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數學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數學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信息,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那麼,數學教學反思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的教學反思範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數學的教學反思怎麼寫

數學的教學反思(一)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 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數學的教學反思(二)

新課程標準在我省已經實施了四年多,談到教學方法改革,大多數老師認為那是高一、高二教學階段的事情,進入高三後往往還採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那麼面對新的課程標準、新的高考,傳統的教學模式還能適應嗎?2011年陝西省高考數學卷中“敍述並證明餘弦定理”這道來源於課本的例題,給傳統的高三數學複習模式敲響了警鐘。這道高考題目一度成為學生、教師、家長議論的話題,也給我們高三數學課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高三數學任課教師,怎樣才能使自己教學適應新課改、新高考?這是我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雖然在長期的高三數學複習課教學中,我們已經探索形成了一定的教學模式,但這一教學模式還是有所侷限,以教師講為主,學生參與的比較少。以一本教輔為主,而拋開教材這個藍本。以知識歸納、應用為主,而缺失了對知識或過程的探究。在複習中注重了結論及應用,而忽視了公式、定理產生過程這一重要環節。這與新的課程標準不相適應,也不能適應新的高考改*。作為一名高三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感受與體會。

一、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

新課程標準理念要求教師從片面的注重知識傳授轉變到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親歷、感受和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創新思維能力,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高三數學複習課是高三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是簡單的對已學知識的回顧、重複,而是按照課程標準和高考大綱的要求,重新梳理、整合學生高中階段所學知識,挖掘、提煉數學思想和方法,進一步完善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真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數學概念的複習,應加強對概念的準確理解。對於數學公式、定理的複習要熟悉其推導過程,弄清公式、定理中限制條件及適應範圍。掌握公式、定理的應用,使我們的複習始終體現“現實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一新課改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為重要環節,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數學思維的展開和深度參與。

二、深化解題教學,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數學解題教學是高三數學複習課的重點和核心,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環節。在平時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儘可能地多講幾道題,或者讓學生多做幾道題,以加強教學效果。然而如果課堂題量過大,將會使學生忙於應付解題,無暇分析、總結解題方法和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不利於學生消化吸收,更不可能做到舉一反三。從數學教學根本目的來説,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怎麼解題,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啟發思維的靈動性,不斷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完善思維能力。因此,解題教學必須體現:讀題、析題、解題、變題、悟題這五個環節。在五環節中,由於課堂時間緊,教師往往忽略了“變題”“悟題”這兩個重要環節。“變題”就是將題及條件與結論進行適當的變形,使之成為一個新問題,以達到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功能。“悟題”就是解題後的反思,還能否用別的方法來解?能否把此結論或方法用來解決其他問題?此結論能否推廣為一般性的結論?因此,平時解題時教師應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地嘗試整個過程,不斷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三、緊扣考綱,迴歸教材

高考數學試題的命題向來有“依據課本”的要求。近幾年的高考數學試題中,源於課本的典型例題、練習題、習題或複習參考題的數量和分值都達到了較高的比例。特別是2011年陝西高考數學試題“敍述並證明餘弦定理”就是源於課本的例題。因此,在高三數學複習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教材,研究教材,講活教材,做好課本中典型問題的收集、分析、歸類、研究和小結工作。既要使學生牢牢掌握課本中的有關知識,又要使學生掌握課本中解決問題所採用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礎上認真探究高考數學試題與課本例題、練習題和複習題的結合點,必要時再將這些問題做恰當的分析或整合、延伸或拓展,努力使課本知識更加豐富鮮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吸取教材的營養價值,真正發揮課本的重要功能。

面對高三數學複習課的教學,我們必須大膽地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採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教師成為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和參與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到課堂解題過程中來,迴歸教材,不斷提高高三數學複習課的教學效率。

標籤: 數學 教學 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r8vk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