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教學反思

【1】

六年級下冊數與代數教學反思

在複習“數與代數”這部分內容時,老師們總是不敢全然放手,總認為學生無法解決問題,其實,這樣做的後果,恰好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如果我們放開手,調動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慾望。以小組的形式分別進行探索,效果一定不錯,多數小組通過自己的合作能夠將問題解決掉。

學生合作後,雖然問題解決了,但是不能忽視在探索問題的答案時,有的方法很好,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找得恰到好處,解決問題的邏輯性很好。但也有的小組在解決問題時,雖然探索出了問題的答案,可是,邏輯思維卻顯得不夠周密,思路不夠清晰。以學生探索P95的第5題的過程為例,此題為四名學生(兩男兩女)拍畢業照,要求男女生必須間隔開,問有幾種站法?有的組在探索時,能將方案非常圓滿的記錄了下來。討論的答案是小明在前,女生互相調換一下位置,就有兩種站法;小強在前,兩個女生再調換位置,又兩種站法;小麗在前,兩個男孩調換一下位置,同樣的道理,另一個女孩在前,兩個男孩調換位置,因此有八種站法。有些組探討的確實小明在前一種,小強在前一種,小麗在前一種,小紅在前一種,然後再調換位置,通過這兩種方法的對比,我們完全可以形象直觀的對比出哪種方法好,哪種方法不容易遺漏,哪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好。

【2】

在知識塊的教學中常見錯誤案例分析:

1、信息誤解

例:下面這個平行四邊形形是根據1:3000的比例尺畫出來的,它的底是9釐米,寬式6釐米。這個平行四邊形的實際面積是多少?

錯解:9×6=54(平方釐米)再求實際面積

分析:沒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含義,誤認為長度的比也是面積的比。教學中要強調容易誤解的內容,促進教學理解。

2、信息遺漏

一個圓柱和圓錐體積相等,他們的底面積的比是3:5,他們的高是幾比幾?

錯解:學生無從下手。

分析:此題有個條件比較隱蔽複雜,既當一個圓柱和圓錐體積相等時,底面積和高成反比例,同時,學生忘記或不能準確處理“”。找出了這些信息,此題就簡單了。

3、隱喻的干擾

收音機廠生產一種收音機,現在每台成本是68元,比原來降低了15%,原來每台成本多少元?

錯解:68×(1+15%)=78.2(元)

分析:表面看是單位“1”錯誤,實際上學生出錯的根本原因是由負遷移的干擾而產生的認知上的混淆。學生知道現在比原來少了15元,那麼原來比現在就多了15元,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現在比原來降低了15%,原來就比現在升高了15%。因此,理解百分率的.實際意義是解決的關鍵。

4、數形結合不夠

王叔叔買了3本《成語故事》和5本《兒童文學》共用50元。1本《成語故事》比1本《兒童文學》貴6元。《成語故事》和《兒童文學》的單價各是多少元?

錯解:《兒童文學》50÷(3+5)《成語故事》50÷(3+5)+6

分析:此題數量關係比較複雜,直接思考很難解決,但是用線段圖來表示具體的數量,就既簡潔又直觀,很快就可以找到“替換”的方法。

5、引實避虛

小張每天讀書的頁數比小劉多25%,有一本書小張8天讀完,小劉幾天讀完?

分析:學生在未學習比例之前,要弄清一本書總頁數一定時,每天都的頁數與所需的天數之間的關係很困難。況且題中又沒有兩人每天都的頁數,增加了難度,但如果假設一個人是已知的,就很好完成了。

6、化整為零

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1/6,

後加滿水又喝這杯的1/3,再加滿水又喝了半杯,又加滿水,最後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還是誰多?

分析:按照常規思維,非常麻煩。不妨採用整體思維方法:李林前後喝了四次,牛奶正好一杯。那麼,以為每次都加同樣多的水,所以水也是一杯。故喝的水和牛奶一樣多。

7、求同存異

例5÷(+)(+)÷

=5÷+5÷=÷5+÷5

=16=

分析:學習了乘法分配律以後,學生並沒有真正理解,遇到A÷(B+C)的算式,就採用類比推理導出A÷B+A÷C的錯誤結論。這就是對比分析,求同存異做得不夠。當然,如果學生知道兩個式子互為倒數關係,可以轉化算式教學計算。

8、概念的混淆

例:寫出10以內的質數、合數、奇數、偶數。

錯解:奇數、質數無法分辨,偶數、合數無法分清。

分析:學生對概念的內涵、外延理解不夠深刻。教學中,要注意挖深、挖透知識的本質特徵。

9、練習脱離學生實際

例:小明去買自行車,售貨員告訴他“這輛自行車的價格是旁邊洗衣機價格(4836元)的1/10的一半”自行車多少元。

分析:從數學邏輯上,這道題目沒有問題,好像也貼近了學生生活實際,學生解答問題也不大,但是,課下學生毫不客氣的説:這根本不可能發生,都是老師編的,你想想:去商店買東西,售貨員不趕緊告訴你價格,還讓你站在那裏猜,他有病呀!

10、注意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

例:正方形的面積是10CM 求圓的面積。

分析:在平時的求圓的面積教學中,強調的是“必須知道圓的半徑”所以多數學生面對此題時,一般都會想怎麼求圓的半徑,但是半徑又不能求,導致不能求解。

11、方程的解法。

解方程是採用過去的“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還是“根據等式的性質”來解答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確定。我認為“根據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係”來解答,在小學階段更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yve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