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7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通用7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自小就比較喜歡語文這門課程,語文是一門特別神奇的課程,一篇文章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享受,最大的收穫是可以隨着作者的感情去感受作者的感受,我們生活的境遇如此不同,我喜歡去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軌跡,自然而然就喜歡這個可以帶給我更多感受的課。

一直以來都覺得自己是瞭解語文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可以讀出很多似乎大家覺得很一般的不一般,喜歡文字的跳躍,喜歡情節的跌但起伏,喜歡跟着作者遊覽山川,喜歡隨着作者的思緒到處飄揚。所以喜歡關於文學的東西,只要不要太政治,太學術,一切都顯得很美妙。但是,這一切都只是我自己的自我感受,當站在講台上,看着同學們的眼神,我知道,自己還有很多不懂。

第一次那麼正式的站在講台上,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帶着同學們一起去探討作者在童年時期的發現,一個大膽想象,執着探究的孩子,他給我們呈現的正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充滿童真與幻想的思想。在兩節課的教學中有很多不足,需要去改善。

首先,對於多媒體的運用上,一味覺得想依靠多媒體和我的部分講解來讓同學們在視覺與聽覺中一起來領略作者的風采,以至於當多媒體不能用的時候多少有些慌張。一開始講的時候有些凌亂。當然歸根結底是我對整篇課文的把握上不是特別好。

其次是在與同學們互動這一塊上,雖然有一小部分同學一直在積極舉手發言,但是還是有好多同學沒有跟我們一起來享受這一課帶給我們的美好感受。這可能是我在調動同學們情緒這一塊上還需要加強。

再次是,對於第二節課的教學中,很多深層次的東西,我急於自己去挖掘,而沒有更好的引導同學們進行自我探索。角色上沒有把握好。在對於作者的發現的證實這一塊講得比較快,可能不利於同學的理解。

做得好一些的是:在備課期間我確實用心用力,一幅幅場景浮現在眼前,只是在課堂上表達能力上有些欠缺。在課下,我積極與同學們交流,在課上我覺得沒有講到位的跟很多同學探討了一下,並做了了一些補充。對於課外拓展的關於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的主要事蹟及成就瞭解,利用後來課下的時間發現大家完成得不錯,只有小部分同學回答上有些磕磕絆絆。但總體上回答情況很不錯。

第一次的教學由於自身很多原因沒有做好,課下有了一些補充,但是也確實反映了自身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學習,去努力,去好好把握,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會盡力把同學們應該掌握的知識進行更精心的備課與傳達,使同學們在課文中學到更多。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童年的發現》是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白金聲老師説“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小學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裏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置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着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着”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3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時的發現,然後具體敍述這項發現的經過,最後寫這個發現在幾年後老師講課時得到證實。

一、教學效果

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讀課文,理清了課文脈絡後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思考:“我”是怎麼一步步探究的?“我”對人體起源這個問題的認識是怎麼變化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裏注重了學生的自主感悟,讓學生在自己覺得印象深刻的語句旁寫上批註,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接下來集體探討交流重點詞句。對於這些句子,鼓勵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結合語境去體會其中的關鍵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談理解,使學生從“我”大膽提問、不斷追問、絞盡腦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在學習重點段落第11自然段時,讓學生反覆朗讀有關“我”的發現的句子,並帶着自己的理解轉述“我”的推算,學生自然能感受到“我”驚人的想象力。

學生對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還是支離破碎的,那麼最後讓學生聯繫課文內容評價一下童年的費奧多羅夫,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學生應能感受到這個人物富於幻想、求知慾強的特點以及執着探究的精神,也能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

二、成功之處

充分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課文涉及有關人的起源的知識,如人的細胞是否只是在晚上繁殖?人究竟是怎麼來的?母親為什麼懷胎九個月才生下嬰兒?母腹中的胎兒是否再現了人的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對於小學生來説,他們會和文中的“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進化論”等問題充滿了疑惑與好奇,他們也希望像文中的“我”一樣弄個明白。

但課文畢竟是文學作品,與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所以這些問題不宜在課堂上花很多時間去探究,於是課前的功課可讓學生做足,學生在預習時查找有關人的起源的資料,初步瞭解地球上生物的進化是由最初的單細胞逐步進化成多細胞,接着由兩棲動物逐步進化到低級的哺乳動物,再演變成高級的哺乳動物,那麼在課堂上學習“我”的發現時,讀到“我”的推算,就知道了作者列舉的幾種動物恰好反映了生物進化的幾個階段。這樣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閲讀,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輕鬆了。

三、不足之處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

四、改進措施

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這裏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4

今天我教學了《童年的發現》,《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後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

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愠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説:“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麼辦呢?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於是我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於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

“我發現壁虎的尾巴斷了會再長出來。”

“很小的時候,我在玩水時發現天要下雨、天氣很悶時,魚兒都要浮到水面上來吸氣……”

“我發現螞蟻是靠嗅覺聞氣味來找夥伴和回家的……”

“我發現了天氣很熱時,往空中噴一口水會出現小小的彩虹……”

“我發現螞蟻搬要下雨,是因為……”

“我發現魚的尾巴是用來掌握方向的,有一次我把魚的尾巴剪了,它就……”

反思: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

最後,我想説,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學機智是教師素質的畫龍點睛之筆。讓我們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澱,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5

《童年的發現》系人教版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五單元一篇閲讀課文。參加學校舉行的教學大練兵活動我選中它,一是內容簡單,二是沒有誰以此講過公開課,備課時可以不受任何思維定勢的影響,曾為這個初衷竊喜過。

眼看講課的日子一天天臨近,我曾寫下最初的教學思路,感覺沒新意,再寫,有些細節仍不滿意,直到第三次修改完畢才長出一口氣。

講課那天,課前仍一遍一遍準備着,自我感覺,萬無一失。可真到了課堂上,前二十分鐘學習作者發現了什麼,是怎樣發現的按計劃如期實施。學習最後一部分時承接上文:作者以其豐富的想象力,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不僅發現了問題,而且還想辦法解決了問題。請大家默讀文章14——19自然段,看自己會發現些什麼?可以是一些問題,可以是讀書的收穫。學生讀、劃、寫,一會兒便有小手紛紛舉起。第一個同學就抓住了重點,提出了需要大家共同討論解決的問題——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着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在此本該對此問題肯定後,讓大家劃下這句話,暫且記住繼續提問或談發現,最後再讓大家像作者那樣自主探索解決這些問題後全班交流。可我不知哪根神經出了問題,情急之下既沒給學生充分談發現的`機會,又沒理解這句話在文中的含義,直接讓同學們交流課外蒐集的與此相關的資料理解這句話的普遍意義,直到下一個問題的提出才意識到這一嚴重的失誤,為時以晚。

由於我的失誤使文章後一部分的學習完全背離了讓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原則,出現了本末倒置,這不能不説是個遺憾。

痛定思痛,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備課時沒把文本爛熟於心,沒把教案爛熟於心,致使虎頭蛇尾,當牢記沉痛教訓。在此寫出來與大家共勉。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6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此刻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思考,盼望能有所突破。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為理想,我心中頗為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説説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我立刻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説:“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裏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説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狀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説説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明白髮現能夠是用眼睛看,還能夠用耳朵聽,甚至能夠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潛力、寫作潛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狀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務必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持續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

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狀況。我們雖然能夠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狀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狀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應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狀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説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説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能夠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並不是天生的,長期堅持,循環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於個性化的範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潛力。它不僅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閲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7

《童年的發現》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的一個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課文重點寫了作者在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繫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發現。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我為了突出重點,從“發現”入手,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把握“發現”是什麼,進而圍繞“發現”精讀課文。在設計環節時,總體思路為總―分―總式,即先引導學生在讀文時整體把握“發現”的過程,在學生交流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發現過程分為三步:即夢中飛行、尋求解答、大膽猜測。在此基礎上再分別從三方面引導學生理解,重點通過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理解把握作者的發現過程,並適時滲透作者求知慾強、好奇心重的特點,最後再反過頭來回顧整個發現過程,感受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設計教學設計時,自認為思路清晰,重點把握突出,課堂效果應該較好。

但整堂課下來,總有一種“蜻蜓點水”之感:教學內容不深不透。雖然各個教學知識點都已講到,但總沒有深入、細緻的去談、去讀、去體會。如在教學“尋求解答”一節中,只是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我”的好奇,有刨根問底、善於思考的特點。此時,我向學生提出:“作者問了幾個問題?”有的同學説“四個”,有的説“五個”。張翔宇同學還把課文中未出現、隱藏在文中的問題(晚上我為什麼會做飛行的夢啊?)問了出來,而此時,我並沒有趁勢表揚鼓勵,説明我平時的教學機智還不夠,不善於傾聽學生的回答並作出適時地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幾個問題”時,我雖然出現了“追問”一詞,也作了講解,但沒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朗讀體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我強烈的求知慾。結果在講完發現過程後,再回過頭來思考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從整體角度看,一是教學內容重複,二是理解進教材意圖的偏離,沒有在特定情境中達到文意兼得的目的。

正如楊老師所談,本節課可以分為兩部分,在初步引導學生了解發現過程後,可以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文中的作者在發現的過程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在自讀自悟得基礎上,可以結合具體詞句談出自己的看法,此時再深入指導朗讀會更好。這樣,不僅整合了課堂內容,突出了重點,還鍛鍊了學生思考表達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合作、探究,在體會朗讀中,真正感悟理解作者是個怎樣的孩子。比較前面老師的牽引、指導強過百倍。

由這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感受到教師對教材把握的價值,它是成功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抓好文章主線,把握好文章的“題眼”,並圍繞“題眼”去設計環節,精心提問,才會走向成功。就像本節課,我的“題眼”並不明確,錯以“發現的過程”為“題眼”,其實應該圍繞發現的過程體會作者求知若渴、善於思考、大膽想象的特點,才是本文真正的“題眼”。一切教學應該為它服務,向它靠攏,而我卻用過多的時間去泛泛理解發現過程,導致上完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再次,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教學機智的不足,今後要努力提高。要注意傾聽,重視學生髮言中的“亮點”,及時捕捉,適時鼓勵,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也才能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達到深刻理解、體會的效果。

第三,感受再深的就是要入情入境的引導學生朗讀,要做到説讀結合。而這方面我做的還不夠。有時自己在課堂上講得多,問題重複或過碎,過多佔用了學生朗讀體會的時間;而有時的朗讀並沒有在理解透徹的基礎上體會、感悟的去讀,而是為了讀而讀,效果不好。

以上的反思與感悟又一次讓我深深地觸動,自己的教學水平將如何提高?只有不斷反思、總結、鑽研,在實踐中才能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xx80z4.html
專題