未能很好地抓住這一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

3、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我沒能給與關注。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受年齡限制,語言組織能力不強,我耐心有待加強,應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發揮。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3

《連加、連減》這一課出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72頁。這一知識點經常用來解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將它放在學習10以內兩個數相加減的後面,一方面是對加減法含義的'一個拓展,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新課標提出的數學教育應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教學理念。我通過精心備課,創造性使用教材,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主題式”教學情境,讓課堂教學成為整體學生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體現了以下教學特點:

1、動態感知,靜態領會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兩個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感受“添上、再添上”與“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芳芳餵雞這一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後次序一目瞭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小雞吃飽後離開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繫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新授環節處理的得心應手,學生一目瞭然很自然的就列出連加、連減的算式。

2、重視算法,突破難點

連加、連減難在計算過程中它們都需要分兩步進行口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這一環節我主要採用學生自主探索,大膽嘗試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建構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提問“這個式子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提問:“要計算這道題,你得把哪個數記住?你是怎麼記的?”強調在先計算的兩個數下面劃一橫線,並把得數記錄在橫線下面,這樣就能記住。本環節我注重學法指導重點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後的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3、開放應用,凸現價值。

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本課練習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説出在生活中用到的連加連減計算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回答,再列式解決問題。這一環節拓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能各抒己見,説的問題新穎而且切合實際。例如:趙靈希同學説的:“我有3支鉛筆,劉淇有2支,魏新有4支,一共有幾支?趙雨博同學説的:“媽媽買來10個桔子,我吃了2個,爸爸吃了3個,還剩幾個?同學們氣氛活躍,爭先恐後搶着舉手發言。真正做到把知識運用於實踐,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對知識有一種實質性的理解,充分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4、遵循規律,寓教於樂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課堂40分鐘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環節,還是練習環節我都設計了符合一年級孩子心理特徵與認知特徵的問題。在練習時我從課堂中尋找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先請1名同學起立,再請他前面的3名同學起立,他後面的4名同學起立,一共有幾名同學起立了?先坐下2名同學,再坐下3名,還有幾名同學起立?同學們都特別感興趣,很快説出算式並口算出得數。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中處處用數學。本節課我還注重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用遊戲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採用同桌合作的學習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先擺小棒後説算式和小動物找家的遊戲來進一步鞏固連加、連減,深化新知。

本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雖然是剛上學的學生,但課堂調控的特別好,學生都能被生動有趣的課堂內容而吸引,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去。

2、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學氛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不僅獲得了新知識,而且培養了觀察、分析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3、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我及時給予肯定和讚揚,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高昂,玩中學,學中玩,學、玩融合,其樂無窮。

4、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更直觀形象地接受新知識。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敍述圖意,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鍊。

5、注重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從左到右的計算掌握更牢固。

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比較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由於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説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課件喂小雞的過程及擺小棒的過程不會用語言表述,不會提出數學問題。以後課堂上教師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很多學生有學前的學習基礎,所以對連加、連減的學習感到不吃力,只有少數學生計算速度較慢,所以教學中還要照顧到少數學生的學習心理。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4

本節課知識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100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及連加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一節課緊緊張張,很充實,也比較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本節課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到位,教學效果良好。

一、用學生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引入教學,通過創設情境“摘西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整節課始終使學生置身於情景之中,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二、本節課還重點培養了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和發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交流的環節中,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事情,鼓勵學生在眾多的信息中選擇信息,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嘗試解決問題。在拓展延伸的環節中,又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聰明才智,鼓勵學生自主編寫題目,擴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盡情地展示自己。

三、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是和合作學習相輔相成的。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生合作交流之前,給學生充分的獨立解決問題的時間,不僅有助於養成良好的獨立思考習慣,也有助於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而獨立思考之後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大家一起交流,一方面,有助於學生對各種個性化的算法進行比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之間互相幫助、相互接納。

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讀圖意時,我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儘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2、由於個別學生平時對看圖説圖意的表達能力訓練的少,所以對動態課件摘西瓜、運西瓜的過程用語言表述不是很科學規範。以後課堂上我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3、教學機智的培養。

在導入時,學生口算幾道10以內的連加連減題,有生口算“10—8—2”,他説“等於0,因為8和2組成10,10—10就是0”,在教學例2時有的學生是先算出一共運走了幾個西瓜,再將總數減去運走的,這些都體現了數學算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我沒有好好抓住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拓展教學。這一問題的出現説明我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的調控能力還有待於加強。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5

本節課教學連加、連減,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是在計算的過程中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來結果。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根據圖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圖,自己編故事並表演動作,把圖中的意思表達出來,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把自己編的故事説出來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把題中的數量關係表達了出來:第一筐有4個南瓜,第二筐有2個南瓜,小紅有推來了一個南瓜,一共摘了7個南瓜。

我本來想先讓學生列出兩道算式,再把這兩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結果學生一下子就把連加的算式説出來了,因為學生對於連加、連減的算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我就直接跳過了那個步驟,直接進行下面的教學了。在接下來教學連減的過程也是和連加的過程差不多。在連加、連減教學完以後,讓學生總結一下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連加和連減的計算順序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對於他們的計算順序也都比較熟悉。在後面的練習中,我也是儘量先讓學生把圖所表示的意思説出來,得出數量關係,再進行列式計算。

本節課不足:

在練習的時候,理解題意時,我應該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qlpe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