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5篇)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通用5篇)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本課的難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先是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通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再是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着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在學生精讀課文後,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採用連環畫的形式畫一畫爬山虎向上爬的過程,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反覆的讀、講、演、説之後再讓學生背誦重要的段落,在熟悉課文的基礎上,看着板書提示,很多學生當堂就能夠背下來了。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最後是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的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葉聖陶的一篇名作。課前我設計了以讀代講,以説代講為主的教學自控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讓學生上台指説爬山虎的腳,瞭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況,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媒體教學非常感興趣,從一開始便深深地投入其中。學生思維比較踴躍,舉手發言比較積極。

達到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充分運用媒體,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完成填空練習,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全班學生都能夠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教學在順利進行。“誰能上台指圖向大家介紹一下爬山虎嗎?”我的問題緊接着提了出來。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能!”在學生看來,這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之後,我就請了三位同學上台指説。真沒想到,一個看似十分簡單的問題,卻在學生的聯繫中出現了問題:第一個同學説的還可以,但指圖不明確;第二個上來支支吾吾,指圖介紹時分不清莖和柄。第三位同學非常完整地、較好地向大家指圖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此時,我才意識到深入文本,高於學生不是説説那麼簡單的。

雖然整堂課非常順利地完成了,也達到了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但同時也暴露出了學生對個別內容的不完全理解,説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對學生過高估計。試想,如果教學中沒有安排這個環節,我會以為所有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都已經完全掌握了,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花費時間了,而結果卻恰恰相反。通過這個環節,也使我反思了學生“指圖介紹爬山虎的腳”一題比較生疏的原因: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不到位。

學生對植物的一些知識瞭解得較少。如:什麼是植物的"莖"?植物的"葉柄"長在什麼位置?個別學生根本就不清楚。對於這一點,課前我沒有了解清楚,高估了學生的能力。

學生沒有弄清楚爬山虎的“腳”與“細絲”的關係。如果仔細讀第三自然段,就不難發現:爬山虎的腳就是在爬山虎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的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小圓片”只不過是爬山虎在生長過程中,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的頭上的變化。

教師在備課中,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估計過高。因為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比較常見,我以為學生對爬山虎比較瞭解,因此在教學中,就沒有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上多揣摩,而通過實踐證明,語言文字是閲讀教學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在後來的作業課中我問學生:學了這一課有什麼收穫?學生們有的説他認識了爬山虎;有的説他開始喜歡爬山虎了;有的説畫圖、寫作必須認真地觀察、比較才能做得更準確;還有的竟然説爬山虎很可愛,能美化環境,建議學校四周的圍牆前都種上爬山虎,把我們的校園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讓我沒有想到。這些不都是我這一課教學所期望的嗎?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知道了運用知識來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

我在歎服學生的同時,認真地總結了本課的教學:如果我沒能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如果我沒能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如果我沒能讓學生在觀察、比較的同時去親自動手體驗;如果我只是按照事先備好的教案進行……那這一節課的效果會是這樣的嗎?

我深深地感觸到:

1、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

2、在課堂教與學的活動中,學生要擁有的不僅僅是知識,他們更需要興趣。

3、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有語文知識,也要有數學、美術、音樂等的有機結。

4、學生資源是最豐富的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新的課程理念,給了我新的教學思想,指導我在新的課堂教學中遠航。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説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我在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我教學本課的不足之處是:

1、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2、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5

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由於學生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致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時也存在一定差異。我們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實踐中去摸索一些方法,創建有效的教學課堂,儘可能縮小學生之間的差異,讓學生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的同時,語文素養獲得較大發展。

《爬山虎的腳》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的。在教學時,我除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外,還設計了這樣的幾個教學環節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儘可能地獲取知識。

一、藉助畫圖,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

喜歡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課上一幅幅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慾,幫助學生積極思維;讓學生自己畫畫有時更能滿足他們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智慧,將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形象的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學生自由朗讀描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的段落後,我請了兩個學生上台來根據書中的介紹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其他的學生在台下畫,學生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他們邊對照書中的介紹,邊看書上的插圖來畫。三分鐘後,我們先讀課文,然後來檢查自己的畫,並且認真聽着同伴的點評,有的説:“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應該是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有的説:“剛長出來的爬山虎的腳是嫩紅的,可是它應該長在葉柄的反面,畫在同一側,位置錯了。”??就這樣畫畫議議,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位置、顏色就非常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

二、利用實物,使學生從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語文是源於生活的,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知識,這樣才能培育出會生活的人。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

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瞭解爬山虎,課前,我從學校的一面牆上摘了一些爬山虎。上課時,在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關於爬山虎的葉子時,我出示了爬山虎實物給他們看。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知道了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長大了的葉子是嫩綠的、而且葉尖都是一順兒朝下,基本上不重疊。這樣的直觀教具,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得學生對於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也瞭解得十分詳細。

在學習爬山虎的腳的部分時,讓學生自己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後,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實物,讓學生仔細觀察它的腳,並與作者描寫的腳聯繫起來比較,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印象就更為深刻了。

三、通過表演,讓文字活起來。

課堂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學生面對課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侷限性。可以運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質的行為,展開想象的翅膀,讓文字活起來,更好的幫助學生的理解,從而拉近了他們與文學的距離,使他們在語文課上獲得更多的審美情趣。

學習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牆的部分,我讓學生先自讀並提出不懂的地方。讀完後學生提出了很多問題,我引導他們梳理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如細絲怎麼變成小圓片的?為什麼細絲巴住了牆,就彎曲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然後分小組表演爬山虎爬牆的過程,教師給予一定的指導,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學生就有了更真實的感受:當細絲觸着牆的時候,細絲頭上就變成了小圓片,這些小圓片就像吸盤一樣,緊緊地巴住牆,由於“巴”產生的力量,使細絲彎曲,這樣,細絲就拉動與它相連的嫩莖,嫩莖就朝牆上靠攏並貼在牆上。這樣就完成了“一隻腳”爬牆的過程。然後它還會繼續長出腳來,又把嫩莖拉一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學生通過自己表演,真實地感受到了“觸、巴、拉、貼”這幾個動作的連續性,而且深刻地體驗到這幾個動作的內在力量,同時還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最後討論把“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過討論,結合自己觀察所得,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精確性和觀察的細緻。 課堂中的學習應該不拘形式,靈活多變,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通過畫一畫、看一看,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課堂活起來,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輕鬆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3ny0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