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江雪》教學反思(精選6篇)

《江雪》教學反思(精選6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江雪》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雪》教學反思(精選6篇)

《江雪》教學反思 篇1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描繪出了一幅肅穆感人的江山雪景圖。全詩的意境,在“孤”和“獨”二字上。詩中充滿了寒意,令人讀之不寒而慄,從而受到感染和教育。在詩人筆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樣鮮明,令人難以忘懷。但這首詩,並不是單純地在描繪中國江山的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遠的。它不是為了寫雪景而寫雪景,而是通過雪景來讚美老翁“獨釣寒江”的精神,更是詩人想借詩中寒江獨釣的漁翁來抒發自己孤獨鬱悶的心情,表達自己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根據《新課標》中對小學古詩文的要求:“把握詩意,想像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學《江雪》這首詩時,我把理解詩句,感受詩歌豐富的內涵作為教學重點。因為詩人所處的年代十分遙遠,學生的情感難以與詩人產生共鳴,所以我又把體會詩的情感,感悟詩的意境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

一、反覆朗讀,讀中想象。

誦讀詩歌,有助於我們欣賞它的優美意境,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藝術薰陶。有道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穫。課開始時,引導學生把古詩讀準確,讀流利,接着引導學生自讀,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學生理解了詩意後讓學生抓住關鍵字讀,在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開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讀出詩所表達的意境。

二、創設情景,感悟意境

古人云:詩言志,歌詠言。所以領會詩歌的意境是古詩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它是在學生理解詩文大意後的昇華。把學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設法讓詩中的畫面和詩人的感情在學生腦中“活”起來,教學中,我通過抓關鍵字、讓學生看圖、音樂渲染、感情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漁翁的孤獨,使漁翁孤舟獨釣的形象深深地紮在學生的腦海中。《江雪》這首古詩的意境是淒涼、空靈的,所以,我特地找了一曲節奏較為緩慢的古箏曲,來襯托那淒涼的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樂是情感的,用音韻之美誘導學生身臨其境,把詩詞意境與音樂意境融為一體,使學生得到真正的情感體驗。再次,我讓學生想象畫面,討論畫面給人的感覺來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自古以來,詩畫本為一家,許多優秀詩詞其實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圖畫,古代許多詩人又是畫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讓學生讀讀古詩,體會畫面所表達的詩歌的意韻,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熱情。

三、比較閲讀,深入感悟。

全國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經説過:“語文教學要有三度——深度、廣度、温度,但是廣度決定深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江雪》中的漁翁形象,此時,我設計了拓展閲讀,通過一首古詩帶學其它古詩,讓學生通過對兩首詩的辨析對比,進一步地重新感悟漁翁,讓漁翁的形象更加飽滿。同時讓學生明白:人生經歷不同,詩人寫作心境也不同,寫出來的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不相同。

遺憾之處:本節課容量較大,自己感覺在指導學生入情入境地誦讀詩句做得還不到位,在教學中,我也感到時間不夠充分了,只是為了趕教學內容,我還是舍了指導的精到,所以感覺學生沒能真正的把詩人那種孤獨鬱悶的心情讀出來。

《江雪》教學反思 篇2

一、課前準備

我在課前給同學佈置了預習任務:查找資料瞭解“記”這種古代文體,柳宗元的生平、本文的寫作背景、藉助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二、我的思路與課堂呈現

我是個很因循守舊的人,教學上沒有什麼創新。首先是學生講故事,然後是我的導入,由《江雪》引到本文的感情基調、一位孤獨失意的詩人。接下來是進入正題後的文體介紹。再下來是學生的交流與展示。在這個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是因我平時沒有對小組合作進行明確的要求與培訓,因而這項活動變成了組長一個人在講,其他人則成了看客。板演則變成了將學案內容“搬到”黑板上,沒有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收穫。對於作者的介紹稍加了拓展,但是寬度與廣度還不夠,背景介紹時我提到了“貶官文化”,也只是一提而沒有再舉幾個學生熟知的文學作品。因為我對前面教學環節的時間掌控過於隨意,因而留給學生朗讀感知課文的時間很短,只讀了三遍課文,沒有時間感知內容。其實原本也想不要這個環節,詳談“貶官文化”,但我沒敢這麼嘗試,覺得還是我的學生還小,不適合這麼大的話題。

三、我自身存在的問題

我是個很因循守舊的人,教學上沒有什麼創新。這一節課除了學生的交流板演這個環節是這節課用到的,其餘的都是我上課的常態。因為這學期我才嘗試小組技術的應用,因而應用的生澀,對學生的指導要求都不到位,評課的時候大家也提到了我選組長和提要求等方面的不足。還有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我的預期時,我的引導也過於簡單,甚至是直接否定後説出自己的觀點。對於教學時間的掌控,過於隨意,最後導致教學環節的缺失,沒有反饋練習。我熱愛教育,喜歡課堂,所以會不斷鑽研,提升自己的能力。

《江雪》教學反思 篇3

《江雪》一詩描繪了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千山”、“萬徑”對舉,鳥影人蹤都已“滅”、“絕”,天地似乎唯留下茫茫冰雪。後兩句是這幅畫的主體,流露出詩人悽清、幽獨的落寞情調。這位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

教學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讀中想象。領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充分地讓學生對詩進行感受,充分地讀,才能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我在指導讀的過程中,鼓勵學生每一次讀都有所收穫,如讀準確,讀流利,熟讀或背,讀中理解,讀中體會,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盡情地讀,或默讀靜思,或高聲吟唱,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詩所塑造的形象在頭腦中形成一幅幅畫面,與作者展一心靈的對話,從而獲得與作者情感的共鳴。

學生在細讀古詩時質疑:“為什麼老翁獨自一人在這樣寒冷的季節在江上垂釣呢?”“這個問題問得真有水平!説説你是怎樣想的?”有的同學説:“他想這時釣到魚拿到菜市場一定能賣個好價錢!”有的同學説:“他要抓緊時間釣到更多的魚,好掙更多的錢。”……都以為老翁釣魚為了賺錢。這時,我先稱讚這些同學想象力真豐富,再告訴他們,這兒並非如此,此時簡介詩人柳宗元生平,告訴同學們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壓抑,又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於是就借描寫山水景物,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託自己的情感,體會作者的孤傲高潔之情。

《江雪》這首詩中作者一腔的憤懣苦悶,鬱結在胸,以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動來發泄他對朝政的不滿,來表露他對憤世恨時且又孤芳自賞的感情。這種感情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是能夠有所體會的,但如果要和詩人引起共鳴卻還有着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還是孩子。我們有理由相信,隨着學生的成長,對於他們對於這首的感悟將不斷髮生變化。這也是古詩的永恆魅力!

在大家弄清詩句描繪的景物後,再展開想象,要用自己的語言,把詩中描繪的畫面描寫下來,同學們有物可談,鍛鍊了習作能力。

《江雪》教學反思 篇4

今天給孩子們上了《江雪》這首詩,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太激動了。

一看到這首詩,從孩子們臉上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們興趣不大,是啊,一年級的時候他們就會背這首詩了。這時我不緊不慢地説:“是啊,這首詩我們很熟悉,你們知道嗎?這首柳宗元的《江雪》被後人譽為‘唐詩五絕之冠’,也有人説這20個字字字珠玉。為什麼給予這麼高的評價呢?我們研究研究。”

我們班的孩子都喜歡挑戰,聽到這句話孩子們來了勁。

讀完全詩後,問學生你們讀完有怎樣的感受?從哪兒讀出來的?

潘東説:“我從詩的前兩句感受到了寒冷。沒有一隻鳥,沒有一個人。用了‘滅’和‘絕’這兩個字用得很到位”

楊芮琪説:“我感覺到了孤獨。因為一個孤獨的蓑笠翁,獨自在這大千世界裏。我從這首詩的.後兩句中的‘孤’和‘獨’這兩字讀出來的。”

姜晨晨説:“我品出了第一句中為什麼作者寫鳥都沒了呢?因為鳥是非常常見的事物,連鳥都絕了,可見當時畫面的冷清。”聽到這樣的回答,我真是太興奮了,這就是作者選材和寫法的精妙之處呀。有的孩子説:“第三和第四行開頭的字連起來就是孤獨。”這時又有孩子發現了,每一行開頭的字練起來就是“千萬孤獨”。孩子們真是太厲害了!這時我適時補充柳宗元被貶永州的資料。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為什麼在這冰天雪地要出來垂釣嗎?孩子們聯繫柳宗元的經歷,説是為了排遣心中的鬱悶和苦悶。這時我趁熱打鐵,那在你們的腦海中浮現出怎樣的畫面?李文蕙説:“冷清。”沈佳瑩幽幽的説:“淒涼。”王恆之的答案真的讓我太開心了,他説“無處話淒涼。”説的太好了!柳宗元此時的心態不就是“無處話淒涼”嗎?被貶永州,沒有朋友,就連親朋好友也疏遠他。

那你們覺得這個老翁真的是在釣魚嗎?有的説排遣心中的煩惱,有的説鍛鍊堅毅的品質和鍛鍊自己?意志,我也補充了可能這是在釣一個春天,柳宗元對政治上的春天的一種渴望。

課後,孩子們還意猶未盡地和我説:“老師,書上插圖上的蘆葦也説明此時的作者是心灰意冷。”有的孩子還對我説:“老師,應該把《江雪》和《元日》這兩首詩調換一個順序,那樣的話就在爆竹聲中把一切煩惱都除去了。”多有想法的孩子!

上完這節課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孩子們的智慧令我吃驚。但也給我啟示:孩子們的潛力是無限的,課堂上的問題應能給孩子以足夠思維的空間、發展的空間,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是高效的課堂。

《江雪》教學反思 篇5

《江雪》一課,我設計時想面面俱到,結果面面不到,比如問題的提出、猜測、背景資料的補充、朗讀、體悟、引讀、背誦、書寫,內容太多,一個內容來不及總結就跳入下個環節,引讀時,教師的情感出來了,有精彩,但學生還是浮在字面的理解上,畢竟他們的經歷感受與我們大人的體悟相差太遠了。所以老師再精彩的引,再有感情的讀,對學生而言有些突兀。這也跟整節課所營造的氛圍是分不開的,之前的30分鐘,我並沒有很好的營造那種冷清,憂傷。反思如下:

成功之處:

1、立足學生,目標明確、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愛讀古詩,愛聽詩人的有關故事的特點,問題多,還不能提出有層次,有水平的問題,我們把“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採用半開放的問題教學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情感。出示背景,帶講故事,學生學得更深刻。學生學的是比較紮實的。一節課下來,學生讀的是十分充分,説的也到位。

2、把傳統教學與合作探究融為一體。

傳統的詩歌教學中,是學生逐句逐字的翻譯,讀一句,解釋一句,最終落實到背誦上。特別注重老師的指導朗讀。在理解詩意環節中,我讓學生充分的自學,再在組內交流,最後形成較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面廣了。

3、教師的語言能較好的引導,激勵學生,營造氛圍。

無論是在巡查個人學習,還是小組學習,還是學生的彙報環節,老師都能及時的表揚、激勵。讓學生在輕鬆自然的環境中展示,老師的引讀都適時的引導學生讀的不同層次。

不足之處:

1、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要求和目的不明確。

比如第三環節中:老師讓學生在自學之後沒有提出問題,直接啟動小組合作,讓他們交流詩句理解,即降低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年級的學生應該在自學之後會迫不及待的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的,可能礙於公開課,把自己最想表達的壓制住了吧。所以此段的教學不像其他班學生一樣有很多的生成。

2、老師不敢放手,牽引過多。

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更好的體悟作者的情感,設計了兩段精彩的引讀語,結果老師的情感出來了,學生還未進入狀態,老師的精彩代替了學生的精彩。

3、小組的建設不完善

如小組自學的指導,方法的指導不夠,小組發言時,讀課文時,請到的小組能做到認真表達,其他的小組的傾聽習慣,補充發言的習慣都要加強指導。發現班上的一個小組在第二環節,小組讀音時沒有很好的宗旨,老師只是沒給他們組加分,並沒有指導如何做。

4、缺乏教育機智

在教學中有學生問到了“蓑笠是什麼?”可先問問有沒有學生知道,再出示插圖,看了插圖還不知道,告訴他們下節課老師專門給他們講講。還有學生説到了漁翁釣魚是吃多了沒事幹的時候,老師可反問他一句:“你為什麼這樣認為呢?”而不必當做沒聽到。

《江雪》的教學,雖説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拓展延伸不可過多,但適當的牽引更有助於加深理解,讓學生學到學習古詩的方法———同類相比。學《江雪》中體會蓑笠翁形象時可與清代王士禎作品《題秋江獨釣圖》中的漁翁作比較。(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鈎;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體會同是釣,但釣的季節不一樣,釣的心情不一樣。更突顯老翁的孤寂。課後可讓學生再把這首詩與柳宗元后來寫的一首《漁翁》作對比。看看作者心境的變化。這樣,學生積累的東西就多起來了,海徳格爾説“詩”就是“思”,拓寬詩界限的目的是為了走向文字的深遠和思想的深刻,雖然我們走的是國學啟蒙之路,但我們為師者需要有這個高度。

教材,不過是個例子,我們只有用好這個例子,才給教材賦予新的生命力。我們的課堂才有活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zj9g9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