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教學反思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教學反思

最早聽説要送教下鄉,選了又選,最後確定《陳太丘與友期行》,想一想這節的內容比較簡單10個字,學生容易理解,沒有什麼要講的?最初準備採用的是以朗讀為主的方式。最後發現,這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的第二篇古,如果以朗讀為主要學習方式,雖然培養了學生的言語感,但是不能夠指導學生積累言實詞,分析人物形象,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所以最終選擇還是按照常規的言教學方式。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教學反思

為了這次“送教下鄉”活動,我試講了四次。在我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的幫助下,我們語備組幾位老師的認真指導下,名師工作室成員的努力下。我有幾點感悟:一是好是改出的。二是堂永遠是學生的天地,學生永遠是主角,教師只是執行導演。

本單單是導入的設計,我就進行了五次。一是採用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後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麼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麼是學生根本沒有聽説過的。如果要學生把這個故事講下,可能導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鐘時間,從時間上不划算。二是採用講故事《道旁苦李》,這就對老師語言表達有一個較高要求,而且這個故事講下也需要三四分鐘,從時間上考慮還是稍有些長。三是採用老師直接導入,“自古以,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瞭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四是以“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導入,結果發現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説出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五是運用陳元方11歲時巧妙應答袁公的故事,這個故事,(fsir)與本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用《元方善對》的故事。

言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説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拋磚引玉”。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板塊兒進行,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説成語的意思有點費時間。後乾脆就是“就字論字”。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加大舍小令外人。”句子的翻譯主要就是舉一個例子説明翻譯句子的方法。

講故事環節。最初採用的是讓學生根據圖講故事,效果並不好學生,只是把這篇翻譯了一下。然後在另一個班告訴學生講故事的時候要要介紹清楚,語言要生動形象,最終效果還是不理想,究其原因還是老師指導太過於籠統,學生思想上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讓講故事語言缺乏感染力。最後在我們主持人的點撥下,告訴學生講故事的時候要交代清楚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要想使故事生動,必須加入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的描寫。比如説友人怒,怎麼樣的友人怎麼怒,我們可以填入盛氣凌人,怒氣衝衝,氣急敗壞的友人,友人氣的直跺腳,用手指着元方大聲的罵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猙獰的用咆哮的語氣等等。然後學生根據老師的提示講故事,就比前幾次生動形象了,其他的同學也願意聽。

這堂的主體是學生。從最初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小組合作疏通大意,學生質疑,學生講故事,讀學生分析人物形象,談體會收穫……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有內到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不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講故事,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了體驗方面,有誠信、有禮到家風、國風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話“要讓堂‘亂`起。”現在想想這句話真是有道理。在堂上,老師滔滔不絕的講,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事倍功半。

這節也有許多的不足。一是學生的精彩表演後,教師評價不到位。。二是對堂上發生的意外,過早的下結論,打擊了學生的興趣。三是環節之間的過渡語還不是特別的自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krmy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