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文章傳遞的美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有較大的距離。最大的難題在於“悲涼”與“衰亡”如何成為一種美。接下來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1

《故都的秋》是傳統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閲讀教學中有利於對學生進行審美鑑賞訓練,使學生進入審美藝術的殿堂,從而使學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係,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以致用。

但作為經典,《故都的秋》距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學生在領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鑑賞。

首先我先和學生一起理出文章的寫作思路:作者通過對故都的秋的思念、描繪抒發了對故都的秋的眷戀讚美之情。接着設置五個總綱性問題:

① 故都的秋最本質的特點是什麼?

② 找出帶有色彩和聲音的`詞語説説作者描繪的秋聲秋色有何特點。

③ 假如你是一個孤獨的漂泊者,面對如此冷清的秋色,傾聽如此微漠的聲響,你的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④ 北京有最富有暖色調的香山紅葉,有遊人如織的頤和園,作者寫沒有寫,為什麼?

⑤ 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有什麼特點?

從教學流程看,我覺得設計的是較有特色的,目的是較明確的,但並沒有完全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課後和其他老師及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才意識到,一則課前學生預習的並不充分,對課文內容並不熟悉,感傷、悲涼的情感沒有較好的領出來;再則課堂品讀的時間不夠,學生沒能很好的進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之中,打亂了學生的接受心理,所以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熱烈。

其實教材只是一個例子,對學生真實水平的關注才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應該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以學生為主體設置教學,多給學生品讀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意境中去,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開放的思維,否則,就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的。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展的體系,教學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設。倘若教師揹着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為活的課堂。”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註重在備課中多設想學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生的意見, 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故都的秋的教學反思2

《故都的秋》這篇文章講過好多次了,以前老是跟着教參跑,一直找不到要點和特色,這次似乎有些新發現。

對於學生來説,《故都的秋》主要存在的問題是文章傳遞的美感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有較大的距離。最大的難題在於“悲涼”與“衰亡”如何成為一種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課前就把教學目標定為“體會另一種不同的美,填補學生某些審美經驗空白”,也就是要以“美、審美、審美修養”為切入點。

“美”經常主觀的,這就需要從理清寫景狀物散文的“物—我”關係入手。通過作者所選擇的物象及其特點來考察作者所追求的美的特點,並以此體察作者心靈世界。方法有兩點,一是宏觀上的,要“把握結構、理清思路”;一是微觀上的,要“品味語言、領悟感情”。

宏觀把握相對容易,因為這篇文章本身結構比較清晰。全文14段,首尾兩段分別互相照應,構成一個圓形結構。中間10段具體描寫秋景,分別寫“秋晨、秋槐、秋蟬、秋雨、都市閒人和秋果”。第12段的議論、抒情是在對秋的具體敍述後自然引發的,歸入前一部分應該比較合理。

微觀的文本細讀主要兩個層次,一是語言形式與情感關係方面的,一是景物與情感的關係方面的。

語言形式和情感關係方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不同的語言形式往往是不同情感的某種隱喻或表徵。比如首句“秋天,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是一個變式句。常式句表述為“無論在什麼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這樣的變式使得作者的情感得以強化。再如“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一句。這裏有一種強烈的對比在裏面,一方面“從杭州至青島”、“更要從青島上北平”把他的行蹤敍述得很“囉嗦”;費盡周折無非是“不過想品味秋”。費盡周折的行程,原來只為了一個小小的目的。強烈的對比,也就突出了作者對於“秋”的極大嚮往,極大的嚮往也就傳遞出作者對秋的深深感情。文章中還有其它諸如此類的表達,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對於提高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是很有好處的。

“景物與情感的關係”是寫景狀物散文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對於學生來説,一般的景物容易理解,而有特點、個性化的景物與感情的關係就不好理解了。這篇文章寫所的景物都不是一般的,而是個性鮮明的,比如“破屋”、“秋草”、“落蕊”、“衰弱的蟬聲”等等。所有這些景物不僅僅如作者自己説的是“悲涼”,它們更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衰亡”或“即將衰亡”。現實的景物是連續不斷的,之所以要選取這些景物,肯定是這些景物與“我”的內心有某種的契合。而“我”首先是生命的存在。所以,我們普通人都會讚美生命的生機蓬勃。可是,這裏卻是嚮往“悲涼”和“衰亡”,“悲涼”、“衰亡”倒成為一種美了!對於學生來説是個大問題。

教學設計的角度看似乎是挺合理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困難。我們可以用三種層次來判斷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程度:一是內容的把握,一是情感的理解,一是美感的體驗。前兩個問題比較容易解決,也是一堂語文課要求全體同學都應該達到的目標;但第三方面卻非常不容易。隨便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我相信很多同學都不能深切體會(是“體會”,不是“理解”)到那種感覺。比如什麼是“清”,什麼是“悲涼”,什麼是“落寞”?為什麼這些感覺是一種美?曾經體會到這種美感嗎?能不能假設一個情境來體驗體驗?確實好睏難,我相信一般人都覺得不容易。而這些地方恰恰是最為重要的東西,也就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的感覺。我總認為,語文難的地方不在那些“實”的知識與能力,而在於這種“虛”的思想與情感。當然,這種虛的藝術感覺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能力的奠基,是不斷“薰染”出來的。所以得一天一點積累,一天一點感悟,得慢慢來,急不得。

標籤: 故都 反思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z0nm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