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與反思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與反思

等待,讓探究更精彩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與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與評析

湖北省潛江縣範興江漢油田周磯學校 李 萍

[案例一]《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

師: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1:細絲!

生2:(大聲地)圓片!

師:認為是圓片的同學站起來。(全班站起來一大片)

師:(故意失望地搖頭笑)看來你們是應該罰站了!(站起來的學生有的愕然,有的沮喪地低頭不語,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師。)

師: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加重語氣)這,指什麼?

生:(紛紛小聲地)細絲。

師:(追問)那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異口同聲地小聲説)細絲。

師:(滿意地)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這樣進行探究,才能準確理解課文,提高閲讀能力!

[案例二]《爬山虎的腳》教學片斷

師:爬山虎的腳是細絲還是圓片?

生1:細絲!

生2:(吵起來)圓片!

師:(笑)不是誰嗓門大誰就有理。我們還是先看看書再説吧。(生馬上打開書,邊讀邊若有所思,而後紛紛舉手。)

生1:是細絲。因為書上第三自然段説:“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説明這六七根細絲,就是爬山虎的'腳。

師:(不動聲色地)是嗎?

生2:(不服氣地)哪有腳像細絲的呀!

師:(鄭重地點頭)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細絲!我還可以從第四自然段找到證據:“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這説明小圓片是爬山虎的腳挨着牆以後才變出來的。爬山虎的腳其實是那六七根細絲。

(師繼續不動聲色地傾聽)

生4:(激動地)我覺得作者比喻得不好。應當把小圓片説成是爬山虎的腳,把那六七根細絲説成是爬山虎的腿。是這樣:爬山虎先長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細絲”。腿長長了,能夠觸到牆的時候,腿上再長出“圓片”腳來,巴在牆上。細絲夠不到牆的爬山虎就長不出腳來,最後連細絲腿也退化了,書上説:“不幾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團)

師:(故意驚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學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覺得呢?(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有的困惑不語。)

師:看來,大家剛才讀書都非常認真,也都能説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實,爬山虎能爬牆,全靠它莖上長出的那──

生:(齊答)六七根細絲!

師:對!如果沒有那六七根細絲,爬山虎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觸牆”,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於作家管它叫腳,我們班有同學認為應該叫腿,我看這不是什麼原則性問題,你覺得怎麼合適就怎麼叫。腿也好,腳也好,都是擬人化的寫法。科學的稱呼應該叫“莖”,屬於攀援莖一類。大家看呢?(生滿意地點頭)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師確實想帶領學生咬文嚼字,並且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和學生的理解含糊點進行提問。但是,老師太着急了,學生一答錯,就等不及地提醒學生。咬文嚼字的過程,都由老師包辦代替了:老師代替學生讀課文,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老師通過抑揚頓挫的朗讀,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誘導學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剝奪了學生思考的機會。老師最後的滿意,是因為學生得出了正確答案,殊不知:結果重要,過程更重要;知識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師的寬容、等待,為學生思維的飛躍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又促使學生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一個學生精彩的發言激起了更多同學思維的火花。最後那個同學的發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貴的創新精神。老師的評價既肯定了學生,又提醒了學生注意文學的形象性與科學的嚴謹性之間的區別。由此我們得到了兩點啟示:

一、探究時,要在時間上等待,要捨得花時間讓學生去讀書,去思考。

二、探究時,要在評價上等待,等待學生的“眾説紛紜”。對學生的發言要暫緩評價。“案例二”中的老師就做得很好,當第一個學生説出了正確答案時,他並沒有“趁熱打鐵”地肯定學生,結束探究,而是進行了“冷處理”,讓有疑問的學生無所顧忌地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在互相探討、爭論的互動過程中,激活了思維。因此,最後那個學生極有創意的發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v7g37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