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案例】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案例與反思

語文課上,我教學生學習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學生很快地找到了: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我讓學生讀讀後,問:你喜歡這幾句話嗎?

學生們都説喜歡,我又請幾個同學美美地讀讀喜歡的部分,後又集體朗讀了一遍。

時機成熟了,我問:你們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因為這幾句描寫得十分細緻,寫出了葉子的特點。

幾個學生受到了啟發,一個學生説:這些描寫突出了葉子多、密的特點。

你們是從哪些詞中讀懂這些特點的?

從鋪和不留一點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葉子多且密。

我又問:作者筆下的爬山虎還有別的特點嗎?

有人站起來説:從一順兒和均勻可以看出爬山虎葉子鋪得整齊均勻。

我很貪心,繼續微笑着、期待地看着他們。

這時,一個學生説:我從漾起波紋也看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得很有規律。我滿意地點了點頭。

我讓學生再次朗讀句子,並把自己特別喜歡的詞突現出來。

學生讀完後,我話鋒一轉:作者為什麼能把爬山虎葉子寫得這麼好呢?學生這下可被我問住了,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繼而又問:你們還記得上學期曾學過葉聖陶的一篇美文嗎?

學生們紛紛回答:是《荷花》

對!還記得最美的幾句嗎?

幾個學生陸續站起來,背出了文中描寫荷花形態和作者由荷花所聯想的句子。我出示《荷花》的2、4小節,讓學生集體有感情朗讀一遍,並要求邊讀邊想想兩篇文章都寫得這麼好,葉聖陶到底有什麼祕訣。

學生極認真地讀着、思考着

剛讀完,就有學生舉手了:老師,我發現葉聖陶之所以能寫得這麼好,是因為他經過了細緻地觀察。

對呀,沒有真實地、細緻地觀察怎麼能寫得這麼詳細、生動呢!這是葉聖陶寫作的第一祕訣。

一學生又説:我還知道葉聖陶的第二個祕訣!

我故作驚訝地問:哦,那第二個祕訣是什麼呢?

是想象。你看,他寫荷花:看着看着,他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接着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而寫爬山虎的葉子時,他説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這些都是作者由眼前景物所產生的`想象。

我和學生興奮地為他鼓起了掌。

你們還能發現別的祕訣嗎?

大部分學生開始搖頭。我賣起關子,説:這個祕訣,葉聖陶已經告訴我了,當然也告訴你們了,不信再讀讀這句話我出示了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剛讀了一遍,有同學信心十足地高舉起了手。

一個學生説:我從好看得很看出作者很喜歡爬山虎的葉子,所以才會寫得這麼好。

另一個説:我也認為作者是帶着深深的喜愛之情來寫這些植物的,這應該就是葉聖陶寫作的第三個祕訣吧。

我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你們真棒,真實情感地投入的確是寫作成功的決定因素。現在誰來總結一下今天我們發現的葉聖陶寫作的三個祕訣。

學生紛紛舉手,一時不知叫誰好,只得改為集體回答:

一是──

細緻地觀察。

二是──

豐富的想象。

三是──

真摯的情感。

希望同學們課後去觀察身邊一種事物,試着寫一篇情濃意真的觀察日記,行嗎?

行!同學們自信地響亮回答。

【反思】

課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閲讀教學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架起閲讀與寫作的橋樑,今天的嘗試讓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回顧中國的語文教學歷史,近點,解放後,受蘇聯一位語文教育專家的影響,我們把鮮活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抽象、乾枯的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後來,又受美國的影響,語文課也搞了許多標準化試題,折騰得實在不成樣子。這是高科技污染。新課標的出台,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特點的重要表現──學生作為一名學習者,一名讀者,在自我建構的學習過程中,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獨特的情感與體驗,體味到文字、讀書帶來的樂趣,同時為寫作打下牢固的根基。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現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我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使學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發現了葉聖陶的祕訣,有了這三個要素,何愁學生寫模式化、概念化的虛假作文呢?實事也是這樣:第二天,許多學生交上了一篇篇充滿個性的觀察日記,他們把自己純真的情感融入到視覺迥異的觀察和想象中。無疑,這一節課己經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yyv4q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